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辛亥革命.doc_第1页
第9课辛亥革命.doc_第2页
第9课辛亥革命.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 辛亥革命学案【学习目标】1、 学习重点:梳理革命党人的奋斗历程,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2、 学习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知识要点】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 通过阅读教材,完成表格。时间起义名称领导人结果1906年1907年1907年1911年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蜇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已成。” 孙中山序 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二、 武昌起义1、谋划: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 与 ,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 。2、爆发:1911年_月_日晚,武昌城内革命党人首先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3、 结果: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_,推举_为都督。4、 发展: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三、 辛亥革命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 复兴之路解说词材料二: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刘国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新探材料三:至辛亥以后,“五族共和”已不绝于书报、口谈,天下人耳熟能详。袁世凯敢于“帝制自为”,立即成为“天下共击之”的独夫民贼,即与“革命”“共和”理念的广为传播大有干系。 冯天瑜“革命”“、共和”:清民之际政治中坚概念的形成1、 材料一中“皇帝倒了”说明什么问题?2、 材料二和材料一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3、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习题检测】1、武汉市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会让我们联想到 ( )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秋收起义2、教育家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此则日记最可能记于 ( ) A1895年B1898年C1911年D1949年3、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中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领导了(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4、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制度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5、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 )A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D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其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政府,扫除了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道路上 这个巨大障碍;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共和政体。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 摘编自二十世纪中国史纲(1) 在同盟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