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人高考教育综合知识点三.docx_第1页
2017年成人高考教育综合知识点三.docx_第2页
2017年成人高考教育综合知识点三.docx_第3页
2017年成人高考教育综合知识点三.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年成人高考教育综合知识点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双重的地位,他们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他们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在发展过程中,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因此,发展是连续的,但又呈阶段性。一、学生的特点(一)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1.依据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不仅是有生命的动物,他们还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的人,他们不是盲目、机械、被动地接受作用于他们的影响,而具有主观能动性。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2.表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自觉性学生魁一个有意识、有自觉性的人,而不是任教师摆弄的胶泥或装添的料场,学生是否接受教师的教育及其接受的程度,都受到学生自己意识的自觉的支配。他们对教师的教育具有选择性和定向性。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不是简单的由外而内的装填的过程,而是在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巾,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经过学生大脑的自觉思考和积极活动,经过学生头脑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将外部的教育影响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和自已的精神财富。第二,独立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已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征、知识水平、人格和尊严。一句话,学生有其自主作用和独立倾向。学生对教师的教育作用有“过滤”、取舍的作用。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他的择业目标、理想前途都有自已的考虑和选择的独立倾向。教师应尊霞学生的独立个性,充分估计学生的自主作用,并加以引导、发展,培养学生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第三,创造性创造性是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和结果,其所出现的新颖的解题方法;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制作的精美的小制作作品,工艺品;在文艺活动中,白编自演的精彩的歌舞、小品等,这些都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成果。因此,创造性是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要在扎扎实实地搞好基础教学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一)依据1.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就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2.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1)学生具有可塑性,是因为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热,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的特点。(2)学生具有依附性,是因为学生多属于未成年人,还不具备完全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家里,他们要依赖父母,入学后他们将对父母的依赖心理转为对教师的依赖心理。(3)学生具有向师性,学生入学后,教师会自然地成为他们亲近、信赖、尊敬甚至崇拜的对象,把教师作为获取知识的智囊,解决问题的顾问,也是行为举止的楷模。(二)表现学生成为教育的对象表现在:学生明确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具有愿意接受教育的心理倾向,服从教师的指导,接受教师的帮助,期待从教师那里汲取营养,促进自身的身心发展。(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不是成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不太成熟。他们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是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学生的发展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当在一定量变的基础上发生质变时,学生的发展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学生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阶段性的。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其发展是指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向积极方面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涵义:第一,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第二,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第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2.学生的年龄分期儿童从出生到成长为青年初期学生,需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五个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1)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2)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3)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4)少年期(又称学龄巾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5)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以后还有青年中期和青年晚期两个阶段。以上几个阶段,相邻的各个阶段之间都是相互连续、逐渐过渡。因此,既要看到各阶段的差异性,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连续性,还要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注意其个性差异,才能使教育发挥主导作朋,取得预期结果。一、师生关系概述我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师生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和成功的实践。春秋时期,孔子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从而引起学生对孔子的无限敬仰、尊重和爱戴。战国时期荀子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为喻,鼓励学生后来居上,超过老师。韩愈在师说中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确阐明了师生切磋、教学相长的道理和能者为师的原则。这些反映我国古代师生关系中民主性、科学性的精华,是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是值得借鉴、继承和进一步发扬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它是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从师生关系的构成来看,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构成的相互关系,是在教育情境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其内容涉及教育、道德、心理等方面。学校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双边活动的过程,必然形成并依赖于一定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育活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一)尊师爱生它是指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尊重、关爱。尊师与爱生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首先,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换取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赖;而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又可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和学习条件。(二)民主平等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是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相互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学生的健康成长有赖于教师的教导和帮助,教师教的成效有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作为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交知心朋友。(三)教学相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的。那种认为教育过程只是教师促进学生这样一种单向作用的过程是错误的。其实,“学然后知不知,教然后知困”,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虚心的教师也会从学生那里学到不少东西,从而不断充实自己。三、师生关系的建立发展(一)意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二)决定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修养、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这虽然有赖于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管理干部的共同努力,需要家庭与社会方方面面的配合,但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师。(三)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1.专制型基本特征有:教师监视、监督多;要求学生无条件接受命令和纪律;表扬少,批评多。学生的反应:屈服,推卸责任,易激怒。2.放任型基本特征有: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学生的反应:无目标,道德和学习往往差。3.民主型基本特征有:教师和学生协商,制定具体的目标;尽量鼓励,也客观地批评。学生反应:学生主动参与,有主见。(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注意以下几点1.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既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又把学生看做学习的主人;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指导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教师的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学生尊重教师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提高教育影响力的保证。教师以其高尚的品德、深刻而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来为学生提供高效而优质的服务,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3.要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能以“权威”自居。教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看法,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学生具有安全感。以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