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_第1页
2011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_第2页
2011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_第3页
2011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_第4页
2011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中考文言文复习教案一 、论语十则词语积累(一)常规词语子先生,指孔子。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又:按一定时间)。习,温习、复习、实习。 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从。 (不)知(不)了解。愠(yn)生气,发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 为(wi)替,给。 谋谋划,指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结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指学过的知识。 罔(w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 殆(di)有害。 诲(hu)教,教导。 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 齐看齐,一齐。 内指内心。 善者指长处。善,好。 从跟从,这里指学习。 士士人,封建时代称读书人。这里指有抱负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ng)毅刚强,勇毅。任负担,担子。引申为责任、职责。 重重大。 已停止。 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 凋(dio)凋谢。行奉行。 其大概。 恕(sh)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 想,希望。勿(w)不要,施加。(二)通假字、古今字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2. 古今字:说“悦”的古字,愉快。(三)成语不亦乐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见贤思齐看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形容谦虚好学。二、文学常识1. 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三、阅读探究1. 第一则:(1)这一则告诉我们要有怎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学后要时常复习。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怨恨。(2)学后复习本是一件艰苦的事,孔子怎么说是愉快呢?在复习中巩固了所学,加深了理解,收获增多,这对一个渴求知识和技能的人来说一定是愉快的。(3)“有朋自远方来”,孔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投奔自己,向自己学习,且双方可以探究学问,这自然是十分快乐的事情。(4)从第三句来看,我们应学习孔子什么美德? 胸怀宽广,为人大度。2. 第二则:从曾子“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种做法?重视品德修养。德乃为人之本,治学之基。一个人首先应该有德,有才无德,其人会遭人鄙视,其才也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却会引起消极的影响。3. 第三则:(1)“温故”和“知新”是否是并列关系?作者强调了什么?为什么?不是。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孔子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复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 “可以为师”。所以,关键是要“知新”,这就要独立思考。(2)“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对你有怎样的启发?在学习中要及时温习旧知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有新发现,从而将知识融会贯通,增长自己的能力。4. 第四则:(1)这一则阐述了怎样的内容?你从中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二者不可偏废。(2)为什么要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是基础,只学不思,是死学;只思不学,是空想。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真正领悟知识的精髓。5第六则: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现代汉语概括孔子的观点。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2)为什么说谦虚是一种智慧?首先,谦虚是一种美德。其次,只有谦虚,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为求知和交往等创造良好的条件。6. 第六则、第七则:(1)这两则讲了怎样的学习态度?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既要学习长处,又要借鉴短处,从而反省自己。(2)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的主要意思:取长补短。(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 第八则:(1)孔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什么?鼓励门人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2)曾子为什么要强调“弘毅”?“弘毅”是刚强、勇毅的意思,只有刚强、勇毅才能接受重任并为之奋斗。8. 第九则: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险恶环境下,才能显示出君子的操守。9. 第十则:(1)“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对“恕”的诠释。(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四、总结迁移1. 请按照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给十则语录归类。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有朋自远方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品德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2. 新学期又开始了,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7.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8.又要重新布置班级了,请在本文中选择几条格言,书写成条幅,挂在班级墙壁上。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9.在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10.论语一书记录了两千多年前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读了这十则以后,你一定收获不小吧!怎么样,也试着编一则吧!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修身做人均可,但尽量要经典些。 我说:有书不读非君子,骄傲自满真小人。 11.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2七年级下册:口技(林嗣环) 一、解释加点的词 答案 1、京口有善口技者 擅长 2、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 设置:安放 4、少顷 少顷: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闻:听见 6、其夫呓语 呓语:说梦话 7、满坐寂然 “坐”同“座” 8、妇抚儿乳 抚:抚摸 。乳:喂奶 9、众妙毕备 毕:全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心情 。少:稍微。 舒:松弛。稍稍: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 12、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 。 走:跑 15、群响毕绝 毕:全 。 绝: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 答案 1、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出。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 答案 1、归纳文章的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 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3 桃花源记(陶渊明)一、 词语解释。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 3、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 4、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5、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8、问所从来,具答之。具:详尽。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10、处处志之。志:作标记。 11、寻向所志。寻:寻找。向:先前(的)。志:标记。12、闻之,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 13、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随即,不久。津:渡口。二、 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翻译: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翻译: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12、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三、回答下列问题: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4、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8、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9、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10、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诣太守,说如此。11、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2、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14、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答: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的内容是世界变化大。时间过得快。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平安定。1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16、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存在,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17、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18、你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久的,应该起来抗争。(谈自己的想法即可)1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民风淳朴,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20、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21、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重点字词: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略无阙处: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同“缺”空缺。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至于夏水襄陵:到/漫上山陵。襄,上。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王命急宣:有/宣布,传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指奔驰的快马/不如 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潭,深 绝巘多生怪柏:巘 山峰 飞漱其间: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良:的确,实在。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 晴初霜旦:早晨。 林寒涧肃:寂静。属引凄异:属 ,(zh)连续。/引:延长。 空谷传响:空旷的山谷里传来回声。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绝:消失。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 三声:几声。三,这里不是确数 属:属引凄异(连接)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绝:久绝(消失)。 绝巘 (山峰): 极 阻绝:断 自三峡(在) 自非(如果)通假字:阙;同“缺”,3.、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朝发白帝,暮到江陵(5)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7)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4.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6.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7.探讨: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作为三峡景色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山和水”,而其中最具魅力的三峡夏天迅猛、凶险的江水,所以先写夏天景色,后写春冬的明丽多姿,最后写秋天的悲凉之景。这也符合读者情感认知的顺序。可见写景顺序的选择,是根据内容和读者认识而定的。 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8、欣赏: (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飞漱其间”的“飞”字。答:“飞”形象一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落下深谷的气势。)9.回答以下问题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10.开放性试题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古诗文中描写三峡的名句还有哪些?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5 陋室铭(刘禹锡)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名:出名。灵:成为灵异的水。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惟:只。德馨:美好的品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3、.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案,文书,案卷。牍,公文。案牍是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二、翻译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翻译: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4、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回答下列问题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统领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或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何陋之有?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9、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10、从本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从本文表达的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独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作法来看,又是消极的。6爱莲说 (北宋哲学家 周敦颐)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只,仅。自李唐来:从,自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被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不蔓不枝:长枝蔓。/长枝节。 香远益清:副词,更 亭亭净植:树立。远观而不可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当然。二、理解背诵: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三、回答问题: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2、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3、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4、.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6、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7、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答:莲花代表的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四、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五、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六、开放性试题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7.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户:门 念:想,思考。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清澈透明。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交叉错杂)。 盖竹柏影:原来是 但:只是,不过。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三、填空 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2、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六、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七、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八、开放型试题: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念无与为乐者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将影作藻见奇趣, 以水喻月抒闲情、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略)8小石潭记柳宗元【唐朝】(八年级下册)精要笔记:(1)思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是“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水鸣因石而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亦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3)寄情山水,排遣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带来的悲凉、抑郁的心情。(4)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5)文中的“对比”和“烘托”: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一、解释词语:1水尤清冽尤:格外2为坻,为屿,为嵁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3潭中鱼可百许头可:大多。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4佁然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5往来翕忽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凄清。居:留。7隶而从者隶:跟着二、句子翻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7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9岳阳楼记范仲淹【宋】(八年级下册)精要笔记:本文借助对洞庭湖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感情的描写,发表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1)理清文脉:大观览物之情以物喜不以物喜以己悲不以己悲(叙事出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由情入议)(警句,振起全篇,点明主旨)(2)“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3)“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解释下列词语: 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2) 越明年 越:到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乃:于是。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 夫:那。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 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 涯:边。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 述:描述。备:详尽 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极:尽。 12) 迁客骚人 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霪雨霏霏 霪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 开:放晴。国:京城。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 薄:迫近。去:离开。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景:日光。集:栖止。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芷: 小草;汀:小洲。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 宠:荣耀。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 把:持。 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 或:或许。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24)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 微:没有;斯:这。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 以:因为。心旷神怡 怡:愉快。 27)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8)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9)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30)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31)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这是什么缘故呢? 3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33)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34)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35)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 具同“俱”,全。三 内容理解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