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翟浩瀚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医院 1 第一节平衡与平衡反应 人体平衡 balance equilibrium 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 通过自发的 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 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 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 卧 坐 站立 行走 所依靠的接触面 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2 人体平衡的维持需要三个环节的参与 感觉输入 人体站立时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的关系通过视觉 躯体感觉 前庭觉的传入而被感知中枢整合 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 并形成运动的方案运动控制 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 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 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3 感觉输入 视觉系统 当身体的平衡因躯体感觉受到干扰或破坏时 视觉系统通过颈部肌肉收缩使头部保持向上直立位和保持水平视线来使身体保持或恢复到原来的直立位 从而获得新的平衡 适当的感觉输入 特别是躯体 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前馈和反馈的作用 4 感觉输入 躯体感觉 平衡的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 触 压觉 和本体感觉 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 与支撑面相接触的皮肤触 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关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质心的位置 分布于肌肉 关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 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 收集随支撑面变化的信息 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 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 足底皮肤的触 压觉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 当足底皮肤和下肢本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 人体失去感受支撑面情况的能力 姿势的稳定性立刻受到严重影响 此时 闭目站立时身体倾斜 摇晃 甚至摔倒 5 感觉输入 前庭系统 包括三个半规管 感知人体角加速度运动和椭圆囊 球囊 耳石器 感知的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的信息 经第四对脑神经进脑干 头部的旋转刺激了前庭系统中两个感受器 其一为半规管内的壶腹嵴 运动位置感受器 能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 减 速度的变化引起的刺激 在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 前庭冲动在控制人体质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 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输入均不存在 被阻断 或输入不准确而发生冲突时 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就变得非常重要 6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 前庭核 内侧纵束 脑干网状结构 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 并形成运动的方案 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 为了判断人体质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撑面情况 中枢神经系统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 迅速判断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 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冲突的 从中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息的感觉输入 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 7 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后下达运动指令 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 将身体质心调整到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 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 包括踝调节机制 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 8 运动控制 踝调节机制 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 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 如较小的推力 时 身体质心以踝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 类似钟摆运动 以调整质心 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髋调节机制 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撑面上 小于双足面积 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 稳定性明显降低 身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 为了减少身体摆动 使身体质心重新回到双足范围内 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 当外力干扰过大 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加 质心超出其稳定极限 髋调节机制不能应答平衡的变化时 人体启动跨步调节机制 自动地向用力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 来重新建立身体质心支撑点 使身体重新确定能实现稳定站立的支撑面 避免摔倒 9 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 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动的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 建立新平衡的时间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卧位 坐位 站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或姿势 是一种自主反应 受大脑皮层控制 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人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 以提高或改善平衡能力 例如体操 技巧等项目运动员 舞蹈 杂技演员的平衡能力就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当某种原因导致人体平衡能力受损时 通过积极的治疗和平衡训练 可以使平衡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 10 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 表现为上肢和 或 下肢的伸展 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 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外情况下 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 身体顺着外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 以改变支撑点 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 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11 平衡反应的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规律 通常在出生6个月时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 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 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 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12 平衡反应的表现方式 第一种方式坐位或站立位 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 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的方向弯曲 同时肢体向外伸展 第二种方式坐位或站立位 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质心移位时 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 同侧肢体向外伸展 对侧肢体保护性伸展 第三种方式体位同上 从前向后推受试者 先后出现足趾背屈 屈髋 躯干屈曲 上肢向前平抬 最后头 肩向前倾斜 第四种方式体位同上 从后向前推受试者 先后出现足趾屈曲 足跟抬起 伸髋 躯干后伸 上肢向后摆 最后肩后伸 头后仰 13 平衡评定的目的 通过评定了解评定对象是否有平衡障碍 确定平衡障碍的程度 类型 分析引起平衡障碍的原因 依据评定结果协助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对平衡障碍治疗训练效果进行评估 以及帮助研制平衡障碍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14 平衡功能分级 I级 能正确地完成活动 II级 能完成活动 仅需要较小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III级 能完成活动 但需要较大的帮助来维持平衡 IV级 不能完成活动 根据平衡活动的完成情况 可将平衡功能分为4级 15 适应证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外伤 脑血管意外 帕金森病 多发性硬化 小脑疾患 脑肿瘤 脑瘫 脊髓损伤等 耳鼻喉科疾患各种眩晕症 骨关节疾患与损伤骨折及骨关节疾患 截肢 关节置换 影响姿势与姿势控制的颈部与背部损伤以及各种运动损伤 肌肉疾患及周围神经损伤受试者等 对平衡功能有特殊要求的人群 如运动员 飞行员及宇航员和平衡功能自然下降的老年人也需要进行平衡功能的评定 凡具有平衡功能障碍或下降的对象都有必要进行平衡功能的评定 常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主要疾病有下列疾病 16 评定内容 静止状态在不同体位时均能保持平衡 睁 闭眼时能维持姿势稳定 在一定时间内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必要的姿势调整反应 运动状态能精确地完成运动 并能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 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 运动后能回到初始位置 或保持新的体位平衡 如在不同体位下伸手取物 动态支撑面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保持平衡 姿势反射当身体处在不同体位时 由于受到外力 推力或拉力 作用而发生移动 人体建立新平衡的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17 评定指标 稳定性指维持身体姿势在最小的摆动范围 摆动范围越小 稳定性越好 对称性指身体的质量平均分布 在站立位 身体质量平均分布在两下肢 坐位下平均分布在两臀 动态稳定性指维持身体在运动中的稳定性 18 第二节平衡种类与评定方法 19 平衡种类 静态平衡又称一级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 在睁眼和闭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 例如坐位和站位时平衡 自我动态平衡又称二级平衡 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 例如行走过程的平衡 他人动态平衡又称三级平衡 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 包括加速度和减速度 当身体质心发生改变时 迅速调整质心和姿势 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 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 20 平衡评定方法 观察法量表法平衡仪测试法 21 观察法 1 在静止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例如 睁 闭眼坐 睁 闭眼站立 即Rombcrg s征 双足靠拢站 足跟对足尖站 单足交替站等 2 在运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例如 坐 站立时移动身体 在不同条件下行走 包括足跟着地走 足尖着地走 直线走 走标记物 3 侧方走 倒退走 环行走等 22 量表法 属于主观评定后的记录方法 优点是不需要专门的设备 结果量化 评分简单 应用方便 信度和效度较好的量表有Fugl Meyer平衡反应测试 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 Berg平衡量表测试 MAS平衡测试和Semans平衡障碍分级等 23 平衡仪测试法 平衡测试系统是近来发展起来的定量评定平衡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 这类仪器采用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和电子计算机技术 整个系统由受力平台 显示器 电子计算机 专用软件构成 通过系统控制和分离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 来评定躯体感受 视觉 前庭系统对于平衡及姿势控制的作用与影响 其结果以数据及图的形式显示 24 第三节临床常用平衡评定方法 25 Fugl Meyer平衡反应测试 瑞典医生Fugl Meyer等人在Brunnstrom评定基础下发展而来 常用于测试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偏瘫受试者 26 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 由瑞典学者BirgittaLindmark在Fugl Meyer方法上修订而成 1998年发表 方法更为适用 27 Berg平衡量表 BBS 由KatherineBerg于1989年首先报道 包括站起 坐下 独立站立 闭眼站立 上臂前伸 转身一周 双足交替踏台阶 单腿站立等14个项目 测试一般可在20分钟内完成 28 Berg平衡量表评定指南 测评者按照以下说明示范每个项目和 或 给予受试者以指导 如果某个项目测试双侧或测试1次不成功需要再次测试 则记分时记录此项目的最低得分 大多数项目中 受试者在要求的位置上需保持一定时间 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时间或距离 或需要监护 或需要外界支持或测评者的帮助 则按照评定标准给予相应的分数 受试者要意识到完成每项任务时必须保持平衡 测评工具 秒表或带有秒针的手表1块 直尺或带有5 12 25cm刻度的测量尺1把 测试所需的椅子要高度适中 在进行第12项任务时要用到一个台阶或一只高度与台阶相当的小凳子 29 MAS平衡功能评测 由澳大利亚学者Carr和Shepherd提出的运动检测方法 总评分48分 其中有关平衡功能测定有12分 常与其它运动功能的评定一起进行 30 Semans平衡障碍分级法 适用于脑卒中后偏瘫和小儿脑瘫受试者 31 日本东京大学康复部的平衡评定 32 脊髓损伤受试者的平衡测试 33 静态平衡仪测试 采用高精度传感器 利用计算机测量技术 将人体质心的微小移动的距离 沿水平平面内X Y轴移动速度等指标实时地以图形的形式显示 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X Y轴上的速度动差 移动的总距离和X Y轴上平均速度 并采用自动优化的计算方法 给出测试者平衡能力的评价 适用于大众体质状况检测 专业射击射箭运动员状态和临床医疗 康复监控和检测 34 动态平衡仪测试 模拟不同的情况用来测定受试者的肌肉神经维持运动或静止的平衡能力 并可对某些方面的平衡问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用以提高受试者在不同情况下的平衡能力 动态平衡仪的测试平台可以进行向前或向后 两侧或向中央的360度运动 用来开展各种训练和测试 平台的最大倾斜角度为20度 保证对关节机械感受器的刺激 即时的生物反馈提供又能使病人更接近和重新恢复特定的运动模式 动态平衡仪由测试训练平台 一个能进行高精度运算 模拟多种情况 自动控制平台训练角度的中央处理器 一个便于临床医生使用的高清晰的显示屏和一台打印机构成 它能快速准确地得出测试结果 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病情诊断 还可以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35 应用功能 平衡测试功能 睁眼与闭眼 单腿与双腿 两侧对比 动态平衡测试1 8级 动态稳定度测试1 3级 适用于鉴定有潜在跌倒危险的病人 评定踝关节和膝关节的状态 评定稳定能力 平衡训练功能 睁眼与闭眼 单腿与双腿 两侧对比 动态平衡训练1 8级 动态稳定度训练1 3级 适用于本体感觉和稳定性训练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重心转换训练 36 临床应用 1 平衡和运动的临床应用 测试目的 鉴定有潜在跌倒危险的病人 测试种类 预测值 测试结果和不同年龄段的测试值进行比较 分数比预测值高即表示力量 本体感觉 前庭或视觉有损伤 训练能力 本体感觉和稳定练习 关节活动度练习 重心转换练习 2 骨科和运动医学的临床应用 测试目的 建立早期锻炼基准 了解全膝关节置换 前十字韧带 ACL 损伤 踝关节扭伤 骨折和截肢者状态 损伤后的恢复 测试种类 比较值 把一侧肢的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和另一侧进行比较 有差异即表示力量和本体感觉的缺损 训练能力 本体感觉和平衡能力练习 关节活动度练习 重心转换练习 37 报告内容 根据测试结果可以做出三种类型的报告 即综合稳定度报告 前瞻性评价报告和对比性测试报告 从现状 预后和训练效果等不同的角度对评定对象做出全面的评估 38 动态姿势描记图 原理 平衡调节主要依赖躯体感觉 视觉和前庭觉三种感觉 采取如下方法可评估平衡控制中感觉的作用 1 改变受试者的支持状态 视觉状态 干扰受试者的躯体感觉 视觉 使机体仅依靠前庭觉来调节平衡 2 增加参照背景的同步运动 即参照摆动 使参照背景与支撑状态同时改变 进一步干扰受试者的视觉 通过测评不同状态下受试者的平衡调节能力 记录摔倒次数以及在30 秒试验时增加摆动 区分引起平衡障碍的感觉因素 39 动态姿势描记图 测试条件与结果分析 1 条件1睁眼 支撑面稳定 视野稳定 结果分析 受试者调节平衡依靠视觉和躯体感觉 若此时有失衡表现 提示受试者躯体感觉 视觉有障碍 2 条件2闭眼 支撑面稳定 Rhomberg测试 结果分析 受试者只能利用躯体感觉调节平衡 若此时有失衡表现 提示受试者躯体感觉有障碍 3 条件3睁眼 支撑面稳定 视野摆动 结果分析 受试者主要依靠躯体感觉调节平衡 若此时有失衡表现 提示受试者躯体感觉有障碍 4 条件4睁眼 支撑面摆动 视野稳定 结果分析 受试者只能依靠视觉调节平衡 若此时有失衡表现 提示受试者视觉有障碍 5 条件5闭眼 支撑面摆动 结果分析 受试者只能依靠前庭觉调节平衡 若此时有失衡表现 提示受试者前庭觉有障碍 6 条件6睁眼 支撑面摆动 视野摆动 40 第四节协调与共济失调 41 协调与协调运动 协调 coordination 是指人体产生平滑 准确 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 前庭 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 其中小脑对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每当大脑皮层发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 小脑便产生了制动作用 当大脑和小脑发生病变时 四肢协调动作和行走时的身体平衡发生障碍 此种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42 共济失调 小脑共济失调症状以四肢与躯干失调为主 受试者对运动的速度 距离 力量不能准确估计而发生辨距不良 动作不稳 行走时两脚分开较宽 步态不规则 稳定性差 即蹒跚步态 基底节共济失调此类病变的受试者主要是肌张力发生改变和随意运动功能障碍 表现为震颤 肌张力过高或低下 随意运动减少或不自主运动增多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此类受试者不能辩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行走时动作粗大 迈步不知远近 落地不知深浅 抬足过高 跨步宽大 踏地加重 而且需要视觉补偿 总看着地走路 闭目或在暗处步行时易跌倒 43 常见表现 协同不良是在运动中主动肌 协同肌 拮抗肌的协同不佳而导致失去了对躯干 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 辨距不良是由于小脑丧失将来自周围的运动信息和来自大脑的运动命令相比较并发出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 由于难于判断运动的距离 速度 力量和范围 结果不是越过靶就是达不到它 眼震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 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 意向震颤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目的的动作 手和手指的精细动作受累 在随意运动中当接近靶时颤动更明显 失平衡小脑 前庭 迷路损害均可引起 平衡反应延迟 加剧或不恰当 影响坐 站和走路 44 第五节协调评定的目的与内容 45 协调评定的目的 协调评定的目的是明确有无协调功能障碍 评估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力 帮助了解协调障碍的程度 类型及引起协调功能障碍的原因 为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依据 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 协助研制协调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46 协调功能分级 I级 正常完成 II级 轻度残损 能完成活动 但较正常速度和技巧稍有差异 III级 中度残损 能完成活动 但动作慢 笨拙 明显不稳定 IV级 重度残损 仅能启动动作 不能完成 V级 不能完成活动 47 协调评定的内容 在协调功能评定时 应依次检测以下内容 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 运动是否精确 直接 容易反向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字博物馆发展-第2篇-洞察及研究
- 语言情感计算-洞察及研究
- 量子计算对经典密码学的挑战-洞察及研究
- 食品行业人才招聘策略-洞察及研究
- 生物危害物质检测技术-洞察及研究
- 超声加工缺陷形成机理-洞察及研究
- 脂肪肝早期干预-洞察及研究
- 新生儿感染早期识别-洞察及研究
- 建筑大工地劳务合同范本
- 幼儿园商家协议合同范本
- 仓库管理5管理制度
- 佛寺院内部管理制度
- 光伏电站入股分红协议书
- 【行星齿轮的强度校核计算过程案例】1800字
- 轻度认知障碍 - 教学课件
- 十大国企面试题目及答案
- 《智慧供应链管理》课件
- 2025-2030吉林省生活垃圾清运和处理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前景与投资研究报告
- 山香教育协议班合同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 老年慢性病的中药调理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