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浪漫的憧憬到清醒后的求索终身大事与伤逝思想内涵比较研究南坪中心小学 王云摘要:终身大事与伤逝展现了两位新文化主将在个性解放和男女婚姻自由上的思想观点,为当时的知识分子争取民主自由提供了很大的精神感召。终身大事发表在1919年,伤逝发表在1925年,发表时间的先后,写作背景的差异,反映了作品思想主题的不同和蕴函上的充实与延伸。本文通过两部作品的比较,揭示它们具有承前启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关系。终身大事引领青年男女去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而伤逝喻示青年男女在个人冲破封建礼教的基础上,继续斗争,赢得全社会的解放,才能获得真正的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两部以探讨社会问题为主旨的作品,对社会矛盾的揭发逐步加深,指出了斗争的方向。从具体的历史客观背景条件来考察,两部作品的思想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都负载了重要的历史使命,起到了应有的导向作用。告诫当时的人们,在争取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道路上的斗争,是具有极大的曲折性和艰巨性的。关键词:胡适;鲁迅;终身大事;伤逝;憧憬;求索;个性解放;社会解放在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时期,民主思想,“博爱”、“平等”、“自由”的口号,给予被奴役了几千年的青年男女特别深的启示;科学思想,“打破迷信”、“打倒礼教”的口号,对在礼教践踏下的青年男女,也来得更亲切更强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给旧中国的青年男女带来了长久而深远的迫害。经过“五四”的洗礼,广大知识分子最渴望的是追求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获取做人的基本权利。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为此,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以新文学为阵地,以青年男女追求婚恋自由为题材,向封建迷信和纲常礼教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胡适的终身大事和鲁迅的伤逝就是宣扬个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两部影响很大的作品。他们以浪漫和现实的手法与风格,描绘了两位新女性在争取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方面应该走和必然要走的道路,给人以深刻的反思。一、突破封建家庭的束缚容易,推翻封建社会的压迫艰难终身大事意在引导新时期的男女要大胆地走出小“铁屋子”;2而伤逝的重点是走出小“铁屋子”后,青年男女又处在封建礼教所建构的无形的大“铁屋子”中,不继续打破大“铁屋子”,要么堕落,要么再回到小“铁屋子”。在胡适看来,首要的问题是敢于打破封建束缚,向旧社会的道德伦理开战,坚决地走出家门。终身大事中的主人公田亚梅“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知识女性,自由与民主的观念已深深浸润了她。”3她具有追求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的思想基础,也具有反抗封建迷信和传统礼教的顽强精神。在与父母针锋相对而斗争无望的情况下,田女士接到男友的信,毅然地弃家而去。剧中,胡适塑造了一个“中国式娜拉”,在喜剧性的结局中,田女士获得了胜利,可以说是暂时的胜利。这种大胆而果断的行为艺术,对当时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男女,产生了强烈的震撼。爱情是人生的永恒主题。两情相悦,相濡以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人生的纯真梦想。获得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是那样的美好和浪漫,他们憧憬着走出家门后的幸福生活。在此之前或之后,许多名人,包括毛泽东、熟沫若、鲁迅等众多知识分子,都有过不满封建家庭的婚姻包办,进而出走、抗婚,寻求人性的解放和婚恋自由的生活。娜拉走后怎样呢?这是鲁迅关心的问题。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也是受到“五四”新思想冲击的一对情侣。子君醒悟到自己做人的权利,希望获得美好的生活。为了争取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和她的叔子,她早经闹开,至于使他气愤到不再认她做侄女。”涓生“也陆续和几个自以为忠告,其实是替我胆怯的朋友绝了交。”与终身大事的田女士一样,他们冲出封建家庭的围堵都是那样的决绝,那样的痛快,毫不犹豫地向理想生活奔去。以为走出去,就是一片明朗的天,就是一个美好的乐园。但涓生和子君很快又开始了另一段疲于奔命的生活。因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道德礼教没有变,他们的这种行为被看作是大逆不道和有背人伦的事,处处受到歧视。邻居偷窥他们的生活,他们寻住所大半被人托辞拒绝。同居后,涓生在教育局任小办事员,子君则变成了一位操持家务的家庭妇女,这对小夫妻过上了相对平静而知足的生活。但好景不长,他们的“逸事”传进局长耳朵里后,一纸解聘书使涓生失业了,经济来源被断绝。但他们仍在用“形而上”的爱情和冲出家庭束缚后的余热来维持两个人的生活。子君说:“那算什么。哼,我们干新的”涓生立即拟小广告寻找工作,然后又译书。渐渐的,他感到译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广告也一时不能发生效力。他们的家连一个小书房也没有,屋子里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无法安心做事。渐渐的,连饭也吃不饱。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两人之间感情逐渐冷淡起来,达到了冰点,爱情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当涓生说出“我已经不爱你了”的时候,子君彻底绝望了,不得不跟着父亲回家,“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完所谓人生的路”最后抑郁而死。而涓生也从此生活在悲哀和悔恨之中,将创伤深埋在心里,苦闷地求索着未来的道路和新的生活。两部文学作品的形式不一样,题材不一样,主题也不一样。如果说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是“五四”时期思想界的一个大主题,那终身大事和伤逝就是这个大主题下的两个副题。或者说是作者把社会理想具化为人的行动,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终身大事发表在1919年初,正处于1918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不久,新思想、新潮流仍在知识分子中轰轰烈烈的传播着,给人以豁然的启蒙和巨大的激励。新文化的主将们号召人们要想获得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就必须打破旧道德、旧礼教对人的精神束缚。在这个时候,最关键的是“破”字,俗话说:“破而后立”。胡适驳斥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女子解放必须“先受预备将来解放的教育,然后再解放的观点”,4认为妇女解放应从实行解放做起。对于一项社会性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当时的青年男女更不可能一走出家门,就什么都拥有了。也就是说,先冲出封建家庭的束缚,才能抬头观望下一步,想着怎么走好下一步,不破不立。就像家中觉惠一样,看清了高家的罪恶,毅然地走出封建大家庭。伤逝创作于1925年10月,离“五四”运动爆发相隔8年之久,就是离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1923年12月26日),已完成构思伤逝起,也相隔4年有余。“五四”的风暴早已过去,空前的轰烈之后是压抑的沉滞。在这几年时间里,中国革命经历了大起大落,新文化的主将们和中国人民从暴风雨式的呐喊趋向风雨过后的彷徨。小资产阶级和小知识分子们,终于发现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相隔着遥远的距离。“虽然一时凭借着革命造成的新风气和自己的勇敢奋斗获得婚姻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建立起幸福的生活。尽管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的洗荡,被推翻的封建主义统治者,正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右翼勾结起来,所以社会制度根本没得到改造。”5鲁迅说:“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了他们的奴隶了。”6“这并未改革的社会里,一切单独的新花样,都不过是一块招牌,实际上和先前并无两样”。7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终身大事中“娜拉”离家之后会怎样呢?于是鲁迅用伤逝作出了回答:“要么堕落,要么回来。”两部作品所描绘的是“五四”运动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背景下的女性形象,与当时的革命形势相契合,给人以壮丽的审美领悟。如果说终身大事唱响了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的序曲,是一首高吭的战歌,那么伤逝在序曲之后急转而下,唱出了一曲凄婉悲凉的挽歌。二、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探讨,把批判的矛头向社会深层拓展,指出斗争的方向“1918年第4卷第6号新青年上开辟了第一个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研究的专号易卜生专号”。从此,社会“问题剧”逐渐流行起来。胡适是介绍易卜生的主要人物,他发表了易卜生主义,并且用终身大事探讨了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问题。于此同时,为提出某种社会问题而创造的“问题小说”也流行开来。鲁迅是一位针砭时弊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伤逝明显带着问题小说的特征,而且这部小说是明确地针对问题剧终身大事中的“娜拉”走后怎样而作出的回答。一前一后,形成前因后果的关系。两部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问题,指出矛盾焦点,对吃人社会进行强烈的谴责。终身大事在揭示走出家庭的问题时,对社会的批判集中在两点上:一是批判封建迷信。田先生说:“呸!呸!我不要看。我不相信这些东西难道那泥塑木雕的菩萨就可相信吗?”“泥菩萨,瞎算命,一齐丢去!”在这里,作者把封建迷信掷于可笑又荒谬的境地,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二是批判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驳斥了田陈本是一家,两姓祠堂不准通婚的假道德。“有一家姓田的在南边做生意,就把女儿嫁给姓陈的。后来那女的死了,陈家祠堂里的族长不准她进祠堂。她家花了多少钱,捐到祠堂里做罚款,还把“田”字当中那一直拉长了,上下都出了头,改成了“申”字,才许它进祠堂。”只要花几个钱,所谓的礼教就可以变通了,更是一针见血地捅破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和虚伪。胡适在宣扬易卜生主义中,指出要对不合理的法律、宗教、道德进行批判,在终身大事里虽然没有对法律即国体本质给予批判,但对于旧中国的迷信和礼教的鞭打,在当时刚刚启蒙的中国社会来说,也是震聋发聩的,倡导了科学和民主思想,为人性解放和婚恋自由指出了正确的斗争方向。在这个方向上,他指出了应迈出的第一步,只是没有指出的太远。但这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万事开头难。作家的思想是受到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知识结构制约的。以胡适当时的留学背景、身处国情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形势来看,胡适也不可能为个性解放指出更远的路。而伤逝揭示社会大环境对个性自由的迫害问题时,批判随着涓生和子君在生活上受困的加重而加深了。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其实错了,统治阶级仍有很大的能力来干涉的。“当时封建统治势力鉴于革命造成的声势,不能一下子禁止、破坏、镇压一切婚姻自由,但他们也绝不会善罢甘休,并且有的是以惩罚手段来维护原有的社会状态。封建统治者放他们进了婚姻自由的乐园,却断绝他们生活的来源,这是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扼杀手段,很容易就会使涓生和子君刚刚争取的自由窒息在襁褓之中。” 8鲁迅说:“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又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9在这里,鲁迅一边批判了社会的黑暗,也攻击了这个社会把人的生存能力钳制了,展现了统治阶级迫害于人的深刻性。同时,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指出女性应该获得经济权的问题,然而“要求经济权固然是很平凡的事,也许比要求高尚的参政权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更烦难。”10由此,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之上,又指向了社会制度。告诉读者,只有彻底换了这“无爱的人间”,打碎这种“漆黑的染缸”般的社会,才能实现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的理想。就像那个黑暗年代的工人运动一样,广大工人只和资本家进行经济斗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知识分子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纪律有指导思想地与压迫者展开政治斗争,才是正确的有前途的战斗方向。三、两部作品应时而生,思想渐趋成熟,昭示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的紧密关系,在人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道路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文学的诸多功能中,“文以载道”、“经世致用”11是其中的重要功能,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阐述文学要有情感和思想,所谓思想就是强调了文学要有实用价值,应直接或间接对社会人生产生影响。终事大事与伤逝都是配合当时思想文化界提出的女子解放和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等问题而作的;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传播思想观点,达到认识生活、认识社会、批判社会、激励变革的目的。两部作品的诞生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终身大事塑造的叛逆者形象,尤如“洪水猛兽”,让很多受到“五四”洗礼的小知识分子跃跃欲试。“因为这戏里的田女士跟人跑了,这几位女学生竟没有人敢扮演田女士所以这稿子又回来了。”可见,这出戏在思想意义上的革命性。剧本里那喜剧性的结果,让封建统治者坐如针毡,担心传统的道德礼教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那条守旧的防线会在田亚梅冲破家庭后而溃不成堤。当这部作品真的搬上舞台后,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个性自由的决心,为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反对封建家庭的专制,纷纷打碎家长制的枷锁,冲出了限制人身自由的樊篱。胡适虽然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具有改良主义思想,革命不彻底,,他在作品里塑造的人物也只是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并不能代表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样适合于各个阶级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社会,要想获得人身自由,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生活,实现个人理想,不管哪个阶级,都必须打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跨出那道门槛。鲁迅作品的思想更深刻一些,但“他在20年代后期未接触马克思主义之前,也只是注重对国民性的批判。至于如何获得真正的个性解放,他也开不出一副完全正确的药方。”12但伤逝在指导青年男女追求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上,理性意义更为突出一些。它指出,封建小家庭容易突破,而社会大家庭的势力是强大的、顽固的。鲁迅说:“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13封建势力绝不会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统治,他们必然想尽各种办法来阻止、打击、扼杀各种革命思想和势力。如果只具有个人理想,不具有变革社会的社会理想;如果走出小家庭后,不断续向统治阶级斗争,那么早先在个性解放中获得的东西仍会失掉,并且陷于不能为生的境地。“五四”风暴结束后,革命的失败,封建势力的复辟等等,说明了革命的复杂性和艰苦性。而且知识分子在未来的道路上,也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涓生在被局长辞退后,出现了空虚、低落、丧气和无奈,就证明了这一点。鲁迅说:“革命是痛苦,其中也必须混有污秽和血,决不是如诗人所想象的那般有趣,那般完美;革命尤其是现实的事,需要各种卑贱的,麻烦的工作,决不如诗人所想象的那般浪漫所以对于革命抱着浪漫谛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14伤逝使人更清醒地认识到了当前的处境,看清当前的形势,以及肩上担负的责任。这部作品告诉人们,在没有实现社会理想的前夜,个性解放也无从谈起。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融为一体的,只有实现社会理想,才能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彻底地改变社会制度,实现科学民主的美好社会,个性自由和婚恋自由才能有充分生长的土壤。为此伤逝在思想意义上更为深沉深厚、更现实更有人性关怀和指导意义。正是终身大事突破小“铁屋子”的束缚,才有了伤逝要打碎社会大“铁屋子”的认识。前一部作品是后一部作品发展的基础,后一部作品是前一部作品的提高。青年男女在婚姻上不能取得封建家庭的允许,就应该勇敢地走出去。如果等一切条件都成熟了之后再走出去,那显然不现实,也等不及,统治阶级更不会自己主动去变革。不管外面的世界是美好还是无奈,只有走出去才能知道,才能感受到水深火热,才能看清下一步的路,找到继续奋斗的目标,并向这个目标义无反顾地奔去。由此可以说,终身大事是开拓者,伤逝继承和发展者。终身大事与伤逝都是站在了时代的高度,应时而生,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吹响了斗争的号角。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从历史的纵向来比较,伤逝比终身大事的思想内涵要丰富,革命更深入彻底。但从历史的横向上来比较,它们都是无愧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重要作品,都为个性解放和婚恋自由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