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doc_第1页
灯下漫笔(节选).doc_第2页
灯下漫笔(节选).doc_第3页
灯下漫笔(节选).doc_第4页
灯下漫笔(节选).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灯下漫笔导学案江苏省清江中学 王耀松一、课前预习(一)写作背景文章创作于1925年春末。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国民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经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鲁迅先生作为少数的先驱者之一,从旧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的十分清楚。(二)题目注解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漫笔”,也就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笔墨趣味。(三)重要字词1.补充注解执迷:原指坚持错误,文中为“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解脱”之意。嗜好:特殊爱好。兑现:这里指钞票换银元。兑,换。厘定:整理制定。发祥:最初发生。先儒:这里指孟子。国粹:原指我国固有文化中的精华,这里有讽刺之意。乱离人:战乱时代流离失所的人。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皇恩浩荡:皇帝恩德广大无边。时日曷丧:时日,指残暴统治者夏桀;曷,何不;丧,灭亡。一治一乱:一个时期太平,一个时期混乱。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蒸蒸日上:蒸蒸,上升和兴盛的样子。比喻事情蓬勃发展,日日都有进步。朝三暮四:原来比喻用诈术欺骗人。后来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万姓胪欢:万众欢呼。万姓,老百姓。胪欢,个个欢喜。2.下列加划线的字注音有误的的一项是( ).累赘(li) 嗜好(sh) 便当(bin) 直截了当(dng).兑现(du) 妇孺(r)恭颂(gng)万姓胪欢(l).亲戚(q) 杀掠(l) 行市(hng) 数(shu)见不鲜(xin).编纂(zun)不肖(xio)钦定(qn) 时日曷丧(sng)(四)历史典故1.元朝定律元朝把百姓分为四个等级:一等蒙古人,二等西域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关于元朝的打死别人奴隶赔一头牛的定律,“成吉思汗法令,杀一回教徒者罚黄金四十巴里失,而杀一汉人者其偿价仅与一驴相等。”当时汉人的地位和奴隶相等。2.有关黄巢的记载879年5月,黄巢暴怒之下攻占并洗劫了广州,死者高达12万人,而当时广州全部人口才二十余万。882年春天,有人在尚书省大门上题了一首诗嘲笑这个政权。黄巢大发雷霆,这一事件的结果是三千余人被杀。剑桥中国隋唐史3.有关张献忠的记载(献忠攻武昌)屠戮士民数万,投尸于江。其遗民数万,多刖断手足,凿毁目鼻,无一全形者。献忠进陷成都,悬榜试士,诸生远近争赴。献忠以兵围之,击杀数千人,咸挟笔握策以死,蜀中士类俱尽。复大杀蜀民,全蜀数千里萧条无人迹。明史纪事本末(五)课前思考1. 本文的结构层次是什么?请为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2. 前四节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写“钞票兑换”,有何意图?3. 作者所说的“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两个时代在文中分别对应哪些段落?4. 怎么理解鲁迅在结尾所说的“第三样时代”?二、课堂学习三、课后作业(一)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二)赏析以下几句话1.国民“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明确:此句揭示出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奴性人格,只要出现一定的条件,就容易变成奴隶,而且为自己的奴隶身份沾沾自喜。这“喜欢”二字,包含辛酸、悲愤与无奈,它是统治者造成的,也是老百姓促成的。 2.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明确:浩荡的“皇恩”无非是让百姓做稳奴隶,听凭其统治、宰割。反语的运用强化了批判的力度,嘲讽之情溢于言表。3.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 明确:读这样的句子,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鲁迅小说药中夏瑜坟上的那个花环,联想到他在故乡中的那段名言: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是鲁迅的呐喊,也是鲁迅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它启示人们,只要有反抗、有斗争,中国人就一定能争到做人的资格。(三)拓展阅读1.阅读下而一段文字,进一步了解鲁迅的人格。唐人有一句诗,叫“曾经沧海难为水”。而先生曾经沧海深处之寒冷,远处之渺茫,而依然执著于眼前的一点一滴;且为这一点一滴不惜甘冒众矢,不避血污,运笔如刀,直扑病根,痛施棘手,以冀国人觉醒、民族再生。他于最高处领略,又在最低处握住,达而执,微而巨,至冷至热,至峻至悯。这是何等境界?这是大哲;大哲不足,更称大洁。唯大哲能看透,唯大洁能不弃。不弃就意味着栖牲。一个最懂得保护自己的人,恰恰最没有保护自己。先生甚至没有留下一部于他的天才相称的大部头著作。历史就这样苛待了自己的长子。也许历史是别有深意的:本来就不是要他的一两部大部头(那是一般作家也能写的),而要他以圣洁的人格来震醒麻木的人类。(摘自1996年第6期新华文摘)文中“最高处”“最低处”具体含义是什么? 2.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表露的奴隶观与聂绀弩我若为王的奴隶观有何不同?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请科学家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耻辱,最大的悲哀。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节选聂绀弩我若为王 聂老:感情:在我若为王中,对奴才是充满了强烈的鄙视和深恶痛绝的。消除奴隶的方法:毫不留情地灭绝所有的奴才。鲁迅:感情:虽“怒其不争”,但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是对最底层人民的理解和同情。(因为先生知道,中国的百姓当初并非没有去努力争得做“人”的资格,只是因为暴君的凶残,而最终不得已对主子们“心悦诚服”、“ 万分欢喜”罢了。)消除奴隶的方法:将希望寄托在中国的青年身上,所以他不仅呼喊“救救孩子”,而且“俯首甘为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