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次月考一、基础知识:(25分)1选择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3分) A禁锢(g) 诘责(j) 文绉绉(zhu) B胡髭(z) 黝黑(yu) 一绺绺(l ) C解剖(pu) 畸形(q) 诱惑(yu) D滞留(zh) 粲然(cn) 庶祖母(sh)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A 器宇轩昂 鹤立鸡群 肖声匿迹 B. 成群结队 美其名曰 文质彬彬C. 诚惶诚恐 粗制乱造 藏污纳诟 D. 暗然失色 不可名状 美不胜收 3.下列句子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猛浪若奔:奔跑 C.鸢飞戾天:至B.横柯上蔽:树木的枝干 D.经纶世务:筹划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A. 藤野先生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赞扬了他的一腔爱国之情.B. 我的母亲是著名学者胡适自传中的一个章节,再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一位既普通又伟大的母亲形象.C.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D. 再塑生命一文中,既表现了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精神追求. 5考考你:(3分) “我做的往往是诸葛亮、刘备一类的文角儿;”诸葛亮、刘备是_ 里的人物,你知道有关他们的成语或典故吗?试写出两个:_ _、 。6. 名著阅读.(5分)名人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为三位伟大的艺术家写的传记,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回答下列问题.(1) 如果他要建造一座纪念碑的话,他就会耗费数年的时间到石料场去选料,还要修一条路来搬运它们;他想成为多面手:工程师、凿石工;他想什么都亲自动手,独自一人建起宫殿、教堂.这简直是一种苦役犯过的日子.他甚至都挤不出时间来吃饭睡觉.(2) 直到那一天,绝望顿生,也许是由于临死前的狂热飓风,他突然离开了住所,四处流浪,四处奔逃,在一所修道院投宿,然后又上路,最后病倒途中,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中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他躺在病榻上哭泣,不是哭自己,而是在哭那些不幸的人.(1) (一)中的”他”指的是_;(二)中的”他”指的是_(2) 读过名人传后,你一定被这三位伟大的艺术家所感动,请任选其中一位,说说他令你感动的原因.(60字以内)(3分)7、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班里准备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感恩母亲”.请 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5分)(1) 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你为本次活动准备一段开场白.要求:揭示活动主题,讲明活动意义,并至少运用一种修辞.(3分)(2)母爱是诗人永远歌颂的主题,请写出两句关于母爱的诗歌.(2分) 二、你一定能合理地解释语段后的问题!(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 问题。(14分)(甲)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 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乙)这一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个紧要事,凡是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 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8选择恰当词语(A必然 B当然 C诚然 D自然)填在文中 三处。(3分)9从表达方式上讲,文段(甲)以_为主,文段(乙)以_为主。(2分)10“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呜呼,无法可想!”的原因是_ _ _。(3分)11 文段(乙)中的“那一回”是指_ _(事件)。(3分) 12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具体指_(3分)(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1418题 (16分)百衲衣 叶大春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13、母亲是如何对待“百衲衣”的?从文中筛选信息概括归纳填入下面括号中。(4分)讨布缝百衲衣( )珍藏百衲衣( )还情百衲衣14、浓浓的母爱是本文表现的重点。在表现母爱时,文中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侧面描写主要在哪一节?并概括该小节的内容。(3分)侧面描写在:_小节;内容: 15、第段中加点的“抢”字表现了什么?(3分) 16、文章结尾说“不应该忘记报答”,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报答?(用文中语句)(3分) 。17、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请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认识。(3分)(三) 五柳先生传(15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0用原文回答。(4分) “赞语”中“ ,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21.“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 (2分)22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