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期中测试卷.doc_第1页
2017年秋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期中测试卷.doc_第2页
2017年秋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期中测试卷.doc_第3页
2017年秋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期中测试卷.doc_第4页
2017年秋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期中测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中测试卷(本卷满分150分,120分钟完卷)一、积累与运用(1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哽咽咽喉亵渎读书逶迤娓娓动听B.殷切殷红愚氓流氓诧异叱咤风云C.龟裂龟甲踉跄凄怆谛听根深蒂固D.炫耀绚丽蹊跷蹊径舍弃退避三舍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3分)A风烛残年 姹紫嫣红 络绎不绝 B感慨良深 举一反三 异想天开C南橘北枳 故弄悬虚 矢志不瑜 D精致匀称 脍炙人口 惟妙惟肖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文字之根”“人祖之根”“文化之根”使河南安阳成为“三根之源”,人类祖先在这里繁衍,文化在这里发端。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穿越岁月时空,;二帝陵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曙光,:诞生在中国第一座国家监狱羑里城的周易,它博大深奥的内涵,深深地扎根于中华儿女的心田里,。A.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又一个源头让我们的先祖一步步摆脱蒙昧与混沌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延续至今B.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又一个源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延续至今让我们的先祖一步步摆脱蒙昧与混沌C.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延续至今让我们的先祖一步步摆脱蒙昧与混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又一个源头D.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延续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又一个源头让我们的先祖一步步摆脱蒙昧与混沌4.根据提示默写。(任选8处)(8分)(1)金沙水拍云崖暖, 。(毛泽东七律长征)(2)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3)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4)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 ”。(6)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繁忙、周密有序的预备情形的句子是“ , , , ”。(7)在古诗文中抒写思乡情怀的名句很多,请写出两句: , 。二、综合性学习(18分)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9分)材料一:国学是一扇“门”,从甲骨文中的字,直到今天的汉字“门”,国学的大门一直都为我们敞开着。“国学热”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实际上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回归。有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和为贵”等精神,中国的发展之路才会走得更加坚实。此外,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光要有强大的经济和军队作后盾,还要拥有自己国家的文化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学就是国家的一个文化品牌。因此,人们应该自觉肩负起弘扬国学的责任。材料二:现在有很多人学习国学是为了赶时髦,或者不加辨别,全盘接受,这样对国学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不论多么优秀的传统思想、传统道德和传统文化,都要批判、继承。批判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只讲批判不讲继承是对传统文化抱虚无主义的态度。只有把批判继承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才能真正做到把珍贵的历史遗产继承下来,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部分。(1)提取材料一中有关“国学热”形成原因的两条主要信息。(3分)(2)从材料二中提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两个关键词。(3分)(3)在中国成语大会猜成语节目中,主持人要求同组两人,一人用两个字的词描述,另一人根据描述在最短时间内猜出成语。在猜“鹤立鸡群”这个成语时,甲组选手用“禽鸟”“出众”描述;乙组选手用“站着”“众多”描述,你认为哪组描述好?为什么?(3分)6.呼吁公众关注“渐冻人”ALS(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冰桶挑战”曾风行网络,彩虹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关注罕见病,拉近心与心”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9分)(1)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根据材料对“渐冻人”这一罕见病下一个定义。(80字以内)(3分)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也叫运动神经元病(MND),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指延髓支配的这部分肌肉)、四肢、躯干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肌萎缩侧索硬化的病因至今不明,20%的病例可能与遗传及基因缺陷有关,另外有部分环境因素,如重金属中毒等。ALS早期症状轻微,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患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无力、肉跳、容易疲劳等症状,渐渐发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最后发展到呼吸衰竭。(2)现在还有很多人并不了解“渐冻人”患者群体,彩虹中学准备举办一个主题活动号召更多的同学关爱“渐冻人”患者。请你为这个主题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3)针对风靡网络的“冰桶挑战”,你们班举办了一次相关的辩论会,正方认为应该大力倡导,反方认为不应该继续推广,请你根据反方的发言阐述正方的观点。(4分)反方:我认为“冰桶挑战”不应该继续推广,越来越多的明星参与进来只是为了作秀,博人眼球。正方:反方:现在很多地方干旱严重,继续推广“冰桶挑战”无疑是在浪费水资源。正方:三、阅读理解(55分)(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6分)泊秦淮唐杜 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7.一二两句主要写了哪些自然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8.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发挥想象力,说说“隔江”处是怎样的场景。(4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1题。(14分)苏世长讽谏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选自唐语林)【注释】畋:打猎。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鹿台:纣王所修的台,这里指披香殿的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4分)A高祖责其后服(降服) B万夫敛手(收)C陛下废万机(废除) D诚非所宜(应当)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句话。(6分)(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11从第2段苏世长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19分)无题席慕蓉在旧的户籍法里,孩子都跟从父亲的籍贯,并且视为理所当然。因此,长久以来,我们家里就有三个山西人,一个蒙古人。其实,在台北出生,在新竹和龙潭长大的这两个孩子,从来也没背负过什么“血脉”的包袱。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慈儿甚至还说过我:“妈妈,你怎么那么麻烦?”想不到,这个多年来一直认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有一天忽然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我说:“妈妈,我现在明白你为什么会哭了。”那是纽约州的午夜,她刚听完一场音乐会回来,从宿舍里打电话给我:“今天晚上,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图瓦共和国的合唱团,他们唱的歌,我从前也听过,你每次去蒙古,带回来的录音带和CD里面都有。可是那个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为什么今天晚上他们在台上一开始唱,我的眼泪就一直不停地掉下来?好奇怪啊!我周围的同学都是西方人,他们也喜欢这个合唱团,直说歌声真美,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那歌声除了美以外,还有一种好像只有我才能了解的孤独和寂寞,觉得离他们好近、好亲。整个晚上,我都在想,原来妈妈的眼泪就是这样流下来的,原来这一切根本是由不得自己的!”然后,她就说:“妈妈,带我去蒙古高原。”那是1995年的春天,因此,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动身了。先到北京,住在台湾饭店,准备第二天再坐飞机去乌兰巴托。那天晚上,我们去对面的王府饭店吃自助餐,慈儿好奇,拿着桌上的菜单读着玩,中式的什么“广州烩饭”“扬州炒饭”,和台北的菜式也没什么差别,我问她要不要试试?她说没兴趣。因为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到了蒙古,我特别安排住在乌兰巴托饭店,房价虽然比较贵,但是饮食可以选择西式或者蒙古式,慈儿还觉得我多虑了,她其实什么都可以吃。这句话好像说得太满了一点。等到过了几天,我们飞到更北的布里雅特蒙古共和国时,她胃里的“乡愁”就慢慢出现了。到了离开乌兰乌德的旅馆,开车穿越山林到贝加尔湖,住进了画家朋友在湖畔的木屋的那几天,慈儿真可说是什么都吃不下去了。眼前的风景是美得不能再美的人间仙境,然而每天的食物却是蒙古得不能再蒙古的传统滋味;羊肉、马奶酒还都是小事,有一天竟然在野鸟静静回旋、野花怒放的河边现杀现烤羊肝给她吃,晚餐桌上是画家的夫人、女儿和女秘书忙了一个下午灌好的血肠,煮了满满的一大盘,大家都劝我的女儿要多吃几口。临睡之时,慈儿悄悄在枕边对我说,这几天晚上她都在默念王府饭店的菜单,回北京之后,可不可以去点一次扬州炒饭?当然,这个愿望不久就实现了,在王府饭店的餐厅里,慈儿的快乐是看得见的。后来,我去德国时,就一五一十都转述给父亲听,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12.文中写了哪些人的乡愁?(3分)13.慈儿在纽约听完音乐会后,为什么会产生想去蒙古的念头?(4分)14.根据提示,品析语言。(6分)(1)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3分)(2)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3分)1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席慕蓉乡愁中的“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一句的理解。(6分)链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四)(2016江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16分)从田湖出发找李白去阎连科出走和背叛,是少年时代楔进我脑里永远也拔不出来的一根桩。成长是由无数、无数次想要出走,而又不得不留下的过程叠加起来的;而成熟,是人生历练的静默不言的一种光。然而一次一次地想要离家和出走,想要把自己放逐到哪儿,也许正是长大、成熟的一种准备呢。在那偌大的田湖村,父母交给我们的爱,多得常常从小院漫出来。然而这种爱,还总是不能化去一个男孩想要离家出走的念想和理愿。有一天,我决定出走了。我要到外面世界去。我要到外面世界走走和看看。想到我决定要出走,有一种兴奋在我身上鼓荡着,仿佛不立刻离开那个家、那院子,我会窒息在那家那院的温暖里。也就说走就走,把作业课本收起扔在窗台上;把屋门、大门锁起来;把家里钥匙塞进家人可以找到的门脑上方的一个小墙洞儿里,就这么匆匆离家上路了。我不知道我要去哪儿,又好像早就计划好了要去哪儿样,直到沿着大堤走离村庄,东山渐近,田湖渐远,一片柳林外的伊河,白花花地泻在我面前,我才知道我要离家去哪儿我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老师说过,九皋是伏牛山余脉东延的主峰,海拔九百多米,中国第一本诗集诗经上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说的就是那山和那峰。说唐朝的李白,曾独自从龙门走来,上过那山峰。还在那儿留过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昭化呈仙质,长鸣在九皋。这首诗,有啥意味儿和蕴藏,那时我是完全不懂的,但却觉得不懂反而好写了,如“床前明月光”那样的静夜思,因为人人都懂反而写不得。我总以为自己能写出那种人人都不懂的诗,也就蓄意要爬到那山上,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诗兴大发,写出一首好到别人都看不懂的诗。当然呢,写不写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终于离家出走、独自走了很远的路,经过了很多事,遇上了很多的艰辛和奇遇,它们都被我一一征服后,我成了站在山顶上的一个大人物。浪漫和草率,在我幼稚的胸膛发酵鼓胀着,使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离家出走的英雄气。走小路,过村庄;在村头遇到了土狗追着我跑叫和撕咬;遇到了哪村的一匹惊马从我身边飞过去,弹起的灰尘落在我脸上,我都没有丝毫的恐惧和惊异。我是要离家出走的人。我要和李白一模样,独自登上那很少有人爬到山顶的九皋峰,我当然不能有任何的惊惧和担忧。我就那么独自沿着东山下的村庄走,不和人说话,不和人来往,旁若无顾,视若无人,就到了九皋山下那条“牛瞪眼”的小路上。山在头顶,我在山下,正南的太阳烧在我的发梢上。我知道我不久就要登上九皋山,爬上主峰振臂高呼了。我要站在峰顶上,让风吹着我的头发和衣服,环顾四周,略思片刻,最后把我的胳膊高高举起挥动着,用我最大的嗓子对着天下唤:“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有一天我要吃得好也要穿得好!”为了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人,我走过了两个村庄后,到了我三姑家住的梁疙瘩村,就有意绕过村庄,从村旁一片庄稼地里穿过去,沿着沟崖小道,攀着荆棵野榆走了很远的路,到了终于可以看清山顶时,以为峰顶到来了,诗也可能到来时,我可以站下回望,首先振臂高呼口号那一刻时,却从不远处的山崖边,蠕蠕动动爬上来一个人,收拾捆绑他在崖头砍拾的柴火,我们彼此一望,都怔着惊着了。他竟是我要躲要闪的三姑夫。三姑夫就那么如在那专门等我一样出现了。我呆在崖头边儿上,三姑夫看着极吃惊的我,很快平静下来连问了我三句话:“你怎么在这儿?”“是你三姑让你来这儿找我的?”“走,我们回家吃饭去。午饭都错过时辰了。”我就这样莫名其妙,前功尽弃地被我姑夫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了。匆匆吃了饭,赶着日落和黄昏,我又被送回田湖了。一场盛大、庄重的离家出走,就这么草草地收兵结了尾。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还未及最后登上宣誓台,就被人从梦中叫醒了。现实总是比梦想和理愿有力量,少年明亮美妙的梦,被现实一碰即破后,我这一生,再也没有机会登上那座山,再也没有可能在那山顶李白待过的地方坐坐与站站,高举着胳膊大唤了。我的少年就这样,还是那时候的李白好。可我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就那样在历史与现实的错口和李白分手了。(有删减)16.文章记叙了少年时代的“我”一次出走经历。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概述“我”出走的经过。(3分)“我”不愿窒息在家庭的温暖里,决定离家出走 17.欣赏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析人物性格特点。(4分)18.文章多次写“我”欲站在峰顶“振臂高呼”的愿望,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19.“我”渴望和李白一样坐在山顶写一首好诗,但最终“连李白的影子都没找到”,你认为“我”的成长与李白有怎样的联系?请简要谈谈。(5分)四、作文(60分)20.人生如画,有了微笑的画卷便平添了亮丽的色彩;人生如酒,有了微笑的美酒便飘着诱人的醇香;人生如书,有了微笑的书籍便有了闪光的主题。请以“微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要有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期中测试卷答案一、1.B【点拨】A项中,y/yn、d/d、wi/wi;B项中,yn/yn、mn/mn、ch/zh;C项中,jn/u、qin/chun、d/d;D项中,xun/xun、q/x、sh/sh。2.C【点拨】“故弄悬虚”应为“故弄玄虚”,“矢志不瑜”应为“矢志不渝”。3.C【点拨】由“穿越岁月时空”可知第一空应是“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延续至今”;后面两空的句子中,与“文明”相对的词是“蒙昧”,所以,第二空应是“让我们的先祖一步步摆脱蒙昧与混沌”,采用排除法,所以选C。4.(1)大渡桥横铁索寒 (2)感时花溅泪 (3)留取丹心照汗青 (4)烟笼寒水月笼沙 (5)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6)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7)【示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二、5.(1)这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精神回归。想要拥有自己国家的文化品牌。(2)批判、继承。(3)【示例】甲组好。理由:甲组既提示了成语用字,又提示了成语的意思,暗示性比较强。6.(1)“渐冻人”学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由不明病因引起,早期症状轻微,渐渐发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最后发展到呼吸衰竭。(2)【示例1】用爱之火,温暖渐冻的心。【示例2】点燃爱的火焰,融化渐冻人的心。【示例3】关爱渐冻人,传递爱的温暖。(3)我认为“冰桶挑战”应该大力倡导,明星参与一方面会产生“明星效应”,让更多人了解“渐冻人”,关注“渐冻人”;另一方面大多数明星都会在“冰桶挑战”的同时,也参加了捐款,这对“渐冻人”患者有着实质性的帮助。针对浪费水资源,越来越多的明星选择在游泳池等地参与这项活动,保证了水的循环利用,可以引导明星以更环保的方式参与,但不应该停止这项慈善活动。三、7.主要写了“烟”“水”“月”“沙”。这些景物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描绘了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图。8.统治者不理朝政,不顾国家的存亡,只顾自己每天沉浸在歌舞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9.C【点拨】C项中,“废”意为“荒废、停止”。10.(1)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2)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11.敢于直谏,耿直无私,胆魄过人。【参考译文】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也从汉南前来归顺唐朝。高祖责备他归顺迟了,苏世长叩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用“逐鹿中原”来比作争夺天下。(就是)一个人得到了,其他人便收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愤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就释放了他。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丰富,(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高祖环顾四周的诸位大臣问:“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陛下打猎,停止了政务,不过是一百来只猎物,没什么太值得高兴的。”高祖(吃了)脸色都变了,然后笑着说:“你发疯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擅于进谏,是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为何(佯装不知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真的不知道。只是看见高耸的披香殿的鹿台,是用琉璃做的瓦片,这不是一位崇尚节俭的君王所应做的。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应当呀!我过去在武功,有幸做您的侍从,见到您的住所只不过能够用来遮蔽风霜,在那时您也认为那样的住所也就足够了。如今因为隋炀帝的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造反,您得到了江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您自己也应)不忘节俭呀。现在(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革除隋的暴政,怎么办得到?”12.“我”的乡愁,女儿的乡愁,父亲的乡愁。13.妈妈是蒙古人,在家会不时发作“乡愁”。音乐会上的蒙古歌曲,拉近了慈儿与蒙古的距离(让她感到“离他们好近、好亲”)。身在异国他乡的慈儿理解了妈妈的乡愁,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慈儿想去看妈妈的故乡,亲身感受妈妈的乡愁。14.(1)“发作”一词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我”的“乡愁”像病一样不由自主地爆发的情状,表现了“我”浓烈的思乡之情。(2)运用了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听完“我”的转述后发出的感慨:对慈儿不喜欢吃故乡的美食而感到惋惜,对自己吃不到故乡的美食而感到遗憾。这表现了父亲的思乡之情。15.“我”在台北,慈儿在纽约,父亲在德国,都会产生思乡之情,乡愁超越了空间的限制。“我”在台北,乡愁不时地“发作”,年长的父亲远在德国,心系故土,思乡之情愈加浓烈,说明了乡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像一棵树一样不停地生长、永不老去。16.“我”匆匆离家上路,想要独自蹚过伊河水,爬到对面伏牛山的九皋主峰上为了不在写诗和爬山的路上碰到三姑家里的人,“我”特意绕过三姑家住的村庄“我”被三姑夫半路强拉硬拽着回他家里,匆匆吃了饭后又被送回了田湖17.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都运用了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我”是一个渴望长大,渴望成熟,想要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与自由的叛逆少年。18.内容上,突出“我”想要离家出走,进行一场人生庄严的梦愿与宣誓,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成长;唤起读者内心深处有关成长的记忆,引起读者的共鸣。结构上,呼应标题,突显文章的主题,立意深远。19.【示例】文中说“我”离家出走,想要去的地方是“伏牛山的九皋主峰”。因为李白上过那山,并留下一首名为鹤鸣九皋的诗,而“我”觉得只要自己爬到山顶就可以和李白一样,诗兴大发,作一首好诗。“我”鼓起勇气,离家出走,最后却被三姑夫半路拦截送回了家,从而宣告离家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