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浅谈沟通秘诀.doc_第1页
8-浅谈沟通秘诀.doc_第2页
8-浅谈沟通秘诀.doc_第3页
8-浅谈沟通秘诀.doc_第4页
8-浅谈沟通秘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家长与孩子心灵沟通的秘诀 杭州市九堡中学 金水凤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有关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身体健康状况还要重要。若有人心里存在很大问题,而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即使体格再健壮,将来也不一定是一个成功的人。因此,要培养孩子们健康心理,使孩子们健康成长,就要教会孩子沟通。要使家长与孩子之间沟通顺利,必须要讲究沟通的方法。好的沟通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沟通、秘诀、心灵我们都知道,家长与孩子沟通和交流过程中,如果家长不注意方式方法,无意中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破坏与家长间的感情,孩子与家长的人际关系必然僵化,那么家长无论怎样的良苦用心,孩子也不会接受了,并从内心深处对家长产生很大的抵触感。下面我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来谈谈如何与孩子沟通。 在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通过观察、以及平时与老师交谈,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向学生热情地传递知识时,学生却毫无兴趣,教师常常面对的是学生的抗拒、低度的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甚至直接地反对。相当一部分师生因为双方沟通不畅,长时间在互相埋怨,互相不信任,在这过程中,学生对自己也充满了失败感,对学习失去信心。长期处于这样的心态中,有不少学生被老师论为“差生”,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实。 究其原因就是青少年因生理、心理的日趋成熟,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渴望摆脱束缚,既不愿主动向家长吐露心思,又埋怨家长不理解自己,当遇到困难时又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帮助。而家长和孩子之间又缺乏沟通,很多父母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很少有家长能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很多家长只会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根本不知道孩子精神上需要什么。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他要什么,我给他什么。事实上,现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上的需求,而是精神上的需求。能满足孩子精神上需求,能真正走进孩子心灵的家长少之又少。一旦孩子在学校或家庭中出现不愉快,就会使家长感到无助,孩子也出现迷恋上网、厌学、离校出走、早恋、缺乏自信等现象。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质量。作为一名老师,我深深体会到: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和父母常常不自觉地或习惯性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告、训诫、讽刺等,往往导致孩子的反抗,或者变得顺从、依赖和沉默。这些沟通的后果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发掘孩子的潜力,帮助家长激发孩子固有的创造力和思维活力,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自信、自立的人。 我们都知道环境造就人这样一个毋容质疑的事实,我们每一个成人都相信它。但作为父母,我们给孩子提供的是怎样的环境?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中是否一贯理性地把握某些原则?比如平等、尊重、互相信任。是否对照教育的目的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改进沟通的方式?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我们就可能无意识的伤害了一些孩子。 要想与孩子很好的沟通,家长必须要有意识地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我认为主要应注意以下六个方面内容:第一:学会了解 了解孩子是沟通的首要条件。了解孩子方能深刻理解孩子,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这也是家长的本职。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平时谈话中应问问孩子有什么新的打算,能不能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教师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教师还要主动向其他科目任课教师了解学生,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 第二 :面对现实 要接受孩子进入青春期的现实。要明确青春期是一个风暴期,孩子的某些过激行为不是病态的,而是正常的表现;青春期是指人体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关键时期。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年龄,一般是10岁到20岁,中学生正处于这一时期。青春期不仅身体增长快,而且人体各器官特别是生殖器官的发育逐渐趋向成熟,从不具有生育能力发育到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随着青春期生理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认识到自已不再是小孩子了,喜欢独立行事,喜欢交友往来,性意识开始萌发,对异性产生好奇、兴趣。这时的少男少女,往往憧憬着新的生命历程,内心世界与来自社会的外部环境常常发生矛盾冲突,面临着人生课题的许许多多疑问和困惑。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帮其解决成长中的困惑。青春期发育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全部地在大庭广众之下予以讲解,要善于主动发现孩子的问题,正确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相处和关系。而不是不压制的方式。 第三:爱心感化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我非常欣赏这句名言,我在教育工作中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案例。A同学是卫生班长,对工作认真负责。可我发现他的脸色越来越差,没有精神,总是心事重重的。我找到她拉着她的手说:“孩子,你是不是身体不好?是不是学习太累?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是不是同学之间有了矛盾?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还是心理有不愉快的事?”她回答说:“我总怕咱们班卫生搞不好,失去流动红旗。”我笑了,摸摸她的头说:“孩子,不要太紧张了。没关系,不用太在意,只要我们努力了。你看,卫生流动红旗不是一直在咱们班吗?你是我不可缺少的有力助手,你要病倒了,老师会更累的。”听了我的话,她哭了。A同学给我写了一封信对我说:“爱,这个温暖的怀抱,这个美丽动人的词,他给了我力量,给了我生命。当我忧愁灰心时,老师是您用那深深的爱抚平我内心的苦闷,让我拥有力量,一句句安慰的话语,一声声诚恳的开启,让我感动的血液沸腾,心潮澎湃,我哭了。因为是您的爱把我融化了,您的爱是那么温暖,那么有力,使我工作更加努力。流动红旗会永远飘动在我们班的,老师您放心吧!” 人人都需要爱,孩子也一样。家长只有无私的爱孩子,才能与孩子建立友谊,才能与孩子顺利地沟通。只有家长给孩子以真挚的爱,给孩子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孩子才会对家长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家长敝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家长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孩子,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平等对待人是有自尊的,每个人都需要尊重,需要理解,孩子也如此。 没有尊重理解就无法建立沟通的桥梁。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能注意到孩子的这些需要,并将家长爱的情感化作满足孩子这些需要的行为,就会引起孩子的积极情感的反应,由此达到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融,互相沟通。要放下架子,悦纳孩子提出的不同意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绝不为自己的缺点辩护。下面我想说说我失信后不狡辩,及时弥补的做法。 有一次,B同学生日我答应给他打电话祝贺他,可家里有急事,没有遵守诺言。第二天他一来到学校就找到我说:“周六是我生日,同学们都来参加我生日宴会,我们在公园里玩得可开心了。为了等您电话我很早就回家了,我一直等着您的电话,可您没打来,我真失望。您不是说打电话祝贺我吗?您说话不算数!”我非常歉意地说:“对不起,好孩子,祝你生日快乐。我因家里有急事没能给你打电话,我很歉疚,我补给你生日礼物吧。”他拿到我的礼物笑了,并原谅了我。 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键。 沟通需要真正平等的“太空时间”,即创造没有任何干扰的沟通氛围和条件;作为一名家长,爱好孩子并不难,难得是爱不好的孩子,尤其是爱“行为和成绩”都不好的孩子。作为老师也一样,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爱每一位学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表现不好的孩子看死,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家长在教育孩子方法得到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第五:专心倾听如果孩子向你倾诉,你一定要专心倾听。哪怕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人,在一个有耐心、有同情心的倾听者面前,常常会被“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不管面对一个怎么冲动或愤怒的场面,只要你积极的倾听,整个气氛便会缓和。愤怒或冲动的孩子在自由的表达了自己受压抑的感情后,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减轻,而且通过你的认真倾听,孩子觉得自己问题已经被家长理解,于是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励,解决任何问题有了良好的开端。第六:面带微笑 在人际关系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家长在与孩子交往中,脸上常带三分笑,就能得到孩子的好感。孩子会感到家长对自己的尊重而更愿意接受孩子的教育引导。我在看一本我们的新班主任的书时,有一段话令我非常深刻我们的新班主任:“班主任你非常潇洒可爱,一头乌黑的头发,水汪汪的眼睛下有一个高高的鼻子非常开朗,经常笑,但有时却非常严肃,还带着一些凶恶的表情。老师我好希望你保持你开朗的笑,我喜欢看你的微笑。” 孩子爱看老师的笑,孩子会因为老师的微笑而心花怒放,同样“亲其师,信其道”。细细一想,对!一个微笑可以把两个不相关的人拉近。对教育而言,家长更应该对孩子保持微笑,如此细小的一个动作却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家长何乐而不为?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和称赞的话语,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孩子感到你的亲近。以平常谈话形式输入家长要求孩子怎样做会更有效。 总之,我们在教育孩子时,既要从自身做起,又要有创新新方法,以便适应孩子们心理发展,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孩子决不是说了就行,和孩子沟通应从外化转到内化,从单纯的说教转化为实践活动,让情感与认识相互作用,使情感上升为信念,成为提高孩子自觉认识的动力。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