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规划方案措施.doc_第1页
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规划方案措施.doc_第2页
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规划方案措施.doc_第3页
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规划方案措施.doc_第4页
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规划方案措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构代码 “机构代码”是指按照(教发函2010117号)文件要求编订的教育统计学校(机构)代码。05015177-1项目编号 “项目编号”的前2-3位字母为本省市简称汉语拼音的首字母,例如,北京“BJ”、内蒙古(NMG);之后为年份;最后两位编号由各省市按照项目学校在本省市的排序填写。例如BJ201101。AH201202蒙城县职业教育中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规划方案安徽省所属省份: 蒙城县教育局主管部门: 蒙城县人民政府举 办 者: 张旭东编制人员:系方式:办公电话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蒙城县职业教育中心国家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办公室2012年 7 月 6 日编 制 说 明本文档内容传达至省级教育等有关部门,供其指导本地区申报项目学校编制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规划方案(以下简称规划方案)时参考,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方案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任务书的编制提供基础。各申报项目学校制定提交的规划方案作为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组织专家遴选项目学校和确定项目学校建设资金预算的重要参考。本文档主要是制作规划方案的提纲框架,具体内容由省级部门指导拟申报项目的学校填写。有关部门和专家将对规划方案的制作要求作出说明。规划方案的正文字体为仿宋_GB2312,字号为四号,行距为固定值18磅。 目 录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1(一)建设背景.1(二)建设基础2二、建设目标与思路4(一)建设目标4(二)基本思路5三、重点建设内容7(一)重点专业建设计划7(二)特色项目建设计划20四、主要保障措施24一、 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1.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益,优化职业学校布局结构。”中等职业教育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措施,对突破高中阶段办学瓶颈,输出劳务,发展“打工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2.振兴皖北经济是推动国家经济协调发展的平衡杠杆皖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皖北的发展事关安徽全省大局。振兴皖北经济促进安徽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挖掘安徽发展潜力的重要内容。2011年9月,国务院做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部署。皖北地区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纳入中原经济区总体规划,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为皖北地区的全面振兴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全国实现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三大任务作出了贡献。作为皖北发展的区域中心,蒙城县正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在皖北“率先突破、率先赶超、率先崛起”的奋斗目标,全力争当发展的标兵和表率。3.蒙城经济发展是推动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蒙城县位于安徽西北部,隶属亳州市,面积2091平方公里,耕地230万亩,人口132万,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约60万,是皖北地区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力资源大县和新兴汽车工业大县。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蒙城县自然条件优越,盛产优质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农产品。畜牧养殖优势明显,是全国黄牛养殖基地。“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提升,工业实力不断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至163家,位居亳州市第一。尤其是近年来,汽车工业已成为蒙城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该产业的急剧扩展需要大批的汽车专门人才。占地600亩的汽配城已经竣工,1000亩江淮安驰新厂区正在建设之中,在安徽省南有奇瑞、中有江淮、北有安驰的汽车产业布局中,蒙城汽车工业是一枚重要棋子,在省委、省政府振兴皖北的发展规划中,发挥着巨大作用。4.打造蒙城县职教中心品牌是加速蒙城崛起的切入点职教中心自建校以来,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为重点,以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核心,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调整升级、企业岗位用人和技术进步的需求,南、北校区双轮驱动,培养了一大批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2011年8月以来,蒙城县以“争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和“筹建皖北职教园区”为契机,全面整合蒙城县高级职业中学和亳州汽车工业学校(庄周职高)两所国家级重点职高,重组县职业教育中心,着力建设大职教园区,开创大职教格局,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这都为蒙城县职教中心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校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依据。蒙城县职教中心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不仅是皖北经济社会发展乘势而上的必然要求,也是安徽省一系列支持皖北地区发展政策的必然选择,还将在推进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加快全国经济建设中起到辐射引领的示范作用。(二)建设基础1.基本概况蒙城县职教中心主校区位于安徽省蒙城县周元西路70号,创建于1985年,原名蒙城四中,1986年为适应蒙城县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更名为蒙城县高级职业中学。1994年被评为“阜阳市重点职业高中”,1996年被评为“安徽省重点职业高中”,2000年被评为“安徽省首批国家重点职业高中”,2008年12月被安徽省教育厅评定为首批县级职教中心。学校多年来按照“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的办学原则,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拥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计算机应用、文秘、植物保护、旅游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与理财等十余个常设专业,并有电焊、摩托车维修、手机维修、家电维修、服装等短训班。其中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农村经济综合管理等专业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蒙城县职教中心南校区在2007年成功申办了二级驾校,是全省唯一一所涉足培训机动车驾驶员领域的学校,每年可培养机动车驾驶员6000余人;2011年又成功申办了汽车从业人员培训基地,每年可培养汽车从业人员35004000人;在校企联合办学方面,亳州汽车工业学校与奇瑞集团、安驰集团、吉利集团开展了多年联合办学,已成为汽车生产企业、汽车实用人才的培训基地。总之,两校区背景比较深远,基础实力比较厚实,两校区的整合不仅对全县的职业教育发展意义重大,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也很强。2.基础设施学校目前占地235亩,总建筑面积81300平方米,各种文体、卫生、阅览、生活等设备设施一应俱全,可容纳5000多名全日制学生就读,并能满足每年8000人次的各类短训工作需求,建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等专业实习实训室83个,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20多个,多媒体教室7个,实习实训设备总值达2060万元,建有校园网、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各项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国家评估标准,保证了学生实习实训的教学需要。3.师资队伍学校以打造一支“专业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为目标,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和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抓手,建立一支技术精湛、相对稳定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全校现有教职工311人:专任教师246人(其中基础课教师84人,专业课教师162人);中学高级教师132人,占专任教师的 53.6%;“双师型”教师143人,占专任专业课教师的88.3%;从行业企业聘任的兼职教师30人,占专任教师的12.2%。完全满足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践的需要。4.科学管理 以蒙城县职教中心制度汇编为基础,加大学校内部监察力度,提高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成立以中心主任为组长的监察小组,充分发挥职代会作用,形成用制度管人及有争议时集体表决的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制度,大宗设备采用政府招标采购制度,零星货物由购物小组集中采购。建立规范的电子学籍和资产清查等信息系统。5.评价模式改革评价模式,建立起了一个由社会、企业参与的评价模式。学校积极推行紧贴企业需求,侧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一是评价内容的创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业绩、知识和技能水平,强调德育在评价中的分量。二是评价方法的创新,打破过去“以考定终身”的传统评价方法,改为以评为主、评考结合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模式。6.人才培养三年来,学校参与或主持研究国家科研课题一个板块式课程结构和就业本位课程体系开发,省级科研课题两个职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职高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市级科研课题两个。学校先后组织教师280多人次赴广东、北京、南京、芜湖、合肥、马鞍山、蚌埠、淮北、阜阳、亳州等地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或教研学习,以此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的蓬勃开展,先后有30余人获得国家、省、市级表彰,有500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或比赛中获奖。物理实验员张海明同志自制物理教具100多件(套),其中“焦耳定律演示器”、“眼睛的成像矫正视力演示器”、“四种触电形式演示器”、“火车转弯演示器”等件(套)参加全省的教具制作大赛中获好评。学生中先后有96人次在省、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奖,其中周浩、彭伟锋、杨静、宫海娣曾获省英语竞赛一等奖。优异的成绩得到全省英语教育专家的青睐,为此,省知名学者杜效明教授先后专程到校祝贺。近三年来,学校毕业4375人,极少数同学通过职对口升学进入大学深造,其余毕业生有组织的输送到长三角、珠三角一些大中型企业就业,就业率均达到97%以上,用人单位好评如潮。二、 建设目标与思路(一)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以增强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重点,着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和创新,创新教育内容,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改革评价模式,努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通过该项目建设,力争实现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创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并带动皖北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步伐,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2.具体目标(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认真贯彻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方向,以多年来与企业合作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良好校企合作模式为基础,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全新的办学思想为指导,引领学校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2)打造品牌专业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和项目建设规划,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四个与产业互动良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特色专业群,把学校建成学历教育在校生6500人、短期培训年培训人数为10000人,融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于一体,皖北地区一流、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中等职业学校。(3)强化师资建设学校将继续坚持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挂钩,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实施“名师引领工程”、“双师型队伍建设工程”、“科研型教师培养工程”等方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末,打造一支国家级骨干教师15人、省市级骨干教师60人,拥有教科研成果100项的教师队伍,确保各专业、各学科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的需要,确保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有所用。(4)创新办学机制逐步改变单一的办学机制,建立符合集团化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创新,实施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通过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加强企业、行业与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实现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与10个科研院所、20所高等院校、60家大中型企业的对接与合作。(5)丰富校园文化从培养学生的品格、意志、情操等方面出发建立核心理念,在校风、教风、学风上努力建设一种利于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校园文化,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以学校标志为核心进行整合设计,突出专业及校企合作办学特色。从树立学校形象、夯实校园文化建设基础工程及塑造学校品牌等方面来规划环境文化系统建设。(6)建设数字化校园充实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全校各类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应用服务。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涵盖人力资源管理、教育教学管理、职业素质评价、就业指导服务、设备设施管理等多项功能。 加强学校网络化考试系统建设,实现网上组卷考试,自动阅卷、自动成绩统计和分析等功能;完善专业教学数据库,该教学资源库包括汽车运用与维修等四个重点专业的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互享。(7)健全管理制度 坚持“科学管理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管理理念,依法办学,以德立校,以人为本,民主决策,科学管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规范的目标管理考评、教学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学生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考评制度。严格工作督导考评,加大各项工程监审和财、物管理监管力度,建立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学校管理网络,促进学校科学健康发展。(二)基本思路1.工作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为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方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办学实力,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的学校运行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机制创新,着力提高育人效益,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经济社会的联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培养市场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 “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等服务,把学校打造成当地乃至全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发展的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2.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党中央做出的“三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战略决策,抢抓安徽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改革创新为手段,以务实高效作保障,着力推动蒙城职业教育在皖北“率先突破,率先赶超,率先崛起”。蒙城县职教中心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满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要求,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满足农产品深加工等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面向三农,服务皖北”的办学思路,着眼于皖北区位优势,突出四项服务重点,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为推进皖北快速发展服务。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大手笔办大职教,全面推进“技能型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技术、成人教育与就业”培训工程,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3.基本途径重点建设好省财政支持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建筑工程施工、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四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使其特色鲜明,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建设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以此带动全校所有专业的建设,使其协调发展,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与企(行)业密切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自建、共建一批集教学、生产、实训、科研、技能鉴定、技术推广与服务为一体,既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同时又能创造一定经济效益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科学分配和使用建设资金,确保各项建设工作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三、 重点建设内容(一)重点专业建设计划1. 专业一:汽车运用与维修重点专业建设计划 l 需求论证汽车装配、制造、销售、检测、维修人才属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并且随着现代汽车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发展,汽车拥有量的急剧增加,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除汽车运用与维修人才、汽车检测人才外,还有汽车管理人才、汽车美容装潢人才等后服务行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也进入了紧缺人才的行列。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除了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也成为从业人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向社会和企业输送足够的高素质的汽车后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质优、价廉的汽车后服务,是解决好汽车后服务行业的首要任务。这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人才市场。我县是皖北地区典型的汽车工业大县,“十二五”开局之年,占地600亩的汽配城已初步竣工,1000亩江淮安驰新厂区正在建设之中,在安徽省南有奇瑞、中有江淮、北有安驰的汽车产业布局中,蒙城汽车工业成为一枚重要棋子,也是亳州市的一大支柱产业。2008年蒙城县职教中心南校区(亳州汽车工业学校)被省教育厅、财政厅列为全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重点项目建设学校,并拨付50万元专项资金,用来改善汽车专业的办学条件,提升了本专业的实力,同年又被列为全省30强争创国家示范中职项目学校。2010年正式列入争创国家级示范培育学校,并拨款100万元。所有这些都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办学的层次和品位,为皖北汽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2011年7月,蒙城县职教中心南校区牵头成立的亳州市汽车职业教育集团,对汽车产业的研发和人才的培养更能顺应市场的需求。l 建设目标在职业教育整体框架上,建立比较成熟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与企业的融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课程体系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完成具有共享性的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通过工学结合的培养途径,培养得到企业认可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优化办学条件,形成专业教学的优势和特色,在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专业建设达到区域内中职教育领域同类专业领先水平。l 建设思路坚持以育人为根本,立足和突出技术应用性,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原则,加强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1、以现代化汽车科技发展为导向,确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发展方向。2、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l 建设内容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全面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1)基于工作过程设置课程。按工作岗位设置职业能力课程。 按职业发展素质要求设置素质教育课程。(2)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工作岗位的任务所对应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标准,以职业岗位群“职责任务工作”流程分析为依据,体现工学结合的精髓。(3)依据“职业技能养成”的职业教育规律进行学生技能培养。3、师资队伍建设(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4、实训基地建设(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5、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6、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l 规划资金专业建设规划资金共390万元,分两年投入,其中申请中央资金180万元,地方政府资金180万元,企业投入资金1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20万元,具体分配资金安排见下表(单位:万元):重点专业名称汽车运用与维修编号082500建设内容资金预算及来源中央财政投入县级财政投入行业企业投入学校自筹合计2013年度2014年度小计2013年度2014年度小计2013年度2014年度小计2013年度2014年度小计合计909018090901805510101020390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1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3552优化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5510101020303创设服务技能学习的教学环境,深化教学改革9413134建立信息化教学资源库202040101020605.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立标准化的学生技能考核评价方式101020303060806.加强师生技能训练,提高技能竞赛水平661212小计52481005050100200师资队伍建设1专业带头人培养459224132骨干教师培养5813336193“双师”型教师培养336551016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991818小计21254610102066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1校企合作理平台和合作制度建设224101020224282.汽修教学工厂建设23510102025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6410336164汽车技术咨询服务站建立347101020275.专业技能鉴定及培训服务体系建设44810102028小计1717344040805510124l 保障措施 学校将在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教育局、人社局、财政局等直接指导下,成立由职教中心主任为组长,学校领导班子全体参与的职教中心“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与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精神,充分认识到重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建设的顺利实施。学校还将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该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阳光操作,并配备实训处有关人员及多位专任教师落实项目的具体工作,聘请企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及一线工人指导参与建设,为汽车运用与维修重点专业建设计划的落实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2. 专业二:机电技术应用重点专业建设计划l 需求论证我县地处涡河之滨、两淮之间,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县电子行业、机电行业发达,中国南方五金城落户牛群中国商贸城(位于蒙城工业园区)。尤其在本地的工业园建设中,都大量应用了电子电气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上,大量数控机床的应用,大量自动化设备的应用,都离不开机电技术。可以说,机电技术在我县的各行各业无处不在。 随着机电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发展,相应出现了各种与机电技术相关的行业:就家电行业来说,需要大量懂技术、懂业务的专业销售员及家电产品维修工。同时随着我县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量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及电脑、单片机在设备中的应用,需要大量对应的维修工、安装工及技术管理工。此外,各镇、乡、村电力电网的整改,电信行业的蓬勃发展,电信基础设施的建造、维护等都需要懂机电技术及相关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如电子产品维修工、电工操作工等。近三年来,我县规模企业需要机电技术方面的人才年均达2000人左右,加上新农村建设及私营企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也需要大量中职技术人才来提升企业的档次和产品的竞争力。中心两校区自创办该专业以来,毕业生供不应求,对口就业率达98%以上。尤其是2008年5月以后,国家实施了家电下乡政策,彩电、电冰箱(冰柜)和手机三大类产品以更快的速度走向农村。农村家电普及率快速攀升,随之而来的家电维修又成为一个热点。家电维修人员需求量的增大,也为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伴随着我国电子产业全面发展,以及家电行业的蒸蒸日上、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电信事业的蓬勃发展,促使机电技术应用范围日趋广泛,进而带动了我省生产各种电子器件的企业发展。l 建设目标以国家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的优秀标准为目标,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形势为依托,以培养高级技能型紧缺人才为目的,以现有的运行良好的专业基地为基础,以导向性、共享性、效益性、持续性为建设原则,在各级政府对学校专业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资金支持下,增加实训基地设备的品种、数量和档次,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课程体系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优化办学条件,形成专业教学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把我中心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成为服务对象广、专业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示范作用大的技能人才摇篮。从2013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达到在校生1000人次、社会2000人次的年培训规模。将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成集工种实训、综合实训、检测实训、模拟作用、仿真实训为一体的校内专业。l 建设思路紧紧围绕“专业建设是根本,师资建设是基础,课程建设是关键,技能训练是重点,综合素质是核心”的思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紧紧抓住以下“四个基本点”不动摇: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出发点是面向和服务地方经济;2、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办学的依托点是地方经济的优势企业、有发展前景的企业;3、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定位是生产服务第一线岗位;4、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和建设的目标是适应社会变化和企业人才需求。l 建设内容以培养机电技术应用设备维修初、中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建设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实习实训基地为保障,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技能、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出发,实施校企联合办学,为企业输送具备机电技术应用设备的安装、调试、检测、运行、维修与管理的技能型人才。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工学交替、校企联办、顶岗实习等创新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就业能力。2、 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机械技术为基础、电子控制为核心、重在机电设备维修”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编写校本教材。3、实训基地建设。建设好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实训基地,完善电工电子实训,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机电设备实训中心、自动化实训中心。4、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5、数字化建设。建设集工种实训、综合实训、检测实训、模拟作用、仿真实训为一体的模拟仿真系统。l 规划资金专业建设计划资金共416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00万元,地方政府资金203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3万元,具体分块资金安排见下表(单位:万元):建设内容资金预算及来源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行业企业投入学校自筹合计2013年度2014年度小计2013年度2014年度小计2013年度2014年度小计2013年度2014年度小计合计95105200105982035813416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448235581326课程体系与专业核心课程建设3252249模块化实训课程建设与开发437561118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22425143943教学模式改革33622410实践教学建设1830486131967小计3444784240825813173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101020551030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101020551030双师素质教师培养55108101828兼职教师队伍建设8816551026小计33336623254811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校内外学生实习基地运行机制建设336101016校内实训基地建设17173425285387校外实训基地建设5510551020服务社会3366小计282856403373129l 保障措施学校将在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教育局、人社局、财政局等直接指导下,成立由职教中心主任为组长、学校领导班子全体参与的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与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精神,充分认识到重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建设的顺利实施。学校将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该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阳光操作,并配备实训处有关人员及多位专任教师落实项目的具体工作,聘请企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及一线工人指导参与建设,为机电技术应用重点专业建设计划的落实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3. 专业三:建筑工程施工重点专业建设计划l 需求论证1、城镇化建设对建筑人才的需求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皖北城镇化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建筑业、房地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建筑类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大学毕业生供不应求,建筑类专业职高毕业生十分走俏。 由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的匮乏,造成我国建筑行业的科技含量与国际差距较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说:“中国建筑人才缺失问题,主要原因是教育脱节,职业学校应上好这门课”。这些都为职教中心做大做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新农村建设对皖北建筑人才的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在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改变农村面貌,缩小城乡差距,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有着重要意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 为此,皖北地区提出以下工作目标:(1)启动“康居工程”,加快农村住房建设。(2)村村公路通,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3)打造乡镇工业功能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3、建筑专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近年来,我国建筑业迅猛发展,平均增速达20%30%,行业从业队伍迅速扩大。同时,伴随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入建筑业。相比之下,建筑类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却相当滞后,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各大中小城市的旧城改造、新城区的开发、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及农村城镇化等做大了建筑业的市场“蛋糕”,客观上为建筑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的建筑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面对如此好的发展势头,中国建筑行业人才总量不足成为必然。 由此可见,皖北地区乃至全国建筑工程人才需求量都很大,建筑行业人才总量不足。这为我中心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提供了很好的生源条件,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l 建设目标 针对安徽省建筑业发展的需求,以建筑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与企业共同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建一批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专兼结合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为建筑业培养符合企业岗位标准的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资料员、安全员等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皖北地区建筑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成为皖北职业教育的一张名片。l 建设思路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坚持产、学、研结合,开创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和发展校办产业的新路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l 建设内容1、建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学、研”和“教、学、做”相结合的办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建成一支适应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3、建设一套职教特色的专业系列课程教材,以及一套应用多媒体教育技术的专业课程教学课件。4、建成57个校外产学研结合稳定的人才培养实习基地。5、将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省内一流专业,打造“皖北建工”品牌。l 规划资金专业建设计划资金共587万元,分两年投入,其中申请中央资金250万元,地方政府资金272万元,企业资金3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35万元,具体分块资金安排见下表(单位:万元):建设内容资金预算及来源中央财政投入地方财政投入行业企业投入学 校自筹合计2013年度2014年度小计2013年度2014年度小计2013年度2014年度小计2013年度2014年度小计合计129121250137135272151530201535587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模式4377强化顶岗实习2244完善“双证书”制的实施2244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3255开发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871515编写专业核心课程教材1181919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建设15153030小 计45398484师资队伍建 设专业带头人培养10102020骨干教师培养1212241392246专业教师参加行业执业资格考试和培训进修561111兼职教师队伍建设1515301392252小 计424385261844129实验实训基地设施和现代化建设完善虚拟现实软件建设3255增加学位建筑CAD机房配置10818671331构建实习实训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体系2244小 计151227671340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新建校内实训工场(室)4个151530403575101020125改建或扩建已有实验实训工场(室)5565120101020140校外实习基地建设10102055101051545社会培训服务12122424小 计272754105110215151530201535334l 保障措施学校将在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教育局、人社局、财政局等直接指导下,成立由职教中心主任为组长,学校领导班子全体参与的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全面负责专业建设与规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文件,领会精神,充分认识重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建设的顺利实施。学校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该项目资金,做到专款专用,阳光操作,并配备实训处有关人员及多位专任教师落实项目的具体工作,聘请企业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及一线工人指导参与建设,为建筑工程施工重点专业建设计划的落实提供切实有力的保障。. 4 专业四:农村经济综合管理重点专业建设计划l 需求论证1、建设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21世纪的中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农民非农化以及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换代,农村经济的全面转轨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到来,要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已任的农村经济管理学科与之相适应。创新和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学科,有效地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需要一大批热爱农村、了解农村、深入农村、研究农村的管理型人才充实到新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批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调查和分析能力,而且能够具有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能够运用动态的思维方式审视不断变化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为顺应时代发展和促进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增强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改革和创新。这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十二五”规划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2、建设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是我国政府早期引用外资治理区和黄淮海开发区,先后被国家列为小麦商品粮、优质棉、出口棉和低芥酸油菜生产基地,国家肉牛育肥、山羊板皮和瘦肉型猪生产基地,是全国平原绿化示范县。全县132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接近100万人,分布在18个乡镇,275个行政村,村级干部1908人。目前,由于我县村级干部普遍存在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水平偏低、工作待遇偏低几方面不足,加之我县工业园区的发展以及农业规模化速度的加快,传统型农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型农业转变,急需一批年富力强、活力四射、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专业人才充实到农村基层队伍,给职教中心的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培养一批新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充实到农村基层队伍势在必行。l 建设目标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把加强能力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把改进工作作风作为重要内容,计划以锻炼农村干部的综合能力,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养、跟踪观察和推荐,挖掘后备干部的潜力、拓宽后备干部的视野,服务“三农”建设为目的,关心、帮助、支持农村干部,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工作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按照“政治敏感有头脑、乐为公仆有热心、年富力强有知识、村务管理有章法、脱贫致富有思路、发展经济有本领、开拓创新有魄力、廉洁自律有觉悟、群众拥戴有威望、艰苦创业有成果”的“十有”标准,培养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能够为新农村改革、建设、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的农村干部队伍。切实把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建立一支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农村后备干部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l 建设思路 紧紧围绕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集中组织农村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农村政策法规,切实提高并加强农村干部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认识,进一步明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