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公开课设计.doc_第1页
黄河颂公开课设计.doc_第2页
黄河颂公开课设计.doc_第3页
黄河颂公开课设计.doc_第4页
黄河颂公开课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到过黄河吗?你了解黄河吗?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二、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2、教师范读。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同时要融合国难当头的悲壮情怀;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指导朗读: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4、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5、指名读,简要评点。6、全班齐读诗歌。 三、内容研讨 (一)、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二)、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三)、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四)、品尝“颂黄河”部分。 1、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 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五)、“颂黄河”之后,作者又加了一个尾声,想想看,这一尾声起什么作用?诗歌最后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是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反复起强调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六)、1、品赏诗歌的语言特点和风格。学生谈一谈:你认为这首诗的风格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望”换成了“看”,把“掀”换成了“激”,把“奔”换成了“流”,把“劈”换成了“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加以体会用词之妙。还让学生去品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中“铁”的含义明确: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四、作业:试着写一首诗,赞扬某种事物。五、板书设计:序曲 主体 尾声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黄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的历史”,“母亲河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学生深受感染。朗读课文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这种热爱祖国的情怀。讲课中,南京大屠杀视频、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艾青我爱这土地、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等的穿插,丰富了课堂内容,深化了对主题的挖掘,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灾难,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斗争与刚强。张老师把黄河颂放到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让学生感受到那时“团结一致、抗日救国”的民族精神。张老师又进一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民族精神吗?”老师富有诗意的演讲:今天仍然需要这种团结一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众志成城夺取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才有了奥运盛会的成功举行、中华儿女夺金摘银的盛况,才有了“神七”遨游太空、五星红旗在长空飘扬的自豪,才有了新中国60年庆典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阅兵仪式学生的爱国情怀被燃烧起来,愈发炽热、激昂。让学生结合歌词的最后几句“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来思考:光未然的黄河颂是仅仅在歌颂黄河吗?师生讨论明确,不是,还歌颂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黄河颂公开课 语文课的三味语文味、人文味、书卷味在张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显现。下面就这节课几个突出的亮点作以简单评析。第一,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的明晰。教学目标明确,简约明了。两个目标:一、激情诵读,读出气势;二、深情体味,读出感情。围绕上述目标,张老师分四个板块逐步推进教学:在激情导入之后,张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在赏读课文环节,张老师很智慧地把这首诗章先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在读讲歌词时,又分成表现黄河的“气魄”和“精神”两层。在讲黄河的“精神”时,又引导学生根据“啊,黄河!”很自然地分为三小层去学习。铺垫课文背景,深刻理解诗作所表现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有感情地诵读诗文,结课。整个教学流程,思路非常清晰,且联系紧密,自然融合为一体。犹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一般。第二,彰显了文本特点,重视朗读、诵读。黄河颂是一首诗歌,诗歌的教学要突出诗歌的诵读。张老师以“读”的教学方法为主线,贯穿整堂课,激情澎湃的读书声是这节课最为突出的亮点。文本承载的就是黄河雄伟宏大的气魄和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师生的朗读也彰显得很大气,荡气回肠,展示了黄河的奔放咆哮、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勇往直前。张老师带领学生读诗,“读出了诗韵,读出了诗意,读出了诗情,读出了诗境”。更可贵的是张老师朗读指导的细致、得法。张老师的朗读水平极高,同仁或许都欣赏过。我关注的是,老师怎样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也让学生读得好。张老师昨天的课,给我们提供了范例。一是思想上鼓励孩子们,要激情昂扬,迸发自己的情感,不要怕不好出丑。二是耐心指导。指导朗读时,让学生注意哪些字词要重音,要拖长,要用力,要停顿等,指导很细致。有时,一次读效果不好,再读;二次不行,第三次读。我印象深刻的有四次朗读指导:1指导读“望黄河滚滚”一句。张老师引导学生弄清楚“我”的观察点,在“高山之巅”,那么“望”的视野就极为宽阔,诗人所看到的黄河也是极为壮观的,气势磅礴啊!张老师指导学生在读这个“望”字时,后面要有个停顿,并且语调要延长,吐这个字时发音要宽广厚重。她先做了个示范,学生体会去读,效果非常好。2指导读:“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一句。这个“劈”字读得要有力度,要有力量,要有气魄,并辅之以手势。3指导读诗的最后两句话“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两句话,是个反复,怎么读?张老师指导,这两句发起了向黄河学习的铮铮誓言,读起来要热血沸腾,使全诗达到一个沸点。那么,最后的沸点要落在那句诗上?学生说,第二句要达到最高。前一句要深情诵读,后一句要激昂诵读。4学生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的视频之后,欣赏了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之后,张老师让学生明白了光未然的黄河颂不仅仅是在歌颂黄河,也是在歌颂全国人民,歌颂伟大坚强的民族。此时,张老师让学生用呼告的语气,举着拳头,激昂的大声呼喊:“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整个课堂激情澎湃。另外想说,要让学生动情首先老师要动情。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热爱祖国,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进而去感染学生。张老师满腔激情,课堂上迸发出她对黄河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以情传情,学生的爱国情怀也被激发。这一点看起来好像不重要,我认为非常重要。“诗言志”,诗就是来抒发感情的。教师要带着心去阅读。诗中的情如果不与教师自己的感情联系起来,讲起课来就是干巴巴的。试想,教师没有情感的投入,学生会激情澎湃吗?不可能。那又怎么能感受到黄河母亲所包含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呢?张老师无论是导入、过渡、小结都是充满着激情,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以及听课的老师。正所谓“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第三,张老师紧紧抓住语言去教学。洪镇涛老师说过:“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点。”张老师的黄河颂一课突出了语言教学。整堂课紧紧立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自始至终的朗读课文,师生都在凭借语言去教、去学,这是很明显的特点,不用多说。单就品味诗的语言,张老师就抓得非常实在。例如,在研读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这部分内容时,张老师运用“换一换”的方法来推敲几个字的丰富表现力。她把“望”换成了“看”,把“掀”换成了“激”,把“奔”换成了“流”,把“劈”换成了“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加以体会用词之妙。还让学生去品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中“铁”的含义等。可以说,这是一节强调语言学习的、本色的语文课。第四,浓郁的人文色彩。一开课,张老师就讲“黄河本身就是一部中国的历史”,“母亲河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学生深受感染。朗读课文的整个过程都贯穿着这种热爱祖国的情怀。讲课中,南京大屠杀视频、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艾青我爱这土地、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等的穿插,丰富了课堂内容,深化了对主题的挖掘,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灾难,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斗争与刚强。张老师把黄河颂放到当时那个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让学生感受到那时“团结一致、抗日救国”的民族精神。张老师又进一步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我们现在还需要这种民族精神吗?”老师富有诗意的演讲:今天仍然需要这种团结一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才有了众志成城夺取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才有了奥运盛会的成功举行、中华儿女夺金摘银的盛况,才有了“神七”遨游太空、五星红旗在长空飘扬的自豪,才有了新中国60年庆典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阅兵仪式学生的爱国情怀被燃烧起来,愈发炽热、激昂。程翔老师说:“好的语文课,就要从语文的角度,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张老师做得非常好。第五,大量的插入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辅助资料,使用很恰当。近来,有不少语文专家不太喜欢语文课上的视频、图画、舞蹈等,认为它们虽然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但冲淡了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我是赞同的。但现在看张老师的这节课,她也运用了多媒体,也使用了大量的辅助资料,却没有冲淡语文味。我们来看课始,张老师放映黄河奔腾咆哮的视频,时间用了仅仅不足20秒,时间很短暂。它的作用只是让学生来初步感受一下黄河的汹涌澎湃,时间很短暂。课中,有配乐朗诵。在音乐的渲染中,老师或舒缓、或高昂、或沉郁、或激越的朗读声,萦绕在整个课堂。学生的情感很快被调动起来了。音乐背景发挥了它渲染烘托的作用,很好。课尾,前面已谈到,播放了南京大屠杀视频、教师朗诵了田间的假如我们不去打仗、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还播放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这些都深化了学生对创作背景、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丝毫没有“拖着长长的尾巴”之嫌。最妙的是,在学生听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之后,让学生结合歌词的最后几句“保卫黄河!保卫家乡!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来思考:光未然的黄河颂是仅仅在歌颂黄河吗?师生讨论明确,不是,还歌颂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这样,又回到了文本。我们看,辅助材料确实起到了辅助的作用,辅助材料是为文本教学服务的,它没有冲淡对文本的教学,使用很巧妙,很恰当。一句话,语文课堂运用不运用多媒体,不能绝对化,关键要掌握个“度”,要为文本的解读服务,要充分发挥其辅助的功能。第六,教学手法的灵活多样。在处理朗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