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南京中考语文审题指导训练.doc_第1页
2014南京中考语文审题指导训练.doc_第2页
2014南京中考语文审题指导训练.doc_第3页
2014南京中考语文审题指导训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阅读审题指导训练教学目标:1、了解常见的审题失误。2、通过真题训练,了解审题步骤,初步掌握审题方法。教学重难点:目标2课前准备:阅读以下文章:2013泰州字为何变陌生了、2013南通莫言的清醒、2013泰州沉淀自己的心灵、2013苏州由“到此一游”想到的、2013安徽远去的乡村 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上学期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所有参与阅卷的老师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同学们的审题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因为审题造成的失分比较严重,因此审题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审题指导及训练,培养审题意识,提升审题能力。二、考试错例解析1、看一看这些答题错例,错在何处?错例1:文中作者认为“勤不能补拙”,但自古以来就有“勤能补拙”的告诫,你赞成哪种观点?请举例阐释。(2013期末鼓楼卷第20题)错误答案:我认为勤不能补拙,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何苦要放弃天赋做让人苦恼的事呢,这样也得不到好的结果,还浪费精力,只有遵循天赋的路才是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错例2: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去描写郊外春日的美景。请从一种感官角度出发,对文中的景物描写作赏析。(2013期末鼓楼卷第9题)错误答案:作者看到了城外的榆槐树露出鹅黄色的新芽,山上还余有一些积雪以及一些垂杨柳,可以看出郊外早春的美景。错例3:第九段哪些细节表现出“相濡以沫”的真情?(3分)(2013南京卷第17(2)题)错误答案:从“吃不完”“不饿”“推来推去”“硬塞”这些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出同学们互相用借口帮着其他同学,表现了同学们之间相濡以沫、互相关心的友谊和真情。2、错因总结:审题缺失过渡:由前面的举例可以发现,审题时容易被忽略和误解的往往是题干中的一些关键词语。比如 “举例加以阐释”“一种感官角度”“哪些细节”等,从而导致不明题目考点,不明题干要求。因此,抓住关键词是审题取胜的关键。1、忽略或误解关键词:“另外两个特点” “举例加以阐释”“一种感官角度”“哪些细节”2、知识缺失(考点知识、语文知识)导致: 不明题目答题方向(考点),不明题干要求。三、如何审题?1、勾画并分析关键词,明确考点,明晰答题方向。2、关注题干中的限制性要求。3、积累语文知识,夯实语文基础。四、审题训练(一)结合实例,回顾考点过渡:审题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考点,这是答题的方向。有时考点问得不明确,有些考点容易混淆,这都给审题增加了难度。之前老师已经给同学们分文体系统地讲解了考点知识,下面我们通过一篇做过的阅读题回顾一下考点知识。以鼓楼区九上期末卷小说阅读成全为例:14、根据相关情节,简要回答:朋友如何成全女孩子的善举?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情节)15、第4节中女孩子的外貌描写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人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内容、结构)16、第5节和第8节中都写到了女孩的笑,请说说这两处笑的含义有何不同?不是品析语言表达效果,不是理解词语的含义,是品析人物描写中蕴含的人物心理小姑娘红着脸腼腆地笑 那女孩甜甜笑着17、理解结尾画线句的深刻含义。那一抹清香在这初夏的午后愈发的浓郁起来,随着阳光在这个城市弥漫开来。语言品析(理解句子的含义)过渡:明确了考点才能明确答题方向,因此,同学们对于中考阅读会涉及的考点要全面了解。关于考点的知识,之前已经跟同学们做过系统的讲解,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审题时,除了明确考点,明晰答题方向外,还应该注意题干中的要求,不可忽略。(二)勾画并分析关键词,明确考点(答题方向)和题干中的限制性要求。题组一: 14.文章第2段中说“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013苏州由“到此一游”想到的)语言品析(对句子含义的理解)4、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4分)我那不识字的父亲,他纵着走过来,横着走过去,他一生都固执地走在一首诗里,他一直都在挽救那首可能真的要失传的田园诗。(2013安徽远去的乡村) 语言品析(对词语在语境中含义的理解)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的句子。(5分) (2013安徽远去的乡村) 语言品析(对句子表达技巧及效果的赏析)含义理解题解答只需要把词语或句子没有直说的意思回答出来即可。表达效果赏析则要寻找赏析的角度,分析这种角度在句子中的具体体现,说出表达的效果。区分一:易混考点语言品析(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语言品析(词语句子表达效果的赏析)含义理解:侧重回答其中包含的意义。表达效果赏析:侧重回答怎么表达这个意义,表达得好在哪里。题组二:结合全文,说说你对题目远去的乡村的理解。(2013安徽远去的乡村) 理解标题含义(内容情节、情感主旨)和作用文章以“远去的乡村”为题,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2013宿迁远去的乡村) 理解标题含义(情感主旨)15、这篇小说为什么以“主角”作为题目?(2013常州主角)理解标题含义和作用21、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谈谈你对“冲进风暴逃生”的理解。(2013扬州冲进风暴逃生)理解标题含义,限制性要求:情节和主题两方面相同的考点:对标题含义及作用的理解区分二:同一考点不同问法的差异如:标题含义及作用、人物形象把握、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文语言分析等2、小结:通过比较区分,明确考点,明晰要求。区分一:易混考点区分二:同一考点不同问法的差异此外还有:区分三:相同考点在不同文体中呈现的差异同时,注意一:题目中已给的答案示例注意二:题干中的限制性要求五、实战演练,做题反馈中考指导用书第81页小说阅读我心中的马卡连柯第1、2题。原题: 请以“刘老师”为主语,梳理小说主要情节。 变式: 1、请补充完整小说主要情节。 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刘老师做了哪几件事。 原题:文中有不少细节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对下面的细节描写加以揣摩分析: (1)他摇头,挣扎,没挣脱,不知怎么,居然又点了点头。(他为什么摇头挣扎?又为什么点头?) 参考答案:“摇头挣扎”是因为他自卑敏感,对老师有敌视情绪;“点头”是因为来自老师郑重的介绍、真诚的邀请,他得到了尊重。(2)他沉默良久,终于吐出一个勉强听得到的字:“行”(沉默意味着思考,请写出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我再也不想去学校了,再也不想看到老师和同学对我的白眼,可刘老师待我这么好,怎么好意思拒绝呢?反正就一节课,那就答应吧。变式: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他摇头,挣扎,没挣脱,不知怎么,居然又点了点头。 (2)他沉默良久,终于吐出一个勉强听得到的字:“行” 六、课堂总结1、细心看题,有审题意识。2、勾画并分析关键词,明确考点。3、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性信息,明确要求。4、注意题目中的提示性信息:括号中的答题提示、答案示例的格式等。5、注意区分易混的考点,注意相同或相关考点的不同变式等.6、积累语文基本知识,夯实语文基础。附录:一、考点知识说明文考点:整体感知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说明段落内容、作用的理解。说明方法的理解运用说明顺序的理解,说明文的结构层次分析说明文语言品析(准确、生动) 迁移拓展、探究议论文考点:对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把握对文章观点与材料关系的理解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分析运用对文章论证思路论证层次的分析对词语句子含义、作用的赏析,对语言特色的品析评价作者的观点,评价文章的标题 对文章质疑探究的能力小说考点:情节内容把握、梳理,对小说中人物情感态度变化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把握 对小说具体内容的分析理解(如语段作用)语言品析写作手法分析(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侧面描写、铺垫、照应等)标题的理解分析主旨的理解把握,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感悟迁移想象散文考点: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把握(线索整理、情节梳理)对所描写的景物(人物)特征、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对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的品析对作品中表现手法的赏析(对比衬托、动静结合等)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的理解 对标题含义、作用的理解二、语文知识:语法知识:短语类型、句子成分、词性等修辞知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等表现手法:象征、对比、铺垫、衬托、烘托、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留白、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等表达方式: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篇章结构方面的知识:铺垫、呼应、详略、过渡(承上启下)、总分总、总分、分总等人物描写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