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doc_第1页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doc_第2页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doc_第3页
论萧红作品中的悲剧意识.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极富才华和个性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作品尤其是小说蕴涵着一种深沉的悲剧意识。特别是她的那些触及女性生育和死亡的作品,更是被女性主义艺术奉为女性表达女性性别的经典。萧红始终把关注和表现的目光放在处于苦难下层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上。另一方面,揭示女性的隐秘世界尤其是女性生育苦难,萧红也把关注的视野投向女性这一群体,使小说弥漫着一种浓重的悲剧意识。本文意在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悲剧意识及对女性隐秘世界的揭示,来寻求萧红作品中悲剧意识产生的原由,并进而站在女性的立场感悟更为隐秘、更为女性的身体世界、生命世界、情感世界。最终目的是为了唤起社会对女性人格尊严的重视。萧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个红颜薄命的天才女作家。她仅以三十一岁颠沛流离、短促悲凉的生命,留下了风格独特的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创作总字数近百万字,显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才情和创作生命力。萧红也是一个极富才华和个性的现代天才型女作家。近年来其作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评论家的重视。萧红以跋涉为标题的短篇小说集走上文坛,开始了她个人生活跋涉、情感跋涉、精神跋涉相交相融的文学之路,她以中篇小说生死场在文坛上立足,受到鲁迅及左翼文学界的极大关注,以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撑起她独具特色的抒情小说的文学旗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成为解读萧红艺术世界的关键性文本。本文以这两部作品为核心兼及其他作品探讨一下萧红创作具有鲜明悲剧意识的文学叙述。萧红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生长在日伪统治阴霾笼罩下的东北黑龙江呼兰县破碎的国版图上,生活在那条流淌着泪水与叹息的美丽而又忧伤的呼兰河边。正是由于环境的落后、愚昧、闭塞,致使萧红的文学天地突出的景观是中国北方所特有的旷渺,精悍的自然以及北方人民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的人生状态,特别是女性人生的难言苦痛。同时,作为女性作家的萧红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进行文学抒写,从而又将这种悲剧色彩涂抹到女性隐秘世界的揭示上。她展现人类生活的时候,把一种由于她那么敏感而别人意识不到的苦难的细微之处展现出来。展现得很恐怖、很阴暗、叫人不寒而栗。她是带着巨大的悲悯来展现这种生活的阴暗和苦痛的,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读者。在20世纪的中国女作家中,萧红虽然算不上一个大家,但却是最具有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的女作家之一。她敢于也能够为女性说话,萧红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关爱女性,表现女性,对女性有着深沉真挚的情感。她的人生体验中感受最深切的是她鲜明独特的女性悲剧意识。女性问题是她创作的焦点,不但困扰和影响着全部生活,而且也影响和规约着她的全部创作,她在创作中强烈的关注着女性的生命体验和生存困境,探讨和追寻着女性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特别是她的那些触及女性生育和死亡的作品,更是被奉为女性表达女性精神性别的经典。萧红在小说中对女性悲剧命运进行了描写。一、求生的艰难:女性遭受着残酷的折磨 萧红的多篇作品都以女性为主角来反映广大底层妇女的悲剧命运。王阿嫂的死中王阿嫂的形象集中反映了阶级压迫下劳动妇女的生存处境。她成年累月地为地主干活,吃的却是“地主用以喂猪的烂土豆”, 1在丈夫被张地主活活烧死之后,她把丈夫的骨头包在衣襟下,拖着临产的身子继续劳作。当她因为再也带不动自己的肚子而在地头喘口气时,又被张地主踢了致命的一脚而母子双亡。 如果说萧红叙写王阿嫂的惨死还只是下意识地描写女性的苦难,那么她在随后的生死场、呼兰河传中描绘女性处在阶级压迫以及民族灾难围攻之下艰难求生的场景,则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表现了女性的群体命运。萧红用女人的眼泪、沉默、怨恨和坚韧编织起一个个凄凉而令人感慨的故事片段,塑造了一群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女性形象,其中浮雕式的女性形象有麻面婆、老王婆和金枝。文中写到“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油消融下来。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争斗,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她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百棉。”2善良本分,面对生活的磨难从来不说一个“不”字,可最后依然无法逃脱悲惨的结局。老王婆为了生存先后三次嫁人,年轻时她死了女儿,年老时儿子又因为当土匪而被官府捉去枪毙,苦痛悲凄的人生最后彻底摧毁了她生命的信心,她绝望地自杀,但最终战胜死亡活了下来。在生存面前,女性被迫失去很多东西,甚至包括贞洁。金枝在丈夫死后来到哈尔滨艰难谋生,连做穷缝衣婆的机会都没有,想着盼望她回家的久病的母亲,金枝“为着钱,为着生活,跟了一个单身汉到了他的房舍”, 3 用肉体换了一元钱。萧红对此没有进行任何道德评价,而是以客观公允的态度理解女性求生的艰难。二、生育的痛苦 : 女性承受着如同“受刑罚”般的灾难三、死亡的悲剧: 女性无法逃脱的宿命在萧红的小说中充斥了无数的死亡描写,小说中所涉及的死亡描写几乎都是发生在女性身上,而女性受病痛折磨所致的身体变形与死亡的毁形也是比比皆是。温和多情的月英瘫痪之后,受到丈夫的折磨。“从前打渔村最美丽的女人”在丈夫石头般的冷漠与摧残下,被折磨成了形状可怕的怪物:“她的眼睛,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了似的,紧贴住头皮,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 15 王阿嫂的死中怀着身孕的王阿嫂产后与新生婴儿一起死亡,“王阿嫂就这样的死了!新生下来的小孩,不到五分钟也死了!” 16生死场中王婆的自杀和自杀未遂时恐怖的情形, “将送棺材上坟场!要钉棺材盖了!王婆终于没有死,她感到寒凉 ,感到口渴,她轻轻说:我要喝水!但她不知道,她是睡在什么地方。” 17 而“小金枝来到人间才够一月,就被爹爹摔死了。” 18 呼兰河传中“黑忽忽、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被活活打死、烫死。小团圆媳妇只因形象和做派不符合传统的礼教观念,一个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生命,便被封建观念以及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残害而隐蔽地扼杀了。小团圆媳妇的非人地位和死亡命运,表层上看是童养媳的普遍境遇,实质上她们是父权制度中礼教观念的牺牲品。更值得注意的是,她们死于女性性别内部的自我残杀,在她们的死亡魂灵背后有一群因袭父权文化的女性。“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周三奶奶等都是父权制度的牺牲品,又以父权制度为规范制造另一曲悲剧,残害女性的生命。这些原本美丽强健的女性,她们美好而富有活力的生命被沉重的生活和无法把握的命运所吞噬,被外在的环境所摧残,最终走向了死亡。年轻的萧红为什么如此迷恋描述女性的生育、死亡以及病痛?她曾经感慨的说:“我一生最大的悲哀和痛苦便是做了女人?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我算什么呢?屈辱算什么呢?灾难算什么呢?甚至死算什么呢?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19这是萧红说给聂绀弩的,这句话是萧红一生感受的结晶,浸透了几千年来女子的血泪。正是由于中国妇女千百年来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仿佛从出生就被打上了等级烙印。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用“三从四德”规范了女性的文化视野,摧残着她们的生命力,使她们无法展示主体的生存意志,获得人格的尊严和独立。在男性中心的社会里,妇女的社会地位十分卑微,她们隶属于男人。致使萧红笔下的女性无法逃脱各种形式的死亡,萧红也无法摆脱对女性生命悲剧的书写。萧红作品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萧红自身的经历和思想因素。一方面,萧红是一个身心俱受摧残的不幸女性,一个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灵魂。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因而在她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抒写着女性的悲剧和普遍人类生命的悲剧。因而作为一个有着自觉的主体意识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的作家,她坎坷曲折的经历和由此而来的看待生活的独特方式和对人生的独特发现,是形成她小说悲剧意蕴的重要基因。与其他现代女性作家不同,萧红创作伊始,便以先觉者的焦灼姿态去观照现实的苦难人生。萧红在抒写人类苦难命运时,更多地是关注人的生存形态和生命价值。她笔下的乡土世界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人们以群体的方式存在,重复并加固着传统习惯的积淀,世代延续中看不到生命的流动和发展,更没有充满生命活力的改革和创造,而是呈现出一种死寂的生命状态。萧红紧紧抓住乡民们对生与死的极度麻木与轻视的态度进行突出的展现和深刻的剖析,于无尽的悲悯中透露出沉重的批判。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女性,萧红一生艰难跋涉,在极端父权制社会的压制下,一直处于一种寂寞悲凉的状态。在读书时代,就被父亲做主许配给当地驻军统领之子,在逃离家庭后,遇到萧军,遂结为患难夫妇,但萧军的大男子主义又时常伤害着她敏感纤细的心灵,即使后来离开萧军,她的婚姻爱情道路由于种种原因也从未顺畅过。正是这种坎坷曲折,让萧红更多地注意了传统社会中人类,特别是女性的生存状态。因此,她在关注当时生活在东北农村那些浑浑噩噩的人们共有的生活状态的时候,尤其关心女性在这种状态下生理和心理上所承受的苦难。其次,就时代特征而言,首先是新文化思想的渗透。五四新文化形成时期,几位文化巨人,特别是鲁迅的故乡都在江浙一带,这些地区在地域上处于中心,工业发达,思想意识也相对先进,新文化首先就在这些地方开始发展。到三十年代,新文化的锐气开始由沿海像内地进发,而此时,像呼兰河小城这样的边塞,在几千年封建宗法思想长期积淀下,在二十世纪初叶的旧中国千疮百孔,风雨飘摇之中,形成了一个落后、愚昧、闭塞的人文环境。辛亥革命没有使中国社会发生转变,更不会对文化、交通都落后、闭塞的乡村小镇发生丝毫影响。因此,边地村落作为乡土中国的典型范式因袭了更多的传统重负,在现代文明渗透的过程中,它与新文化的历史反差及由此诱发的文化接触中的冲突更为强烈。同时,新文化在现代积累在深层演进中也注入了新的生气,一些五四时形成的文学主题如批判国民性、人道主义、个性意识等等,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思考。站在这样一个背景上,萧红以现代文明的眼光审视她所处的环境,目光所及,人的异化状态自然会被提炼到作品之中。萧红出生在辛亥革命爆发的年头,又成长在具有维新倾向的乡绅之家,自小就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在成年后,她流亡上海,又受到了鲁迅等新文化先驱的关怀,在这些导师的影响下,萧红自觉地站在现代文明的高度,俯视“北中国”难以回避的荒凉和蒙昧,这种恋家又无家可归之感,进一步加深了她的悲剧意识。在寂寞中悄悄长大的萧红,幸运地受到了现代文明洗礼,接受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同其他许多现代知识女性一样,她对旧家庭、旧社会的反抗也是从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开始的。为了恋爱自由,为了寻求温暖与爱的家园,叛逆的萧红义无反顾地冲出家门。然而,尽管她不算困难地走出了“父亲的家”,但终其一生,也没有能够走出父权社会男性中心及其意识形态的阴影。现实没有给萧红提供一个关于拯救的承诺,萧红的全部人生理想和追求,恰恰是当时历史的匮乏。正由于这种历史的缺陷,萧红的悲剧沿着她生活的每一转折、每一抉择而走向深入。以生死场中金枝为例,金枝从落入爱情陷阱到沦为妓女以至于最后的无处可去,她的命运仿佛上天注定似的一步步走向悲剧,这正是作者的悲剧意识在写作过程中的铺展。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个端点,中间连接的是日复一日的生活。对萧红笔下的妇女们来说,人生的起点是生育的灾难,人生的终点是死亡的悲凉,中间是日复一日的艰难的求生。无论是年幼的孩子、恋爱的少女、生死线上呻吟的产妇,以及经历了所有痛苦磨难的中老年妇女,她们的生活都是同样悲苦艰难,她们有着同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些不同女性的不同人生阶段,自然串联成了女性完整的生命过程。在她笔下,人类似乎永远无法摆脱难产、衰老、疾病、瘟疫、饥饿、自杀等一系列形式的死亡;似乎死亡才是他们的目的,坟场才是他们永久的归宿与家园。萧红对女性悲剧的描写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觉。与受过“五四”新风的熏陶和良好的教育,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经受着爱情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苦闷的其他女作家不同,如冰心、庐隐、凌叔华等女作家关注的多是知识女性的个性解放,她们思考和表现的多是在“女性与人生”主题下的感情生活,题材局限在知识女性与上层贵妇的情爱生活圈子里,人物也比较单调。萧红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对下层妇女苦难的了解使她无法沉醉于知识女性的围城中,她始终把关注和表现的目光放在下层劳动妇女的不幸命运上,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即从妇女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上来表现她们的悲剧命运。与一般女作家所经历的由抒写自我转向社会的过程相反,萧红所经历的是由寻找社会到寻找自我、由普遍感情形式转向个性化情感形式的过程,因此萧红笔下的女性悲剧更为深重、内涵也更复杂,它是社会最底层的劳动妇女生存的悲剧,是现实的社会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文化的悲剧。从萧红作品中一些下层妇女的悲剧可以看出正是当时社会历史的反映。“五四”以来,女性文学中那种女性对爱情的困惑,理智与情感的缠绵不尽的冲突。总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世界抗衡为目标的,虽然在形式上由奴隶变为主人,但骨子里仍离不开男性社会的依附。“正如丁玲自己所认识到的:其实对于女人的弱点,我是非常憎恶的我对于自己文章中的女人,也并同情,即是每一次都不能依照自己的意见写,开头或则还离不得不很远,后来就越写越差了。有时候竟和我的目的相反。这就深刻的揭示了女性意识中的传统意识的根深蒂固,使得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解放的实现程度不得不打上写些折扣。” 20 在当时女性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于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意识对新女性的羁绊,使得经受五四时代风雨洗礼过的“娜拉”在传统意识的磁场中前瞻后顾,犹豫彷徨。对于“娜拉”的处境 ,鲁迅先生曾作过这样的分析:“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候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的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地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21由此看来,“不但根深蒂固传统意识以各种变相的形式和手段束缚着女性意识的觉醒程度,这是内在性的,长久的,稳固的制约因素。传统意识与现代女性意识之间形成两极背反的发展趋势,表面上后者征服前者,实质上是前者支配后者,传统意识以巨大的磁场吸附力牵引着新女性,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此外,“妇女要自立自强,拥有一定的经济地位;还存在女子就业问题和男女之间的财富分配问题。由此可见,离开鸟笼的金丝鸟在当时社会经济基础下必然堕落或 回来。” 22所以,无论钉在黄金十字架上的女性,还是埋葬在没有阳光的峡谷里的女性,她们都只有一个苍凉的结局。萧红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揭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过程, 人生的悲苦飘零及对间接经验的扬弃,形成了萧红深深的悲剧感,这也恰恰成就了萧红,这一坚强的女性没有一味地咏叹个人悲哀,而是以一种更为深广的悲悯情怀去拥抱现实人生、关照民生疾苦,关注普遍女性的生命悲剧和生命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更把关切的目光投注到处于那块土地最底层的女性身上,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这也是萧红女性生命悲剧意识的具体内涵既对女性生命悲剧的书写。写出了北方农村苦难女性的血泪,唱出了女性挣扎在生存与毁灭之间的悲歌,揭示了男性对女性的冷漠和迫害,为现代女性文学注入了一份鲜活。萧红通过妇女命运的描写所呼唤的正是一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所构成的世界,揭示了两性之间的对立,但是她的真正意图并不是要男女互相仇视,而是为了唤起社会对于女性人格尊严的重视。呼吁现代女性一定要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绝不能沦为男性的附属品。可以说,“女性的救世主不是社会和男人等外界力量,真正的救世主只能是女性自身。” 233、萧红:追逐梦想的漂泊者呼兰河,生养萧红的黑土地,给了她关外人特有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她身上存在着“关外妇女那种常见的雄迈气质” 骆宾基.萧红小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56.。萧红从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辗转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东京、武汉、山西、重庆、香港等地,足迹几乎遍布整个中国,直至1942年在香港病逝,一生都在过着流浪的生活。她短暂的一生像迷一样,虽然大家有着诸多猜测,然而她留下的那些空洞是有待人们去填补的。她没有为自己的选择留下任何详细的解说。有人说萧红的生活是失败的。渴望爱情,渴望温暖的家而总是以失败告终。她人生转折点的几次选择甚至是被某些论者所诟病的。人们为萧红不幸的一生而哀叹,但我却认为她自己并没有后悔,也不曾自怨自艾,她是拥有梦想的人儿,她认为:理想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不管这理想是什么,有怎样的目的性。我深深地被这种豪迈所打动,理想不一定要具体,只要有狂妄的热情去探寻、去追逐,人生就是充实的,幸运的。萧红的理想是什么,我们只能猜测:也许是继承鲁迅先师对“国民性”的批判,也许是创作一部“红楼”,也许是找寻一个温暖的家。但我看到一个真实的萧红带着自由意志的翅膀倔强的抗争着,高傲的追逐着。寂寞无助是为自由而付出的必然代价,但她将其转化成了天才式的创作。可以说是时代和家庭给了她出走的契机,她骨子里有着比一般女性都强烈的反抗意识和坚强意志,她不愿受压迫和束缚,对未来、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并且渴望冒险,她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格精神加之新时代女性解放的发展促使萧红毅然与家庭决裂,用实际行动探寻“娜拉出走”之后的人生道路。追逐自由和梦想的道路从来都是崎岖不平的,除了生活上的贫苦和病痛之外还有来自他人的非议和冷嘲,但都不能让萧红屈服,这是她的性格使然。她痛恨自己女性的身份,她用一生去打造独立女性的生活新貌。因而,我们只有了解东北地域文化特征,了解日神文化和鸟图腾崇拜的精神内涵才能更好的理解萧红漂泊与自由精神的形成,才能更好的理解她的人生道路选择,也才能更好的解读她的作品,诠释她对精神家园的找寻。飞鸟的生涯是美丽的,落叶又为什么给风飘着呢?精神在灵魂内会掘发出世界窄隘,简陋,寥寂,悲感。精神内才会埋伏着愤怒与力量;我更爱着我的前途的光明,我为了要追求生活的力量。为了精神的美丽与安宁,为了所有的我的可怜的人们,我得张开我的翅膀 萧红亚丽 萧红.萧红十年集(上)M.林贤治编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07-408.(二),潜意识中对传统文化的眷顾与留恋对于传统文化,萧红在理性上虽然都想把它当作“铁屋子”进行猛烈抨击。然而,由于文艺作品是一个自主情结,常受到积淀在作者无意识深处的集体心理经验的影响。也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影响。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并非有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普遍性的精神机能,即有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说或迁移就能够在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机和意象。那么是不是以家族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已经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积淀在她的思想深处,这就使得传统文化对她在感性上有着“家”一般难以摆脱的牵绊和不可否认的影响。对于封建地主出生的萧红来说,家族情感是她最敏锐且始终无法摆脱的情结。正如陈寅恪在王国维挽词序中所说“凡一种文化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致痛苦。其表现此文化愈宏,则其受痛苦愈甚”。萧红终生都在摆脱而最终也没有摆脱对家庭的情感记忆。正如始终思乡却无法返乡的游子与故乡的关系一样在最深的依念中有最彻底的决绝。萧红曾因反抗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虽然享受过短暂的精神上的自由,但大部分时间是在流浪漂泊中度过,她勇敢地走出了旧家大门,但并没有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家。孤独、悲哀、憧憬、感伤、希望始终象幽灵一样笼罩在她的心上。流浪生活的疲乏和厌倦之后无邪的,诗意的,快乐的,美妙的童年生活必然成为萧红精神上的慰藉。这表现在她创作的作品中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关内时代风云生死场转向渗透着作者对故土的眷恋的关外风土人情的呼兰河传。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于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黑土地倾注了很大的热情,为我们展现了极具东北地方特色的生活画面,通过地方文化风俗的描绘更多地对东北人传统文化心理进行深刻透视,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旧社会的传统文化印记,这也是文本的艺术特性。二萧红的生命意识关于呼兰河传思想上的研究颇多,经过反复阅读,笔者发现作品中透露的人物命运悲剧和人的生死观寄予着萧红强烈的生命意识。小说中主要从人物生死观是与其悲剧人生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的。萧红笔下呼兰河传的人物多是因循守旧的,他们头脑僵化,不思变革,他们只承认既有秩序的事物,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是不能接受的。在他们心中,信奉“生死有命”的封建生死观念,把“天命”无限地放大,从不主动争取,改变命运,往往是逆来顺受。呼兰河的人们就这样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显得麻木,但实际上他们也颇感敏感,芝麻大的事,会议论或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他们有时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并没有害人或自害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 “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刚一来,左邻右舍倾巢出动,前去观看,对小团圆媳妇的长相“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不过都说太大方了,一点不像个团圆媳妇”“见人一点都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婆家,吃饭就吃三碗”而且“十四岁长那么高也是不合规矩的,总之她不像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低眉顺眼,诚惶诚恐的传统型的团圆媳妇。她的婆婆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可这“太大方”的小团圆媳妇居然不服管教,连哭带喊,说要回“家”去,就使得她婆婆坚信必定要严加管教,所以不得不狠狠打了她一个月。小团圆媳妇的婆婆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不狠哪能规矩出一个好人来。小团圆媳妇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令人感到愤恨的,然而恨她的婆婆吗?她也是一个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牺牲者,对自己的独生子也是从不娇养,“到如今那身上的疤也有二十多块”有一次他踏死了一只小鸭子,她打了他三天三夜,直到打出一场病来。她就是这样一个被集体无意识同化、扼杀人性的受害者。她认同她所生活的环境,实际是认同所包含的历史惰性,非来源于个体经验,也不是后天获得的,而是先天就存在的,它与个体心理相反,具备了所有地方和所有个人都有的、大体相似的内容和行为方式。换句话说,由于他在所有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他组成了一种超个体的共同的心理基础,并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这种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是指有史以来沉淀于人类心底底层的,普遍共同人类本能和经验遗存,这种遗存包括生物学上的遗存,也包括了历史文化对深层次意识的积淀。而呼兰河传中反映出来的集体无意识更多的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所遗留下来的生活记忆与行为模式,是传统文化下形成的民族劣根性的真实写照。然而这种本能的集体无意识一直保留下来且活跃在呼兰河人的行为中,他们因循守旧,不接受新事物,习惯于按照几千年传下来的旧风俗、旧生活而习惯,思索和做事,传统习惯势力像一道精神枷锁禁锢着呼兰河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就这样,在集体无意识的生死观作用下,一幕幕人生悲剧在呼兰河畔悄然上演着。从表面看,小团圆媳妇似乎是被婆婆和周围的人折磨死的,实际上是死于集体无意识这种生死观下,小团圆媳妇被折磨死不久,老太太死了,大孙子媳妇私奔了,大孙子媳妇的婆婆在传统观念的驱使下,感到羞愧难当,终成半疯,小团圆媳妇婆婆由于心疼给团圆媳妇治病时花掉了五千多吊钱,弄得倾家荡产,天天哭,结果哭瞎了一只眼睛。第七章写王大姑娘的悲惨命运就不足为奇了,王大姑娘的命运更可悲,那是因为“自从团圆媳妇死了,院子里似乎寂寞了很长一个时期,现在虽然不能说十分热闹,但大家总要尽力鼓吹一番。虽然不跳大神,但也总应该给大家多少一开心,最终在给大家开心中王大姑娘消瘦了死了。然而人们又把目光集中在了冯歪嘴和他的孩子身上,因呼兰河传揭示了萧红对生命主题的重视和生命的价值的寻求由小说的人物命运悲剧看萧红对生命意识的诠释。一是,以自己生命本能来感受自然万物。由于小时候在后园与自然景物的亲近,萧红对大自然的美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好。萧红评传中说“如果说萧红的祖父是她童年的中心人物,那么她家的后花园该算是他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地方。他在那里不但可以逃避家里的紧张气氛,而且更能和大自然发生亲密的接触,从而领略对于大自然的爱。萧红在读中学的也是非常喜欢亲近大自然的。只要是天气晴朗,只要她功课不忙,她总是徜徉于郊外和公园中,到处作画写生,他最爱去的一个地方是城里的马家花园。她在那花园中与其他同学组成了“野外写生会”。她的才气在对自然万物的描写中也得以表现出来,在他的笔下,自然万物都有了生命的光彩,比如她描写火烧云“:晚饭以后,火烧云就上来了,它的后面似乎跟了好几条狗,又找到一个大狮子,和娘娘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的,也是那么大,也是那样蹲着,似乎眼睛连什么都不睬。”萧红是一个极端忠实于自己心灵感受的作家,她对自然万物的感受和描写,主要是由于她的生命本能,当她把自己的生命本能和性灵而面向呼兰河传不愧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与同时代革命题材的小说作品相比,它确实有其独特之处,不仅是思想内容特别,更表现在其艺术风格的新颖别致上。它不仅继承了现代抒情小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