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二年级期末测试卷.doc_第1页
综合高中二年级期末测试卷.doc_第2页
综合高中二年级期末测试卷.doc_第3页
综合高中二年级期末测试卷.doc_第4页
综合高中二年级期末测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综合高中二年级期末测试卷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近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之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1. 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鸿雁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之感。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2. 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A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B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景中情和情中景;情不虚情,景非滞景。C景中情;情中景;情景互生。D景中情和情中景;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3.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C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往往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王安石曾赋诗咏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在这里,当白梅和落雪引起人们视觉上的混淆时,发挥重要辨别作用的就是嗅觉。人类能够识别和记忆大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其生理机制却一直是个谜。为此,许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以求找到解开奇妙的嗅觉世界之谜的钥匙。在嗅觉的早期研究中,气味的识别,一般被认为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1977年,科学家发现这种受体存在于嗅觉神经元伸入鼻腔黏膜的嗅纤毛上。一旦将这些嗅纤毛移除,嗅觉能力也将随之丧失。这说明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但是,气味分子又是如何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呢?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发现,当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结合后,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经过属于GTP蛋白(通称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复杂作用,转变为电信号后,便沿着嗅觉神经开始一场拉力跑。这些信号先从鼻腔进入颅内,最后被传至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在那里它们被翻译成特定的嗅觉信息,即人们感知。这就是阿克塞尔和巴克为我们描述的完整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其实,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科学家就发现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路,而且前人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也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当阿克塞尔和巴克在构建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时,他们发现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蒙在嗅觉系统这个谜团上的盖头终于被掀开了一角。作为优秀的科学家,阿克塞尔和巴克并没有在这里停下脚步。他们将嗅觉系统的研究提升到了分子水平,尤其是侧重基因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人类能够识别众多气味分子,其自身必有多种能识别这些气味分子的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并且还存在着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家族。阿克塞尔和巴克这种创造性的研究为他们200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奠定了基础。4、下列对阿克塞尔和巴克的嗅觉信号通路理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气味分子在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的作用下从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B、嗅觉信号通路的末端是大脑嗅觉皮层中的某些精细区域。C、嗅觉信号通路理论阐述的是气味分子转化为嗅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的过程。D、作为化学信号的气味分子到达大脑嗅觉皮层某些精细区域被翻译成嗅觉信息。5、下列对文中嗅觉研究成果的承接顺序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在发现嗅纤毛是嗅觉系统运行的起点后,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到气味的识别是气味分子与嗅觉受体相结合的结果。B、在嗅觉信号通路理论提出后,科学家又发现了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存在着一套G蛋白信号通道。C、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研究成果暗示G蛋白可能参与了嗅觉信号的传导后,科学家发现了在探测气味的神经元中有一套G蛋白通路。D、在得知G蛋白可能参与嗅觉信号的传导过程后,科学家即确认嗅觉受体属于G蛋白受体家族。6、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从200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评选可以看出,基因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嗅觉系统研究的重要方面。B、王安石的咏梅诗和阿克塞尔、巴克的嗅觉研究说明,中国人关注的是审美,外国人关注的是科学。C、人类能够识别约1万种气味,按照阿克塞尔和巴克的理论,人类自身也应该有约1万种属于G蛋白的嗅觉受体。D、嗅觉研究的历史说明,科学研究应该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沿袭前人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这样都能取得进展。 三。阅读文章完成下列试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草,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 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8.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然后得一夕安寝 可谓智力孤危 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B.C.D. 10.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而为秦人积威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邯郸为郡圣人之所以为圣 A.与读音不同,意义一样 B.与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与读音不同,意义互不相同。 D.与读音不同,意义不一样。 四,翻译下列句子(每小题4分,共8分) 1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_ 1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_ _5 诗歌鉴赏(每小题5分,共10分)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3、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试做分析_14、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_6、 名言名句默写(每小题1 分,共10分)15、天生我材必有用,_16、城上高楼接大荒,_17、人生到处知何似?_18、云中谁寄锦书来,_,_19、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_ 20、料得年年肠断处,_,_21、日出江花红胜火,_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_七、现代文阅读(共20分) 大 河 遗 梦 李存葆豪雨倾泼过的盛夏,我故地重游,为的是重温大河的神秘。但大河的河府里仍空空如也,一览无余。神秘与威严同在,神秘与大美共存。神秘是诱发人类不断追求的因子,大自然的神秘与壮美,也是我们这些困在水泥方块中的现代人那浮躁灵魂能得以小憩的最后一隅。黄河,断流的黄河,你失却了神秘便失却了威严,失却了大美,从而也使我们失去了一块偌大的慰藉心灵的栖息地.黄河,面对断流的你,我深信,在你干涸的河床下面,仍有我们民族不竭的心泉。你那滞重的赭黄色的波涛,曾拉弯了多少纤夫的脊背,曾洗白了多少舵工的须发,曾嘶哑了多少舟子的喉头.黄河,你分娩一切又湮没一切,你哺育一切又撕碎一切,你包容一切又排斥一切。因了你的存在,中华民族忧患意识的潮流与你不息的波涛一起翻卷,流过商周秦汉,流过唐宋明清,直灌注入今人的心田。你使圣者垂思,你使圣者彻悟。黄河,老子从你怀抱里走出,这位睿智无比的老翁,仅用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便诠释了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出了多少道法自然的真谛.黄河,庄子从你臂弯里脱出,这位枕石梦蝶的先哲,用外星人一样的耳朵,去闻听我们这颗星球上的天籁地音,用心灵去感受神秘的自然,那灿若云锦的辞章,那汪洋恣肆的著述,令今人读来扑朔迷离.黄河,孔子从你的波涛中荡来,这位生前四处碰壁的老头儿,当今已被世界推为十大哲人之首,一部论语,曾被多少代统治者奉为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圭臬.黄河,孟子从你黄土上站起,这位首先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大儒,把儒家学说推上极致,使孔孟之道,历两千年誉毁而不衰.黄河,我知道,只有你那气贯长虹的肺活量,才能让冼星海谱出那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滂然沛然的乐意.黄河,当今我们这个民族正处在历史大转型的紧要关口,我们需要黄河大米,需要黄河绒螯蟹,需要你三角洲上那素衣缟服的天鹅.但我们更需要思想,需要智慧,需要精神王国的两大骄子-哲学与诗。黄河,当我们的物质大厦遍地耸立时,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巍峨齐高。黄河,面对这个七色迷目、五声乱耳、连空气中也飘散着物化的浮嚣之气的世界,我不希望因了你的断流,而使我们这个民族的忧患意识消弥,让哲人停止思索;也不希望因了你的干涸,而使诗人关闭了那能催人奋袂而起的激情的闸门.黄河,我还知道,是你的黄涛黄浪黄泥黄土塑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你横向流淌北方的大野,你纵向雕刻了中国的性格。那带剑的燕客,那抱琵琶的汉姬,是你真正的儿女。你既能使挑灯看剑的赳赳武夫,高歌梦回吹角连营;也能使低吟 绿肥红瘦的纤纤弱女,赋一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绝唱.黄河,你用黄水养育出青海高原那会唱花儿的娇娃,你用黄风抽打出内蒙草原那剽悍的骑手,你用黄浪冲刷出陕北那满脸都是鱼纹皱的坚韧农夫,你用惊涛铸成山东大汉那青铜色的胸膛,你狮子般的气概,赋予我军营士兵那钢铁般的神经;你一泻千里的奔放,注入我油田铁人那地火般喷突的豪情.哦,黄河,我历史的河,我文化的河,我心灵的河!当我们这个黄皮肤的民族正把握命运的缰绳,紧攥时代的流速,去际会新世纪的大波时,断流,你怎么能断流呢? 23、作者为什么说黄河断流使我们失去了一块偌大的慰藉心灵的栖息地?(4分) 答: 24、整合信息,分条陈述历史的河、文化的河、心灵的河的具体内涵。(6分) 答:(1)历史的河: (2)文化的河: (3)心灵的河: 25、作者认为黄河塑造的民族风骨与雕刻的中国性格有哪些?请概括说明。(6分) 答: 2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A、本文以断流开篇,随即转入对已经失落的民族不竭心泉的追寻,结尾又反复诘 问断流,你怎么能断流呢,失落之情成为贯穿始终的主线。B、那带剑的燕客,那抱琵琶的汉姬,是你真正的儿女以慷慨悲歌、为民族大义不惜 舍弃生命的燕客、远走异域的汉姬,形象地表现了黄河所塑造的民族风骨,有强 烈的赞颂和自豪之情。C、全文以第一称为叙述主体,以第二人称呼告的形式展示抒情,叙述、论证、抒怀相 融,拟人、排比、比喻交织,铺张扬厉,舒展自如,文字华美,情辞并茂,感人深切。D、最后一段的断流含义深刻,既指黄河本身的干涸、断流,也暗喻处于历史大转型 时期的中华民族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开放搞活的同时,万万不可失落民族精神。E、你分娩一世又湮没一切,你哺育一切又撕碎一切,你包容一切又排斥一切,是说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又曾频发水患而毁掉在这里发展起来的灿烂文明,因此作者对 黄河有着既爱又恨的矛盾心情。八、语言应用(共12 分) 27.、仿写句子(8分) 乡思是苦涩的,也是美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分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的,记忆中,故乡的歌,就是李白笔下那支清远的玉笛,总在有月亮的春夜升起,故园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乡思是苦涩的,也是美好的。_ 28、根据下面的示例,请另选一组事物,运用联想和对比,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某种认识(不拘泥于句式,40字以内)。(4分) 示例: 鲜花虽然娇艳,但经不起风吹雨打;小草看似寻常,却更能承受酷暑严寒。答: _ _9、 作文(60分)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俗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说:九十九步是一半,一步是一半。就平常而言,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必须付出比别人多的代价,但很多时候,你只要努力向前跨出一步。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电话的发明者贝尔只不过在物理实验中把一个旋钮多旋了几圈,一个改变世界文明的发明就这样诞生了。而在这之前,爱迪生及许多科学家都认为电话不可行而放弃了试验。要求:请以再向前跨一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见闻、感受、经历、看法,也可以记叙、议论、抒情、编故事。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综合高中期末考试答题卡一至三、选择题(每小题3分) 1 2 3 4 5 6 7 8 9 10四、翻译(每小题5分)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