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一中七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doc_第1页
湖光一中七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doc_第2页
湖光一中七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doc_第3页
湖光一中七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doc_第4页
湖光一中七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光一中2010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班别:_ 姓名:_ 评分:_(考生注意:本试卷共四大题有28小题,总分14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亲爱的同学:走进湖光一中,踏入了人生的又一处驿站,也攀上了语文的又一级台阶。在金秋季节里,初中的第二份语文试卷在你的眼前展开,来,就在这里,让我们一试身手,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思吧!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倏(sh)忽忍俊不禁( jn ) B. 自省(xng)猝(c)然长逝C.枯涸(h)险象迭(di)生 D. 黄晕(yn) 迸溅(bng ) 2.各句中加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被警察追捕的小偷,奋不顾身地四处逃窜。B、每次考试,我们都大有收获,真是开卷有益啊。C、教育是公平的,老师应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而不因厚此薄彼。D、参观“上海世博会”的男女老少,个个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A让我们拥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一双挽扶他人的双手,防止“小悦悦”事件不再重演。B今年春季,湛江被省疾控中心列为流感重灾区之一,市区大约8万人左右注射了预防流感疫苗。C我们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授受新知识,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D春天的湛江各大公园绽露出自然的清新和灵秀,成为人们春游的好时机。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而湛江的天空依然湛蓝,海滩依然迷人,红嘴鸥依然栖息在船头,发展经济固然非常重要,保护环境更是刻不容缓。 那个时候,我们才真正为家乡的美丽而微笑,为湛江的发展而自豪!要是机器轰鸣了,高炉烧红了,码头繁忙了,许多人为钢铁、石化、造纸等大型工业项目入驻湛江而兴奋,认为湛江迎来了繁荣大发展时代的时候,我却陷入了深思。A B C D5、综合性学习考查。(6分)为了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交通安全法规意识和安全文明意识,学校开展了“交通安全教育”系列活动,特别邀请你为这次活动做以下工作。(1)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3分) (2)请围绕主题活动设计二项活动内容。(3分) 6、根据上下文或特定要求默写古诗文名句。(每题2分,共6分)(1)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观沧海曹操(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3)潮平两岸阔,风下一帆悬。 , 。次北固山下王湾 二、记叙文阅读(37分)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回答文后713题。(17分)。春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7、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答: 。8、第段写的是“春花图”,而划线的句子却写蜂蝶的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答: 。9、“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改成“长”行吗?为什么?(2分)答: 10、“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写这些人的动作、行为的目的是( )(2分)A、草地有人在活动,所以要写。 B、说明人们在春天到来时心情很愉快C、是间接写草地,突出草的嫩绿可爱 D、写了草,又写人,构成一个画面11、选文的第段写的是“春草图”,其中写春草“质地”的词语是 ;写春草“色泽”的词语是 ,写春草旺盛长势的句子是 。(3分)12、(1)“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2分)(2)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2分)答:(1) (2) 。13“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中“仿佛”是什么意思?它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答: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1418题。(20分)一个馒头十三岁那年,我顺利地考进离家二十多里的县三中,成了母亲最大的骄傲。那时,父亲还是大山里的一名伐木工,为节约开支,他数年难得一次省亲,贫寒的家境使母亲也愈发省吃俭用艰苦度日。那是一个霪雨霏霏的深秋的一天,当父亲兴冲冲地踏进院坝时,母亲的眼眶一下就湿润了。接过父亲的行囊,母亲就发现了那个白面做成的馒头。这是父亲路上吃剩下的干粮。对于当时以玉米、红薯为主食的我家来说,白面馒头无疑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母亲走进灶屋,在点燃茅草给父亲烧洗脸水的同时,将蒸笼也放在了锅上看着锅上四溢的热气,母亲喜盈盈地从房里拿出几块干净的纱布,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头顶一块蓝花布就向二十里外的县城走来。走到学校,已是下午。整齐的校舍、琅琅的读书声使大字不识的母亲顿生敬畏。蹑手蹑脚,屏息而行,母亲沿着每一间教室寻找心爱的儿子。几乎走遍了整个学校,她终于看见了正在上课的我。许是怕老师呵斥,母亲哈着腰,从窗户上露出半个脑袋,一边用手向我比划,眼睛又怯怯地瞅着老师。半个脑袋、奇怪的手势和母亲颇为滑稽的眼神立即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就这样在窗口呆了好一会儿,在老师背过身写板书之际,母亲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动作。她直起身,从怀中掏出那个雪白纱布紧裹的馒头,从窗外迅速向我掷来。“咚!”因用力过猛,馒头掠过我的头顶砸在了前面同学的课桌上,随后又一骨碌滚在了地上。当沾满尘土的纱布一层层散开,那个干干净净的馒头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时,教室里哄然而起的笑声瞬间刺痛了我的耳膜。面对老师严肃的询问,母亲慌张地说:“我,我来给娃送个馒头。”在我那些生活颇为优裕的城里同学听来,这样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荒谬的笑料走几十里路就为送一个馒头?着着他们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憨厚的母亲全然不知所以,竟还怀着敬意频频向她心目中的“秀才”们点头。母亲补丁缀补丁的衣服、头上已歪斜的蓝花布和这种尴尬的神态再次掀起了他们的笑浪在这一阵紧似一阵的笑声中,我的自尊被践踏得支离破碎。拾起馒头,我快步走出教室,拉起母亲就向操场走去。此时,我丝毫没有感到馒头上尚存的体温,没有注意到每间教室窗下湿漉漉的泥脚印,更没有看到母亲眼中那慈爱的目光!站在操场边,我气急败坏而又语无伦次地向母亲大喊大叫:“哪个要你到学校来?哪个要吃你的臭馒头?看看你这一身泥,活像戏台上的小丑,真是丢人现眼!”说着,我奋力一抡胳膊,那个尚热的白面馒头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出了学校的围墙。母亲没有说一句话,慈爱的笑容僵硬在她满是皱纹的脸上。母亲嘴角抖了半晌,却终归没有吐出半个字来。最后,她缓缓转过身,一溜一滑地向校外走去。不知何时又下起了雨,濛濛烟雨中,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渐渐湿润了我的视线至今我也不知道,母亲怀揣着馒头是怎样一步一滑走到学校的,当年我无情扔掉的那个馒头到底对母亲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我知道在回家的路上,有两条小溪、三道山梁和二十里曲曲弯弯的泥泞山道(作者:黄斌,原文有改动)14标题“一个馒头”在文中有哪些作用?(4分)答: 。15文章两段都写到了“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1) (2) 。16文章围绕“一个馒头”叙述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4分)答: 。17本文人物描写很精彩,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1)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那香气扑鼻的馒头,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2)母亲低着头,背脊佝偻如弓,随着蹒跚的步伐,那块歪斜的蓝花头布飘悠着。答:(1) (2) 。18文章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母亲离开时,“我”渐渐湿润了视线,此刻“我”的内心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展开你的想象,描写出此时“我”的心理。(4分)答:(1) (2) 。三文言文阅读(23分) (一)诗歌鉴赏,完成1920题(4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9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写两个以上)(2分)20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论语十则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伪政)子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 (4)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凋:( )2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其它三项的是( )。(2分)A学而时习之。 B. 温故而知新。 C人不知而不愠。 D. 择其善者而从之2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早是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事之道,对此,有人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分) (三)阅读寓言曾子杀彘,回答2527题。(6分)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2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6.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译文:_ 27.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答:_ 湖光一中2010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答题卡班别:_ 姓名:_ 评分:_(考生注意:本试卷共四大题有28小题,总分14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亲爱的同学:走进湖光一中,踏入了人生的又一处驿站,也攀上了语文的又一级台阶。在金秋季节里,初中的第二份语文试卷在你的眼前展开,来,就在这里,让我们一试身手,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思吧!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0分)1( )(2分) 2. ( )(2分)3( )(2分)4( )(2分)5、(1)(3分) (2)(3分) 6、 (每题2分,共6分)(1) , 。(2) , 。(3) , 。 二、记叙文阅读(37分)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回答文后713题。(17分)。7、(2分)答: 。8、(2分)答: 。9、(2分)答: 10、( )(2分)11、 ; , 。(3分)12、答:(1) (2) 。13(2分)答: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1418题。(20分)14(4分)答: 。15(4分)答:(1) (2) 。16(4分)答: 。17(4分)答:(1) (2) 。18(4分)答:(1) (2) 。三文言文阅读(23分) (一)诗歌鉴赏,完成1920题(4分)19(2分) 20(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3分)21(4分)(1) 信:( ) (2) 罔:( ) (3) 说:( ) (4) 岁凋:( )22.( )。(2分)23、(4分)(1) (2) 24.(3分) (三)阅读寓言曾子杀彘,回答2527题。(6分) 25. ( )(2分) 26.(2分) 译文:_ _27. (2分) 答:_ 28.作文(60分) 请以“生活需要_”为题,写一篇文章。提示和要求:(1)在题目横线上可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2012.10一、积累与运用(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狡黠(xi) 根深蒂固(d) 持之以恒 (hng)B诘难(ji) 锲而不舍(q) 味同嚼蜡(jio)C滞碍(zh) 吹毛求疵(ch) 狂妄自大(wng) D诓骗(kung) 豁然贯通(hu) 袖手旁观(gu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毕业了,初三(4)班的同学欢聚一堂,尽情享受天伦之乐。B爷爷常常给我们讲抗法英雄的故事,我们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C假酒销售团伙气焰嚣张锐不可当,但在我市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下,被彻底粉碎了 。 D看着3岁半的小侄女模仿甄嬛传中人物的表演,全家人都忍俊不禁地笑了。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A我们顺利地按照村长的指引找到了那位佝偻着身躯的羌族老奶奶。B在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墨西哥政府紧急启动食品扶贫计划。C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灾区儿童紧张、恐惧的心理得到缓解。D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4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活化石已成为我们湛江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海豆芽是一种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的无脊椎动物。又因为它的贝体呈长椭圆形,很像人的舌头,也有人叫它“舌形贝”。资料显示,它是现今最古老的活化石,至今有几亿年的历史。因为它上部的贝体像一颗黄豆,下部的肉茎宛若一根刚长出来的豆芽,所以俗称“海豆芽”。A B C D5综合性学习考查(6分)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在这里我们认识了多彩世界,在这里我们读懂了喜怒哀乐!在这里我们跨越时空,触摸历史沧桑每一次读书,我们都心存一份感动;每一次读书,我们的心灵都得到一次净化。某班同学在“好读书,读好书”的综合性学习中开展了如下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活动一:领略书的魅力热爱读书 书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与书为伴将是人生最大的幸事,请写出一条关于“热爱读书”的名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我的座右铭:_ 活动二:探寻读书方法 怎样读书 读书还得讲究方法,下面请你介绍一位名人的读书方法,或介绍一下你的读书方法。_ 活动三:走进书的世界 读书实践 走进书的世界你一定收获颇多吧,请展示你的收获。请向你的朋友推荐一部你最喜欢的名著,并说说推荐的理由。我推荐的名著:_ 我的理由:_ 6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补写出古诗文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列国周齐秦汉楚,_ ,_。(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_,_,_。(3)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_。二、现代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5题(一)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6分)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7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4分)_ _8.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4分)_ 9.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_ _10.你最敬佩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人?问什么?请对他作一个简单的介绍。(4分)_ (二)流泪的蓑衣 余君才(18分) 那件蓑衣,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它想,那应该是在很久远年代的一个雨天,有一个放牧的男子,荷蓑荷笠地走进了江南的细雨,或许是要去见一个想往已久的女子。而在唐朝风雨里,有一个诗人吟唱着这样的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蓑衣想到自己的前生,心里一阵喜悦。但它更愿意回忆的是和我父亲相依为命的苦涩的日子。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蓑衣想着这些昔日的事情,想着那些苦涩的日子,蓑衣躲在老屋的角落哭了。顺着土墙,有蓑衣哭泣的泪痕。但是,它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父亲把它永远的挂在了乡下老屋的土墙上。 生活在乡下的父亲,终于被说服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父亲是在一个雨天离开乡村的,离开的时候,蓑衣高兴极了,以为父亲会和往日一样披上它,穿梭在细雨之中。但它失望了,它一直躲在那个角落,默默地等待我的父亲。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选自2012年第3期散文选刊)11.品味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看看蓑衣的“辉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_12.蓑衣的泪水里蕴含着哪些复杂的情感?试简要分析。(4分)_1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6分)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_第三段中“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父亲是否无情地忘记了蓑衣?_14.文章以“流泪的蓑衣”为题有什么好处?(可从构思、表达效果等方面赏析)(4分)_三、古诗文阅读(26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钱塘湖春行(2010湛江中考)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5请写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早春特色的四个景(2分)16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725题(一) 陈涉世家(选段)(14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