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蒙太奇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 当卢米埃尔兄弟在19世纪末拍出历史上最早的影片时,他是不需要考虑到蒙太奇问题的。因为他总是把摄影机摆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即全景的距离(或者说是剧场中中排观众与舞台的距离),把人的动作从头到尾一气拍完。后来,发现胶片可以剪开、再用药剂黏合,于是有人尝试把摄影机放在不同位置,从不同距离、角度拍摄。他们发现各种镜头用不同的连接方法能产生惊人的不同效果。这就是蒙太奇技巧的开始,也是电影摆脱舞台剧的叙述与表现手段的束缚,有了自己独立的手段的开始。一般电影史上都把分镜头拍摄的创始归功于美国的埃德温鲍特,认为他在1903年放映的火车大劫案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的开端,因为他把不同背景,包括站台、司机室、电报室、火车厢、山谷等内景外景里发生的事连接起来叙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包括了几条动作线。但是,举世公认还是格里菲斯熟练地掌握了不同镜头组接的技巧,使电影终于从戏剧的表现方法中解脱出来。蒙太奇在无声片时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他们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时代的革命电影艺术,而他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蒙太奇的实验与研究上,创立了电影蒙太奇的系统理论,并将理论的探索用于艺术实践,创作了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土地等蒙太奇艺术的典范之作,构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学派。库里肖夫效应 库里肖夫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是指库里肖夫这位苏联电影工作者在十九岁的时候发现一种电影现象。库里肖夫由此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他认为造成电影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的并列;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成为电影艺术。 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为了弄了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给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了一个无表情的特写镜头,并且这个镜头分别和一盆汤、一口暗房死者的棺材、一个小女孩的镜头并列剪辑在一起,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认为莫兹尤辛演技非常好,分别表现出了饥饿,悲伤及愉悦的感情。因此库里肖夫认识到造成观众情绪反应的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的并列:单个镜头只是电影的素材,蒙太奇的创作才是电影艺术作者电影 法国新浪潮运动中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特吕弗四百下(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1959)诗电影 诗电影导源于对电影的抒情诗本性的理解而出现的电影形态。早期法国电影先锋派人物被喻为“银幕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著述,主张电影应像抒情诗那样达到“联想的最大自由”,“使想象得以随心所欲地自由驰骋”;认为“应当摆脱与情节的任何联系这种联系只能带来恶果”,甚至说注重情节的小说,其价值并不高于“在厨房里阅读的、流传在书摊和地铁的畅销书”。他们还把“诗的语言”当作电影语言的同义语。同一时期,苏联电影界以爱森斯坦和杜甫仁科为代表,也对电影中的诗的语言特别是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虽没有像法国先锋派那样陷入极端,即宣称“梦幻、迷醉与精神错乱是电影诗的真正内容”,但在一段时期内也倾向于否定情节。爱森斯坦就发表过题名打倒情节和故事的文章(1924),而“结构诗学”学派的首领史克洛夫斯基则宣称“没有情节的电影,就是诗的电影”,并讥笑普多夫金的影片母亲是“半人半马怪物”。然而苏联电影家们探索诗的语言及富于诗意的隐喻是为了更有感染力地反映客观现实。战舰波将金号(1925)的出现,奠定了苏联电影“诗派”的地位,也说明他们走着与先锋派的“诗电影”截然不同的道路。由于他们强调蒙太奇的隐喻性及影响作用,这一派的作品也被称为“蒙太奇诗电影”。苏联20世纪50年代主张“诗的电影”的导演有卡拉托佐夫、塔尔科夫斯基、卡立克、帕拉让诺夫等。70年代以来,按照“诗的电影”理论进行创作的导演有约谢里阿尼、阿布拉泽、曼苏洛夫、纳尔里耶夫、伊里因科等,他们的作品落叶、愿望树、带黑斑的白鸟、牧歌等都具有较强烈的浪漫色彩,感情奔放,色调鲜明。此外,苏联“诗的电影”理论认为,电影创作应从本民族民间文艺中汲取营养。具有深厚传统的民间文艺(童话故事、民间传说、民歌、民族舞蹈)应成为“诗的电影”创作的源泉。“诗的电影”在艺术手法上也应借鉴民间文艺中的表现手段。电影从默片阶段进入有声电影时期之后,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艺术散文语言的运用逐渐成为主导趋势,很少再有人对“诗的语言”进行孤立的探索了。但包括先锋派在内的早期电影艺术家们对隐喻、象征、节奏等问题的探索成果,构成了现代电影表现手段的有机部分。现代的诗电影一般都能注意到隐喻因素和叙述因素的较好结合。 中国诗电影。早在20世纪20年代,一些西方电影艺术家就致力于诗电影的创作,力图超越电影活动照相纪录性的局限。西方诗电影的基本元素为隐喻、象征和节奏。中国诗电影较之西方,具有鲜明的美学特色,盖源于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丰厚的诗学传统。中国诗学之精粹在于情与景的交融,并由此创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电影这种叙事艺术中,意境主要体现为环境与人物的交融,外部景观渗透着人物心绪,延伸着人物性格;两者相互转化、相互融合,从而大大拓展了美学时空,以有限的在场景物升华出无限高远而空灵的境界。1948年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乃中国诗电影经典之作。抗日战争胜利后,生活在江南小城中的三个青年男女,面对人生道路的困惑,陷于爱情、友情、亲情难以自拔的感情纠葛之中。古老的城垣,衰败的庭院,营造出悲凉、忧伤、压抑、期待的气氛;并折射出那个时代颇有代表性的一种心绪。50年代,水华导演的林家铺子的开场,一艘小船在山光水色中荡漾。小船进入古老的小镇,河水浑暗,傍河的破旧茶楼飘出喧嚣和烟尘。一桶污水倒入河中,激起河底的污垢,污水上叠印出“1931年”字幕。这个蒙太奇段落,不仅很有特色地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以极为凝练的手法概括了整个影片的主题,隐喻了中华民族当年的生存状态。类似的诗化蒙太奇段落还有:林则徐(导演郑君里)中林则徐沿着蜿蜒而上的石阶奔跑到山头,大远景中可以眺见载着战友邓廷桢离去的孤帆。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结尾处,在枫叶红遍的西山,小英子在嗒嗒马蹄声中告别父亲的墓地,也告别自己的童年这些均属中国诗电影经典性的蒙太奇段落。左岸派 Left Bank Group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国电影的一个派别。在法国新浪潮兴起的同时,在巴黎有另外一批电影艺术家,也拍出了一批与传统叙事技巧大相径庭的影片。由于他们都住在巴黎塞纳河左岸。因此而被称为“左岸派”。“ 左岸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阿仑罗布格里叶、玛格丽特杜拉和亨利科尔皮等。但“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相互间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由于他们在电影方面的成名之作都是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问世的,如雷乃的广岛之恋(1959年)和科尔皮的长别离(1961年)(两片均由杜拉编剧),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年,由罗布格里叶编剧),瓦尔达的克列奥的两小时(1961年)等,加之他们的影片十分讲求个人风格,不拘守传统的电影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常常也被归入“新浪潮”电影。实际上,“左岸派”导演们的影片和电影手册派导演们的影片有着重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 “左岸派”导演们只把专为电影编写的剧本拍成影片,而从不改编文学作品;他们一贯把重点放在对人物的内心活动的描写上,对外部环境则采取纪录式的手法;他们的电影手法很讲究推敲,细节上都要修饰雕琢,绝无潦草马虎的半即兴式作风;他们的影片具有更为浓重的现代派色彩,尤其是杜拉和罗布格里叶的影片,因为这两人本来就是法国现代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左岸派”电影在法国被称为“作家电影”,意即由文学作家拍摄的电影,其代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几部影片外,稍后还有雷乃的姆里也尔(1963年)和战争结束了(1967年),罗布格里叶的不朽的女人(1963年)、横跨欧洲快车(1966年)、伊甸园和以后(1970年)、玛格丽特杜拉斯音乐、印度之歌及瓦尔达的走卒们(1967年)等。“ 左岸派”的导演们由于对人和精神的发展过程感兴趣,从而走向了电影制作。因此,他们的影片有着明显的侧重人物内心描写的倾向。这似乎与20年代超现实主义先锋派电影的美学探索有着某种联系。然而,在20年代超现实主义的表现中,内心世界是他们唯一关心的现实。他们认为:内心的现实远远高于外部现实。而“左岸派”导演们却提出了“双重现实”的问题,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现实”。他们认为,这是更高一层的现实。这样一个新的创作追求使“左岸派”电影一方面以探索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有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电影,另一方面又将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即头脑中的现实与眼前面对的现实结合起来,将原有的超现实主义改造为一种易为公众所理解与接受的高级的现实主义。电影眼睛派 以维尔托夫,为首的苏联纪录电影工作者小组。成立于1919年底,成员有考夫曼、贝黎亚科夫、列姆别尔格、科巴林等。维尔托夫在19221923年曾多次撰文阐明电影眼睛派的观点。他们否定故事影片,而推崇新闻片,认为电影的作用在于如实地纪录现实。他们研究了用电影摄影机观察生活的多种方式方法(电影眼睛一词即由此而来),认为电影眼睛比人的眼睛更为完善。他们在新闻纪录电影中采用了多种多样的拍摄角度、快摄和慢摄、移动摄影等方法。该派所倡导的重要手法之一是所谓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或者叫抓拍,即把摄影机隐蔽起来进行拍摄。这种方法在他们制作的杂志片电影真理报中曾大量采用。电影眼睛派的纪录现实不局限于简单地纪录生活,他们总是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接、配加字幕等方式赋予生活素材以特定的含义。电影眼睛派创造了电影政论这一新闻纪录电影的新样式。这一样式的代表作有电影真理报中的许多影片、纪录片,如前进吧!苏维埃(1926)、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等。此外,该派还制作了两部实验性影片:电影眼睛(1923)和带电影摄影机的人(1929)。 “电影眼睛”是苏联纪录电影导演吉加维尔托夫于二十年代初提出,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即“电影眼睛派”。他把电影摄像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像机“出其不意地捕捉生活”,反对人为的搬演,甚至一般的反对表演的影片(故事片)。他按照自己的理论拍摄了一些成功的影片,如:带摄像机的人、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等。这些影片都以取自生活的正式素材,通过巧妙的蒙太奇处理,充满激情的表现了苏维埃新社会的本质方面。维尔托夫没有把电影的任务归结为只是单纯的摄录现实,他认为将电影观察的素材加以组织,从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这是非常重要的电影创作阶段,对后来的电影工作者及五六十年代法国出现的真实电影,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当今的电视发展正是延伸了他的“电影眼睛”理论真实地记录现实并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结论。德国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电影通常通过恐怖、灾难、犯罪等题材,运用被扭曲的、阴暗的世界中的素材,采用倾斜、颠倒的影像和常规电影很少使用的特殊拍摄角度,以夸张的表演方式反映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从1919年一1924年大致经历了5年的时间。 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us)此字原为艺术史与批评的专用语,意指不再把自然视为艺术的首要目地,以线条、形体和色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地。此种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用来传达情绪与心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表现主义电影发源于1920年的德国。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盖努茵,三生计,泥人哥连。 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运用表现主义手法而闻名。之后德国表现主义的风格影响到默片时代的一些好莱坞电影与1940年代的黑色电影,其它如希区考克与奥森威尔斯亦受表现主义的影响。 1. 表现主义派的艺术家们在扩展表现真实的角度和手段上功不可没。他们认为艺术应该反对对现实的描摹,艺术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的实质的揭露。艺术家家理应 穿越日常经验的表层和外在世界的环境,直接抵达灵魂的处所。一切外在的表象的东西都是暂时的偶然的,并且是不重要的。从这样的立场出发,表现主义作家们反对印象主义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的肤浅,同样也反对自然主义对生活现象的陈旧摹写。他们的中心在于穿过具体可感的表象,获得对抽象的永恒的内质的把握。 2. 表现主义大大拓展了电影的表现手段,造型的风格化以及对于环境、气氛的渲染手段后来被很多主流电影使用,如今,在恐怖片、犯罪片等电影类型中,表现主义手法几乎是无法避免的。超现实主义电影 现代电影的一种运动,1920年兴起法国,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潜意识的种种状态。 超现实主义电影(surrealist film) 把文学上的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于电影创作的电影流派。承袭了这一创作主张的倡导者安德烈-布菜东的原则,强调无理性行为的真实性、 梦境的重要意义、不协调的形象对列的情绪力量和对个人快感的执着追求。一度成为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的主要倾向,后来又成为美国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的重要一翼。在供商业发行的故事片领域,超现实主义不构成独立的流派,它的影响只见于影片的个别镜头或段落。阿杜-基洛的电影申的超现实主义是进行这种研究的典型论著。 二十年代,法国先锋派电影人士发现电影的照相本性和蒙太奇对列技巧使它成为超现实主义最理想的表现手段。这一观点始终流行在反传统的影片制作者中间,并被不断付诸实践。 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是第一部超现实主义影片,但更受到重视的则是路易斯布努艾尔的一条安达鲁狗和黄金时代,前者是一个精神困顿的流浪汉的一连串梦境,后者则是对性欲和爱情的一次弗洛伊德主义的分析。西方的电影研究家们一致认为,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布努埃尔转而拍摄故事片后仍不时在他的作品中隐现在实验电影和地下电影中,超现实主义倾向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玛耶-德连和肯尼斯-安格尔在故事片领域里,西方电影研究家倾向于把对变态心理、潜在的性冲动、无理性行为等的描写归结为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表现。因此,象希区柯克的一系列影片:爱德华大夫(1945)、眩晕 f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变态者(1962)和群鸟 f1963),马克斯三兄弟的狂乱喜剧片,以及塞缪尔-富勒、约瑟夫-冯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阐明超现实主义在故事片中的影响的典型例证。法国印象派 法国印象派电影即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德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阿贝尔冈斯、杰尔曼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就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路易德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路易德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 重要作品有阿贝尔冈斯的车轮(1922),莱皮埃的黄金国(1922),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1919)。德吕克的狂热(1921)和爱浦斯坦的忠实的心(1923)等。这些影片都有故事情节,有的还不乏庸俗的趣味,但其中往往有某些场面在造型风格上较有特色,并明显的表现了印象派画家对光的处理办法的影响。最著名的例子有车轮中火车向悬崖即使最后发生翻车惨剧的场面和忠实的心中描写节日时的富于的镜头。 由于德吕克及其周围的一些人物在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后来都同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印象派电影一般被认为是先锋派电影的前奏,也有人干脆把它归入先锋派电影,视为该运动的第一阶段。布莱顿学派 成立于1900年英国的电影先驱团体,首创特技摄影和简单的蒙太奇,并实验各种彩色技术。 世纪初英国布莱顿地区。主张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段。现实主义的萌芽。多视点时空观念。 代表: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祖母的放大镜望远镜中所见的景象玛丽珍妮的灾难,詹姆士威廉逊中国教会被袭记,埃斯美柯林斯汽车中的婚礼,西赛尔海 普华斯义犬救主记。 英国“布莱顿学派”是世界电影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个学术流派。因起源于英国的海滨城市布莱顿,故而得名。“布莱顿学派”的代表人物大多为摄影师,如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士、詹姆士威廉逊、埃斯美柯林斯和希赛尔海普华斯等。该学派不仅重视对现实生活的体现,尤其对重大社会问题予以了充分的关注和表现。在表现形式和拍摄节奏方面,布莱顿学派给电影带来了早期蒙太奇,从而通过电影画面的有机组合,使得电影开始具备了属于自己所独有的叙事语言。该学派反对梅里爱提出的“银幕即舞台”的主张,反对在剧场中和摄影棚里记录奢华的舞台剧和营造虚幻的电影魔术,主张像卢米埃尔那样,把镜头对准社会、瞄准生活,在露天的场景中拍摄真实的生活片段。在“我把世界摆在你眼前”的口号下,“布莱顿学派”的主将们拍出了一些历史文献片和带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电影短片,对世界电影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要作用。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 新现实主义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鼎盛时期,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满怀激情地揭露法西斯主义,鞭挞社会的不公正现象,同情普通的平凡人、小人物,主张劳动群众的社会团结。他们作品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人道主义思想,他们的创作原则是忠实地反映历史真实和现实的生活真实。为了加强真实感,新现实主义电影时常邀请非职业演员来饰演角色,影片中人物的对白也常使用地区方言。但是他们也有弱点,那就是虽然尖锐地提出了问题,却不能提出问题的根源,找不到解决办法,因而不免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哀伤情调。 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改革了喜剧样式,使之更接近现实,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新浪潮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作者电影的风格,大都以专注的手法记录或表现一个事件、一些人物。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 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 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非政治法国电影新浪潮性的电影。人物似乎是随风来到人间,随风在世上漂泊,又随风离开人世。精疲力尽是最说明这一点的。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它的功绩之 一在于战胜了某种禁锢,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暴露虚伪。他们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善恶的观念。 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 描写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真实电影 源于1950年代末开始的纪录电影创作潮流,此潮流对日后纪录片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个潮流分为“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两个分支,代表人物分别是法国的尚胡许与美国的大卫梅索。这些倡导者自言他们的灵感来自苏联的吉加维多夫的电影真理报,较大的差别在于真实电影的事件更完整与单一,因此更具有剧情片的情节。制作方式上,以直接拍摄真实生活,不事先写剧本与用非职业演员,影片由固定的导演、摄影师与录音师三人完成为其特点。法国与美国的真实电影最大不同在于法国可让导演介入,如让鲁什和埃德加莫兰的夏日记事(1961),而美国的真实电影则强调导演置身事外,不干涉事件进行。这样电影拍摄手法要求导演能准确的发现事件与预见戏剧性过程,摄制动作要敏捷与当机立断,而这种方法必然限制了题材的选择方向,因此纯粹意义上的真实电影的作品很少。而真实电影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给一般剧情片的创作提供一个保证最大限度上的写实性。高达在他很多电影里面进行主观介入是直接搬用真实电影的方法。代表人物,让鲁什,德鲁小组,梅索斯兄弟(阿尔伯特梅索斯&大卫梅索斯),怀斯曼 真实电影作为一种制片方式具有下列特点: 1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 2不要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 3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底片。 4导演可以介入拍摄过程,这是“真实电影”有别于“直接电影”的最重要因素。起源轻型摄影机的出现 电影真实观念的演进 录音技术的变化杂耍蒙太奇 杂耍蒙太奇的含义是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20世纪20年代初,由前苏联蒙太奇学派代表人物谢尔盖爱森斯坦在戏剧与电影创作实践中采用并在理论上提出的一种结构演出的方法。 爱森斯坦在杂耍蒙太奇一文中解释说: 杂耍是“任何这样的因素,它能使观众受到感性上或心理上的感染以给予感受者一定的情绪上的震动为目的,反过来在其总体上又唯一地决定着使观众接受演出的思想方面,即最终的意识形态结论的可能性”,“不是静止地去反映特定的、为主题所需要的事件,不是只通过与之相关联的感染作用来处理这一事件,而是提出一种新的手法把随意挑选的、独立的(而且是离开既定的结构和情节性场面而起作用的)感染手段(杂耍)自由组合起来,但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即达到一定的最终的主题效果,这就是杂耍蒙太奇”。 杂耍,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其间一切元素都是为了促使把导演打算传达给观众的思想灌输到他们的意识中,使观众进入引起这一思想的精神状况或心理状态中, 以造成情感的冲击。 杂耍蒙太奇在内容上可以随意选择,不受原剧情约束,促使造成最终能说明主题的效果。 与表现蒙太奇相比,这是一种更注重理性、更抽象的蒙太奇形式。为了表达某种抽象的理性观念,往往硬摇进某些与剧情完全不相干的镜头。这一理论长期被苏联文艺界当作形式主义理论加以批判。同期录音 也称“现场录音”。在拍摄电影画面的同时进行录音的摄制方式。一般使用磁带片收录。同期录音要求摄影棚装备良好的隔音设备,并在摄影机、录音机上加装避音装置。同期录音也用于外景拍摄现场,所录音响供演员配音时参考,以提高影片对白的质量。 电影录音的一种工艺,指在摄影时,同时用录音机把现场的全部声音记录下来的录音方法。同期录音记录的是现场的真实声音,它比后期的配音要自然、逼真。因为分场景拍摄画面时,人物在各种环境中的表演活动所发出的响声、语声、环境声以及这些声音的交织情况是不同的,只有用同期录音工艺才能真实地把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并与同时拍摄下来的画面一并构成真实的、视听一致的艺术效果。采用同期录音工艺所用的摄影机和录音机,必须同步运转,以确保摄得的画面胶片长度与同时录得的声带胶片长度相同,以求画面和声音相吻合。同期录音还要求摄影机运转时的机械噪声低,以免形成与画面内容无关的背景噪声。拍摄实景时,要防止与剧情及时代、季节不相符合的噪声出观。在摄影棚内拍摄时,既不允许棚外的其他杂声传入,也不允许棚内其他工作部门发出任何噪声,以免降低录音的艺术效果想象的能指(书名) 电影符号学直接、间接地涉及许多相关学术领域,如一般电影理论、符号学、文学理论、美学、社会文化批评以及人文科学认识论等等,其影响远不限于电影研究。创立四十多年的电影符号学今天已成为在西方电影理论研究中被广泛运用的基础知识和分析工具。本书是西方电影大国-法英美意重要的电影符号学家和电影理论家的论文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 斯氏体系(即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主张体验,主张演员与角色合一。 戏剧表演艺术学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和前苏联的K.S.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他们都主张演员应主动地感受角色的情绪,而不应只冷静地表现。并且主张把自己的情感化成艺术的一部分。欧文认为演员应该把人物的感染力量与艺术手段的运用结合起来,他称此为演员的双重意识。萨尔维尼认为演员的特殊标志是感受的能力,演员要听命于自己的感受,演员表演时不仅要一遍两遍地感受到角色的情绪,“而且他必须在每次演这个角色时(不管是演一次或一千次),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这种情绪”。他提出双重生活论,认为演员应该“一面勤于感受,一面像骑师驾驭烈马似地引导和控制自己的感受,以使观众也有所感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继承并发展了他们的观点,结合俄罗斯现实主义表演传统创立了自己的表演体系,自称体验派,以与法国哥格兰为代表的表现派相区别。他的体验艺术的特征是演员“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下意识的创作”。他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地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他称此为体验角色。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它是包括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等系统专业知识的演剧体系。它是斯氏毕生创作和教学经验的总结,也是他对演剧艺术领域的先驱者和同时代的世界杰出大师们的经验总结。体系的戏剧美学思想真实反映生活,强调戏剧的社会使命和教育作用,继承了19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派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它出现于20世纪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之时,不仅反映了社会进步阶层对舞台艺术所提出的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与生活真实的要求,而且体现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特性及对现实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热切追求。体系在导演工作方面所作的大胆革新,完善了俄罗斯导演艺术流派,使导演发展成为整个演出的思想解释者、组织者、剧院集体的教育者。在与演员的合作上,体系强调演员在舞台上的首要地位,发展演员的创作主动性,通过整体演出体现导演的风格。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强调演出各部分之间的和谐一致和演出的艺术完整性。体系关于演员的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称之为体验派。要求的不是模仿形象,而是“成为形象”、生活在形象之中,并要求在创造过程中有真正的体验。因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系对20世纪的世界戏剧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独立制片 独立制片 (INDEPENDENT FILMMAKING) 简单的说,就是由未与商业片厂签约的个人发动的电影拍摄计划。 独立制片就是一个电影经济运作的概念,与创作精神、艺术水准全无干系。它只不过是相对于大公司垄断电影制作而出现的一种新方式,创作上比较自由而已。独立制片可以拍很好的商业片、很好的艺术片以及很滥的商业片和很滥的艺术片。而且,需要强调的是,独立制片的相对创作独立与自由,以及反对主流商业主导政治压制的精神的意义是有历史阶段性的,时至今日,很多大电影公司(甚至是好莱坞也会投拍艺术性很强的电影,而日趋多元化和民主化的电影市场更给独立制片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因此,偏执地一味强调反商业、反好莱坞的独立精神,不啻于在引世纪的今天还哭着闹着要决裂家庭去私奔或是投江殉情,又或是再世的义和团,挥舞大刀长矛拼死抵制一切洋货,这种幻想浪漫主义的封建悲壮意识实在太过渭稽和愚蠢,但在我们很多的独立电影人观念中却根深蒂固。规定情境 戏剧表演、导演术语。指作家在剧本中为人物活动所规定的具体环境和实际情况以及艺术家们在二度创作中对剧本和演出所作的大量内容补充。这一术语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首先提出。他在演员自我修养中解释了“规定情境”的涵义。规定情境有外部的和内部的两个方面。 外部的情境就是剧本的事实、事件,也就是剧本的情节、格调,剧中生活的外部结构和基础。这是演员创作所必须依据的一切客观条件的概括,也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各种外因的根据。 内部情境是指内在的人的精神生活情境,包括人的生活目标、意向、欲望、资质、思想、情绪、情感特质、动机以及对待事物的态度等等,它包含了角色精神生活和心理状态的所有内容。内部规定情境是演员创作所要依据的一切主观条件的概括,也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各种内因的根据。外部情境与内部情境之间往往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不可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格式塔心理 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理论,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研究活动影像和电影的感知过程和审美特征的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麦克斯威特海默、M科勒、K考夫卡等人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研究意识经验和人的行为,认为意识经验自成“格式塔”完形,强调感知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反对心理现象的元素分析、刺激反应公式和反射论,提出“心理场”、“物理场”和“行为场”等新概念。格式塔心理学重视研究艺术,尤其是视觉艺术。德国心理学家雨果明斯特伯格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1916)和威特海默的运动影像的实验研究(1917),以格式塔的“整体构成”原理解释影像的似动现象和深度感的幻觉,认为似动现象和深度感不仅产生于生理的视觉暂留现象,而且依赖于把影像组织成更高层次的动作整体的“特殊的内心体验”“完形”过程,是大脑的积极参与“添加给静止影像”的结果。格式塔心理学还用注意、记忆、想象、情感等心理范畴对应说明电影的特写镜头、视角变化、剪辑形式和叙事结构,用“自愿受骗”解释观众认同银幕形象的“心理学游戏”。德国心理学家鲁道夫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1932)一书中系统研究了视觉表现手段的发生学元素,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心理结构能力说”提出“局部幻象论”,鼓吹无声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参见“局部幻象论”)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的电影美学与心理学也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审美知觉整体论原理研究影像、全景镜头、主观镜头、景深镜头、移动镜头、彩色、蒙太奇和音乐诸电影元素。格式塔心理学电影美学过分强调主体的能动性,突出整体性的意义,把它抬高到与事物的本来感知不甚符合的抽象地位,作为变形、失真等艺术形式的依据,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们从心理学角度对电影现象的审视开拓了电影研究的视野。情节点 情节点(Plot Point)在电影或电视剧的编剧术语中特指一个事变或事件,它被紧紧织入故事之中,并把故事转向另一方向。 著名编剧教师悉德菲尔德将理想的好莱坞电影剧本分成三幕,他认为在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结尾各应有一个情节点的存在,将剧情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中第一个情节点一般在剧本的第2527页(剧本的每页约等于银幕时间一分钟),第二个情节点大约在剧本的第85页90页之间。 例如,在电影唐人街(Chinatown)中,当报纸上发表了声称墨尔雷先生在“爱巢”之中被人抓住的故事之后,真的墨尔雷太太(Faye Dunaway饰)和她的律师来到事务所,恐吓说要提出诉讼。她是不是那位雇用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侦探的真的墨尔雷太太?又是谁雇人冒充墨尔雷太太呢?这一切都是为什么?这个事件就把故事转引到了另一个方向:杰克尼科尔森作为事件的幸存者必须弄清楚,是谁在摆布他,并且为了什么。 唐人街第二幕的结尾的情节点就是:杰克尼科尔森在墨尔雷先生被谋杀的水池中找到了一副眼镜,并知道它不是墨尔雷的就是属于那个谋杀者的。这样就把故事引入到结局部分。套层结构 套层结构是电影中处理结构的一种方式,所谓套层结构又称戏中戏或片中片,就是指一部电影之中又套演该电影的故事所引出的其他故事、事件它一般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讲述一个电影人或一个艺术家的故事,包括现实生活和艺术创作,二是由电影人给我们讲述另外一个故事,有时候还会出现更多的套层结构,各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参透,人们在观影时同时不断入戏出戏,形成间离效果,引发观众对故事的深入思考。生活流 将生活画面流水般地展现出来的技法。 生活流所描绘的画面,姿态主要是流动。注意气韵的贯通、画面的衔接,“起、承、转、合”的运用,是“生活流”的特点。类型电影 按照不同类型(或称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作为一种影片制作方式,三四十年代在好莱坞曾占踞统治地位,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业电影也都是以类型观念作为 影片制作的基础观念的。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 形式。 好莱坞全盛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电影创作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即按照不同的类型的既定要求而创作出来的影片。包括喜剧片、西部片、犯罪片、恐怖片、歌舞片和生活情感片等。类型电影三个基本要素:公式化的情节(如西部片的铁骑劫美、英雄解围)、定型化的人物(如能歌善舞的贫苦人家的女孩)、图解式的造型(如预示凶险的宫堡或塔楼)。理性电影 理性电影(rational film),S.M.爱森斯坦1927年拍摄十月时使用的一个概念。关于理性电影的观念,在他1923年发表的杂耍蒙太奇一文中就已萌芽。他认为,在革命的新时代下,应当加强艺术的认识功能和参予生活的能力,使它成为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吸引人们参加革命活动的媒介。他在此文中提出通过艺术的感染力作用于观众的理性思想意识的问题,从这一点出发,他认为以前的艺术中的人为的情节、矫饰的表演、虚假的布景等等已不适应新时代对艺术的要求。他认为旧的美学框架已经显得狭窄,艺术应当接近科学。必须克服资产阶级艺术的二元论即艺术与科学分离,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分离的状态,才能建立起无产阶级的艺术意识。在战舰波将金号(1925)中他把这种观念诉诸实践。 他在1929年发表的前景一文中提出,应当用理性电影消除逻辑语言同形像语言的分离状态,而用辩证的电影的语言,用电影隐喻将它们综合起来。他认为,只有这样的理性电影才能成为未来共产主义时代的一部分。不久,他又在在单镜头画面之外(1929)一文中,为单镜头画面符号的原理和理性蒙太奇细胞的理论奠定了基础。在这里,爱森斯坦详细论述了两个镜头之和会产生一种新的概念的观点。基于理性电影可以把理性的命题搬上银幕的思想,爱森斯坦一直想把马克思的资本论搬上银幕。 后来,爱森斯坦在进一步深入地观察和考察了逻辑的和情感的、共性的和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后,他又将一些充满活力的因素注入到理性电影中去。在1930年写的电影剧本美国的悲剧中,便使用了内心独白,用理性电影的原则深入挖掘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爱森斯坦的理性电影理论对20年代苏联的电影创作,如对普多夫金的母亲(1926)、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杜甫仁科的兵工厂(1929)等都有所影响。这一理论从20年代起一直存在争议,今天它愈来愈受到世界电影理论家们,特别是爱森斯坦的研究家们的重视,并成为他们的研究课题。黑色电影 黑色电影通常用作指代一种特殊风格的犯罪电影,往往关注于性与道德的腐化。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黑色电影应该是好莱坞出品的黑白电影,年代在1940年-1958年之间。也有人将少量欧洲电影或彩色片称为黑色电影。60年代以后具有黑色电影风格的影片,被称为新黑色电影。1黑夜的场面特别多,无论是内景或外景,总给人以阴森可怖、前途莫测。有危机感; 2采用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以古怪的深影和阴沉的影调来造成一个梦魇世界的幻觉; 3主人公往往是道德上具有双重人格、对周围世界充满敌意、失望孤独、最后在死亡中找到归宿的叛逆人物; 4惯常采用倒叙法或第一人称叙述法作为描写心理的手段。因此,黑色影片可以说是美国的暴力题材、德国表现主义的摄影风格和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结合体。左翼电影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是从1932年开始,是由左翼文化运动延伸和发展,由进步文化工作者组成的“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并延伸触角到电影界,这些作家表达出对电影问题的关切。 夏衍等左翼知识分子开始直接参与电影的编剧工作,对电影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另外它们也在当时的报刊刊载影评,藉由编剧和影评对当时电影界产生具体的动作,左翼电影到1933年达到高峰。 30年代电影由单纯的影像媒介转变为综合的视听媒介,这部“大路”在重要的部分就搭配有声音,主题曲还是特别为了这部电影做的。 “30年代电影”:一般是指1932年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这五、六年当中的段时间。 左翼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入侵东三省、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事变”发生,日本攻击上海,这几起事件的发生对上海当地的民众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激发当地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因此群众由原本爱好鸳鸯蝴蝶派之类的电影转而要求拍摄爱国意识的电影。“一二八事变”之后,对民众心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这一类“鸳鸯蝴蝶派”的电影卖作大受影响,而上海当时是中国电影主要的生产基地,因此观众对电影喜好的改变让电影制作者也必须改变拍摄电影的风格。 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也加强了对电影的关注,因为电影是一种强大的宣传手段之一,他们有计划地影响电影的创作,分成四个部分: 首先从编剧着手去影响和改造电影,文艺工作者以编剧的身份来加入电影的创作。 其次透过各种组织的努力,改造电影创作的工作团队,加强左翼创作的力量。 第三,有目的的、大力的介绍以苏联为主的外国电影的经验。 第四,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的工作,透过电影的评论来影响和指导电影的创作和欣赏。 左翼电影在严酷的政治压力下也成为一种动力,迫使电影工作者动脑筋运用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部“大路”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抗日情绪,但是从头到尾都看不到任何抗日的字眼,只用“敌人”来代替,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中无法正面的表达抗日的情绪,因此电影工作者只好用这种隐喻方式来宣泄这软性电影 谈到电影的特性,也不能不提到三十年代的一场论战,当时有一批所谓的“软性电影”论者,他们非常强调电影的“视觉性”的特色。这些人里有当时受到瞩目,最近一些年也再度受到关注的“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叶灵风等人,也有批评家如黄嘉谟、姚苏凤等。他们在文学领域里受到关注的是其电影观注重感官的反应,注重一种画面的动感的效果来表现都市的生活。在电影理论和制作方面也有所贡献。 他们对于国产电影在当时的情况有所不满,认为电影自有其自身的特性,不应该变成文学的附庸。当时刘呐鸥批评国产电影的一个重要的表述是所谓“国产电影是字多影少”,“全体似乎忘记了视觉的要素的具象化者就是影片形式上的最后的决定者。”(中国电影描写的深度问题)正是由于这样的问题,电影变成了观念和思想的化身,失掉了自己的电影的感官机制,没有了电影的特性。他认为:“在银幕上,文学要素的直接搬运是杀影戏的”。(影片艺术论) 他们对于电影的“现代性”的工业基础和商品的特质有较为深切的认知,并由这样的特质开始对于当时的电影的风潮的反思。如黄嘉谟提出了这样的意见:“现代的观众已经都是较坦白的人,他们一切都讲实益,不喜欢接受伪善的说教。他们刚从人生的责任的重负里解放出来,想在影戏院里找寻他们片刻的享乐,他们绝不希望再在银幕上接受意外的教训和责任。”于是,黄嘉谟提出了他最为著名的说法,也是后来被视为“软性电影”论的核心的表述:“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硬性影片与软性影片)而穆时英的表述比较严谨,他提出了当时也被左翼影人严厉批评的“艺术快感论”,其基本的观念和黄嘉谟的电影“冰淇淋论”是相似的。 这些观点当时引发了激烈的论争,左翼电影人也对其进行了非常深入和鞭辟入里的批判。在三十年代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时刻,“软性电影论”者的观点不免完全忽视了电影的启蒙和社会动员的功能。他们似乎仅仅看到了当时中国的大都市如上海、北平的片刻的繁荣,将自己的思路仅仅寄托在由电影票房所吸引的电影的“具体观众”的偏好上。他们没有认识到,当时所出现的电影工业所依赖的从二十年代后期到抗日战争之前三十年代中叶所出现的都市的繁荣,其实仅仅是中国“现代性”历史中的一个转瞬即逝的片段。当时以上海为中心所营造的一种“国际性”的,“摩登”和“时尚”的都市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发展,而以北平为中心营造的一种“传统式“的“怀旧”和“闲适”的都市文化也有了一种稳定的形态。这两种都市文化变成了中国都市的日常生活的“现代性”的两种不同的选择。当时所谓“京派”“海派”的论战,都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其实就是两种都市“现代性”日常生活的不同的路向。其实这样的生活形态的成熟和文化选择的发展说明在三十年代其实已经开始建立了一种“现代性”的日常生活的市民性的文化。它以消费为基础,以日常生活和感官的满足为前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船舶压载水处理离心泵系统配置优化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分级落地场景与传感器投资热点预测
- 河道清淤材料采购合同协议书范文
- 2026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呼店中学物理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人工智能教育市场潜力论2025年行业发展与市场前景分析方案
- 碳汇精准计量助力中小企业绿色制造可行性分析报告
- 互联网+时代销售渠道创新研究报告
- 桥梁施工2025年飞手操作规范与安全培训指南报告
- 考古三维扫技术在考古遗址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报告
- 医疗器械行业2025年供应链优化分析可行性报告
- 2025年监理工程师继续教育试卷及答案
- 2024年溧阳市卫生健康系统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定向招聘笔试真题
- 执行力责任心培训课件
- 水厂设施现代化改造方案
- 2025秋季开学第一课完整版课件
- 2025重庆对外建设集团招聘4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附新课标解读】
- 中医健康管师试题及答案
- 2.1人的社会化 教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2025入团考试题库(完整版)附答案详解
- 新粒子生成与生长机制-洞察及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