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练习.doc_第1页
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练习.doc_第2页
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练习.doc_第3页
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练习.doc_第4页
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练习.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练习七律长征生动形象的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1、“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题目。2、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江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3、“腾”突出了五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五岭的疾驰状态,衬托了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4、“暖”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了泸定桥环境的险恶,战争的激烈,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诗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感时伤世、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1.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答:“望”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亲人团聚。2.抓住“破”“深”二字,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荒凉萧条的景象;“深” 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荒芜人稀、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答:两种说法都讲得通,按第一种说法,“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诗人因感时伤怀,加之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惊心。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主语理解为作者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作者当时的心理,因此,选择第一种说法比较好。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答:“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用对偶(夸张)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两黄金。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们思念担忧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急迫心情。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内心世界的?答: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插簪了。诗句所描写的“搔更短”和“不胜簪”这一细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忧愁苍老之态,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愁苦不堪的内心世界。“搔”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烟笼寒水月笼沙”,历来被称为写景的名句,请作欣赏。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 描绘了一幅淡雅幽静又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2.泊秦淮中按诗人的活动,应该现有“夜泊秦淮”,才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原诗为什么要颠倒呢?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效果。答:它首先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符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3.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你认为这两句诗人是在讽刺商女吗?你是怎样理解的?全诗表现勒诗人怎样的感情?答:后两句以形象化的议论,含蓄地反映了官僚贵族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讽刺了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表达了诗人对江河日下的唐王朝衰败命运的忧虑担心,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4.“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答:隔江犹唱后庭花“犹”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一个“犹”字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和对世风的批判之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和心境?答:“僵卧孤村”描绘了诗人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处境。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孤独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壮志抱负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怎样将梦境与现实联系在一起的? “铁马冰河”指的是什么?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答:通过“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自然而又巧妙。“风吹雨”照应了诗题,既指窗外的风雨声,又象征着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处境和命运。诗人由窗外的风吹雨联想到铁马冰河的战场,除了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外,还因为诗人内心火一样的爱国热情,因为有着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铁马冰河”指战争场面。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过零丁洋文天祥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1、“干戈寥落”包含了诗人孤军奋战、孤立无援的辛酸和遗憾。2、颔联的特点: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雨打萍”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3、意思是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颈联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诗人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4、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1、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写景的妙处。答:“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2、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只要心中念着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会像近邻一样亲近。此句成为了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情调昂扬乐观,一改送别的低沉悲伤。3.结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说说此诗与传统送别诗的不同?答: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怎样理解诗中的“浩荡离愁”?答:“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诗中的“离愁”是指当时作者离别京城,辞官归家所产生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意蕴。答:诗人用新奇的比喻,以“落红(落花)”自比,把“花”比作新生命,是对生命的赞歌,落花虽然凋零,但依然要化作春泥,把生命奉献给后来者,比喻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落红正是诗人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的追求。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离别京城的忧伤,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乐于奉献的情怀。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巍峨高大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高大雄伟、峰峦连绵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山色青翠、神奇秀丽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表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2.“齐鲁青未了”对描写泰山有何作用?答:此句写远望泰山的整体形象,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以齐鲁大地上山色的绵延辽远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高峻连绵的形象。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答:这句话的大意是“大自然汇聚了天地间的奇丽景色”,“钟”在这里是“积聚、汇聚”的意思,“钟”运用拟人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写出了远望泰山所见的神奇秀丽的景色。4.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答:那阳光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山的南、北两面一样,同一时刻山南山北却是一明亮一晦暗两个世界。“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答:后两联为第二层,写细望泰山所见,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可见泰山极高,黄昏时可望到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可见泰山极幽深。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答:“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绝顶”既指泰山的最高峰,又指人生的最高峰。此句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表现了作者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全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1、首句点明春游的地点,次句写诗人瞭望湖面。2、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感受。3、“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4、“渐欲”野花渐开渐多,“没马蹄”点出草浅。春天已经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5、“行不足”是诗人喜爱西湖春景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这两句写景:飞来峰巍然挺立,千寻塔高耸入云,听说黎明时分雄鸡啼鸣,登塔望见红日东升,多么壮丽的美景啊!首句扣题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是实写。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描写进一步突出千寻塔之高,是虚写(联想)“闻说”二字表推断,不写亲眼看到的景物,而是写传闻之景,同时日出鸡鸣的灿烂图景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千寻塔之高,为后两句的议论、阐发的哲理作铺垫。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浮云”的含义,并分析此句蕴含的哲理?答:此句字面的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因为自己在凌空的最高层。实际上是借景抒怀,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以及不畏艰险、立志革新的的政治抱负。“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或比喻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等)。“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不畏” 反映了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现在一般用这两句来表达这样的意思: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雁门太守行李贺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全诗作者构思三幅画面,反映唐唐军的活动:白天,严阵以待;黄昏,刻苦练兵;中夜,奇袭敌营。这是一首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歌颂了将士们士气高昂、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爱国精神。2.“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答: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局势危急等情形,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 “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3.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答: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 描绘了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营造了苍凉、悲壮的气氛。(从全诗看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来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4、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用了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答:“半卷红旗临易水”用荆轲的易水歌表现将士们的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