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市级产业政策案例分析深圳(上).doc_第1页
我国的市级产业政策案例分析深圳(上).doc_第2页
我国的市级产业政策案例分析深圳(上).doc_第3页
我国的市级产业政策案例分析深圳(上).doc_第4页
我国的市级产业政策案例分析深圳(上).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的市级产业政策案例分析深圳(上) 本文字数:4592字阅读时间:15分钟引言深圳特区成立迄今已经有三十六年了,发展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若是从比较粗的线条来看,深圳的发展大体有两个比较辉煌的时期,中间夹了一个比较沉默黯淡的时期。一、初创的辉煌深圳设立特区的头十年,是深圳第一次辉煌的时期。这一段时间,深圳作为改革的领头羊,各种特殊的对外开放政策都在这个特区先行先试,深圳的政策优势明显,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的标杆。这个时候的深圳,在政策上不断的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第一”。比如,1983年在全国第一个进行商品房销售试点,成立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公司;1984年第一个放开粮食统销改革试点;1985年在全国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中国分行;1987年成立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以及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的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又在全国第一次实行土地公开拍卖;1989年成立全国第一家私人律师事务所,1990年又跟上海同一时间建立中国最早的股票交易所,1991年成立全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1993年通过第一部政府公务员管理立法,1997年建立全国第一个人才市场等等。这段时间的深圳可谓顺风顺水,是改革开放浪潮中的一面旗帜,什么改革都是它先干,然后全国就各地跟进模仿。深圳人民也很给力,连续创造了两个“深圳速度”:1982年的国贸大厦建设每年能盖三层楼,不仅是全国第一,比香港和美国的速度还要快,等到1985年竣工的时候,又成了中国第一高楼。到了1994年,深圳地王大厦的建设,又以每天2.5层的速度刷新了国贸大厦的记录,创造了新的“深圳速度”,并以69层的高度超越国贸大厦成为新一代亚洲第一高楼。这个建楼的速度和高度,就是这十多年深圳发展的一个缩影。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带着历史的使命起航,带着国家给予的一系列特权,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的竞争中成了佼佼者。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和特区政策优势,通过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工资机制、用工体制,努力吸引优秀技术人才。从发展商业、建筑业、饮食业等消费性的服务性行业来带动深圳经济发展,积累城市原始资本,再转向工业发展,增强经济实力,然后进行工业的高新化,使特区经济增长持续化,努力把深圳打造成以工业为重点、兼营商业、农业、住宅、旅游、科研等行业的综合性发展的现代大都市。然而,经过头10年的高速发展,深圳却突然迎来了一个比较沉默黯淡的时期。二、从“深圳抛弃论”到四个“难以为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渠道越来越宽阔,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地位终究还是慢慢的走向了衰落。这个衰落不像设立深圳特区那样有一个很具体的时间点。大概是到1998年前后,我们就很难再从深圳市的大事记中找到它“全国第一个”的改革记录了。“特区不特”开始成为常态,深圳面临着可能沦为普通沿海城市的前景。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创造了诸多奇迹的先锋城市,这个曾经中国最具活力的年轻城市,在新世纪之初却被“抛弃论”笼罩。事情起源于十年前爆红于网络的一篇长文,名叫深圳,你被谁抛弃。网文首先描写了深圳被本土重点企业所抛弃:传闻中兴和华为将把总部迁往上海;平安保险在上海宣布建设平安金融大厦,核心业务部门已经全部迁至上海;招商银行迁址上海也在全面论证之中;刚刚在深圳成立的汉唐证券总部已经迁往上海;中信证券总部拟迁回北京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支柱企业纷纷抛弃深圳将目光投向长三角,无异于对深圳产业釜底抽薪,深圳的未来不知将向何处去。与重点企业一样,在当时,各路人才也呈现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趋势。在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中,只有12.13%的大学生将深圳作为第一就业目标,远低于上海的32.37%和北京27.67%的支持率。在吸引海归人才上面,2002年9月深圳引进751名海归人才,与上海30000多的数据相比,还远未构成同一数量级的竞争。即使是在隔岸相望的香港,人们也是以上海为工作首选城市。网文犀利地指出:在21世纪关于经济话语权的竞争与高级人才的争夺之中,深圳显然已经落于下风。寻找问题的根源,这篇文章把责任归结到了政府身上: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以后。深圳市政府正在失去勇于探索的作风,官僚主义开始盛行。深圳政府办事流程繁琐、部门间衔接阻碍重重。以暂住证为例:在深圳办一个暂住证要盖11个公章:签订流动人口合同要盖2个章,查验流动人口生育证明盖2个章,就业证盖2个章,深圳特区劳务工指标登记本盖2个章,暂住户口登记盖1个章,深圳市暂住人口登记表盖2个章,少一个都不行。正是由于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围绕办证形成了庞大的地下产业:代办证件、出入关口的“带路”、派出所“查证”等。曾经以高效率成为政府职能改革典范的深圳已经不复存在,越来越“内地化”的低效政府严重破坏了深圳的投资环境、抹黑了深圳的城市形象。深圳,你被谁抛弃一经发表引起来热烈的反响,如一枚深水炸弹引爆了一座城市的集体情绪。从网络跟帖转帖扩散成为纸媒的系列策划报道,甚至连政府官员开会的时候都谈论它。深圳“抛弃论”的产生和风行具有其必然性。抛弃论体现的是城市竞争力的下降。在新世纪中国加入WTO、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展开的新阶段,深圳特区的政策优势不再,经济和产业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过去被飞速的经济增长所掩盖的城市发展问题不断积累最终逐步显现。到了2005年,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在中共深圳第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总结深圳城市发展面临“四个难以为继”。一是土地、空间有限。按照深圳的土地扩张速度,20年后特区内外都将无地可用。在可利用土地如此紧缺、城市空间拓展无力的同时,城市内却存在无数的违章建筑和低效用地。“深圳过去粗放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难以为继”。二是能源、水资源短缺。由于产业和人口的过度聚集,深圳的高速经济发展需要比其他城市更多的能源和水资源。按照过去的发展速度和模式,就算抽干东江水也无法继续支持深圳的经济发展。“深圳过去的能源、水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三是人口不堪重负。在深圳傲人的经济增长背后,是短短30年内聚集起来的千万人口,而这千万人口已经成为深圳的沉重负担。庞杂的外来人口管理无从下手,城市治安问题严重:白天有飞摩党聚众讹人宰客、团伙敲诈勒索,晚上有砖头党用砖头拍路人抢劫钱财。“深圳过去依靠劳动力供给来支持经济增长的方式难以为继”。四是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流经市区的河流全程黑浪载垃圾,河岸两边常年臭气熏天。海滨城市拥有良好的阳光条件却因为污染每年有1/3的时间是阴霾天气见不到太阳。“深圳过去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以后,深圳忽略了政府行政效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官僚主义开始盛行。深圳政府办事流程繁琐、部门间衔接阻碍重重。以暂住证为例:在深圳办一个暂住证要盖11个公章:签订流动人口合同要盖2个章,查验流动人口生育证明盖2个章,就业证盖2个章,深圳特区劳务工指标登记本盖2个章,暂住户口登记盖1个章,深圳市暂住人口登记表盖2个章,少一个都不行。正是由于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围绕办证形成了庞大的地下产业:代办证件、出入关口的“带路”、派出所“查证”等。曾经以高效率成为政府职能改革典范的深圳已经不复存在,越来越“内地化”的低效政府严重破坏了深圳的投资环境、抹黑了深圳的城市形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推进,大城市崛起和发展普遍存在的障碍以及深圳自身短板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曾经的明星城市的锋芒开始暗淡下来,下一步如何转型,如何可持续,深圳市政府开始了积极主动的作为。三、树立明确航标创新战略在2002年到2005年这一段时间,在面对接踵而至的各种问题的时候,深圳市政府显得手忙脚乱。从这一时段的城市定位中可以看出:将深圳建设为“区域性经济中心,高科技城市,园林式、花园式、现代化国际城市,法治城市,文明城市”。这个城市定位杂乱无章、没有重点、缺少主线,试图面面俱到,啥问题都要解决,啥好东西都要往上面靠,实则表明了深圳市政府对于深圳发展并没有找到清楚的系统的解决思路。由于丧失了对城市战略的基本把控,这样多角度全覆盖的城市定位只能体现当时政府所有头痛的问题,而无法成为指导城市发展的战略,错误的战略必然导致错误的发展思路和失效的发展政策。在2005年深圳市委曾经提出“适度重型化”的产业发展思路,并在关外建设九大传统产业聚集基地,包括服装、钟表、模具、内衣、黄金珠宝、家具、现代家电、汽车电子和新型自行车。从后续发展来看,九大传统产业聚集基地基本荒芜,产值仅为规划的千分之三。这个重型化战略并不成功,慢慢的深圳自己也不再提了。为什么搞“适度重型化”搞不好?我们现在来反思这个东西,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深圳的城市灵魂是“创新”体制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它拥有进行这些前沿创新的资源:灵活的市场机制、特区的特殊管理权限、大量中小企业的聚集、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敢闯敢干的传统和氛围这些才是深圳的核心优势。这些资源优势,就是为了不断创新而存在的。发展重型化的工业,并不需要这些东西,关键是大投资和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然后就是大量的土地。这些东西发挥不出来深圳的优势,深圳发展这些就没法跟重庆、长春、宁波、沈阳这样的城市竞争。而实际上在中国的城市等级中,深圳应该是比这些城市要高一级的。高一级就应该做高一级的事,把自己拉低了去跟二线城市争夺重化工业资源,只能是得不偿失。整个适度重型化战略,最后开花结果的只有一家,就是比亚迪汽车。但比亚迪的成果在哪里?还是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属于深圳的创新研发支撑的后果,而真正的“重型化”那个部分也就是制造生产的环节,也没有在深圳发展起来。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圳市政府的当务之急不是针对各种问题出台各种政策,而是找准深圳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从深圳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矛盾出来提出一个整体的战略方针。那么,深圳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呢?经过实地调研和深入的分析,研究团队最终把深圳的核心竞争力归结为了两个字,就是两个字:创新。核心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创新精神的丧失。城市战略最重要的一点是针对城市发展的最核心问题来对症下药。深圳市政府在领会到这一点之后,深圳城市战略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2006年深圳市政府1号文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创新型城市,其中“塑自主创新的城市之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终于将自主创新确定为城市发展战略,指导城市各方面创新实践。随后市政府编制了统领全市产业发展的深圳市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确立了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难以为继”的战略构想,并制定了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关于加快深圳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等一系列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可以不夸张的说,深圳的命脉在于创新。深圳自立市以来,存在的原因和使命就在于做国家体制创新的先行者。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深圳共进行了大大小小200余项先行先试的改革并进行全国推广。从干部任用制度到并联审批模式,从外汇调剂试点到深港跨境贷款业务试点,从国有土地出让到城市化转地,从首创暂住证到凭借社保居住证落户深圳发展的背后是政治、经济、土地、人口等各方面的体制创新。“创新”就是深圳的灵魂,是它最核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