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ppt_第1页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ppt_第2页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ppt_第3页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ppt_第4页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内容简介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改革的基础上 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 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 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 此外 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 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 这样 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 北造园风格的差异 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由于服务对象不同 所处地理 气候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 全书共分25个章节 并附有大量的插图及照片 作者简介彭一刚教授 1932年9月生于安徽合肥市 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 1983年晋升为教授 1985年担任博导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建筑学学科召集人 199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经彭一刚教授设计的建筑有天津大学建筑馆 天津水上公园熊猫馆 山东刘公岛甲午海战馆 平度市现河公园 伦敦中国城等等 山东甲午海战馆个性鲜明 并富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得到建筑界的赞誉 彭一刚教授在尽心教书育人 设计创作的同时 还致力于建筑理论的研究 他撰写的 建筑空间组合论 获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 此外他还撰写了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 创意与表现 等六部专著 先后获得首届全国优秀建筑图书一等奖 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北方十省市科技图书一等奖 他在国内外发表了30多篇论文 被学术界认为处于建筑理论研究的前沿 C 目录 分享章节 01 1 园林建筑历史沿革 03 3 两种哲理 两条路子 05 5 对于意境的追求 02 2 园林建筑的分布 04 4 园林建筑的特征 一 园林建筑历史沿革 园林建筑历史沿革是对园林建筑历史的前期阐述 这一部分主要是把中国古典的造园史与我国的历史朝代结合向同学们把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做一个总述 中间将把我国主要与园林发展相关朝代的重大事件做出点评 让同学们理解园林是如何受到经济 政治和文化影响之后所形成的产物 希望通过本节使我们设计师对园林建筑的发展和变化的历史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历史沿革 1 原始社会至春秋战国2 秦汉时期3 三国两晋南北朝4 隋唐时期5 宋 辽 金时期6 明清时期 原始社会建筑 六 七千年前 公元前21世纪 纪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旧石器时期的建筑 二 三百万年前 原始社会的建筑 穴居 北方 巢居 南方 木骨泥墙 黄河流域 干阑式建筑 长江流域 建筑的两大渊源 1 中国古代建筑雏形的奠基时期 新石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存 半穴居 干栏式 我国已知最早使用榫卯构技术筑木架房屋 距今六七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商 前16世纪 前11世纪 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 土基 防潮 满堂基础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 商朝的统治以河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 东至大海 西抵陜西 南抵湖北 安徽 北达河北 山西 辽宁 手工业的发展 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 使建筑技术水准有了明显提高 西周 前11世纪 前771年 木构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瓦的出现与使用 高台建筑 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 我国已知最早 最严整的四合院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 以周公营洛邑为代表 建立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 军事统治的城市 根据宗法分封制度 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 但随着奴隶制的急剧崩溃 这种建城制度也跟着被打破 代之而起的是战国时期大量新兴城市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东周春秋 前770 前476 战国 前475 前280 城市规模扩大 出现了砖和彩画 建筑特征 A 防御性强B 礼制C 线的艺术 北 理性对称 南 楚汉浪漫主义 绚烂 神仙世界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秦汉时期 秦 前221 前207 汉 前206 公元220年 秦 前221 前207 A 阿房宫 上压天宫 下压黎庶B 秦始皇修长城 修驰道 C 临潼秦始皇陵 气势庞大 平面舒展 轴线对称 汉代 前206 公元220年 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 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期 它的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 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 而砖石建筑利于保存的特点 使许多遗址存在至今 1 木构架趋与成熟2 斗拱的普遍使用3 屋顶样式多样化 抬梁式 穿斗式 近年对春秋时期秦国都城雍城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雍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 每边约长3200米 宫殿与宗庙位于城中偏西 其中一座宗庙遗址是由门 堂组成的四合院 中庭地面下有许多密集排列的牺牲坑 是祭祀性建筑的识别标帜 秦國都城雍城 秦始皇时咸阳城进行不断扩建 据记载 他每灭亡一个国家 就在咸阳附近按各国宫殿图样建造一处宫殿 即六国宫 统一六国后 为防止叛乱 又将各国富户集中在咸阳 原有城市容纳不下 就在渭水南岸新建阿房宫 秦都咸陽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离宫 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 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 惠帝以后 由兴乐宫改成的长乐宫供太后居住 长安的城墙则到汉惠帝五年才修建起来 汉武帝时 在长安大兴土木 建桂宫 明光宫 建章宫及园囿 明堂 坛庙等建筑 使长安的建设达到极盛时期 西汉长安 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 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 特别是铁制工具 斧 锯 锥 凿等的应用 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 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应用 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 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 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中 用长1米 宽约三 四十厘米的大块空心砖作墓壁与墓底 墓顶仍用木料作盖 可见当时制砖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 589 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佛教建筑迅速发展广建佛寺 佛塔和石窟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 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技术方面木结构技术提高 建造了大量木塔 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 如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 名称单行 嵩岳寺塔分类 佛塔年代 北魏正光四年 523 位置 河南登封特点 密檐式砖砌佛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云岗石窟 公元450年 城市的总体布局 宫城位于京城偏北 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 官署 太庙和永宁寺9层木塔 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 城南还设有灵台 名堂和太学 市场集中在城东的洛阳小市和城西的洛阳大市两处 外国商人则集中在南郭门外四通市 北魏洛阳 城周围20里 有12座城门 宫城位于都城北侧 周围8里 官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街向南延伸 居民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区 大臣贵族多居于青溪 潮沟两岸 南朝建康 4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隋唐时期 隋朝 581 618 唐朝 618 907年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 建筑技术方面以 材 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出现了都料匠 隋朝 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开通了大运河 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拱桥 安济桥 安济桥 又名赵州桥 唐代城市规划更加严整工商业发展 里坊制度有所放松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 唐都长安是我国古代都城中规划最严整的 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 西市有许多外国 胡商 和各种行店 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 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 采用严格的里坊制 全城划分为108个坊 里坊大小不一 小坊约1里见方 和传统尺度相似 大坊则成倍于小坊 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 有的坊设2门 有的设4门 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 再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 由此通向各户 坊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唐朝长安 5 古代建筑的发展与 营造法式 的颁布 宋 辽 金时期 960年 1279年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建筑规模一般比唐朝小 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 绚烂而富于变化 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建筑装饰绚丽多彩 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 中国古代建筑在技术上成熟而且定型 以 营造法式 的产生为主要标志 建筑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和观念形态的定型 1 夜禁制度和里坊制被打破 出现了临街设店 按行成街的布局2 建筑装饰和色彩有了较大发展 门窗装饰多样化 屋顶大量使用琉璃瓦3 在建筑艺术方面向细腻 纤巧方向发展4 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高度5 宋代以后木塔已经逐渐被砖石所取代 宋东京的改建 扩建规划是很杰出的 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的修建上 也未受旧的规划的束傅 而是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如改善交通系统 扩大城市用地 疏通交通河道 注重防火和城市卫生及绿化等 适应了生产及生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与以往的都城规划有很大的不同 宋东京 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专书 营造法式 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宋风景名胜建筑 腾王阁 黄鹤楼 真武阁 辽代承唐风 契丹原是游牧民族 唐末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逐渐强盛 不断向南扩张 五代时进入河北 山西北部地区 由于辽代建筑是吸取唐代北方传统做法而来 工匠也多是汉族 因此较多保留唐代建筑的手法 塔高67 31米 平面为八边形 底层每边长5 58米 外观为五层 内部还有四个暗层 共九层 木塔中间为大厅 四周为回廊 柱子按内外两环布置 由于暗层柱间采用近似桁架的作法 外立面有四个面的柱间 当年也曾设有斜撑 形成双套筒式结构 四个暗层形成四个刚性较大的环 犹如现代建筑中的圈梁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 秀美纤细 色彩华丽女真贵族统治的金朝占领中国北部地区以后 吸收宋 辽文化 逐渐汉化 建造京城 中都 今北京市 仿照宋东京制度 征用大量汉族工匠 因此金朝建筑既沿袭了辽代传统 又受到宋朝建筑影响 现存的一些金代建筑有些方面和辽代建筑相似 有些地方则和宋代建筑接近 山西县崇福寺弥陀殿弥陀殿建于金皇统年间 公元1141 1149年 立于二米多高的台基上 通高21米 冠于全寺 是全国现存较大的金代建筑 建筑面宽七间 进深四间入椽 殿前有宽敞的月台 后与观音殿月台相连 单檐九脊歇山式 金 元朝 1206年 1368年 蒙古贵族统治者建立了一个疆域广大的军事帝国 这来自落后的游牧民族的统治 使两宋以来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文化遭到极大摧残 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明显的阻碍作用 建筑发展也处于凋敝状态 直到元世祖忽必烈采取鼓励农桑政策 社会生产力才逐渐恢复 元大都是自唐长安以后 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都城 它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 并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 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元大都 元大都CG鸟瞰 1368 1644年 清朝 1616年 1911年 6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发展高潮 明清时期 1 宗教建筑兴盛 广建喇嘛寺 仅承德一地就建有11座2 砖石已经成为主要建筑材料普遍用于宫殿 庙宇和民居砌墙3 工程做法 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4 官式建筑的装修 彩画 装饰等日趋定型 带有严格的等级观念 明清时期处于因袭与进步阶段和包容与吸收阶段 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 官式建筑高度标准化 定型化 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 简化了构造方法 园林建筑有了很的发展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 园冶 明清时期兴建帝王苑囿与私家园林 形成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 不象以前有些朝代舍弃前朝旧城 另建新城 布局 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 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 明北京 清北京 清灭明后 仍建都北京 城市布局无变化 干隆以后 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 如圆明园 畅春园等 皇帝多住园中 很少去宫城 清代崇信喇嘛教 因此清北京除原有佛 道教寺院建筑外 还增建了一些喇嘛庙 如城东北雍和宫等 二 园林建筑的分布 这一部分将介绍我国古典园林的地域分布状况 地域特色是形成园林的一个重要外因 通过这两个部分的学习可以在宏观上与中国古典园林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一 各类园林分布的位置 1 皇家苑囿 宫内 与宫廷相比邻 郊外 自然景观优美的风景区 2 私家园林 都城 经济文化发达 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的城市或地区 3 寺院园林 宗教圣地 风景名胜区 二 分布的地区 分布地区广最集中的几个地区 1 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带 西周都城丰 镐遗址 在西安附近 秦都咸阳 谓水南北建离宫别馆 上林苑 阿房宫 兴乐宫 西汉建都长安 建未央宫 长乐宫 桂宫 城西造建章宫 扩建上林苑 东汉迁都洛阳 至隋唐复归长安 隋文帝建新都大兴 长安东南 唐改大兴为长安 城内宫殿造许多御苑 城北有禁苑 骊山建造华清池 2 洛阳 开封 洛阳从东周起 东汉 魏 西晋北魏等均以此为都城 隋唐 北宋且以此为陪都 亦是佛教中心 隋唐西苑 金谷园 白居易宅园 李德裕平泉庄 其他名园亦不可胜数 北宋都于汴梁 建园如艮岳 金明池 华林苑等 3 杭州及钱塘江三角洲 五代吴越和南宋均都于杭州 宋室南迁 杭州成为全国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加之西湖的湖光山色之美 封建帝王 贵戚达官大量兴建宫苑 别墅 山庄 附近城市如吴兴也建有多处园林 4 南京 扬州 苏州及其附近各城市 南京多次作为都城 造园之风一度颇兴旺 扬州自隋唐就十分繁华 隋炀帝多次来此 乾隆六下江南 都曾来扬州 瘦西湖 平山堂一带 均为园林所占 致有 杭州以湖山胜 苏州以市肆胜 扬州以园亭胜 之说 苏州为春秋吴国首都 唐宋中原战祸迭起 吴越幸免 至明清富庶繁华 文风极盛 清代状元为全国之冠 这些人官场失意或告老 便买地修宅筑园 造园之风极盛 另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河道纵横 湖泊罗布 土地肥沃 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此外 东西山产湖石 常州 宜兴 昆山亦产黄石及其它石料 故为叠山 理水 花木滋长创造了条件 春秋吴国 馆娃宫 其遗址在今之灵岩 东晋 顾辟疆之辟疆园 隋唐 五代 吴越广陵王钱元璙及孙承佑之池馆 北宋 苏舜钦之沧浪亭 元 狮子林 明清 拙政园 留园等 数量之多 难以胜数 5 北京 承德 北京春秋时为燕都 后为金都 元北移称大都 明清改建 清袭明旧制 金 大宁宫 元 于大宁宫基础上改建太液池 为禁苑 明 扩建太液池为西苑 形成三海 西北郊的自然环境利于造园 至清造静宜 静明 圆明 畅春 清漪等五园 除皇家苑囿 还有许多私家园林 康 乾还在承德建造离宫 避暑山庄 自然风景优美 气候凉爽 6 岭南 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 五代南汉刘龑 南苑 药洲 九曜石中的五块为其遗物 刻有米芾题词 广州地处东南沿海 明清以来 为通商港埠 受外来影响较大 故在造园风格上有明显的地区特点 寺院园林相对集中于佛道两教比较流行的地区 大多寺院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山林地带 亦多与风景名胜区融为一体 与皇家苑囿和私家园林相比 要分散得多 三 分布的条件 1 以政治 经济 文化为中心的都城及其附近地区 集中皇家苑囿和贵族 官僚的私家花园 2 以经济 文化富庶繁荣 自然地理条件优厚的城市及地区 私家花园较多 3 以湖光山色优美的自然风景名胜地区 寺院园林较多 四 以地区划分的三种园林 北宋前园林主要集中在长安 洛阳 开封一带 南宋后分别集中 1 北方的北京及承德 2 长江下游的南京 扬州 苏州 吴兴杭州一带 3 珠江三角洲一带 三者风格各不相同 故常称 北方园林 江南园林 岭南园林 三 两种哲理 两条路子 讲东方园林不得不提西方园林 两个园林之间反差极大 很多同学会问形成这两种园林风格的因素是什么 这个部分将给同学答案 并且让同学们感受东西方园林的美 四 园林建筑的特征 我国园林建筑由于受地方习俗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自身的形式也不尽相同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又有着同样的特征 五 对于意境的追求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文人墨客众多 再加上外传宗教引入 使得我国在造园手法上追求意境的体现 这个部分主要探究 意境 这个无形的词汇在园林中如何体现 对于意境的追求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 园林意境 指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我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 也是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总结 1 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和田园诗相生相长 同步发展 追求诗情画意一般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园林是文人 画家与工匠合作的产物 2 自然景观与人工造景相结合 3 园林建筑与山水花木巧妙地结合 4 借山石 水体 花木来丰富园林意境建筑 5 运用空间经营的特殊手法表现园林的意境 即敞景 借景 分景 框景 漏景 6 运用比拟和联想手法表现园林意境 7 借助听觉 嗅觉以及利用春夏秋冬时令 雨雪雾晴等气候变化 我相信 中国古典园林在西方思潮和本土新要求的冲击下 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 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 创新 定能使中国的园林和文脉在祖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 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源远流长 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 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 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 中国园林热 彭一刚的 中国古典园林 在这本书里简要介绍历史发展改革的基础上 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 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 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 中国的造园艺术 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 从而达到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 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如果说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造园活动 并且由于各自文化传统的不同有各具不同艺术风格的话 那么概括地讲有两种园林风格最典型也最引人注目 这两种园林风格是 在西方 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形园林 在东方 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 前者的特点是 整齐一律 均匀对称 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 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 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工工整整强调人工美 后者本于自然 高于自然 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 从而做到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形式 同时 它又是一种精神内涵的体现 更深入的展示了古典园林亭 水 山 石 花 木中的内涵 追求的是一种 意境的美 这种内涵我们很难去摸索 只能去感受和领悟 因为它深深的蕴涵在了民族文化的这片土地中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一种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 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 老师从概述传统构景艺术形式 对世界的影响和历史的发展阶段来深刻的描述了它的美 古典园林的实质和意境实质其实的一样的 是园内和外观的统一 老师曾经说过 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 他为人处世的原则 他的爱好和趣味 等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 都是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 自然景物的构成规则 依依就本书内容而言的感受 通过阅读此书我深刻领悟到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源远流长 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