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论文(1).doc_第1页
音乐教学论文(1).doc_第2页
音乐教学论文(1).doc_第3页
音乐教学论文(1).doc_第4页
音乐教学论文(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快乐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梗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也一步步深入我们的日常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因此,在课程改革的今天,音乐教学中选择“快乐教学”作为突破口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主题词: 主动性 自觉性 快乐教学 尝试一、建立真诚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接受教师的教诲。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音乐课轻松、愉悦的特点,给学生充分表达情感的机会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有疑就问,有问必答。对学生离奇古怪的想法和问题,教师应以鼓励支持的态度,调动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合作解决使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同学之间越来越相互尊重和理解。这样,音乐课堂上就形成了一种友好、宽松的学习氛罔,每个学生也都乐于畅所欲言。例如教学课外内容做个好娃娃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完儿歌后,我设计了一个“创编歌词”的环节,让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好习惯可以编人儿歌中。学生们都充分发挥想像,踊跃地进行创作同答也十分积极。当我叫到一位平时不爱同答问题的学生时,他除了改歌词外。还在每句后分别增加“咦噢”等字样的衬词。如“小布谷咕咕咕咕咦”“叫我爱护花草树小噢。后来我问全班学生这样改歌词好不好有的同学说:“他能动脑筋,歌词加得很独特。”我便说:“我们能按他创编的歌词共同说一遍吗?”这样,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下学习了本节课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二、改变学习方法。学习音乐教学中的节奏练习是比较枯燥的。一个节奏通常需要练 很多遍 且学生很难一下子明白两扪、半扣足怎么同事,时间长了学生对节奏练习便会失去兴趣。因此我们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形象化、趣味化的节奏练习力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音乐。1用人物走、跑代替单纯的“dada”练习女口: 一一 一跑跑跑跑止l止跑跑跑跑止(ou)通过跑跑、走走、扪扪、念念,让学生在愉悦的氛罔巾掌握一、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节奏速度感,町达到节奏训练的目的。 2结合语言进行节奏训练如教学“滴哩啤”时我先引导学生从生活语中寻找节奏:(快点快点,大家快来);(跑过来呀,跑快点呀);(唱吧,飞吧);再借助朗读、视谱、拍手、扪腿、跺脚等动作学 欢快、活泼的节奏: x x一。学生在自己熟悉的语言、儿歌中训练节奏,提高了学习兴趣,避免了节奏练习的平淡兀味。在愉快的学习中达到了教学要求。3结合游戏进行听音训练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是诱发学生学习音乐欲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使学生在欢乐的气氛rf1轻松地学习音乐知识。像我们农村的孩子,由于条件有限,识谱的能力比较差。针对这种状况,我在听音训练中以“打电话”的游戏方式进行。我先在琴上弹出一个二度或者三度的音程,然后问:“喂,你足谁?”学生同答:“我是do mi。”就这样,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完成了抽象、枯燥的听音训练。类似游戏、儿歌的形式妙趣横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教师就要多想办法、多出点子。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钟表占”时,他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虽然他们对钟表的表象认识比较清楚,但是在欣赏歌曲“金孔雀轻轻跳”时,对“孔雀开屏河边走傣家竹楼彩虹绕”的认识就不容易了,因为有的学生可能头脑中没有傣家村寨风光的景象,不知道傣家竹楼的模样,也没有看见孔雀开屏怎么美,也就很难通过联想体会音乐之美。在实际生活中,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身经历,所以在教学时,我经常运用各种手段(图画、幻灯、录音、多媒体等)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改善评价方式。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每一次所提出的问题或同答问题,都是建立自信心的良好时机。因此,教师要在评价中精心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常用“送星星”等方式对孩子进行评价与鼓励,让他们在“数星星”所带来的快乐而自豪的心理体验中产生对学习的信心。在唱歌表演课小青蛙找家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学会了歌曲后,我让他们分小组自创编动作并戴上头饰表演, 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同伴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不免会有学生说某某小朋友动作编得不好,歌唱得不好听或足跳舞不好看,这时我就会让他们互相帮助并对愿意帮助别人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如奖励一朵小红花、一个表示爱心的苹果等,让这个学生看到他自身的价值,也培养了其他学生学会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然后也有一些会夸自己表现如何如何好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我一面赞扬他们大胆表演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引导他们向别的同学虚心学习帮助其形成齐心好学的学习习惯。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时刻都感受到教师在关注着他、期望着他使学生能体验到愉快、满足的情绪,促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内容提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正逐渐被淘汰,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正发生着改变。本文就音乐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如何进行角色的改变方面进行了探讨 2002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实施,吹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为中国教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为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新课标本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其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则以“注重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文化、完善评价机制”为基本理念。与传统音乐教育相比,“新课标”无论是从音乐教育的理念,还是教材的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均作了全方位的改革。这对于已习惯了传统音乐课教学的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标”,尽快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将关系到“新课标”实施的成败。义乌是首批国家级试验点,结合本市的教学成效及经验,对此,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同行们商榷。 一、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转变音乐教学观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任何教育行为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基础上。人类需要音乐,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音乐。按理,大多数学生应该是喜爱音乐的,事实也确如此。然而,多年来我们的音乐教育却屡屡遭到学生的排斥,“学生们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屡屡发生,甚至到了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的地步。有学生这样说:“一提到上音乐课,我就头痛。因为一上音乐课,就有无数个我根本不认识的音符迎面扑来,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师竟然让我全都记下来。这怎么可能呢?我又不是音乐天才,这么多的哆来咪,看到都害怕,让我背下来,简直是谋杀音乐课的教室,简直就是我的刑场!”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确,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课内容单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求;教法死板、与音乐艺术的本质背道而驰。我们更多地注重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更多地关注教师本人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使得我们的音乐课文不文,理不理,在某种意义上等于抹杀了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相对独立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情感体验、审美观念的个体的感受和创造欲望。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市的音乐教育者们本着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信念,通过教学,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并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在新课改之后,我市的音乐教学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因素,更加注重对“人”的培养,还音乐以其音乐艺术的本来面目,展现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宽松的、和谐的、动态的、充满了美感与浓厚人情味的音乐学习的空间,而学生们则在教师的引领下步入了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在艺术殿堂里尽情畅游。“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扭转。也正因为如此,我市的音乐教育才真正肩负起了“培养人”的神圣使命。二、教学实践中,教师角色的定位观念的转变需附着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操作之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角色的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变“指挥棒”为“引导者”音乐艺术有着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形式。由于年龄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层次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们对音乐的喜好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将音乐教育只局限于在“知识”、“学科”等狭窄的范畴内来理解,而应把“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的思想。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因势利导,将手中的“指挥棒”变成引领学生去探索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引路石”。在这里,教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学生不再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课程也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单一的教材内容,相反,教师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学习音乐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学生要学什么、怎样学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积极地参与进来,愉快地学习。这样,教师和学生就都成了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成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体。2、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居高临下”为“平等相交”音乐教育的本质是美育,音乐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它的最大特点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把教师自身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结果呢?学生们在那种久而久之的固定思维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演练下,渐渐丧失了人类与生俱来的那种源于心灵深处的音乐感受本能,欢快的,还是深沉的音乐,不论你在课堂上给他欣赏都会有不少同学无动于衷,毫无感觉。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的确,真挚的情感是不应有什么贵贱之分的,学生与老师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鉴于这种平等,鉴于音乐艺术情感表达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对音乐艺术的感受与理解就不应该是绝对的,不应该只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乐于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每一分情感,倾听他们的心灵,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讨,少一些灌输。惟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参与,我们的音乐课堂也才会成为一个充满情趣的、平等和谐的课堂。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变“技巧性传授”为“艺术性指导”审美是完美人性的闪光,审美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爱人类、爱自然、爱自己、爱生活的过程。人在审美中,往往把自己最善良最美好的情感,尤其是爱的情感赋予给了审美对象。审美意义上的“爱”不同于其他的道德意义上的爱,它更丰富,更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一个具有丰富爱心的人必然是审美感受最丰富的人,反过来,一个审美感受越是丰富的人,他越是具有丰富的爱心;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必然是美的人,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必然是美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爱心,比培养学生技术上的才能更重要。“技术”教学是短暂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遗忘的;而“艺术”教学给予学生的则是永恒的,是能让学生终生受益的。音乐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