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记叙文情节的编织.doc_第1页
浅谈记叙文情节的编织.doc_第2页
浅谈记叙文情节的编织.doc_第3页
浅谈记叙文情节的编织.doc_第4页
浅谈记叙文情节的编织.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记叙文情节的编织 记叙文是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方法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表达思想感情的文章。事实上记叙文大多数都是记事的,即使是写人,也是离不开记事的。既然是记事的,那么记叙性的文章就会有情节,有情节就会有故事性,有故事性就有趣味性。文章有情节即可避免内容的空泛,这一点可以说每个学生都知道。但有些学生的作文读起来像白开水一样,味同嚼蜡;有些学生的作文读起来不仅有文采,而且让人爱不释手。为什么会有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呢?可以说这与该篇文章的情节是否吸引人有着莫大的关系。大多数优秀的记叙文都有着故事情节作铺垫。当然,有了情节并非一定就能获得成功。首先,情节应该真实,符合生活逻辑,此外编织情节的要吸引读者,让读者接受文章的主旨,这才是最重要的。下面着重谈一谈情节编织的几种方法。一.设置一个悬念 悬念就是指作者不直接写出文章要写的内容,开头故意留下一个疑团,吸引读者对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来龙去脉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情节的逐步推进,读者随着作者的思路关注事件的发展,人物活动的进程,直到悬念解除。文章使读者由急切知道到抓住不放最终获得答案,从而获得兴趣上的满足。怎样设置悬念呢?设置悬念的位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篇首设置悬念。这种设置悬念的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环境,展开矛盾,引出下文。另一种是在篇中设置悬念。这种设置形式有助于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的具体方法常见有如下几种:(1)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为悬念。如渡船开篇写:“年轻的妈妈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里还噙着泪水,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在她的怀里,孩子沉沉地睡着。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看不出什么样子,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把他贴在胸口,生怕被江风吹着,被水花溅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自然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2)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行动心理描写为悬念。如三人行开头便写:“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为什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来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这些心理描写既紧紧地抓住读者,也自然展开了情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3)以环境描写为悬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尾如何?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于是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理。 (4)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为悬念。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面:周瑜施毒计,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枝箭;诸葛亮说只用3天,还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不知对方是在陷害自己吗?只用3天能造好10万枝箭吗?诸葛亮又是怎样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者浓烈的兴趣。 (5)一个事物为悬念。如小木船这篇习作,开头就写:“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这只小木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要把它藏在抽屉里?为什么看见它就想起陈明来?全文以这只小木船为线索、悬念层层展开,引人细读。 悬念要强调的是:设置悬念不能滥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牵强、生硬。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致使读者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作用。二. 掀起情节的波澜文章最忌平铺直叙。虽然平铺直叙有时也能把一件事说清楚,但很难使人留下什么印象,更难产生吸引力。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为了达到这个效果,通常采用先抑后扬法先扬后抑法。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重要技法。(1)先抑后扬法。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则逐 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推翻了听到的别人的议论。原来,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亲切热情,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增强了表达效果。(2)一波三折法。如课文促织就是一波三折。小说通过成名一家悲惨而曲折的遭遇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成名由于质朴,善良而被“报充里正役”,悲剧自此开始。结果是不仅“薄产累尽”,而且屡受杖责,被逼得“惟思自尽”。这是一波。费尽苦心捕得一头能“塞责”的促织,又被儿子误毙,以致儿子投井,骨肉分离,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这是二折。成名僵卧岁余,魂化促织,以命拼搏,历经险厄,终于拯救了全家。这是三折。情节的抑扬交错,跌宕起伏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生动性,扣住了读者心弦,而且深刻的表达了故事的主旨。三.误会和巧合 误会和巧合,是戏剧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可以这样说,没有误会巧合就没有戏,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误会,误会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矛盾构成了情节的波澜,巧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从而使读者达到欲罢不能的效果。(1)误会法 。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例如驿路梨花,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又是误花。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悬念层叠,使文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又如红楼梦中写到贾宝玉从父亲那里回来了,此事是吉是凶,黛玉放心不下,便来看望宝玉。这时刚巧宝钗已在宝玉的院里了。黛玉扣门,院里的晴雯以为来的是丫鬟,又因与碧痕拌了嘴,心里正有火气,加上宝钗来访心中更是不快,于是有人敲门便不加理会。黛玉再敲门,晴雯索性拒绝:“凭你是谁,二爷吩咐了,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黛玉被拒之门外,自然对宝玉产生了误会。接着,她又在墙角边见到宝玉送宝钗出门,更是越发气恼,越发悲戚。这样,直接牵制并引发出下文黛玉以残花自况、荷锄葬花和桃花坡上宝黛二人见面和解的情节,同时引起了读者的心理期待,蠡测宝黛的爱情纠葛和黛玉的命运归宿。 (2)巧合法。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究竟写了多少巧合,那是难以数清的。正是这个原因,“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禅。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牵出林冲上街买刀欲复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林冲才出门沽酒御寒,途中见到了山神庙;正是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从而偷听到了仇人的谈话,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忍无可忍,愤而杀敌,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篇课文,连设巧合,环环相扣,推动着情节的不断发展,给读者带来无穷的艺术魅力。又如小说项链也安排了一些巧合。小说以“首饰”为结构线索,组织了“缺项链”,“借项链”,“失项链”,“寻项链”,“赔项链”和“知项链”的故事情节。在小说的最后,作者莫泊桑安排的“知项链”这一情节,可以说就是一个巧合,这个巧合的设置,就使有强烈虚荣心的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形象。四.采取梦境荒诞 通过梦幻的方式,虚构出奇特的生活情景,编织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情节梦境可以产生,现实生活中不和逻辑的事理在梦境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常有的梦境法包含有幻想,幻觉形式,要注意的是写梦境虽然不受时空的限制,但情节的每一段自然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这样写,文章内容才有现实意义。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虽然是一篇游记性的散文,但是它没有单一用作者的游踪组织文章,而是把“游踪”与梦境融为一体,由“入梦”到“梦境”到“出梦”写出了作者到青海湖,观赏青海湖,离开青海湖的全过程,构思巧妙,富有诗意。文章紧紧围绕一个“梦”字,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