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仁 杂感赏析.docx_第1页
黄景仁 杂感赏析.docx_第2页
黄景仁 杂感赏析.docx_第3页
黄景仁 杂感赏析.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范畴”概念的比较汉语言1301 吴潇雨 130302043摘要:在中国春秋时期,老子就试图以一些对立的范畴来彰显“道”的基本特性。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即是以有无的范畴来揭示道的存在形态。无独有偶,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为了描述建立其形而上学,同样使用了一系列基本概念(范畴),这些概念是了解其形而上学的关键。道德经与形而上学中出现的这两种不同的范畴,其有何区别与联系,是研究二者内蕴的一个切入点。关键词:道、有、无、存在、实体正文: 一、道不可言 太一生水,水反哺太一。道德经中老子的宇宙观形成了一个完满的圆,一切起点都是终点,天之道补不足而损有余。这种朴素的宇宙观来源于对于万事万物的细致观察和反复追问。月的盈亏,海的潮汐,草木盛衰,人畜生死。这些无时不刻都在上演的图景,展示的不止是“规律”二字,还有蕴藏在其背后的终极。老子用一个极为简单的字概括了它“道”。至于道是什么,不可言,因为“道可道,非常道”。此处的不可道,与Hume的怀疑论看起来似乎有内在的一致性。同样的认为最高的原因和目的不可认识,故而无法形成真正的知识,无法表述出来。 尽管无法表述,老子倒并没有与Hume一样将本体与现象彻底割裂开来,不同于Hume对于知识的怀疑与追问,老子虽然在道德经中也追问过万事万物的原因,思考过这原因从何而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老子这一解释,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于宇宙进行整体性把握的尝试。西方经验论者们,尤其是将经验论推到极致的怀疑论者,他们也试图从经验中寻找真正的知识,但是他们并未止步于“已知”,由于他们将“未来”的纳入,致使一切已知的知识的可靠性摇摇欲坠,N件事情有原因,不表示第N+1件有原因。两件发生的事情前后相聚,时空相近,也不能表示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如此一来,经验论就达到了逻辑的终点,却无法形成知识论。 同样以经验作为基础的古代朴素哲学是如何解决这样一个吊诡的问题的呢?老子走的显然是与kant截然不同的道路。硬要说解决,老子的行为似乎更接近于悬搁。他没有试图为“道”限定一个范围,反之,他的工作更像是在不断扩展“道”这一概念的外延。在他的描述中,“道”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都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也可以被理解为精神性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源。在解老中韩非子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他就是将“道”视为了世界的本原,世界万物生化的最终原因,在这里,韩非子也并没有明确的指出,“道”究竟是物质性或者精神性的。或者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将这一点视为一个问题。归根结底,对于“道”的描述,在春秋时代几乎没有任何概念性的解释,大家对于“道”的探讨,目的并不在于找出它的意义与概念,而是旨在以一系列对立的范畴来论证“道”作为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宇宙观)的中心的合理性。 二 、以“有”“无”为代表的一系列范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天下都知道美之为美,是由于有恶存在的缘故。知道善之为善,是由于不善存在的缘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这一系列以“有”“无”作为代表的范畴,具体的体现出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思维,和他解决形而上学问题的方式。“道”所囊括的事物何其广阔,无所不包,老子正是从这些庞大杂多的现象中,发现了其抽象的一致性。 不单单是老子,早有伏羲,就以“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个卦象的形式,试图将繁杂的万物规律抽象出来。可见这种正反合的辩证思想,与当时认识世界的古朴的思维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发展到老子,形成这样一系列完整而融贯的范畴似乎是自然而然的。 “有”和“无”这样一对正反范畴,几乎囊括了现实世界一切元素,这些元素的划分同样建立在这一范畴的基础上。土无疑是有形的,气是无形,而水火游离于有无之间,水更接近于有,而火更接近于无。在观念中使认识到的世界保持一种持续的运动与平衡,是对于古代思想家来说一件十分重要事情,比如说对于各个朝代更迭金木水火土的划分,正是他们试图把握规律证明世界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又始终保持着内在的平衡性的例子。这对范畴不仅在现实世界中起着作用,它同样可以对物质与精神起到概括作用。老子从未试图对“有”或者“无”做任何限定,而是在不断填充扩张这一概念,又或者说,竭力保持这两个词的单纯性,以使其始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如何在保证基础范畴“有无”的基础上,将对于普通事物的解释论证引导到对于道德问题的探讨中去。老子引入了其他几对重要不唯一的范畴,所有与“有无”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范畴都能够被这一思想体系所接纳。同时,正是由于有了“有无”这一对没有感情色彩或情感倾向的范畴作为基底,才能对于“善恶”“美丑”这样的一些范畴跳脱出原有理解的拘囿,产生新的认识。 在近代,对于“丑”的讨论愈演愈烈,人们将“丑”作为审美范畴单独列出,一部分学者认为“丑”在审美活动中具有一种“意义的丰满”。关于“丑”的审美价值,一部分人认为丑是美的对照和衬托,一部分人则认为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丑就不再为丑,而成为美了;还有一部分似乎采取了一种中肯的态度,认为艺术丑是来源于生活的深处,如欧文斯通在梵高传中说:“他终于捕捉到那正在消逝的事物中存在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同时丑常常最能显现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 对于这些观点,老子恐怕都很难赞同,他的观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似乎很明确的赞同了“丑是美的对照和衬托”这一观点,然而在我们深入思考“有无”这一对基础范畴之后就会发现,老子是不赞同将对立事物做出高下之分的,恶之为恶,是其固存的内在原因使之呈现为恶的形态,它既不比美低劣,也不是与美遥遥相对,同样更不为人类意志为转移。在现在的语言条件下,我们很难讲这一概念,以一种丝毫不带情感倾向的方式呈现出来,因为我们的语言本身就规定了这种不平等与偏见。 这一系列辩证范畴,正是中国古代以老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哲学体系的核心,它们以尽可能大的抽象性试图对于整个世界进行思考与把握,是一项仍然可以不断向前推进的工程。3、 形而上学的范畴 Aristotle的形而上学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他习惯将其称之为第一哲学或神学,他认为第一哲学需要把握的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之最初原因。”为阐述这“最初原因”,Aristotle也使用了一系列范畴,在他的范畴篇中他列举出了十种主要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何地、何时、何处、所有、动作、承受”,其中实体是最基本的范畴,其余范畴皆依赖其存在。范畴本身无真假,只有我们用这些范畴去进行判断时,才会有真实和虚假。例如:“吴潇雨是女孩子”是一个真实判断,“吴潇雨是仙女”则是一个虚假判断。 可见,Aristotle虽然也是在回答“最初原因”“世界本原”的问题,但他的切入点与老子的方式完全不同。尽管二者都是通过从具体中抽象出来这一途径,但老子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整体的宇宙观,自上而下的把握世界,以理论重新解释实践。而Aristotle则是自下而上,将“实体”这一基本范畴分为“第一实体”“是其所是”“普遍”“种”,并认为“存在”一词可用于断言任何一种东西:所有事物都在某种意义上存在着。Aristotle表示:“存在有多种意义,但全部都和一个本原相关。因为事物被说成是存在,有些由于是实体,有些事实体的属性,有些事达到实体的途径,有些是实体的能力。非存在也是非存在的存在”他似乎旨在以being来代指存在与虚空,即虚空也是一种存在。这样以具体事物为基础,不断上溯,以追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