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画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1页
唐朝名画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2页
唐朝名画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3页
唐朝名画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4页
唐朝名画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注一: 密级注二: U D C注三: 编 号: 中 国 美 术 学 院硕 士 学 位 论 文唐朝名画录研究STUDIES ON THE TANGCHAO MINGHUA LU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 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专业名称 美术理论 论文提交日期 2011年5月25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1年6月8日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中国美术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2011年 6月14日中国美术学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中国美术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美术学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唐朝名畫錄研究STUDIES ON THE TANGCHAO MINGHUA LU葉 勝 男YE SHENGNAN2011.05目 录導 論1上 編唐朝名畫錄校證9校證凡例9唐朝名畫錄序11唐朝名畫錄目12唐朝名畫錄17下 編唐朝名畫錄研究史 47唐朝名畫錄版本考61唐朝名畫錄校證劄記暨佚文考69附 錄 1 畫家及人數一覽表792 畫家專長或作品對照表823唐朝名畫錄所載畫家資料索引894 朱景玄詩存111參考文獻113致 谢119内容提要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是一部重要的中國古代美術文獻,歷來缺乏善本,相關研究亦乏善可陳。本文從校勘唐朝名畫錄著手,試圖解決一些基本問題,舉諸朱景玄生平、唐朝名畫錄成書、版本關係,并初步梳理其人其書的研究狀況。AbstractZhu Jingxuans Tangchao Minghua Lu (Celebrated Painters of the Tang Dynasty 唐朝名畫錄), one important work of Chinese Pictorial Art , has become fundamental historical sources , on the base of which we can comprehend Chinese art history of Tang period . The whole editions of Tangchao Minghua Lu which are still extent today are not reliable enough. Therefore , its understanding is frequently formal biased and even mistaken . Actually , the studies on this work have nothing good or unusual to report . Through doing textual criticism , this thesis attempted to analyze some fundamental problems of Tangchao Minghua Lu , such as the lifetime about the author , the time when it completed , the relation of some existing editions , as well as the studies about this book from ancient to modern , from China to foreign countries.关键词朱景玄 唐朝名畫錄 校證 佚文考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叶胜男唐朝名画录研究導 論唐朱景玄之唐朝名畫錄是中國古代美術文獻基本著作之一,對於研究唐代美術史及唐代畫論發展等課題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為二個部份,第一部份為唐朝名畫錄整理本,底本為明嘉靖翻宋刻本“明翻宋本”之說承自畢斐歷代名畫記論稿,第128頁。,校本採用明嘉靖刻本、王氏畫苑本等,并利用太平廣記、太平御覽、類說、蜀中廣記等書援引的片段參校;校勘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以劄記的形式進行記錄。第二部份為筆者在校勘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并以此展開論述,主要介紹了關於此書的古今研究情況、現存版本源流關係等內容。以下就唐朝名畫錄的基本情況先行介紹。一唐朝名畫錄其書名並非始終如一,不同時代不同著作記錄的各不相同,試按大致年代順序整理如下:太平廣記(977)以“畫斷”引之。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一十一至卷二百一十三。本文引書未註明版本的,均見後附之“參考文獻”,下同。益州名畫錄(1006年序)引為“畫品錄”。 黃休復,益州名畫錄“無畫有名”篇,葉三九。崇文總目(1041)載“唐畫斷三卷”。 王堯臣等,崇文總目卷三藝術類。五代名畫補遺(1060)言“朱景玄之畫斷”。 劉道醇撰五代名畫補遺“序”,葉一A。新唐書藝文志(1061)載“朱景玄唐畫斷三卷”。新唐書,卷五十九藝文志第四十九雜藝術類,頁四七。圖畫見聞志(1080年後)云“唐朝名畫錄,朱景玄撰”。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第一“敘諸家文字”,葉三B。夢溪筆談(約10861093)引作“名畫錄”。 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類說(1136)曰“畫斷”。 曾慥,類說,卷之五十八。遂初堂書目(作者生卒年11271194,成書時間俟考)作“畫斷”。 尤袤,遂初堂書目雜藝類。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宋代卷第一冊影印海山仙館叢書本,中華書局,2006年,第493頁。直齋書錄解題(1264)始記二名“唐朝畫斷一卷,唐翰林學士朱景玄撰。一名唐朝名畫錄”。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四雜藝類。文獻通考(1309)、秘閣書目(約1466後)並作“唐朝畫斷”。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百二十九經籍考五十六子藝術類及秘閣書目“雜藝”。宋史藝文志(13431345)既有“唐畫斷”,又有“唐賢名畫錄”。宋史,卷二百七卷志第一百六十藝文六子類雜藝術類,頁五九。文淵閣書目(約1441後)記為“畫斷”。 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卷十三畫譜,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明代卷第一冊影印清嘉慶四年顧修輯刊讀畫齋叢書本,中華書局,2006,第136頁。國史經籍考(約1602)稱“唐朝名畫錄”。 見國史經籍考卷四下子類藝術家。四庫提要(1789)、鄭堂讀書記(約17961820)、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1902)等均作“唐朝名畫錄”。 見四庫提要子部藝術類、鄭堂讀書記卷四十八子部八之上藝術類一書畫及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十五子部三藝術類。著錄或引用唐朝名畫錄的書還有很多,此處僅列了部份重要的用以說明問題。上述所列,清晰地展示了唐朝名畫錄書名嬗變情況。宋代著作多直呼其為“畫斷”或“唐畫斷”;歐陽修六一詩話中“畫斷”與“名畫錄”並提,視為兩種不同的書, 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卷一百二十八詩話。未記作者,難以斷定何者為朱氏所撰,亦不知是否為此書之不同版本,但“名畫錄”之名已見諸書冊;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九唐朝上“滕王元嬰”條僅載“亦善畫”三字,鑑於此二書被混同的現象屢有發生(詳見本文相關章節),此處“名畫錄”亦有可能指歷代名畫記,待考。沈括於夢溪筆談中亦援引“名畫錄”所載故事一則 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其文字亦同今本名畫錄相差無幾,可見唐朝名畫錄在宋代已經以“名畫錄”之名行世。元人撰藝文志時既有“畫斷”又有“名畫錄”,但“唐賢名畫錄”作者記作“宋景真” 見注13。,而“畫斷”則未記作者,此“畫斷”是否為朱氏所撰已無從考證,二書是否為同一部書的兩種版本也難以判斷;而“宋”“朱”二字字形相近,今本唐朝名畫錄亦自稱唐賢名畫錄 兩種明嘉靖刻唐朝名畫錄之目末尾均刻“唐賢名畫錄目錄”、卷末均刻“唐賢名畫錄卷終”。,故後者極有可能指朱景玄書。明代“畫斷”與“名畫錄”二名並行。而清以降則統稱之為“唐朝名畫錄”。唐朝名畫錄在寫成時究竟名為何者,就現有資料已無從確證,宋元學者多直稱其為“畫斷”,可以想像當時流通的本子均作此題,乃關乎唐代繪畫,故有稱“唐畫斷”或“唐朝畫斷”者,稱“名畫錄”者雖少亦有,筆者推斷這可能是此書有兩個不同版本源流之故。明代二名並行於世,後之學者因朱景玄自序中有“此畫錄之所以作也”一句,認為此書應題為“名畫錄”,稱“名畫錄”者漸多,至清代則逐成定論,而稱為“畫斷”的版本亦逐步散失。今可見此書最早版本乃明嘉靖時期刻本,名“唐朝名畫錄”,現通行的各種版本均源於此,題為“畫斷”的,今僅存個別片段,故“唐朝名畫錄”這一題名逐漸確立。 關於唐朝名畫錄版本情況,詳見“唐朝名畫錄版本關係考”一章,此不贅述。到了清代,四庫館臣在總目提要中特對此書題名作了一番認證,明確地指出此書當名為“唐朝名畫錄”,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十二子部二十二藝術類一,中華書局,1997年整理本,第1483頁。至此,關於本書題名已再無紛爭。中村茂夫在其著作中國畫論展開“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中認為,此書題名初為“畫斷”,與宋代李嗣真畫品、張懷瓘畫斷等的佚失有關,而更名為“名畫錄”則受到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之名稱影響,其說亦有一定道理,可資參考。 中村茂夫,中國畫論展開晉唐宋元編,中山文華堂,1965年,第251252頁。二關於作者朱景玄的生平情況,歷來匱乏相關資料。據今本唐朝名畫錄“吳郡朱景玄撰”唐朝名畫錄葉一A。知其祖吳郡;文中載“景玄元和初應舉”唐朝名畫錄葉八A。,知其於唐憲宗李純元和初年(806)進身。又酉陽雜俎載“諮議朱景玄見鮑容說陳司徒在揚州時,東寺塔影忽倒,老人言海影翻則如此” 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四物格。,知其曾任“諮議”。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曰“唐朝畫斷一卷,唐翰林學士朱景元撰,一名唐朝名畫錄,前有目錄,後有天聖三年商宗儒後序,與畫斷大同小異按一名唐朝名畫錄一下原本刪去,今據文獻通考補入”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四,雜藝類,見中華書局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宋代卷第一冊,2006年,第719頁。,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亦載“翰林學士吳郡朱景元畫斷云”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六“事實”,傅增湘校,清臨嘯書屋活字印本。,可知朱氏曾躋身翰林。陳氏直齋書錄解題還記載“朱景元集一卷,唐太子諭德朱景元撰”,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見中華書局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宋代卷第一冊,2006年。全唐詩亦云“朱景玄會昌時人,官至太子諭德,詩一卷,今存十五首”,全唐詩卷五四七,第6365頁。又知朱氏或曾任“太子諭德”一職,言會昌時人不知所據何處。寶刻類編又載唐朱景元“涇州節度朱叔夜墓誌,從姪景元撰並書,開成四年”,寶刻類編,卷五名臣十三之五,唐。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金石之屬,第682冊,第669頁。寶刻叢編亦載此墓誌“涇州節度朱叔夜墓誌,從姪景玄撰並書,開成四年京兆金石錄” 陳思,寶刻叢編卷七陝西永興軍路一京兆府上。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金石之屬,第682冊,第317頁。是記可視為一則朱氏生平事蹟,且知其為朱叔夜從姪。寶刻叢編載“唐贈右武衛大將軍駱奉先碑,唐朱景玄撰,唐玄度分書篆額 太和五年京兆金石錄”。 上引書,陝西永興軍路二,京兆府中。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金石之屬,第682冊,第317頁。載“唐千福寺重建章資師傳教碑 唐朱景玄撰,朱玘行書,大中五年 京兆金石錄 缺”, 上引書,卷七陝西永興軍路一,京兆府上,長安縣。欽定四庫全書史部目錄類金石之屬,第682冊,第317頁。知景玄大中五年(851)事蹟。唐朝名畫錄妙品下馮少政條記載了開元中的一則逸聞,其後有小字雙行夾注“出明皇雜錄”。唐朝名畫錄葉十八A。明皇雜錄乃鄭處誨所撰,其自序言此書成于大中九年(855)。 王任裕等,開元天寶遺事十種,丁如明輯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4頁。由此可知唐朝名畫錄成書於此後,且朱氏卒年在大中九年(855)以後。 按,唐朝名畫錄全書僅此處以小字雙行夾注說明所引出處,究竟原書即如此還是後人附會添加尚難判定。但此段記載確與明皇雜錄所記一致。存疑待考。假設朱氏應舉時約而立之年,可大致判斷其生存年代大致在唐代宗大曆十一年(776)至唐宣宗大中九年(855)以後。 此說是建立在“出明皇雜錄”此語為原書所有之基礎上的。全書僅此一處夾注言明記載出處,其餘記載均未提文獻來源,筆者懷疑此語乃後人所加,因無確實證據故,暫且記之以備考。作為翰林學士,撰寫碑文并存詩一卷均符合其身份特點,寶刻類編將之歸為“名臣”,也暗合了他官為太子諭德的記載。唐朝名畫錄的成書年代,歷來無定論,只能從其所載事蹟年代去推敲。上文提到朱氏援引鄭處誨明皇雜錄記載,此為文中可推之最晚年代,乃知其書成于大中九年(855)以後。中村茂夫以記程修己太和中(827835)奉文宗之命重繪毛詩圖為上限,認為此書成于835年以後。 中村茂夫,中國畫論展開晉唐宋元編,中山文華堂,1965年,第252頁。筆者以為,唐朝名畫錄記載內容時間跨度甚廣,從朱景玄元和初應舉所聞之事記到程修己重繪毛詩圖,文內前後不一致甚至矛盾之處很多,除卻手民之誤故,更像是一部寫作年代跨度很大的筆記,作者通過自身見聞的不斷擴大而逐步寫成此書,而後未來得及修訂,因為書成之時,朱氏已年逾古稀。在沒有更多可靠證據出現的情況下,很難確定一個具體的時間,大致應在大中九年(855)以後成書。三今存唐朝名畫錄的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份:序一篇,目一篇,以下正文。其中正文部份首列三位王族畫家,不言其品第;又按神妙能三品,將各品級下的畫家逐一記錄其人其事其作,神妙能三品又各細分為上中下三等,以示高低;末單列“逸品”畫家三人並敘其事。其中“序”篇提出了作者的著書目的、宗旨以及他的評價標準,即其神妙能逸四品的區分標準,從正文亦能看到朱景玄在寫作過程中基本遵循了自己的初衷,做到了“不見者不錄,見者必書”唐朝名畫錄葉一A。其中,他為“格外有不拘常法” 同上。者單列“逸品”乃開創了此類品評的先河,成為其著作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唐朝名畫錄目”將畫家分為六個部份:國朝親王三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及“李嗣真云空有其名、不見其蹤跡、不可定其品格”唐朝名畫錄葉六A。者凡二十五人。其中神妙能各分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均列明人數,後分別在畫家名後敘其專長或作品。 今本唐朝名畫錄目與正文存在不少出入,既有人數上的差別,又有人名或其專長的前後差異,具體見文末“附录”部分。正文部份,大致按照目所列之順序展開,先列等級,次記次列下之畫家姓名,再分別於每位畫家後詳細介紹他們的藝術特點、創作專長、逸聞趣事或朱景玄對他們的品評等等,這些內容包括了作者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也包括了一些文獻記載的相關內容,記述之詳略程度亦基本與等級高低相對應。朱景玄在記述過程中嚴格貫徹了“不見者不錄,見者必書”的宗旨,盡可能將其所知所見一一記錄,內容十分詳盡,對於研究唐代美術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記錄了相關事實,也展示了唐代畫壇的風貌,是十分珍貴的美術文獻。朱氏對於畫家的品評觀點,亦是古代畫論研究的重要課題。從古至今,乃至西方,對於唐朝名畫錄其書的研究遺留了許多棘手的問題。筆者現在所做的,只能是以可獲得的材料為基礎,試圖理清一些基本問題,抛磚引玉,期待此書吸引更多目光。唐朝名畫錄校證凡 例一、唐朝名畫錄今存明嘉靖刻本二種,校證以先刻者為底本(簡稱明翻宋本),以後刻者(簡稱嘉靖本)、北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古籍特藏部藏萬曆十八年刻本王氏畫苑(簡稱金陵本)為校本,並參校明沈與文野竹齋抄本太平廣記(簡稱明鈔本太平廣記)、明許自昌刻本太平廣記(簡稱明刻本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一十一之卷二百一十三所引唐劃斷、宋刻本太平御覽卷七百五十一所引唐朝名畫錄內容(簡稱太平御覽)、 因太平廣記和太平御覽引述唐朝名畫錄片段與今本差異甚大,且敘述順序有所出入,故將此二書相關部份全部抄錄,以便參考。對部分差異較大出會作適當討論。唐畫斷是唐朝名畫錄諸名稱之一,關於這個問題請參考本文前言部分。明天啟刊類說 此本系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據明天啟刊本重印,並附北京圖書館藏宋本三卷。、明刻蜀中廣記之蜀中畫苑卷之一、明萬曆二十三年金陵書林周顯刻本山堂肆考徴集技藝第二十二卷“作畫”及徴集技藝第二十三卷“傳神”、清初朱統鉷重刻明崇禎刻本畫史會要畫史會要有“畫史會要引用諸書”一篇,其中載“唐朝畫斷朱景玄”。筆者亦同時參照了清松南書舍抄本畫史會要,內容幾乎一致,有個別不同處如有必要會在正文指出,個別不影響整體內容的異體字差別等不另作說明。、宋刻錦繡萬花谷前集卷三十三“畫”、元至正二十六年刻本圖繪寶鑒 此本系中華再造善本景印上海圖書館藏元至正二十六年刻本。另筆者還參照了明嘉靖十五年秦汴繡石書堂刻本圖繪寶鑒,在必要處亦會在正文指出二者出入供參考。卷二等書相關部分。以上校本正文中只記書名,不再一一列出所引篇章卷次。其餘諸校本如緯略、六一詩話、夢溪筆談、韻語陽秋等篇幅較少,引文出處在文中注明。二、唐朝名畫錄今乏善本,校證所能解決的問題有限,部分問題的討論反映在“唐朝名畫錄校證劄記暨佚文考”中,可作參考。三、诸校本明清諱字不出校,異體字一般不出校,部分俗字、古今字出校。校本的異體字及俗字,悉依原書,存其字形。五、校證正文文字采自明翻宋本唐朝名畫錄,以存其真,并作分段和句讀,以便閱讀。六、所用諸書版本未說明者,均見“參考文獻”。七、筆者在校證之初首先作了本校,發現今本唐朝名畫錄前後存在不少矛盾之處,在校證正文中說明這些問題較為繁瑣,且容易造成混亂,詳見附錄,正文將不再贅述。 此處所言之前後矛盾處,主要是指唐朝名畫錄總目、正文提綱及正文三部份敘述內容之前後差異。唐朝名錄序呉郡朱 景一撰古今品,論之者多矣。隋梁巳前,不可得而言。自國朝以來,惟李嗣眞品錄空錄人名而不論其善惡,無品格髙下,俾後之觀者,何考焉?景 好斯藝,尋其蹤跡,不見者不錄,見者必書,推之至心,不愧拙目。以張懷瓘品斷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上、中、下又分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優劣也。夫者以人物居先,禽獸次之,山水次之,樓殿屋木次之。何者?前朝陸探微屋木居第一,皆以人物禽獸,移生動質,變態不窮,凝神定照,固為難也。故陸探微人物極其妙絕,至於二山水、草木,粗成而巳。且蕭史、木鴈、風俗、洛神等圖尚在人間,可見之矣。近代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呉道子,天縱其能,獨步當丗,可齊蹤於陸、顧;又周昉次焉;其餘作者一百二十四人,直以能定其品格,不計其冠冕賢愚。然於品格之中,略序其事,後之至鑒者,可以詆訶其理為不謬矣。一嘉靖本、金陵本均作“玄”。二金陵本作“于”。伏聞古人云:“者,聖也。”蓋以窮天地之不至,一日月之不照。揮纖毫之筆,則萬類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至於二移神定質,輕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無形因之以生。其麗也,西子不能掩其妍;其正也,嫫母不能易其醜。故臺閣標功臣之烈,宮殿彰三節之名。妙將入神靈則通聖,豈止開而或失,掛壁則飛去而巳哉?此錄之以作也。四一嘉靖本、金陵本均作“顯”。二金陵本作“于”。三嘉靖本、金陵本均作“貞”。四金陵本序末有“唐朝名畫錄序終”。唐朝名錄目神妙能逸分為四品 國朝親王三人 漢王元昌 鞍馬 鷹 雉兔 竹雞江都王 鞍馬 瑞應圖嗣 王 蜂蟬 燕雀 驢子 水牛神品上一人 吳道一 功德 山水 雲龍 人物 佛像鬼神 禽獸 臺殿 草木 地獄 一 嘉靖本、金陵本均作“玄”。神品中一人周 昉 寫真 神佛 天王 士女 圖障 眞仙神品下七人 立本 寫眞 人物 鞍馬 圖簇 功德 車服立德 職貢圖尉遲乙僧 菩薩 人物 外國 山水 功德 花鳥張 藻 松石 山水 人物韓 幹 鞍馬 髙僧 佛像 鬼神 人物 花竹李思訓 山水 鳥獸 草木 樹石薛 稷 鶴竹 人物 佛像 菩薩 青牛 花鳥 妙品上七人一韋無忝 鞍馬 異獸 人物 花竹朱 審 山水 竹樹 松石 髙僧王 維 寫真 山水 松石 樹木韋 偃 人物 人馬 僧佛 山水 松石 竹木王 宰 松石 山水韓 滉 村田 人物 水牛 驢子楊 炎 松石 山水一按,此處實記八人。妙品中五人 陳 閎 寫真 人物 鞍馬 花木 士女 真仙 禽獸 佛像范長壽 風俗 人物張 萱 宮苑 鞍馬 士女 貴公子程修已 寫真 人物 鞍馬 花木 草木 鳥獸 古賢 士女 真仙 佛像 山水 竹石邊 鸞 花鳥 樹木 蜂蟬 雀竹 妙品下十人馮紹政 鸂 龍水 盧稜迦 佛像 地獄戴 嵩 山澤 水牛張孝師 鬼神 地獄楊光庭一 真仙 佛像殷仲容 花鳥 竹木陸庭曜 功德 人物 蒯 廉 鶴竹 松石鄭 儔 樓臺 屋木 李 顧 竹木 山水一“楊光庭”當為“楊庭光”。能品上六人陳 譚 山水 鄭 虔 山水劉 商 松柏 竹木 畢 宏 松石 雲水韋 鸞一 花鳥 山水 王 定 佛像 菩薩 髙僧一“鸞”,當是“鑾”之誤。能品中二十八人 楊 辨 山水陸 滉 神佛 人物李仲和 馬 犬兎 李 馬王陁子 山水 姚彦山 佛像齊 旻 馬 冷元琇 花鳥髙 雲 士女 功德 衛 憲 花鳥 蟬雀譚 皎 士女 髙士 錢國養 花木李仲昌 真 李 倣 真張遵禮 武將 鞍馬 張正言 山水孟仲暉 真程伯儀 松石 功德沈 寧 松石劉 罄 松石李 倫 佛像 菩薩尹 澄 功德侯 造 花竹趙立言 山水麴 庭 山水鄭 珽 檜樹盧少長 鞍馬尹 林 功德能品下二十六人 黃 諤 人馬 車馬曹元 鞍馬檀 章 花木 耿昌言 山水呉 玢 山水田 深 落 人馬盧 弁 貓兒陳 庶 花鳥梁 廣 花鳥王 胐 士女白 旻 鷹鴿蕭 溱 士女蕭 竹程 邈 花鳥樂 峻 士女 山水項 容 山水董奴子 花鳥衛 芋 花鳥 越人陳心一 功德 陳眼二 功德梁 洽 真 功德 裴 遼 山水張 士女韓伯逹 鞍馬僧道玠 山水李 湊 士女一金陵本作“净”。二金陵本作“净”。逸品三人王 墨 潑墨 山水 松石 雜樹張志和 人物 舟舡一 鳥獸 風月李靈省 山水 竹木一金陵本作“船”。李嗣真錄云“空有其名,不見蹤跡,不可定其品格者”凡二十五人。何墨君 王昭應 王雄 叚去惑 劉行臣楊 整 陸 慤 劉智敏 荊元成 任 質李國相 祝 岳 靳知翼 呉智敏 康薩陁馬光業 馬樹應 楊 朏 周子朝 蔡金剛許 昆 史 晟 王 岳 曹伯崇 胡 宗唐賢名畫錄目錄一一金陵本作“目錄終”。唐朝名錄 呉郡朱 景一 撰一 嘉靖本、金陵本均作“玄”。國朝親王三人漢王 江都王 嗣 王漢王元昌善馬,筆蹤一妙絕,後無人見。鷹、雉兎見在人間,佳手降歎矣。江都王善雀蟬、驢子,應制明皇潞府十九瑞應圖,寔造神極妙。二嗣 王善蜂蟬、燕雀、驢子、水牛,曾見一本,能巧之外,曲盡情理,未敢定其品格。三一金陵本作“踪”。二類說“善書畫”條云:江都王名緒,霍王元軌之子,太宗猶子也。多才藝,善書畫,鞍馬。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十唐朝下載:江都王緒,霍王元軌之子,太宗皇帝猶子也。多才藝,善書畫,鞍馬擅名。垂拱中,官至金州刺史。時有李逖者,工畫蠅蝶蜂蟬之類。類說所引與他本皆異,極有可能是將二書混淆。筆者在校勘過程中發現不少此二書被混淆的情況,詳見“唐朝名畫錄校證劄記暨佚文考”。三類說“湛然蜂蝶”條云:嗣滕王湛然,畫蜂蝶雀兒一軸,曲盡精理。蜀中廣記“滕王元嬰”條:嗣滕王湛然,畫蜂蝶燕雀,能巧之外,曲盡情理。見唐名畫錄。按,“湛然”乃滕王元嬰子即嗣滕王之名,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卷七九,高祖諸子列傳,滕王元嬰,579頁。疑“明翻宋本”脫此二字。宣和畫譜卷十五花鳥一唐載:滕王元嬰,唐宗室也。善丹青,喜作蜂蝶,朱景元嘗見其粉本,謂能巧之外,曲盡精理,不敢第其品格。唐王建作宮詞云傳得滕王蛺蝶圖者謂此也。今御府所藏一。 1971年台灣故宮博物院景印元大德本宣和畫譜葉一六三卷十五花鳥一。另佩文齋書畫譜、圖繪寶鑒、繪事備考皆引此文。歐陽脩六一詩話有云:王建宮詞一百首,多言唐宮禁中事,皆史傳小說所不載者,往往見於某詩。如內一作爾中數日無呼喚,傳得滕王蛱蝶图。滕王元嬰,髙祖子,新舊唐書皆不著其所能,惟名畫錄略言其善畫,亦不云其工蛺蝶也。又畫斷云“工於蛺蝶”,及見於建詩爾。或聞今人家亦有得其圖著。唐世一藝之善,如公孫大娘舞劒器,曹剛彈琵琶,未嘉榮歌,皆見於唐賢詩句,遂知於後世。當時山林田畝,潛德隱行君子,不聞於世者多矣,而賤工末藝得得附托,乃垂於不朽,蓋其各有幸不幸也。中華再造善本景印宋慶元二年周必大刻本欧阳文忠公集卷一百二十八詩話。此處既有“畫斷”又有“名畫錄”;宋史藝文志分別載有“唐畫斷一卷”和“唐賢名畫錄一卷”,知宋代兼有此二種書,至於何者乃朱書則難以判斷。關於唐朝名畫錄書名變化情況詳見本文前言部分。 神品上一人呉道一呉道二字道子,東京陽翟人也。少貧。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窮丹青之妙。浪迹東洛,時明皇知其名,召入內供奉。開元中,駕幸東洛,三呉生與裴旻將軍、張旭長史相遇,各陳其能。時將軍裴旻厚以金帛召致道子,於東都天宮寺為其親將施繪事。道子封還金帛,一無所授四。謂旻曰:“聞裴將軍舊矣,為舞劔一曲,足以當惠。觀其壯氣,可助揮毫。”旻因墨縗,為道子舞劔。舞畢,奮筆,俄頃而成,有若神助,尤為冠絕,道子亦親為設色,其畫在寺之西廡。又張旭長史亦書一壁,都邑士庶皆云:“一日之中,獲覩三絕。”五又六元廟五聖千官,宮殿冠冕,勢傾雲龍,心歸造化。故杜外詩云:“森羅迴地軸,妙絕動宮。”又明皇天寶七中,忽思蜀道嘉陵江水,遂假呉生驛駟,令往貌。及回日,帝問其狀。奏曰:“臣無粉本,並記在心。”後宣令於大同殿之,嘉陵江三百餘里山水,一日而畢。時有李思訓將軍,山水名,帝亦宣於大同殿圖,累月方畢。明皇云:“李思訓數月之功,呉道子一日之迹,皆極其妙也。”八又內殿五龍,其鱗甲飛動,每天欲雨,即生煙霧。九呉生常持金剛經,自識本身。天寳中,有楊庭光與之齊名,遂潛呉生真,於講席衆人之中,引呉生觀之。一見便驚,謂庭光曰:“老夫 醜,何用圖之?”因斯歎伏十。凡畫人物、佛像、神、禽獸、山水、臺殿、草木,皆冠絕於丗,國朝第一。張懷瓘嘗謂:“道子乃張僧繇之後身。”斯言當矣。又按兩京舊傳云:“寺觀之中,圖畫牆壁,凡三百餘間。變相人物,竒蹤異狀,無有同者。上都唐興寺御注金剛經院,妙迹為多,兼自題經文。慈恩寺塔前文殊、普賢,西面廡下降魔、盤龍等壁,及景公寺地獄壁、帝釋、王、龍神, 壽寺中三門兩神及諸道觀寺院,不可勝紀,皆妙絕一時。”景十一每觀呉生畫,不以裝背為妙,但施筆絕蹤,皆磊落逸勢。又數處壁,只以墨蹤為之,近代莫能加其綵繪。凡圎光皆不用尺度規畫,一筆而成。十二景十三元和初應舉,住龍興寺,猶有尹老者年八十餘,嘗云:“吳生興善寺中門內神圎光,時長安市肆老幼士庶競至,觀者如堵。其圎光立筆揮掃,勢若風旋,人皆謂之神助。”十四又嘗聞景雲寺十五老僧傳云:“呉生此寺地獄變相,時京都屠沽漁 之輩,見之而懼罪業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十六 並為後代之人規式也。一嘉靖本、金陵本均作“玄”。二“”嘉靖本、金陵本均作“玄”。明鈔本太平廣記“吳道子”條:唐吳道玄字道子,陽翟人也。少孤貧。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窮丹青之妙。浪跡東洛,玄宗知其名,召入供奉。大略宗師張僧繇,千變萬狀,蹤橫過之。兩都寺觀,圖畫牆壁四百餘間,變像即同,人相詭狀,無一同者。其見在為人所覩之妙者,上都興唐寺(按:興唐寺當為唐興寺)御注金剛經院兼自題經文;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賢、西面降魔盤龍等,又小殿前門菩薩;景公寺地獄、帝釋、龍神;永夀寺中三門兩神,皆妙絕當時。朱景玄云,有舊家人尹老年八十餘,嘗云:見吳生畫中門內神,圓光最在後,一筆成。當時坊市老幼,日數百人兢候観之。縛蘭,施錢帛與之齊。及下筆之時,望者如堵。風落電轉,規成月圓。諠呼之聲,驚動坊邑,或謂之神也。又景公寺老僧玄縱云:吳生畫此地獄變成後,都人咸觀,皆懼罪脩善。兩市屠沽,魚肉不售。又開元中駕幸東洛。吳生與裴旻、張旭相遇,各陳其所能。裴劍舞一曲,張書一壁,吳畫一壁。都邑人士一日之中獲覩三絕。又畫玄元廟五聖千官,宮殿冠冕,勢傾雲龍,心若造化。故杜員外甫詩云:妙絕動宮牆也。又玄宗天宝中,忽思蜀中嘉陵江山水,遂假吳生驛遞,令往寫貌。及迴日,帝問其狀,奏云:臣無粉本,並記在心。遣於大同殿圖之。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畢。時有李將軍山水擅名,亦畫大同殿壁,數月方畢。玄宗云:李思訓数月之功,吳道玄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又畫殿內五龍,鱗甲飛動,每欲大雨,即生烟霧。吳生常持金剛經,自識本身。當天宝中,有楊廷光與之齊名。潛畫吳生眞於講席衆人之中,引吳観之。亦見便驚,語庭光云:老夫衰醜,何用圖之?因斯嘆伏。其畫人物、佛像、鬼神、禽獸、山水、臺殿、艸木皆神妙也,國朝第一。張懷瓘云:吳生畫,張僧繇後自。斯言當矣。明刻本太平廣記“吳道子”條:唐吳道玄字道子,陽翟人也。少孤貧。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窮丹青之妙。浪跡東洛,玄宗知其名,召入供奉。大略宗師張僧繇,千變萬狀,縱橫過之。兩都寺觀,圖畫牆壁四十餘間,變像即同,人相詭狀,無一同者。其見在為人所覩之妙者,上都興唐寺(按:興唐寺當為唐興寺)御注金剛經院兼自題經文;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賢、西面降魔盤龍等,又小殿前門菩薩;景公寺地獄、帝釋、龍神;永夀寺中三門兩神,皆妙絕當時。朱景玄云,有舊家人尹老年八十餘,嘗云:見吳生畫中門內神,圓光最在後,一筆成。當時坊市老幼,日數百人競候観之。縛闌,施錢帛與之齊。及下筆之時,望者如堵。風落電轉,規成月圓。諠呼之聲,驚動坊邑,或謂之神也。又景公寺老僧玄縱云:吳生畫此地獄變成後,都人咸觀,皆懼罪修善。兩市屠沽,魚肉不售。又開元中駕幸東洛。吳生與裴旻、張旭相遇,各陳所能。裴劒舞一曲,張書一壁,吳畫一壁。都邑人士一日之中獲覩三絕。又畫玄元廟五聖千官,宮殿冠冕,勢傾雲龍,心若造化。故杜員外甫詩云:妙絕動宮牆也。又玄宗天寳中,忽思蜀中嘉陵江山水,遂假吳生驛遞,令徃寫貌。及迴日,帝問其狀,奏無粉本,並記在心。遣於大同殿圖之。嘉陵江三百餘里山水,一日而畢。時有李將軍山水擅名,亦畫大同殿壁,數月方畢。玄宗云:李思訓数月之功,吳道玄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又畫殿內五龍,鱗甲飛動,每欲大雨,即生煙霧。吳生常持金剛經,自此識本身。當天寳中,有楊庭光與之齊名。潜畫吳生眞於講席衆人之中,引吳生観之。亦見便驚,語庭光云:老夫衰醜,何用圖之?因斯嘆伏。其畫人物、佛像、鬼神、禽獸、山水、臺殿、草木皆神妙也,國朝第一。張懷瓘云:吳生畫,張僧繇後身。斯言當矣。太平御覽:唐畫斷曰唐吳道玄窮丹青之妙,大約宗師張僧繇。玄宗天寶中忽思蜀中嘉陵江水,遂假吳生驛遞,令往圖之。及迴,帝問其狀,奏云:臣無粉本,並記在心。遣於大同殿圖。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畢。時有李將軍山水擅名,亦畫大同殿,數月方畢。玄宗云:李思順(按“順”當為“訓”之誤)數月之功,吳道玄一日之迹,皆極其妙。又畫殿內五龍,鱗甲飛動,每欲大雨,即生煙霧。吳生常持金剛經,自識本身。當天寶中有楊庭光與之齊名,潛畫吳生真於講席眾人之中。吳生觀之,一見便驚,語庭光云:老夫衰醜,何用圖之?三畫史會要作“從駕東洛”,當是。四按“授”意指給予,“受”為接受之意,故此“授”當作“受”。五類說“三人各顯其能”條云:開元中駕幸東洛,吳道子與裴吳(按,吳字當作旻)將軍、張旭長史相遇,各顯其能,裴舞劍一曲,張、吳各書畫一壁。六嘉靖本、金陵本均作“玄”。七金陵本作“寳”。八類說“嘉陵山水”條:明皇忽思蜀中嘉陵山水,遂令吳道玄驛遞往貌。及囘,奏云:臣無粉本,並記在心。遣於大同殿圖之。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畢。時有李將軍亦畫大同殿壁,數月纔畢。明皇云:思訓數月之功,道玄一日之迹,皆極其妙。蜀中廣記云:朱景真名畫錄云明皇天寶中,忽思蜀道嘉陵江山(按,此處較底本多一“山”字)水,遂假吳道子驛,使令往寫貌。及囘,帝問其狀,奏曰:臣無粉本,並記在心。宣令於大同殿圖之。嘉陵江三百餘里山水,一日而畢。山堂肆考“一日而就”條云:唐玄宗天寳中忽思蜀嘉陵江水,遂假吳生驛遞,令往寫貌。及回,帝問之,奏云:臣無粉本,竝記在心。令於大同殿圖之,一日而就。時李將軍思訓亦以山水擅名,畫大同殿,數月方畢。上曰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皆極其妙也。九類說“五龍”條云:吳道子畫殿內五龍,鱗甲飛動,每欲大雨,即生烟霧。山堂肆考“煙霧即生”條云:唐吳道子畫殿內五龍,麟甲飛動。每天將雨,即生煙霧。十金陵本作“服”。十一嘉靖本、金陵本均作“玄”。十二畫史會要此後有:其早年行筆差細,中年行筆如蓴菜條。人物有八靣生意活動,其傳采于焦墨痕中,略旋微染自然,超出縑素。世謂之吳裝或謂張僧繇後身,良不誣也。 按,筆者在校勘時發現畫史會要在介紹畫家情況時常將唐朝名畫錄與歷代名畫記等書內容混於一爐,故張書有類似內容而朱書無的則不再特別指出,以免混淆二書內容。關於二書內容相混的情況詳見“唐朝名畫錄校證劄記暨佚文考”。十三嘉靖本、金陵本均作“玄”。十四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載:名畫錄吳道子嘗畫佛,留其圓光,當大會中,對萬衆舉手一揮,圓中運規,觀者莫不驚呼。十五“景雲寺”當為“景公寺”之誤。太平廣記此作“景公寺”;又檢索“唐兩京及皇城寺觀壁畫分佈圖”, 畢斐,歷代名畫記論稿,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年修訂版,第165168頁。僅有“景公寺”而無“景雲寺”;前文亦載道子畫“景公寺”地獄壁之事。十六類說“地獄變相”條云:吳道玄,字道子。畫地獄變相,後成,都人咸觀,皆懼罪修福,兩市屠沽魚肉不集。山堂肆考“觀畫脩福”條云:朱景玄畫斷吳道子畫地獄變相,後成,都人來觀者,咸懼罪修福田,兩市魚肉不集。神品中一人周昉一周昉字仲朗,京兆人也。二節制之後,好屬文,窮 青之妙,遊相間,貴公子也。兄皓善射,隨哥舒翰征吐,石堡城,以功為執金吾。時屬德宗修章敬寺,召皓云:“弟昉善,朕欲宣章敬寺神,特言之。”經數月,果召之。三昉乃下手落筆之際,都人競觀,寺抵園門,賢愚畢至。或有言其妙者,或有指其瑕者,隨意定。經月有餘,是非語絕,無不歎其精妙為當時第一。又郭令公壻趙縱侍郎嘗令韓幹真,衆稱其善;後又請周昉長史之,二人皆有能名,令公嘗列二真置於坐側,未能定其優劣。因趙夫人歸省,令公問云:“此何人?”對曰:“趙郎也。”又云:“何者最似?”對曰:“兩皆似,後尤佳。”又問:“何以言之?”云:“前者空得趙郎狀貌,後者兼移其神氣,得趙郎情性笑言之姿。”令公問曰:“後者何人?”乃云:“長史周昉。”是日遂定二之優劣,令送錦綵數百叚與之。四今上都有畫水月觀自在菩薩,時人又云大雲寺佛殿前行道僧,廣福寺佛殿前靣兩神,皆殊絕當代。昉任宣州別駕,於禪定寺北方天王,嘗於五夢中見其形像。又士女,為古今冠絕,又渾侍中宴會、劉宣按武、獨孤妃按曲粉本,又仲尼問禮、降真、五星、撲蝶,兼寫諸真及文宣王十弟子卷軸等至多。元末,新羅國有人於江淮以善價市數十卷持往彼國,其佛像、真仙、人物、士女,皆神品也;惟鞍馬、鳥獸、草木、林石不窮其狀。六一明鈔本太平廣記“周昉”條云:唐周昉字景玄,京兆人也。節刑之後,好屬學,画窮丹青之妙。游卿相間,貴公子也。長兄皓善騎射,隨哥舒徃征吐蕃,收石堡城,以功授執金吾。時德宗脩章敬寺,召皓,謂曰:卿弟昉善畫,朕欲請畫章敬寺神,卿特言之。經數月,帝又請之,方乃下手。初如障蔽,都人観覽,寺抵国門,賢愚必至。或有言其妙者,指其瑕者。隨日改之。經月餘,是非語絕,無不嘆其妙。遂下筆成之,為當代第一。又郭令公女婿趙縱侍郎嘗令韓幹寫真,衆皆稱美。後又請昉寫真。二人皆有能名,令公嘗列二畫於座,未能定其優劣。因趙夫人歸省,令公問云:此何人?對曰:趙郎。何者最似?云:兩畫揔似,後畫者佳。又問:何以言之?前畫空得趙郎狀貌,後畫兼移其神思情性笑言之姿。令公問後畫者何人,乃云周昉。是日定二畫之優劣。令送錦綵數百匹。今上都有觀自在菩薩,時人云水月。大雲西佛殿前行道僧,廣福寺佛殿前面兩神,皆殊妙也。後任宣州,別駕於禪定寺,畫北方天王,常於夢中見其形像。畫子女為古今之冠。有渾侍中宴會圖、刘宣武按舞圖、獨孤妃按曲粉本。又仲尼問禮圖、降真圖、五星圖、撲蝶圖兼寫諸真人、文宣王十弟子,卷軸至多。貞元末,新羅國有人於江淮尽以善價收市數十卷將去。其畫佛像、眞仙、人物、子女皆神也。惟鞍馬、鳥獸、竹石、草木不窮其狀也。明刻本太平廣記“周昉”條云:唐周昉字景玄,京兆人也。節制之後,好屬學,畫窮丹青之妙。逰卿相間,貴公子也。長兄晧善騎射,隨哥舒徃征吐蕃,收石堡城,以功授執金吾。時德宗修章敬寺神,召晧,謂曰:卿弟昉善畫,朕欲請畫章敬寺神,卿特言之。經數日,帝又請之,方乃下手。初如障蔽,都人觀覽,寺抵國門,賢愚必至。或有言其妙者,指其瑕者。隨日改之。經月餘,是非語絕,無不嘆其妙。遂下筆成之,為當代第一。又郭令公女婿趙縱侍郎嘗令韓幹寫真,衆皆稱美。後又請昉寫真。二人皆有能名,令公嘗列二畫於座,未能定其優劣。因趙夫人歸省,令公問云:此何人?對曰:趙郎。何者最似?云:兩畫揔似,後畫者佳。又問:何以言之?前畫空得趙郎狀貌,後畫兼移其神思情性笑言之姿。令公問後畫者何人,乃云周昉。是日定二畫之優劣。令送錦綵數百叚。今上都有觀自在菩薩,時人云水月,大雲西佛殿前行道僧,廣福寺佛殿前面兩神,皆殊妙也。後任宣州,別駕於禪定寺畫北方天王,常於夢中見其形像。畫子女為古今之冠。有渾侍中宴會圖、劉宣武按舞圖、獨孤妃按曲粉本。又仲尼問禮圖、降真圖、五星圖、撲蝶圖兼寫諸眞人、文宣王十弟子,卷軸至多。貞元末,新羅國有人於江淮盡以善價收市數十卷將去。其畫佛像僧、眞仙、人物、子女皆神也。唯鞍馬、鳥獸、竹石、草木不窮其狀也。太平御覽:又曰唐周昉字景玄,郭子儀子壻趙緃常令韓幹寫真,眾皆稱善。後又請昉寫真。二人皆有能名,公常列二畫於座,未能定其優劣。因趙夫人歸省公公,子儀也。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