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串成组以组促学1007.docx_第1页
连串成组以组促学1007.docx_第2页
连串成组以组促学1007.docx_第3页
连串成组以组促学1007.docx_第4页
连串成组以组促学1007.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连串成组 以组促学我的“组串教学”例谈孟强(特级教师)所谓“组串教学”,就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理念,以“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为着力点,以“举三反一、得法为上”为落脚点,从文体与文本、阅读与表达、课内与课外等多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整合,连串成组、以组促学,学以致用、习得方法、培养能力。下面,从词语、句子、段落三个层面,结合相关的教学案例,简要介绍对于“组串教学”的尝试和思考。一、词语组串“词” 中有真意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组串是具有相同属性的词语的组合体。词语组串教学,以会读会认为起点,以活学活用为目的,致力于促进学生言语系统中“积极语汇”转化和生成。这里化用晋人陶渊明“此中有真意”的诗句,意在说明词语和词语组串教学的耐人寻味之处。1. 时间组串,以黄鹤楼送别为例【片断回放】师:课文开篇第一个字是“暮”,这也是本课的生字。它的结构比较特殊,类似的字还有哪些?生(争先恐后):幕、墓、慕师:写这一类的字,应该注意什么?生:各部分要写得扁。师:没错,横向的笔画较多,要扁而紧凑。生:中间“大”字的“撇、捺”要写得伸展。师:对,主笔要伸展。打开课本,把这个字认真描红一遍。师:从字理上讲,“暮”字下面的“日” 象征太阳即将落山,正是傍晚时分。后来,引申为某个时段的最后时光。比如,春天快结束了,最后一段时光生:暮春。师:秋天快结束了生:暮秋。师:人到老年,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生:暮年。师:课文中把暮春和三月组合起来暮春三月,前面是季节,后面是月份。这种组合,意思更加具体,读起来富有节奏。类似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生(接二连三):早春二月、阳春三月、中秋八月、金秋十月、寒冬腊月【案例解读】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 “文包诗”,由李白的黄鹤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而成。此文以“暮春三月”开篇,首先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教学时,由“暮”字切入,从字形结构到书写要领,到字理字义,再到构词规律。在此过程中,由浅入深地了解并积累了 “幕、墓、慕”“暮春、暮秋、暮年”“早春二月、中秋八月、寒冬腊月”等生字和词语组串,完成了从“这一个”到“这一类”迁移。2.姓名组串,以海伦凯勒为例【片断回放】师:(齐读课题)课题里有个圆点,这可不是小数点。而是一种标点符号间隔号。(板书:间隔号)师:(出示:乔丹图像)NBA“飞人”的全名是生:迈克尔乔丹。师:(出示:盖茨图像)“微软之父”的全名是生:比尔盖茨。师:(出世:溥仪图像)末代皇帝的全名是生:爱新觉罗溥仪。师:这些名字,有什么特点?生:名字比较长,中间都有“间隔号”。师:没错。有些外国人或少数民族人的名字比较长,“姓”和“名”中间就要加“间隔号”。除此之外,西方人的名字和咱们中国人的名字(指着课题“海伦凯勒”等名字与爱新觉罗溥仪及课前交流写下的“张海迪、邰丽华”等名字作比较)还有一点不同,你发现了吗?生: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他们是名在前,姓在后。师:好眼力!相比之下,中国人重视家族,西方人重视个体。这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案例解读】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海伦凯勒主要介绍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 凯勒从出生到考入大学的成长历程。文章以主人公海伦凯勒的姓名为题,简洁明了,又内涵丰富。上课伊始,紧扣课题,先了解间隔号的用法,再比较东西方表述的异同,实现了由词语,到言语,再到文化的“三级跳”。3.称谓组串,以剪枝的学问为例【片断回放】师:在课文当中,“种桃能手”指的是谁?生:王大伯。师:没错。我们的汉字,往往一字多义,这里的“手”指的是“人”。师(出示画面):升旗的解放军叔叔我们称他生:升旗手。师(出示画面):手擎火炬的,就是生:火炬手。师(出示画面):蓄势待发的这位叔叔,我们叫他生:赛车手。师:如果这位叔叔在比赛中获得了好成绩,我们就可以称他生:赛车高手。生:赛车能手。师:赛车水平高,就是“赛车能手”。那“种桃能手”,说明了什么?生:种桃水平高。【案例解读】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剪枝的学问,从“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写起。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说出“种桃能手”谁,适时渗透“一字多义”的知识,再依次呈现 “升旗手”“火炬手”“赛车手”等画面,启发学生说出相应的称谓,进而引出“赛车能手”“种桃能手”, 层层剥笋般地引导学生了解“手”“能手”“种桃能手”的含义及用法。4.雾气组串,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片断回放】师:我们来看这组词语(薄雾弥漫 愈来愈浓 沉沉夜雾)。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生:它们都是写雾的,而且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师:聪明!从薄,到浓,再到沉,多大的变化呀!能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吗?生读。师:问题来了,明明是一场海难,为何要反复写雾呢?生:雾越来越浓,暗示灾难越来越近。师:“暗示”用得好,读懂了环境描写的奥妙。类似的描写,在小说中经常出现。我们来看,这是漫天的大雾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草船借箭)师:这是汹涌的雨水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桥)师:这是肆虐的风雪生: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师:这雾、这雨、这风雪,看似寻常的景致,在小说中竟有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环境描写的妙处。【案例解读】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经典作品。此文从薄雾弥漫的夜航开始,到哈尔威在阴惨惨的薄雾中殉职结束,“雾”是贯穿始终的环境描写,其烘托渲染之作用不容小觑。教学中,由“薄雾弥漫、愈来愈浓、沉沉夜雾”词语组串切入,引导学生品味词语的味道,感受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变化。然后,以这组词串为依托,跳转到其它小说中的经典描写,形成环境描写中的天气组串,再次印证环境描写的妙用。二、句子组串有缘来相“句”句子是连缀成文的基本形式,句子组串是具有内在关联的句子组合体。句子组串教学以读通读顺为基础,以读懂读透为目的,旨在引导学生领悟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之秘妙。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聚”,句子组串就是“有缘相聚”的“牵线搭桥者”。1.语序组串,以第八次为例【片断回放】师:具体说说,蜘蛛面临的困难是什么?生读:一阵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师:听老师读这句话。(教师故意误读成“一阵大风吹来,网破了,丝断了。”细心的学生有点哗然。)怎么了?生:应该是“丝断了,网破了。”老师读成了“网破了,丝断了。”师:句子没变,顺序变了行不行?(生摇头)为什么?生:“丝断了”才会“网破了。“网破了,丝断了”感觉不通顺。师:是啊,句子之间是有先后顺序的。先有丝断了,后有网破了。按照顺序写出来的句子才合理,读起来才通顺。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时节,请大家欣赏一幅风景画。(显示情境图及“秋风起”“草木黄”、“雁南归”“白云飞”等短句。)师:这几句话被秋风吹散了顺序,能帮他们排好队吗?生:应该是“秋风起,白云飞,草木黄,雁南归。”师:真聪明! 按照顺序写句子,读起来才舒服。其实,这几句话连起来就是两句古诗“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齐读。【案例解读】第八次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苏格兰王子布鲁斯抗击外国侵略屡战屡败,后来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在以上环节的教学中,首先是借助“丝断了,网破了”与“网破了,丝断了”进行比较,领悟语序的妙处,接着创设“秋风起,白云飞,草木黄,雁南归”的语境,实现了从文本到运用的迁移,最后再宕开一笔,落脚在秋风辞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文化传承中。 三组句子,先“文本”,后“言语”,再提升到“文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序组串。2.语言组串,以“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片断回放】师:黑暗中,我们听到了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播放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对话视频)。师:我们把船长的话剥离出来,屏显“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炉子怎么样了?” “火呢?”“机器怎样?”“奥克勒福大副?”“我们还有多少分钟?”“你的手枪在吗?”师:你发现了什么?生:都是问句。师:一连七问。从中能感受到什么?生:情况紧急。师:把感受带进去,读出来。生读。师:节奏越来越快,语调越来越急。一起这样读。生齐读(声音高亢,语调急迫)。师:换个角度想。既然形势危急,为何一连七问?去掉几问句,行不行?生:不行,船长的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去掉任何一句,前后就连贯不起来了。师:从船长层层递进的发问中,你又能感受到什么?生:冷静。镇定。沉着。师:船长的问话,急迫中又透着冷静。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觉呢?生读(依旧比较响亮)。师:把声音压低一点,试一试。生读。师:低沉中透着坚定。一起体会一下。生齐读。师:从高亢到低沉,从急迫到镇定,船长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桥中老支书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急!党员排在后面!”(屏显相关语句)两相对比,你发现了什么?生:紧急情况下的人物语言,来不及啰嗦,都非常简短。师:说得好。这就叫做“语境决定语言,语言服从语境。”言语的秘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也值得我们在表达中迁移运用。【案例解读】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经典作品。哈尔威船长与奥克勒福大副等人的这组对话,将船长的胸襟胆识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中,巧妙地将船长的七次问话抽取组合起来,形成一组追问式的语言组串,在一唱三叹、起伏错落的朗读中,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切,船长的形象更加饱满。然而,教学并未就此打住,而是将上述组串与桥中的语言描写进行比对,形成超越文本的“二度”组串,在比较阅读中揣摩言语表达的秘妙,进一步领悟语言和语境的关系。3.逻辑组串以琥珀为例【片断回放】师:描写太阳的语句有哪些?生:太阳暖暖地照着;太阳照得火热;晌午的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师:具体写阳光的词语是什么?生:暖暖地、火热、热辣辣地师:这组词语意思相近,位置变换一下,行不行?生:不行,阳光是一点点热起来的,不可能一下子变得滚烫。师:对呀,描写要符合气温变化的客观规律。下面,我们试着把这几个句子补充一下,当太阳暖暖地照着的时候,只能看到 生: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师:当太阳照得火热的时候,已经生: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师:当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树林的时候生: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师:照这个逻辑发展下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此时的阳光会是怎样呢?请同学们补白。生:炽热的阳光炙烤着整个森林。生:阳光如火焰般洒向森林。师:说得好。从纵向上看,同一事物不断发展,前后照应;从横向上看,不同事物相互联系,彼此兼顾。用一个术语来说叫做逻辑严谨。请同学们把第一组句子(太阳暖暖地照着,绿叶在树上飒飒地响),与原文对照一下,看看中间省去了什么?生:比原文省去了“海在很远的地方奔腾怒吼”。师:问题来了,在刚才的比对中,本来阳光跟松脂联系非常紧密,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加上这么一笔呢?让我们运用刚才的方法,把与海相关的语句集中起来,做一比较。生:(屏显: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片古老的森林。)齐读。师:这是第13自然段中的内容。还有两处生:(屏显:“海风猛烈地吹,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有个渔民带着他的儿子经过海滩。”)齐读。师:你有什么发现?生:第一句为下文写海做好了铺垫。如果没有开头的那一句,等到后面写海的时候就会感到突兀。师:好一个“铺垫”和“突兀”!这一笔看似无用,其实有大用。这叫做“伏笔”。既然不能去掉,咱折中一下,变成“海在很远的地方”或者是“海在奔腾怒吼”,去掉一个,点到为止,行不行?生:不行。奔腾怒吼写出了海的活力,表明了地壳运动的能量,为琥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生:在很远的地方,符合地壳运动是个漫长的过程,具备了空间的条件。师:看似寻常的,甚至是多余的一句话、一个词,竟然无一字不无用处,这就是语言精妙之处,这就是语文的魅力之所在。【案例解读】北师版六年级下册的琥珀一文基于客观事实,以逆向思维的方式,借助严谨的推理、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笔,为读者再现了一个近乎传奇的故事,是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按照“因文而异”的原则,教学中没有采用一般性说明文的教学方法,而是以“阳光、松脂”等句子组串为例,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同一事物前后照应、不同事物彼此兼顾的严密逻辑,并适时引导学生按照逻辑推理进行“炽热的阳光炙烤着整个森林”等补白练习。接着,顺势拎出“海”的语句组串,引导学生在前后比对中,发现“伏笔”的价值和布局谋篇的奥妙。最后,在缩句比对中,进一步感受表达逻辑上的“无一字不无用处”的精妙和妥帖。三、段落组串“段”里乾坤大段里乾坤大,文章岁月长。段落是文本的主体和骨架,段落组串是相关段落重新组合的“粘合剂”。段落组串教学以理解话语内容为基础,以领悟话语形式和话语意图为目的,旨在引导学生逐步习得布局谋篇、下笔成文的技能和方法。1.外形组串,以翠鸟为例【片断回放】师:哪个段落是写翠鸟外形的?生:第一自然段。(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师:请把描写翠鸟羽毛的语句找出来?生: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师:哪些词语让你眼前一亮?生:橄榄色的头巾、翠绿色的花纹、浅绿色的外衣、赤褐色的衬衫。师: 这组词语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都含有表示色彩的词语。师:重点比较一下“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这三个词语,有什么特点?生:都有“绿”的意思。师:很好。“翠鸟”的“翠”也是绿的意思。说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生:翠鸟的名字,跟羽毛的色彩有关系。师:聪明。请同学们再来看这幅图片(出示丹顶鹤图)。认识它吗?生:丹顶鹤。师:与图片比对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生:丹顶鹤的名字与头顶上的红色羽毛有关系。师:请看这段描写:“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色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呢。美丽的丹顶鹤(苏教版二上)”生:齐读。师:再与文中翠鸟羽毛和外形的描写对比一下,又有什么收获?生:这两个片段,都抓住了羽毛的色彩,而且还点明了名字的由来。师:这就叫做“察其色,得其名,传其神。”还有什么跟翠鸟、丹顶鹤相似的鸟类?生:乌鸦、黄鹂、灰喜鹊、白头翁师:我们可以选择一种,进行一次仿写练习。【案例解读】翠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上述教学中,首先从文本出发,以“橄榄色”“翠绿色”“浅绿色”等词语为抓手,理解“翠鸟”之名的由来。然后,引入美丽的丹顶鹤一文中的外形片段,进一步印证名称与羽毛色彩的关系,适时渗透“察其色,得其名,传其神”的表达方法。最后,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将方法迁移到仿写练习中。由“翠鸟”,到“丹顶鹤”,再到“其它鸟类”,三个段落组串,恰似学用结合的“三级跳”,形成了“认识、实践、迁移”的完整流程。2.环境组串,小英雄雨来为例【片断回放】师:第六章雨来脱险,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我们已然知晓。换个角度,从写法上看,这一章除了写人叙事之外,还有什么描写?生:环境描写。师:说的好!这样的描写有几处?生:两处。(出示: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河水里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虫子在草窝里叫着。)师:两次描写,恰巧赶上了最精心动魄的时刻(出示:“芦花村里的人听见河沿上响了几枪。”)枪响之前,死神步步紧逼,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景象生:太阳已经落下去师:此处描写以色彩为主,主色调是什么颜色?生:红色。师:红色在这里意味着什么?生:流血牺牲。师:多么悲壮的景象啊!枪响之后,人们悲痛欲绝。我们听到的是生:还乡河静静的师:此处描写以声音为主,河水呜咽,草虫悲鸣。又有什么寓意呢?生:乡亲们悲痛的心情。师:此刻的还乡河,承载了多少悲痛,多少忧伤啊!昔日的还乡河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出示,生齐读: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道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一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碧绿的芦苇上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师:小说开篇,首先落笔在还乡河。这段描写同样以色彩为主,主色调又红色变成了什么?生:白色。师:芦花胜雪,苇絮飘飞,多美的景象啊!这就是雨来的母亲河,让我们带上深情的眷恋和由衷的赞美,齐读这段话。(生配乐读,抒情唯美。)师:相同的地点,不同的画面,承载多样的情感!这就是环境描写的魅力之所在!【案例解读】小英雄雨来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精读课文。此文在在环境描写中开篇,又在环境描写中结局,作用不可小视。教学中,采用倒推手法,先把结局中的两处环境描写“拎”出来,然后紧扣情节推进的关键节点“芦花村里的人听见河沿上响了几枪。”将两处描写拆分比对,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感受色彩描写之悲壮,声音描写之哀伤。最后,以“此刻的还乡河,承载了多少悲痛,多少忧伤啊!昔日的还乡河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过渡,顺势引出开篇中“芦花胜雪,苇絮飘飞”的唯美画卷,在配乐朗读中达到高潮。上述教学,借助还乡河的“环境组串”,把首尾两个章节的文本整合起来,造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情感反差,环境描写的魅力也就不言自明了。3.反复组串,小英雄雨来为例【片断回放】师:鬼子不择手段,软硬兼施,雨来说的最多的是什么?生:没看见!师:没错,前后出现了3次。(出示:雨来用手背抹了一下鼻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雨来摇摇头,说:“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雨来仍是咬着牙说:“没看见!”)师:当鬼子摆出一副假慈悲的样子,企图哄骗雨来的时候,雨来将计就计生读第一句。师:鬼子软硬兼施,可是雨来诱惑面前不动心,威胁面前不变色生读第二句。师:鬼子恼羞成怒,原形毕露。雨来面对毒打,毫不畏惧生读第三句。师:三句相同的“没看见”,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印证了同一个主旨雨来的确是名符其实的小英雄!相同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这种手法叫做反复。在这一章节(第五章,不屈服)中,还有一处非常感人的细节,同样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出示: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