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推法的操作要领.doc_第1页
第一节-推法的操作要领.doc_第2页
第一节-推法的操作要领.doc_第3页
第一节-推法的操作要领.doc_第4页
第一节-推法的操作要领.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推法的操作要领一、推正顶法 由于理法和排法在初级部分已详细介绍,故在此只介绍其余的28种手法。 推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现介绍推法的手法应用。 1.体位受术者坐位,术者站于体侧。 2.手法操作术者以拇指腹自素穴起沿头正中线经印堂、神庭、百会、强问推到哑门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沿经穴位应配合点按。 4.作用安神宁志,平肝熄风。 二、推上腹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对置鸠尾穴处经上、中、下脘直推到水分穴上,反复直推数次。 3.手法要领以拇指腹着力下推,两手用力应均匀一致。以能耐受为度。本法亦可用双掌交叉重叠,以大鱼际及掌根部进行推动,推动力更加沉稳着实,覆盖面亦大。 4.作用调中健脾,和胃降逆。 三、推下腹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或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脐下阴交穴,余指分置腹部西侧,自上向下逐步推动,经过石门、关元、中枢到曲骨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手法要领下腹部手法应比上腹部为轻,耻骨联合上方用力宜轻柔。 4.作用清利湿热,培元益气。 四、推背法 1.体位俯卧位,两手握拳置锁骨下方,术者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掌侧对置在大杼穴的高度,自上向下沿脊柱两侧推动到大肠俞,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术时沿脊椎两侧直线推移。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皮肤不应有皱折。背部用力大于腰部,以皮肤微红为度。术时局部发胀,有沉重感。术后局部发热轻松。 4.作用宣热疏风,行气通络。 五、推手三阳法 1.体位坐位或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肩部,余指扶定两侧臂部。分别按太阳、少阳、阳明经脉的顺序依次由肩部沿经推到肘部、腕部,每经各推57遍。 3.要领两拇指均匀用力推动,推三阳经的起止穴及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法。推三阳经用力比推三阴经为重。术时有酸、胀感。术后局部温热,上肢轻松有力。 4.作用疏通手三阳经脉。 六、推手三阴法 1.体位坐位或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肩部,余指置肩两侧扶定上肢。分别按太阴、厥阴。少阴三经脉的顺序依次由肩腋部沿经推至肘部至腕部,每经各推57遍。 3.要领推三伪经用力轻于推三阳经。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法。推时上臂与前臂应平放成一直线。两指用力要均匀,以皮肤微红为度。术时有微酸、胀感,局部有紧压感。按穴位时有麻胀感。术后局部温热,轻松。 4.作用通经活血,化瘀止痛,理气和胃,镇静安神。 七、推股外侧法 1.体位侧卧位。受术侧下肢屈曲,股外侧向上平放床上。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环跳穴处,自上向下经过风市、阳关、阳陵泉、外丘、光明、悬钟到丘墟穴止,反复推动数次。 3.要领推经穴位时,应配合点按,风市、阳陵泉、悬钟穴应施用长按法。术时有酸、麻胀感及放射性温热感。术后下肢温热有力。 4.作用疏散风邪,通络止痛。 八、推股后法 1.体位俯卧位,踝下加垫。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承扶穴处,自上向下沿股后正中线经殷门、委中、承山到足跟,反复推动数次。 3.要领推动时用力要均匀一致。推经穴位处时,用力稍重,以能耐受为度。术时有酸、麻、胀及放射性温热,术后下肢轻松有力。 4.作用疏筋活络,强健腰腿。 九、推运股外侧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双手掌根部着力于两股外侧,上下反复推运,推而前行,运而拉回,持续推运数次。 3.要领操作中应适当增加压力,要持续推,缓慢运。推运中用力宜均匀,不可忽快忽慢。避免搓、擦动作。 4.作用疏通血脉,调和气血,祛郁行滞温通经络,理气行血。 十、推全腹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双手重叠,以大鱼际和掌根部着力于腹部,自上腹部推至下腹部。先中间后两边依次推遍全腹,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双手用力要均匀,先中间后两边依次全腹推遍,镌术中可闻及胃及肠被推动后出现的漉漉水声,及尿意频频。 4.作用调和肠胃,除湿利水,通便导滞。 一、推正顶法 由于理法和排法在初级部分已详细介绍,故在此只介绍其余的28种手法。 推法的手法操作、施术要领和作用详见本书第四章第一节。现介绍推法的手法应用。 1.体位受术者坐位,术者站于体侧。 2.手法操作术者以拇指腹自素穴起沿头正中线经印堂、神庭、百会、强问推到哑门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沿经穴位应配合点按。 4.作用安神宁志,平肝熄风。 二、推上腹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对置鸠尾穴处经上、中、下脘直推到水分穴上,反复直推数次。 3.手法要领以拇指腹着力下推,两手用力应均匀一致。以能耐受为度。本法亦可用双掌交叉重叠,以大鱼际及掌根部进行推动,推动力更加沉稳着实,覆盖面亦大。 4.作用调中健脾,和胃降逆。 三、推下腹法 1.体位仰卧位,术者坐或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脐下阴交穴,余指分置腹部西侧,自上向下逐步推动,经过石门、关元、中枢到曲骨穴止,反复操作数次。 3.手法要领下腹部手法应比上腹部为轻,耻骨联合上方用力宜轻柔。 4.作用清利湿热,培元益气。 四、推背法 1.体位俯卧位,两手握拳置锁骨下方,术者站其头前。 2.手法操作术者以两拇指掌侧对置在大杼穴的高度,自上向下沿脊柱两侧推动到大肠俞,反复操作数次。 3.要领术时沿脊椎两侧直线推移。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一致,皮肤不应有皱折。背部用力大于腰部,以皮肤微红为度。术时局部发胀,有沉重感。术后局部发热轻松。 4.作用宣热疏风,行气通络。 五、推手三阳法 1.体位坐位或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肩部,余指扶定两侧臂部。分别按太阳、少阳、阳明经脉的顺序依次由肩部沿经推到肘部、腕部,每经各推57遍。 3.要领两拇指均匀用力推动,推三阳经的起止穴及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法。推三阳经用力比推三阴经为重。术时有酸、胀感。术后局部温热,上肢轻松有力。 4.作用疏通手三阳经脉。 六、推手三阴法 1.体位坐位或卧位。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对置于肩部,余指置肩两侧扶定上肢。分别按太阴、厥阴。少阴三经脉的顺序依次由肩腋部沿经推至肘部至腕部,每经各推57遍。 3.要领推三伪经用力轻于推三阳经。沿经穴位可配合按法。推时上臂与前臂应平放成一直线。两指用力要均匀,以皮肤微红为度。术时有微酸、胀感,局部有紧压感。按穴位时有麻胀感。术后局部温热,轻松。 4.作用通经活血,化瘀止痛,理气和胃,镇静安神。 七、推股外侧法 1.体位侧卧位。受术侧下肢屈曲,股外侧向上平放床上。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环跳穴处,自上向下经过风市、阳关、阳陵泉、外丘、光明、悬钟到丘墟穴止,反复推动数次(如图,12-4)。 3.要领推经穴位时,应配合点按,风市、阳陵泉、悬钟穴应施用长按法。术时有酸、麻胀感及放射性温热感。术后下肢温热有力。 4.作用疏散风邪,通络止痛。 八、推股后法 1.体位俯卧位,踝下加垫。 2.操作术者以两手拇指掌侧,对置于承扶穴处,自上向下沿股后正中线经殷门、委中、承山到足跟,反复推动数次。 3.要领推动时用力要均匀一致。推经穴位处时,用力稍重,以能耐受为度。术时有酸、麻、胀及放射性温热,术后下肢轻松有力。 4.作用疏筋活络,强健腰腿。 九、推运股外侧法 1.体位仰卧位。 2.操作术者以双手掌根部着力于两股外侧,上下反复推运,推而前行,运而拉回,持续推运数次。 3.要领操作中应适当增加压力,要持续推,缓慢运。推运中用力宜均匀,不可忽快忽慢。避免搓、擦动作。 4.作用疏通血脉,调和气血,祛郁行滞温通经络,理气行血。 十、推全腹法 1.体位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