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微山鲁桥一中2014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山东省微山鲁桥一中2014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山东省微山鲁桥一中2014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山东省微山鲁桥一中2014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山东省微山鲁桥一中2014届九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微山鲁桥一中2014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做到准确无误。2使用答题纸答题,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3使用黑色碳素笔书写,按顺序在答题纸上作答,不按题号顺序答题的答案无效。4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纸和修正带。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 )A. 皆次当行(hng ) 以数谏故( shu) 又间令吴广( jin )B. 宁有种乎( nng ) 以头抢地(qing) 天下缟素 (go )C. 乐毅 ( yu ) 先主遂诣亮(y) 因屏人曰( png )D. 度德量力 (du) 东连吴会(Hu ) 帝室之胄( zhu)2、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 )A.仓鹰击于殿上 B.故不错意也C.为天下唱 D.以光先帝遗德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隆中对出师表的作者是诸葛亮,这篇传诵千古的表文,苏轼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B. 隆中对的作者是陈寿。本文表现了诸葛亮既为刘备勾画出一幅战略蓝图,也给后世留下一段盛传不衰的历史佳话。C.陈涉世家的作者是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毕生的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称为史记。D.唐雎不辱使命赞扬了唐雎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尊自强的布衣精神。4、据提示,按要求默写古诗文。(6分)(1)陈涉世家中,表明陈涉志趣远大的句子是 。(2)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 。(3)范仲淹在渔家傲 秋思中,提示自己和征夫们想家却不甘无功而返的心理矛盾的句子是 ,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现作者的抱负和雄心的句子是: , 。(5)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句子是 5、“义”在不同的背景下,不同的场合中有不同的含义。唐雎不辱使命是义,诸葛亮许以驱驰临危受命也是义。请说说他们“义”的不同内涵。(4分)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甲】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 室 倾 颓 ,奸 臣 窃 命 ,主上 蒙 尘。 孤 不 度 德 量 力 ,欲 信 大 义 于 天 下, 而 智 术 浅 短, 遂 用 猖 蹶,至 于 今 日 。然 志 犹 未 已 ,君 谓 计 将 安 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选自隆中对)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选自出师表)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臣本布衣布衣: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遂许先产以驱驰驱驰: 深入不毛不毛: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以”与“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2分)、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固以怪之矣、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9、联系两段文字来看,甲段中的“将军”就是乙段中的 。(2分)10、【甲】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乙】文中也写到“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表明刘备是个怎样的人?(2分)11、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2分)12、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诗词及俗语还有很多,请列举出四个(句、对)。(4分)三、现代文阅读 (共20分) 高山流水 生活在平地上的人,一旦爬上了高山,真不行。我们原是唱着歌来寻山的,不知什么时候,歌声已歇。山上美丽的景物,原先会引起我们一阵大叫的,不知什么时候,再没有精神去理睬。不错,山中有千般的好,可是,骄狂的人们哪,只能在马路上追遂,到山上来,就软弱得不如一只虫豸! 盘盘旋旋,升升降降,路,不必说,愈往上爬就愈苦。时间,在山上。也失去了权威,日影已过午,看看那座峰尖,却似乎越来越远了。 早晓得高峰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真不该来。 山,并没请谁来! 真的,山没有请谁来。山,威严地站在那儿,不假人以辞色,是我们自己要来寻山的。想登上绝顶,领受独立孤峰的喜悦,岂能不品尝寂寞趱路的况味? 寂寞趱路,是我们真实的写照,我们是走在寂寞中了。有一半人落了队,剩下的人一句话都懒得讲。究竟是怎么回事?难道人的精神竟这么容易激扬而又容易消沉吗?想从记忆里找一句话鼓舞一下,看大家的脸色,我发现不是谈论哲学的时候!谈什么哲学?哲学在高山上完全没有用场。 泉水的溅溅声,从静寂之中传来,这对我们是亲切的召唤。翻过一道山坡,就看一条细细的泉水,从那边陡峭的山坡上,蹦蹦跳跳地奔下来,在我们的脚下回旋成一道溪流,而后扩展开向下游流去。看到这一股清泉,谁能不喜悦呢?尤其是攀援在群山中正感国顿彷徨的时候,我们怎能不以近乎感激的心情欢呼起来? 我们是来寻山的,没登上峰顶却已经颓唐;我们没想寻觅泉水,泉水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山泉吗? 不管人们怎么想,泉水只是自顾自地唱歌。如果你喜欢音乐,应该到山中来,听一听山泉之歌,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轻轻地情人的私语。懂么?山泉之歌是自然的音乐啊!世间的音乐家,有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除了山泉,谁能? 新 课 标 第 一 网在这崇山峻岭间,山泉的歌唱给谁听呢?其实,我们不必顾虑山泉歌唱给谁听,我们如果不来听,也有别的来听。山爱听,谷爱听,一切大自然的家族都爱听,也许他们更能听得懂。我想,也许山泉根本就不要唱给谁听,不然它不会唱得那么悠然,唱给自己听,就不需什么理由。要说理由,也许活力无限的山泉就爱唱歌;或者说,爱唱歌的山泉才有活力吧! 山泉是活力无限的生命之泉啊!在水深处,上层虽然平滑如镜,下层仍然流动不息。在浅滩上,飞溅起雪白的珠花,冲击岩石,漱荡幽壑,向山峦要道路。山泉,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呈现着生生不已的流动。看遍种种的水,哪一种水能有山泉的生动?哪一种水又能有山泉的清澈?山泉,真像一片澄明而秀美的心灵啊! 我们徘徊在泉水旁,不忍离开。 我们不该学学这一脉的山泉吗? 那天,我们终于登上了山峰。 我们欣慰,不仅是因为到达封顶,更因为认识了高山和流泉高山教我们以亘古的宁静,流泉教我们以永生的不息。 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有歌,应该有高山流水之音的。13.结合全文看,本文标题“高山流水”有什么妙处?(3分)14.根据到段内容,概括“我们”爬山的心情变化,并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2分) 无精打采 。15.第段可以删掉吗?为什么?(3分)16.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请具体分析第段中划线的句子。(4分)有时爽朗如银铃,有时激越如仰天吟啸,有时又轻轻地像情人的私语。世间的音乐家,谁能把这一份灵秀、晶莹、活力,谱进美妙的曲子里?除了山泉,谁能?17.汪国真的诗祝愿:当你走上峰巅/使走进了风光/也走进了风险/你要当心了/不要在这个时候晕眩/你还要警惕/悬崖裸露在前边/凤躲在后面我的朋友/愿你/静似青山/动若波澜 与本文在写作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4分)18.本文以“寻山”贯穿始终,你从文中“寻”到了什么? (4分)四、写作训练(共40分)19、阅读下面材料,请以“我多么想 ”为题,写出发自内心的一个愿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心声:有的想与某位师长亲友说一说久藏的心里话;有的想减轻过重的负担,多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有的想消除与某位同学的误解,以重续友情;有的想向辛劳一生的父母奉献一份孝心;有的想把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富饶;有的想施展才华,造福人类,实现理想 要求: 将题目补充完整; 不少于600字2013-2014第一学期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题号一二三四合计得分阅卷人积累运用(共20分) 5、 唐雎为国家大义,舌战秦王,以无畏的精神和智慧,终于不辱使命保全国家。诸葛亮报刘备知遇之恩,对刘氏父子的效忠是义的表现。同时还有兴复汉室 室还于旧都的愿望,是报社会、报国家大义的愿望。 (4分) 9、先帝(2分)10、虽遭挫折但却雄气勃勃,思贤若渴,急于求计。(2分)11、兴复汉室 。(2分)12、 三顾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