杜甫《恨别》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doc_第1页
杜甫《恨别》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doc_第2页
杜甫《恨别》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doc_第3页
杜甫《恨别》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doc_第4页
杜甫《恨别》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关杜甫的文章,感谢您的阅读!杜甫恨别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恨别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释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洛城:洛阳指安史之乱的叛军。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3、颔联中诗人描写“草木变衰”的作用是什么?(5分)4、颈联“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并作简析。(5分)5、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3、答:“草木变衰”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1分),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2分)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2分,答出“漂零憔悴”类即可得2分)。4、细节描写。(2分) “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2分,答出“怀念亲人”类即可得2分)5、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一点1分)二:1. 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答:.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1分)。这些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2分)。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2分)2. 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6分)答:.同意(1分)。“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简朴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2分) ,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2分)(学生答不同意,如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赋分)3.这首诗意蕴丰富,请概述此诗抒发的思想情感。(3分)答:思乡恋亲之情(思家忆弟的深情)。感时忧国,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之情。年岁老大,漂零憔悴的悲凉和凄苦。(每点1分)4.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请就其中一种加以鉴赏。(4分)答:细节描写。(1分)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诗人通过这种“宵立昼眠”的反常行为和坐立不安的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2分)互文。(1分)“思家”、“忆弟”为互文。(1分)清宵月夜,坐立不安;白昼看云,倦极而眠。这种夜醒昼眠的反常举动皆因“思家” “忆弟”所致。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 (2分)对偶。(1分)“思家”对“忆弟”,“步月”对“看云”,“清宵立”对“白日眠”,对仗工整,平仄谐和,(1分)突出坐卧不宁情状,委婉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2分)(答出一种即可)三:(1)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刻画诗人的心理?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2)本诗蕴含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4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2分)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1分)(共4分)(2)恨离家之远;伤战乱之久;叹己飘零憔悴;思家忆弟;急盼平定叛乱。(1点1分,答到4点即可。(共4分)译文: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安史之乱叛军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我思念家乡,忆念胞弟,清冷的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冷落的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令人高兴的是听说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急于要拿下幽燕。创作背景杜甫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杜甫写此诗时,距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杜甫深为忧虑的事。赏析:鉴赏此诗,一要注意炼字的表达效果,二要注意表意的含蓄蕴藉,寓情于形象的描绘和叙述之中。首联中的的“一别”“长驱”颔联中的“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杜甫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