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漫说三沙6(-7030).doc_第1页
4、漫说三沙6(-7030).doc_第2页
4、漫说三沙6(-7030).doc_第3页
4、漫说三沙6(-7030).doc_第4页
4、漫说三沙6(-703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30 -杂章乱语宗谱研究论文集漫说三沙漫说三沙湖北赤壁上官仁庄饶有武撰一、 何谓三沙说饶姓兄弟三人为躲避兵乱战火而外出逃难,分居在三个地名有沙的地方,这就是“三沙说”。迁利川的蒲圻饶氏后裔中传说,我们祖上是三弟兄,为了逃难,天各一方,逃到了三沙,我们属于其中一支。还说我们饶家先祖是大户人家,出门八抬大轿,威风凛凛。迁到四川巴中的蒲圻饶氏后裔中传说,我们的祖先是一员武将,战功卓著而脾气暴躁,怀里抱着太子与皇帝一起看戏,结果吓死了太子,惊死了皇帝,被砍头前将自己的战袍撕成三块交给三个儿子去逃难,三个儿子逃到三沙,避免了满门抄斩。这都是根据逃难到三沙的传说而演绎出来的故事,既有三兄弟逃难之说,又借机美化一下先祖,抬高我们家族的声望。世代相传,传来传去越传越神。三沙说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三沙作为中华饶氏的一个支派,是不能众说纷纭的,现在是统一说法的时候了。二、 两种三沙说1、迁蒲第十三世若蒙完白公在蒲圻饶氏宗谱世系中写道:“吾宗自千二府君由江右婺州受廛于蒲,其居址年月皆不可考矣,唯传有三昆季分避兵燹,相订望沙投止。其记有云:乌沙本是婺州宗,延到黄沙是一丛,唯有白沙家世旧,三人原来共祖宗。按今江夏、崇阳、宁州各聚族而居。而乌沙、黄沙、白沙亦到处有之,漫无的据。”这段话的意思是:相传兄弟三人,为了躲避兵乱战火,分居乌沙、黄沙、白沙,住在现在的(指明朝)江夏、崇阳、宁州(现在的修水)。出发时相约遇到地名有沙的地方就住下来。但是乌沙、黄沙、白沙这样的地名到处都有,三沙到底在何处,没有确切的依据。世系创作于明崇贞八年(1635年)。蒲圻是在清“乾隆三年(1738)获豫章旧谱”的,就是说世系是在见到豫章旧谱103年之前撰写的。因此,若蒙公所撰写的世系不可能受修水谱的影响,是在封闭、独立的情况下撰写的。这一点从世系的内容和完白公所撰写的其他文献上也可以看出来。从各地谱牒文献来看,世系中的三沙歌谣是最早见到的,没有比这更早的。这里所说的“记”是记忆,先辈的记忆,口耳相传,先辈流传下来的。蒲圻三沙记:乌沙本是婺州宗,延到黄沙是一丛,唯有白沙家世旧,三人原来共祖宗。乌沙出自婺州一族,迁到黄沙的是兄弟之一,白沙是世家望族,他们三人同祖共宗。歌谣中有白沙是龙头老大的意思。2、重庆饶氏族谱饶氏源流序:重庆三沙记:三沙本是婺州宗,厥后黄沙第一丛,惟有乌沙宗是旧,白沙远隔是同宗。(繁体丛为:叢,业字头,录入者可能将丛字误录为业)三沙是婺州的后裔,最先来到黄沙定居,乌沙是世家望族,相隔遥远的白沙是我们的同宗。歌谣中有乌沙是龙头老大意思。这是因为重庆一直误认为崇阳乌沙是他们的祖籍地的原因。因未见到落款,不知此源流序写于何时。也未见此说法的来源。3、监利谱清光绪戊申(1908)版宾公格中载:宋时兄弟三人避乱,临行约曰:吾兄弟分散,遇沙而止,逢沙而住,异日音问可通(将来可通音讯之意)。后遁至宁,鉴居白沙,錡居高沙,镇居黄沙。此吾族之有三沙记也。监利三沙记: 高沙原本婺州公,延到黄沙一村同,惟有白沙家世旧,三人由来共祖宗。与蒲圻不同的是把乌沙改为了高沙。意思差不多。同样未见此说法写于何时及来源。监利是否与分宁有过联系,从他们的谱牒文献中找不到根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写在见到道川谱之后。这是三种略有不同的三沙记。4、修水谱源流旧序载:至宁,鉴居西乡白沙,錡居太平乡南岭平头高沙,镇居仁义乡大桥黄沙。未见修水谱中有三沙记歌谣。从修水谱种种谱牒文献来看,修水无疑知道三沙之说,且修水不会受到其他地方的影响,因为道川修谱时与外迁各地的三沙后裔根本就没有联系。 5、在网上看到名饶恩于网友发的一个帖子: “我老家在重庆。重庆九龙坡区西彭镇,原属于重庆巴县。我是恩字辈,往上是仁和德,别的都不知道了。 听爷爷说,我们这里的饶姓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过来的,祖籍是湖北麻城或者孝感,我记不清了。共三兄弟,一个定居在乌江边,一定居在西彭黄阡长江边,一在江津白沙,总称为“三沙”:乌沙,黄沙,白沙。”因为未见文字记载,只是听爷爷说的,而爷爷又是听爷爷的爷爷说的,传来传去难免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其中的错误就不说了,我们只取三沙之说:乌沙、黄沙、白沙。真是三沙地名到处有,三沙之说到处传!三沙之说是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起源于何时难以考证。归纳起来,三沙说有两种:一种为乌沙、黄沙、白沙,我们称之为“完白三沙说”;另一种为高沙、黄沙、白沙,我们称之为“分宁三沙说”。两种三沙说中不同的是乌沙与高沙。这两种说法是在各自独立的情况下提出的,不是受他人影响而形成的,并且三沙之说流传广泛,因此“兄弟避兵,分居三沙”的说法是可靠的,来源于先辈的传说。各地说法有所不同,这是各地的理解与认识不同所致,或是在流传中走了样。三、三沙在何处1、完白公说:“乌沙、黄沙、白沙亦到处有之,漫无的据。”说得很客观。的确名乌沙、黄沙、白沙的地方太多了,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出一大把。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田庄乡所辖村中就有乌沙村、黄沙村、白沙村,在一个乡中就包含了这三个地名,是三沙地名最为集中的一个地方。当然仅有这些地名还不行,还得是饶氏聚居的地方。这三个村中有无饶氏居住未曾考察。从这句话还可以看出,完白公当初并不能肯定三沙在何处。完白公说:“按今江夏、崇阳、宁州各聚族而居”。这句话说得比较模糊,可以理解为三兄弟分居江夏、崇阳、宁州,也可以理解为三兄弟的后裔分居江夏、崇阳、宁州。由于古代消息闭塞,与外界很难联系,要搞清楚当时饶氏的聚居地是不容易的,即使是当今高度发达的社会,要搞清饶氏的聚居地也不是那么容易。而当初江夏、崇阳、宁州确有饶氏居住,当初完白公也只能这样说了,不然“三沙说”就没有着落了,他这样说是对读者有所交待。因为只是听先辈说有三兄弟,但并不知道是哪三兄弟。我猜测,完白公当年有可能认为千一、千二、千三分居崇阳、蒲圻、分宁,他所说的三昆季就是千一、千二、千三。只是有这种可能,有这种不能肯定的模糊的意识,所以他并没有明确表述这个意思。完白公的这种说法,后来被后人明确地演绎为崇阳乌沙、蒲圻黄沙、分宁白沙。蒲圻饶氏宗谱三分公祖世系考中说:“谨按江西旧谱载,叔祯公由江西进贤县迁蒲圻,生子三,长千一后居崇阳乌沙坳,千三复自蒲圻偕返洪都路口铺,居白沙畈,次子千二卜于港口铺黄沙家焉。此我饶氏来蒲始祖也。”蒲圻饶氏宗谱居址说并八关说中说:“吾宗自千二府君迁蒲黄沙以来,瓜瓞(die3)之绵,椒实之繁,几半世宇矣。”赤壁饶氏九修家谱九修凡例中说:“我族源于江西。自荧公受氏始之四十世祖叔祯公,率三子入鄂,长曰迁一,卜居崇阳乌沙(今三溪乡),公与三子迁三返赣,留居洪都,次子迁二公定居蒲圻黄沙(即港口铺黄土墈双塘许大垅官木冲),是为我蒲圻饶氏之始祖。”将蒲圻黄沙更加具体化了。就是说,蒲圻古往今来,直至1994年九修时,都还把黄沙定在蒲圻。当然这种定法不止蒲圻一地。洪都(江西古称)白沙,崇阳乌沙,蒲圻黄沙,不一而足。这是后人的演绎。2、九龙坡区西彭、江津地区饶氏五十二世孙 洪贵 维新氏所撰谱牒文献中说:“宋末时,因寇作乱,三十七世鉴、镇、锜兄弟三人避兵于宁。出门相誓,以三沙为记,一曰白、二曰黄、三曰乌。同至分宁,遇洪都仁义乡地名曰白沙,鉴祖居之;又至蒲圻长龙地七里山大硚地名曰黄沙,镇祖居之;又至崇阳太平乡(南岭平头地有)地名曰乌沙,锜祖居之。及后江夏、武昌、兴国、麻城皆锜祖之嫡派。”鉴、镇、锜三兄弟避兵至分宁,遇白沙地,鉴祖居之,再行至蒲圻黄沙地,镇祖居之,又行至崇阳乌沙地,錡祖居之。这是典型的“完白三沙说”演绎版,并且具体说明了谁居三沙,有名有姓。从文献内容来看,这篇文献应该是源流序。发表于饶氏一家人网站,不知何人录入。撰写此文的洪贵公为五十二世,这个世次应该是从荧祖开始排的。从荧祖开始排,完白公应为五十三世。就是说洪贵公比完白公长一辈。那么洪贵公撰写此文献的时间应该在完白公撰写世系的前、后或同时,虽说洪贵公长一辈,但并非直系,所以不一定比完白公大。完白公的年代为15691646,明隆庆至清顺治年间。文中说:“至四十九世名志兴幸(翠)祖,于顺治十七年(1661)始,复祖业。”因为叙事至1661年,可见此文应撰于顺治17年(1661年)之后,所以此文可能写在完白公的世系之后。当然这是在无人修改此文的前提下。因为没有撰写时间,不能肯定撰写的具体时间。当年三沙后裔之间应该有一些联系,只是我们掌握的资料太少,无法得知何时有过联系。加之谱牒文献中宗族间联系之事记载很少,就是有过联系我们也无从知道。蒲圻四修鼎瑚序中说“乾隆三年(1738)获豫章旧谱”,这是唯一见到的明确的记载。又在网上看到完白公所撰蒲圻饶氏二修谱序木刻版收藏于江西省图书馆,由此可见蒲圻与修水在乾隆年间有过两次联系。监利谱上载入了崇阳名流饶天民、饶仁侃,说明监利与崇阳五七公、千一公后裔有过联系。我们只能从这些蛛丝马迹来加以判断。九龙坡与蒲圻在明代是否有过联系呢?从上述文献内容来看,他们至少见过蒲圻谱或崇阳千一谱。崇阳千一公、蒲圻千二公谱上载有“叔祥迁德安府”,而其他三沙谱上没有这样的记载,这说明叔祥公后裔有可能与蒲圻或崇阳有联系。千一谱上还载“叔祥迁德安府,后迁监利”,其他三沙谱上都没有这样的记载,说明崇阳与监利应该有联系。不然崇阳怎么会知道叔祥(也有可能是其后裔)后来迁到了监利呢?所谓的联系指族人互访或交流谱牒。白沙道川公于明万历28年(1601年)“亲诣(到)诸族,邀集同志,立馆于中祖默斋公杏乔书院,按旧谱迹寻根觅绎,查考源流,以加欧苏之法,编摩成帙(zhi4),差有可观”(道川序),蒲圻四修宏亨序中说“万历庚子春,白沙道川公按旧谱迹葺而续之,以给诸族”。从这些文字记载可知,道川公在1601年修好三沙谱后,分发给迁往外地的三沙后裔,蒲圻在137年后的1738年才得到。九龙坡是否得到了,在什么时候得到道川谱的呢?不得而知。但从序中内容来看,应该得到了,或从别处得到了。不然有关鉴、錡、镇不会说得如此清楚。完白公就不知道有鉴、錡、镇。说没有联系吧,人名、地名为什么说得如此明确具体;说有联系吧,鉴、錡、镇排列顺序为什么不对呢?还有,九龙坡的说法与修水、蒲圻等地的说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令人费解。3、四川重庆饶氏族谱饶氏源流序中说:“因草寇作乱,弟兄三人避兵于宁,出门相誓,以三沙为愿:一曰白,二曰黄,三曰乌。同至分宁,遇仁义乡有地名曰白沙,鑑居之。二三前往至太平乡南岭平头地,有地名曰乌沙,錡居之。镇公,字秉安,前往至大硚遇黄沙,在长龙地七里山大硚碬凹下立宅,取黄沙而居焉。千一秉明公往洪都名仁义乡大河边遇白沙而居焉;千二秉安公往蒲圻县七里山大硚碬凹遇黄沙而居焉;千三秉元公往崇阳县太平乡南岭宁口铺遇乌沙而居焉。”重庆饶氏谱序二中说:“至三十七(八?)世鑑、鎮、錡祖避兵于宁,以三沙分记。吾祖锜公,字秉元,迁居崇阳乌沙,及江夏、武昌、兴国皆其后也。吾宗由二派仕荣祖,任应天仓司。”第一段文字中说了分居分宁三沙,与“修水三沙说”不同的是乌沙,与“完白三沙说”不同的是三沙在分宁。这是一种折衷的说法。第二段文字说千一秉明公居洪都白沙,千二秉安公居蒲圻黄沙,千三秉元公居崇阳乌沙,把千一与鉴公、千二与镇公、千三与錡公当成一个人了。这是完白三沙说的再一次演绎。在同一文件中居然有两种不同说法,并且把千一与秉明,千二与秉安,千三与秉元挂起钩来,实在是牵强附会。这两段文字不应该是同一人所撰。饶氏谱序二先说“鑑、鎮、錡祖避兵于宁,以三沙分记”,说的是三兄弟避兵于宁,后面又干脆将錡公直接迁到了崇阳。有点混乱。我认为这是对他谱牒研读不精,或面对两种三沙说,不知所从,干脆采取折衷之道,合二为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只能这样了。4、重庆璧山饶氏宗谱文献祭祀祝文中说:“缅维吾祖益食为姓,籍隶唐尧,孔京华胄,平阳世裔。由豫章迁楚避兵,三沙为记,秉圣学发明经史,双峰著名。先自湖广入川,择邻内江虎跳,献贼寇蜀,移黔遵义东乡乐里。登祖市靖返蜀,龙风镇附王宅。选祖纯孝,事亲于流离颠沛之中。天护吉封,葬亲于人杰钟灵之地,丧服爱戴,卜居璧邑,就依里之沙窝坝而安焉,”这一支从江西迁湖北,再迁四川,又迁贵州,返迁重庆。“由豫章迁楚避兵,三沙为记”,从豫章迁至楚地,以三沙为记,由此来看,三沙在湖北。上面各种不同的说法中我们只取三沙的地点。两种三沙说的地点是不同的。“完白说”演绎版是在崇阳、蒲圻、分宁;“分宁说”是都在分宁。三沙到底在何处呢?两种不同的说法我们应该取哪一种呢?三沙说的核心是三沙,至于是乌沙还是高沙并不是核心问题。另一个要点是三兄弟避兵而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三沙”要形成一个以三沙命名的派系,则三沙必须是这个派系始祖的居地。这是确立三沙在何处最重要的条件。、地名为三“沙”、三兄弟避兵而迁、三沙始祖之居地“完白说”中有千一、千二、千三于南宋末分居崇阳乌沙、蒲圻黄沙、分宁白沙,符合三兄弟避兵分迁三沙的条件,但千一、千二、千三并不是三沙始祖,不能涵盖三沙子孙。据此可以否定“完白三沙说”。其实完白三沙说是被演绎出来的,并不是完白公的本意。今天来推翻他的说法,的确是有点冤枉!鉴、錡、镇为避兵乱,分居分宁白沙、高沙、黄沙,并成为白沙、高沙、黄沙之始祖,也是三沙系之始祖。符合三沙说的所有条件。这是目前被三沙后裔所公认的,是历史形成的格局,无论如何是推翻不了的。并且白沙、高沙、黄沙地名历经千年,至今犹存。结论:“三沙”为白沙、高沙、黄沙,在古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鉴、锜、镇为三沙始祖。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只能作出这样的结论。四、三沙始祖辨正1、鉴、锜、镇之父为宾公,为什么不定宾公为三沙始祖,而要将三沙始祖定为三个人呢?只定宾公一个人为三沙始祖不是更好吗?始祖为何意?祖与始祖是不同的,祖可指先代,先祖,而始祖是有世系可考的最初的祖先。三沙始祖则应该是三沙最初的祖先。谱牒文献记载:“宾,字克礼,号谨齐世居临川,今进贤介冈”,又载“闻宋末世乱,公子三人同迁于宁,各居一沙”。可见是鉴、锜、镇分居三沙,宾居进贤介冈而不是三沙。三沙最初的祖先是鉴、锜、镇,而不是宾公。所以只能定最初居三沙的祖先鉴、锜、镇为三沙始祖,而不能定未在三沙居住的宾公为三沙始祖。宾公是三沙之先祖而不是三沙始祖。有的谱上把宾公定为三沙始祖是错误的。2、有人将子坚定为黄沙之始祖,这是绝对错误的。一是无视历史,因谱中载有镇公居黄沙,是镇公先居黄沙,而不是子坚先居黄沙。二是自相矛盾,一地不能有两个始迁祖,子坚为黄沙另一始祖的说法也是错误的。道川序中说,“镇公原居黄沙,至仕仲二派又徙别墅,复吾白沙。鉴公次孙子坚,迁居黄沙,名曰余庆里,繁衍世业,实共吾白沙鉴公一枝也。”可见在仕仲二派时,白沙住了原白沙及复居白沙的黄沙后裔两支三沙后代。虽说镇公后裔在仕仲二派时离黄沙而复居白沙,子坚迁居黄沙,但子坚“实共吾白沙鉴公一枝也”,只能算是分居黄沙的白沙后裔,既不是白沙始祖,也不是黄沙始祖。三与“兄弟避兵分居三沙”的三沙说不相符合,因子坚与鉴、锜并非兄弟,而是鉴公之孙。四是动摇了三沙在分宁的地位,因三沙要形成一个派系,必须涵盖三沙的所有后裔,若黄沙之祖为子坚而非镇公,则三沙就变成了两沙,不是三沙了。分宁三沙之所以能定为三沙系中的三沙,是因为分宁三沙能“涵盖三沙的所有后裔”,而不是因为“见凫翳于沙”。 这也是认知上的错误。五、三沙后裔分布 现已有联系的三沙后裔有:江西修水县白沙、高沙、黄沙,这是三沙本部;湖北崇阳、咸宁、武昌、鄂州五七支;湖北崇阳千一支;湖北赤壁千二支;湖北监利万一支;湖北嘉鱼百一支;四川重庆凤翎支;重庆璧山县登高支。他地是否还有三沙子孙聚居,有待于继续寻找。六、三沙说最早见于何时万历丙申岁翼龙刘希慎永叔所撰的饶氏族谱序中说:“而道川公修谱之所以亟也。核其三沙,记地别族,分传二十八代之事。”这里说到了三沙。明朝万历丙申岁,1596年。万历辛丑岁豫章梓溪泰华刘仕铱所撰的饶氏续修族谱序中说:“予以三沙语细质之,则道川为白沙,其境有黄沙、高沙,合为三沙”。这里也说到了三沙。明朝万历辛丑为1601年。道川公在明朝万历年间修谱的其他文献中也有很多关于三沙的叙述,就不一一列举了。三沙说是从何时开始流传的,我们不知道,无从考察,但在明朝万历年间的谱牒文献中出现了有关三沙的叙述,说明“三沙说”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七、三沙各分支堂号一个家族往往有郡望和堂号。郡望表明先祖最初的发祥地,堂号表明后裔不同的分支。郡望与堂号是有区别的,这两个概念有大小之分,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到宋元之后这两个概念逐渐模糊,分得不很清楚了,往往只有堂号而无郡望。郡望可以代替堂号,但堂号不能替代郡望,因为郡望说的是大范围,堂号说的是小范围。只有两者都有才能准确地说明家族的发祥地与分支。只有郡望是见大不见小,只有堂号是见小不见大。有很多家族既有郡望又有堂号。江西修水:雍睦堂。1937年版三沙饶氏宗谱白沙石门祠图、新增白沙石门祠图、州城三沙祠图中匾额上均书“雍睦堂”。雍睦为团结和谐之意。1993年版三沙饶氏宗谱上标注的是“三沙堂”,不知何时将雍睦堂改为三沙堂,未见到记载。传到蒲圻的道川谱上载有江右祠堂图,现仍载于1948年版蒲圻饶氏家乘。此图上没有堂号匾额,说明在明朝万历年间还没有堂号。分宁三沙的堂号起于何时,最初的堂号是什么,不得而知。崇阳五七支:平阳堂。此堂号是纪念饶氏的发祥地平阳。是以郡望代替堂号。咸宁、武昌、鄂州五七支:双峰堂。此堂号的来源应是罗伦的双峰别墅赠 氵匕,是以三沙先祖之居地命名的堂号。此堂号有可能就是分宁三沙最初的堂号。崇阳千一支:平阳堂。也是以郡望代替堂号。蒲圻千二支:双峰堂。1948年版蒲圻饶氏家乘首页书“民国戊子岁双峰堂续修”,谱载蒲圻祠堂图中悬“双峰别墅”、“平阳世家”、“绪衍双峰”等匾额。2011年见到蒲圻饶氏1910年编修的七修宗谱上也是这样,原来八修谱是按七修谱翻印的。监利万一支:平阳堂。1908年版监利饶氏族谱祠堂图中书“平阳堂”。八、三沙远祖之疑远祖世系疑点重重、矛盾多多,下面只说一个最为突出的矛盾,其他的就不说了。修水饶氏白沙支宗谱中月湾公墓志载:“我祖鑑公,字秉明,号月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