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ppt_第1页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ppt_第2页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ppt_第3页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ppt_第4页
談中西醫結合神經學科建設.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華夏書院 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認可 提供進修項目機構 CME PP0022 如何推動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和實施以保障病者的利益 陳士奎教授主講 陳士奎教授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副會長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及臨床醫學專家委員會委員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司長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工商科技局資助 在此活動內表達的任何意見 研究成果 結論或建議 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及專業服務發展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的觀點 本工作坊獲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就是 以人为本 从保障病者根本利益出发 综合运用和发挥中西医药学优势 形成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优势 安全用药 合理用药 提高疗效 降低医疗费用和成本等 实践证明 中西医结合具有上述各方面的优势 我国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的一贯性 连续性和毫不动摇性 党中央 国务院为我国制定的卫生工作方针 一贯主张中西医结合 强调中西医团结合作 从建国初期把 团结中西医 列为四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 到20世纪60 80年代制定的 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 到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明确提出 促进中西医结合 2003年提出 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 2004年 35 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 特别提出 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等等 2005年3月21日温家宝总理提出 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 然而 迄今在学术界对中 西医能否结合 需不需要结合 等等 仍有不同看法 特别是认为中 西医不能结合或不需结合者 还提出了很多理论 如中医药学 独特论 超科学论 自身规律 自我发展 和 保持特色 论 中 西医 不可通约 论 等等 甚至于有人公开否定和反对中西医结合 2006年4月5日报道广东省省长黄华华说 自主创新 不是 自我创新 自我创新 是什么都自己来做 小而全 都包了 自主创新 是 以自己为主 不排除引进吸收 举例说明 一 1997年1月公布 提出 中西医并重 发展中医药 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现代化发展 和 促进中西医结合 1997年8月却出版了一本 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 该书名曰 不去沉思和思考中医药学如何现代化发展 却一个劲地 一门心思否定或歪曲和攻击中西医结合 如 1 国内外公认 建国以来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就 该书却说 中西医结合 40年过去了 尽管我们花费的精力很大 然而收效甚微 教训不少 第153页 2 中西医结合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的一大优势 该书却大谈其编造的 中西医结合的误区 第147 151页 3 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已分别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国家标准 设置为一门独立学科 而该书却说 中西医结合概念不清 思路不顺 第262页 中西医结不是一支独立的力量 第150页 中西医结合是 人们常常怀着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或领袖指示的热情 却以感情代替科学 第157页 4 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 是依据我国 依法注册的新型医疗机构 中西医结合学会 是依法注册的法人学术团体 而该书却说 于是种种各行其是 随心所欲的机构组织 团体 学说都贯以 中西医结合 的旗帜竟相而出 给中医事业和中医学术的发展造成许多纷绕和混乱 第263页 二 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 特别提出 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2004年1月出版发行了李致重著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现将该书针对中西医结合的几篇主要文章摘要如下 1 论中西医的不可通约性 第24页 2 中西医结合 亟待定义 从20世纪50年代起 中西医结合 这一概念出现已经近半个世纪了 这期间在政治上作为 新生事物 的 中西医结合 诚可谓席卷全国 传遍全球 轰轰烈烈 非同凡响了 第68页 把中西医结合说成 政治上的新生事物 另外该文还说 这场没有起跑线的 中西医结合 在使中医日趋萎缩的同时 又令 中医药走向世界 大业有雷无雨 未兴先衰 第71页 这是在讨论中西医结合定义吗 李氏这篇文章曾发表于台湾 杂志2002年第4期 直到2004年第2期才发表陈士奎的文章 3 中医科学必须彻底告别 余云岫现象 该文是一篇彻头彻尾地反对中西医结合 反对西医学习中医文章 如该文讲 1958年 以毛泽东对卫生部党组 关于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 的批示和当时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的社论为基础 铸成了困扰中医发展长达40年之久的一个悖论 它进而又讲 40年来 毛泽东这一悖论渗透到中医医疗 教学 科研 管理的各个方面 由此造成的混乱和危害 是难以估量的 该文一开场就讲 以余云岫为代表的一些接受了西方科学和西方医学的人 许多不断改头换面 重新包装的 余云岫现象 始终若即若离 时急时徐地干扰着中医的健康发展 该文最后讲 在今天 余云岫 们不再是狂呼 废止中医 令人倍感担忧的 仍然是困扰中医发展长达100年的 余云岫现象 2000 7 15 陈士奎针对该文曾发表了 2000 12 56 4 西化 中医科研的致命错误 该文曾于2001年 2002年的台湾 杂志连发4期 给 定罪为 自设跳板 阉割在先 弃中就西 欲西非西 实验不实 假设更假 殃及池鱼 大道不孤 企图全面否定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教授 一系列研究成果 首先 该书作者连什么是中医科研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科研都不知道 把沈自尹教授的中西医结合科研说成 中医科研 所以 其命题就是错误的 其二 该文在台湾 发表的原文 参与这方面研究的带头人相继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令中医界许许多多的人疑惑或不解的是 肾的研究是中医墓铭誌 而以最高科学名义称赞这墓铭誌的竞然是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不认识中国中医学的科学性所在 中国科学院也分辨不出科学与伪科学 这一段落 作者在编入该书时删节了 说明什么 因此 从宏观整体上研究和揭示中西医结合 包括中西医结合医学 下同 的产生与发展规律 以及全面认识中西医结合发展规律 理解中西医结合与中医 西医 文化 科学发展及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 认识中西医结合的客观性 必要性 必然性等规律性 才能更主动地 自觉地按照规律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 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发展 有关规律的基本知识 一 什么是规律 科学学 给规律下的定义是 规律就是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 体现于空间分布 时间过程 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 必然的 巩固的联系 辞海 把规律定义为 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现代科学的发展 特别是系统科学或系统论证明 不但空间 时间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和属性 系统也是物质存在形式和属性 而且系统是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的存在形式和属性 因此 规律又可定义为 规律就是客观事物或系统发展过程中 自身固有的动态相互作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总之 客观事物或系统的本质联系或关系 是规律的核心 认识规律 就是认识客观事物或系统的本质联系或关系 所以认识中西医结合宏观发展规律 主要是认识中西医结合 中医 西医的本质联系 特别是要认识中医与西医的本质联系和关系 还要研究和认识中西医结合与人类社会发展 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发展 中西医结合也属于文化现象 科学发展 医学属生命科学范畴或科学范畴 的本质联系和关系 从而认识中西医结合的发生发展规律 二 规律的特性 1 普遍性即凡是客观事物和系统都有相互联系的运动 化 发展规律 相同的事物具有相同的规律 如自然界 自然系统 有自然规律 也称自然法则 社会 社会系统 有社会规律 思维 思维系统 有思维规律 不同层次的物质和系统都有其特有的属性及运动规律 如宏观规律 整体的 一般的规律 微观规律 部分的 特殊的规律 不同的规律有不同的作用范围 同时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如上述自然规律 社会规律 思维规律 它们的作用范围分别是自然 社会 思维系统 又是相互联系和制约 又如中医学的辨证规律 与西医学的辨病规律 二者作用范围不同但又是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和制约的 所以二者存在着辨证与辨病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规律 以上说明规律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系统中 2 客观性事物和系统是客观存在 规律是客观事物和系统自身固有的 所以规律也是客观存在 它既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也不能创造 改变或消灭规律 规律的这一特性告诉人们 必须按照事物和系统的本来面目去认识 并按照客观规律去实践 3 必然性是指由事物或系统的内在目的性 自组织性 有序性等本质特性决定的联系和发展趋势或发展方向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一对范畴 在事物和系统的发展过程中 二者同时发生作用 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偶然性隐藏着必然性 事物或系统的必然发展趋势 不但取决于偶然性 一种 实际状态 也取决于必然性 如中国同时存在并发展着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的实际状态 即属一种 偶然性 这一 偶然性 的实际状态 隐藏着中西医结合的必然性 则出现了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 综合的中西医结合发展趋势 必然性 4 可认识性空间 时间 系统是事物存在的形式 运动变化是事物 系统的根本属性 规律是通过空间形式 时间形式 系统形式及运动变化形式表现和反映出来 因此 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可以从事物和系统的存在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相互作用中发现事物和系统发展的规律性 因为规律是可认识的 人们才能发现规律 把握规律 按照规律办事 科学的任务或各门学科研究的目的 就是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 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中西医结合宏观规律性表现 一 中华和合文化是孕育中西医结合的土壤中西医结合研究为什么没有首先发生在其它国家特别是那些科技发达国家 而首先发生在中国 从发生学原理讲 其根源在于中国有中华和合文化的孕育 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化 而中华文化的深邃特质是什么 我国文化 思想 哲学界的学者们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求 如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 著有 和合学概论 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1996 著名思想史家 台湾学者钱穆著有 从中国历史看中国国民性及中国文化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82年再版 著名哲学家 中国思想史家 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著 中国哲学中 天人合一 思想刮析 漫谈和合 等 著名思想家 东方学家 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著有 21世纪文化瞻望 天人合一 新解 著名中国哲学史家 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著有 世纪之交看中国哲学中的和谐观念 著名社会活动家 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组委会主任程思远先生著有 世代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 见人民日报 1997年6月28日 等等都对 中华和合文化 命题展开了深入研究 共同认为中华文化的本质和显著特点是 和合文化 蔡方鹿 中华和合文化研究及其时代意义 光明日报 1998年1月17日第8版 一 为什么中华文化是和合文化 中华文化之所以被称为和合文化 集中体现于中华文化中的和 合 和合概念与思想 据有关研究 和 合二字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殷周时期和与合尚未联用 春秋时期出现 和合 二字的联用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 47年 如 国语 郑语 称 商契能和合五教 以保百姓者也 意思是说契 商朝始祖 能把五教 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 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 另如 国语 郑语 又说 夫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 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 完全相同的事物则无所生 以他平他 是指事物与事物 包括不同事物保持平衡关系 称为和 因此 和是指矛盾多样性或不同事物的统一 只有不同事物或矛盾多样性的对立统一 才有生机 才有发展 和实生物 孔子说 君子以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子路 即承认事物的差异或不同 但不同的事物可以和合 从而通过不同事物的互济互补或相反相成 达到统一和谐 另如 中庸 说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认为和是最高准则 和谐统一是规律 道即准则 规律之义 孟子 提出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之论 把和作为人文精神 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之重要性 老子 提出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认为万物都包含阴阳两个矛盾方面 而阴阳又互相依存 互相作用 构成一个和合的整体 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 天地万物生存发展的基础 墨子 认为 离散不能相和合 意思是天下不安定不和谐的原因 归根结底在于有离散心 易传 有 保合太和 乃利贞 之说 认为只有保持完满的和谐 万物才能顺利发展 到明清之际 出现了 阴阳者 一分为二也 景岳全书 及 交也者 合二而一也 方以智 东西均 三征 等对事物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的认识 通过以上列举的我国古代先贤们关于和合文化思想的论述 表明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 和合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因此 中华文化被称为中华和合文化 二 中华和合文化的本质特征 综上所述 和合的和 就是和谐 和平 和善 祥和等义 不同事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 谓之和 也可以说多样性的统一谓之和 合 就是相合 符合 综合 结合 融合 合作等 和合二字联用 已不是和与合的简单加合 而成为一个抽象的哲学化的认识论概念 含有矛盾对立和谐统一之义 和合指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 差异前提下 把不同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 互济互补的和合体中 和而不同 在不同事物的和合过程中 各个事物相互取长补短 形成矛盾对立统一体 并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 和实生物 推动事物的发展 由此可见 中华和合文化既承认客观事物的不同 如阴阳 天地 男女 天人 父子 上下 等 又认为不同的事物可互相和合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 如阴阳和合 和于阴阳 五行和合 天人合一 等 这些概念均成为中医学的理论概念 正因为有相异事物的存在 才有相互和合事物的产生 和实生物 和合的过程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 因此 和合这一概念 是一个充满辩证思维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化的概念 中华文化最伟大之处即在和合 和合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 我国各民族之间及各民族文化的和谐与融合 正是中华和合文化精神的体现 中华文化 对外来异国或异质文化 同样表现出和合精神 不仅具有吸纳 消化的能力 而且采取的态度是礼之 师之 纳之 化之 和合之 夷狄入中国 则中国之 刘梦溪 传统的误读 人民日报1994年3月9日第5版 反映出中华和合文化的博大精神和开放性 提示 这正是当今我国提出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自主创新的文化基础 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 凡思想最活跃 政治最昌明 经济最发达 社会最祥和的时期 都是中华和合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是各种思想竞争 融合 兼容 并立 和合的时期 如汉代开辟丝绸之路 打开了西域大门 唐代的长安成为世界文化交汇之地 使汉唐文化 包括中医药学 成为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 当今社会 正进入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期 和平与发展 成为全人类 全社会进步的主题 全人类都渴望和追求人与人 民族与民族 地域与地域国家与国家的和谐发展以及自然的和谐 生态平衡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自身的身心和谐 乃至科学的统一和谐发展 哲学的统一和谐发展 医学的统一和谐发展 仍需要发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 推动人类文明社会与科学技术及医学的进步与发展 三 中西医结合与中华和合文化 通过以上讨论 不难看出 中西医结合思想与中华和合文化思想一脉相承 中华和合文化思想是中西医结合产生与发展的思想渊源 中西医结合具有深厚的中华和合文化底蕴 是中华和合文化思想的体现 和合是中华文化思想的精髓 也是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或根基 1 中国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发祥地 中国的知识分子无不经受中华和合文化的熏陶 因此 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中国知识分子都铸就了和合思想及综合思维能力这是中西医结合首创于中国的思想根源 特别是毛泽东 作为中国一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能最先明确提出 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 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不但符合中华和合文化思想精神及其所揭示的事物发展规律 而且是对中华和合文化思想的具体发挥 2 中医药学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奠基巨著 黄帝内经 充分体现了中华和合文化精神 是一部融合 统一古代医学与哲学 医学与自然科学 医学与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等和合典范 她是中华和合文化孕育产生的医学知识产品 同样道理 近2000年后的现代 产生的中西医结合医学 也是中华和合文化孕育的结果 也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和合文化的和合思想 矛盾对立和谐统一 及辩证综合思维产生的医学和合知识产品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产生 充分显示了中华和合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师之 纳之 化之 和合之的博大精神 总之 中西医结合之所以首创于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有中华和合文化的孕育 有中西医结合滋生 成长的和合文化土壤 这是中西医结合首创于中国的文化根源 3 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是和合思想 和合精神 而且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开放体系 据研究 主要是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 特别是清代遭到了污染 出现了保守性 凝固性 排它性 封闭性 如著名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分析说 1600年到1900年 中国是抗拒西方科技的 为什么 科学史家列举了许多原因 没有独立的中产阶级 科举制度 文化传统中 只有人文 道德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学说 缺乏自然哲学和逻辑思维 等等 但我看还有一个主要原因 就是所谓 夷夏之辩 满清康熙皇帝是个极有心计的君主 他以东北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为了对付反抗 巩固统治 得显示自已是中国 正统 的继承者 于是着意比 正统 更 正统 排斥 异端邪说 与异质文化划清界限 要说这几百年 中国旧思想的代表者为抗拒西方科技的传入 想尽了各种理由 其中一种是 西学中源 你西方科技有什么了不起 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了 这种现象直到进入20世纪 才算改观 心远 在碰撞中产生能量 杨振宁教授答问录 光明日报1994年5月7日第2版 这一透彻的分析 警示 深刻启发人们 应清洗掉本来不属中华和合文本质的保守性 排它性 封闭性 凝固性及尊古崇圣 崇拜权威性 当然首先要从每个人的头脑中清洗掉 还中华和合文化的本来面目 尤其对中医药学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 更应继续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 二 中西医结合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必然结果 虽然人类文化的起源或发祥是多元的 形成了历史上的文化多元性和多样性 但是 打开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展现的是在多元的民族文化中 却始终贯穿着一元的时代精神 从20世纪中叶发端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到20世纪末即出现了各国各民族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的结合 结合医学 研究与发展 成为世纪之交的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 一 东西方文化概述 以发明和使用文字为标志和始点 如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文字是商周时代的甲骨文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阻隔 在世界各地域生活的先民们创造了各自不同的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 如中华和合文化 古埃及文化 古希腊文化 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 等等 其中历史最悠久 影响最深远 至今仍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则属以中国为源头的东方文化和希腊为源头的西方文化 1 东方文化发源于中国黄河 长江流域 五 六千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中华民族 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这一文化后来传播到日本 朝鲜 韩国 东南亚诸国 形成了所谓东方文化圈 她是人类文化史上惟一从未中断过的文化体系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成为一种从未中断过的医学体系 2 西方文化发源于地中海周边地区 其中最早在地中海南崖形成了古埃及文化 其东崖产生了古巴比伦文化 后来逐渐消亡 其北崖则产生了古希腊文化 然而在中世纪欧洲宗教黑暗统治时期 使西方文化陷于停滞状态 后来经过15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 又重新复兴了古希腊文化精神 请注意 是复兴了古希腊文化精神 不是回复古希腊文化 自然科学 艺术等得到空前发展 并传播到整个欧洲 后又由欧洲传播到美洲 澳洲等 形成了所谓西方文化 这一文化导致了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 将人类历史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西方医学是根植于古希腊文化土壤 并经过文艺复兴运动洗礼而发展起来 又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断吸收科学技术为营养 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医学 东西方文化都是起源于公元前500年前后 在人类文明史上成为两支文化主流 她们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二 东西方文化交流 文化的本质具有传播性 文化交流产生于人类需求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人类社会的功能和特征 1 古代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 在没有发明交通工具之前 很难进行文化交流 随着交通工具的出现 人类活动范围 地域的扩展 即出现了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乃至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如前述 中国自秦汉以来由于内外交通日益发达 西汉 公元前206年 公元24年 的汉武帝时 即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直到中亚 开辟了丝绸之路 东汉 公元25年 220年 明帝又派班超等人出使西域直达波斯一带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魏 晋 随 唐时期 中国与韩国 日本 越南 东南亚诸国 阿拉伯国家等文化医药交流日益频繁 宋 元 明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则更加广泛 而且在公元14世纪以前 中国文化 科技远远比西方发达 如闻名世界的造纸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四大发明 以及中医药学等 呈现着 中学外传 中学西传 的文化传播态势 2 近代西方是从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揭开近代史直到19世纪末 中国则以1840年鸦片战争后揭开中国近代史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一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带来近代交通 通讯工具的出现 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然而 这一时期 由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 使近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呈现出 西学东渐 西风东进 的传播态势 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形成来说 学术界认为不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发展产生资产阶级革命而形成 而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借鉴西方文化 发挥中国固有的中华和合文化的融合 吸纳力 变外来文化中国化 才进入近代文化发展阶段 所以 中国近代文化是以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和合 交融为特点 东西方文化在中国交融发展 表现于各个文化领域 仅举例说明如下 1 哲学的中西汇通与合流 如胡适 1891 1962年著名学者 哲学家 安徽绩溪人 将杜威的实用主义同中国的非儒学派结合起来 梁漱溟 1883 1988年 著名哲学家 广西桂林人 著有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等 将柏格森主义同中国的王学结合起来 张君劢 1887 1969年 著名哲学家 上海人 将柏格森 倭坚哲学与中国宋明理学结合起来 金岳霖 1895 1984年 中国哲学家 湖南长沙人 和冯友兰 1895 1990年 著名哲学家 河南唐县人 将新实在论与中国程朱理学结合起来 构建 新理学 体系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及传统哲学的优秀成果结合起来 等等 在中国开了中西哲学汇通 结合 统一的先河 著名哲学家牟宗三 1909 1995年 山东栖霞人 更明确地讲道 哲学是普遍的 所以哲学只有一个 没有所谓中国哲学 也没有所谓西方哲学 因为凡是哲学讲的都是普遍性的真理 如科学一样 无所谓中国的科学或西方的科学 就只有一个科学 而且科学是无国界 无颜色的 这对科学真理来讲是最明显的 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第1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 2 美术的中西汇通与结合 如早在康熙年间 意大利人郎世宁 Giuseppecastiglione 1688 1776年 天主教修士 画家兼建筑师 1715年来中国北京传教 曾任宫廷画家 其作品参酌中西画法 中西合璧的画风就已产生广泛影响 又如早年留学法国的中西美术比较研究的先驱者林风眠 1900 1991年 中国著名画家 广东梅县人 开创了绘画艺术的中西结合之路 另如徐悲鸿 等等 3 音乐的中西融合 如中国的 新民乐 便是东西方文化和音乐交流的结晶 声乐的中国民族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和谐融合 已成为中国在声乐上的创新 成就了许多中西合璧的歌唱家 如吴碧霞 等等 4 建筑艺术的中西合璧 5 医学上的中西汇通派出现 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 3 现代从19世纪至今 是东西方文化交融发展的时代 特别是当今世界 不仅现代化交通 通讯使地球上的东西方近如村落 由于信息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和网络时代 东西方的文化信息 科技信息等传播和交流可随时进入千家万户 东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 正从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 互相借鉴 发展为共同应用 资源共享 西方文化东方化 东方文化西方化 世界文化综合化 融合化发展 已成为历史的趋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已崛起 科学一体化 统一化迅猛发展 促进着世界性文化高速发展 所以 当代已进入建立统一世界文化的历史时期 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终于走上了 易经 所说 天下途殊而同归 这就是规律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中西医结合医学 正是伴随着东西方文化交融发展而产生 她是 东西方文化碰撞发出的一个和谐音符 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 三 中西医结合符合现代科学融合发展的规律 中西医结合研究 产生于20世纪中叶 恰逢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整体综合化和全面社会化发展的历史时期 科学的融合正在兴起 一 科学发展的 综合 分化 新综合 规律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 表现出 从古代的综合 到近代的不断分化 又从分化到现代的新的高度综合的 综合 分化 新综合 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时间过程 历史 性规律 1 古代综合在古代 无论是东方 中国 或西方 希腊 都没有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等区分和界线 都是把探索世界万物本质 本原 的科学思想包罗在统一的 自然哲学 知识中 形成宏观综合 统一 的知识 其综合是以宏观整体观为特征 现代科学的综合与15世纪前的古代综合有本质不同前者是在科学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 后者则是在科学萌芽时期 自然哲学仅是科学的雏形 尚未出现科学分化的宏观整体综合 2 现代科学的综合 绝不是回归古代的宏观综合 不是向 古代直观 笼统 思辩综合的简单回复 而是以科学分析所获得的成就为基础 建立在分门别类的科学理性分析认识基础上的综合 所以称为 新综合 否则 科学就呈现不了 螺旋式 上升发展了 3 近代科学的分化科学史进入近代时期 是以1543年哥白尼 NicolausCopernicus1473 1543年 波兰天文学家 的 天体运行论 出版 推翻 地心说 建立 日心说 为标志 被称为 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即真正的科学到近代才诞生 所以 近代科学分化 突出的一点是把自然科学从哲学 或自然哲学 中分化出来 并对自然界各个方面作分门别类的研究 如产生了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数学 天文学等 这一时期 虽然以科学分化为主 但也不乏综合 在科学分化过程中不断出现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础上的科学综合 如 牛顿 IsaacNewton 1642 1727年 英国物理学家 著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提出的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 牛顿力学 实现了自然科学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 是由德国的迈尔 英国的焦耳格罗夫 德国的赫尔霍兹 丹麦的柯尔丁等几乎同时发现 揭示了机械 热 电 化学等各种运动形式的统一性 是第二次自然科学理论的大综合 法拉弟 MichaelFaraday 1791 1879年 英国物理学家 的电磁理论的建立 揭示了光 电 磁三者之间的本质统一性 是物理学第三次理论大综合 等等 据关西普 汤步华 科学学 第1版 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 24 25 4 科学发展的 综合 分化 新综合 历史规律 反映人类思维和方法论的从古代综合思维和综合方法 论 为主 近代分析思维和分析方法 论 为主 现代综合与分析相结合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方法 论 的演变规律 特别是古代 自然哲学 方法论具有综合思维功能 古代东西方哲学关于世界普遍性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整体观念等 是人类综合思维的伟大先驱 尤其中医药学最完美地表现了古代人类综合思维及综合方法论 需强调 综合与分析是辩证的统一 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 始终贯穿着综合与分析的辩证运用 既或在现代科学高度融合发展过程中 也离不开分析思维和分析方法论 如系统论或系统科学 也要分析系统的元素 单元 结构和功能及其动态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等 综合相互关联的元素 单元 集合成为有序的 有预定功能的系统 中西医结合研究 尤其需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二 现代科学融合发展的表现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人类科学技术进入现代发展时期 自20世纪中叶以来 科学技术出现整体化 综合化发展 突出表现于学科的交叉 综合 融合 交叉学科 包括边缘学科 综合学科 横断学科等 不断兴起与发展 1 边缘学科同一科学部类 如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等 内部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 渗透 融合而产生的学科 如物理化学 生物化学 量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射电天文学等 或不同科学部类 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 有关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 渗透 融合而产生的学科 如数理经济学 社会生物学 计量历史学等 2 综合学科运用多门学科的原理 方法 研究一个共同的客体 对象 而产生的学科 如生命科学 包括现代医学 中医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等 环境科学 生态科学 海洋科学 空间科学等 科学家们指出 应用一门科学的方法 去研究另一门科学的对象 使不同的科学方法 创造新的实验技术 和对象有机结合起来 可扩展科学研究的对象揭示新的客观规律 形成新的理论思想 对于促进新学科的建立和改造原有学科是十分重要的 3 横断学科如系统论 系统科学 信息论 信息科学 控制论 控制科学 协同论 突变论 耗散结构论等等 它们的特点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某种物质结构及其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 而是以系统动态相互作用的元素 集合为研究对象在全部科学体系中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 即它们创立的科学原理 方法可作用于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应用于各门学科 横断学科的产生 揭示了各门学科领域的新关系 促进了科学的整体化 一体化发展 系统观或系统思想在古代的中国和希腊时期就已存在 不过属于哲学思想或自然哲学范畴 现代科学技术为系统思想提供了量化方法和计算工具 电子计算机 等 从而使系统思想从哲学思想范畴发展为一种科学方法论 乃至系统科学 4 其他如科学 技术与生产三者的紧密结合和一体化发展 技术成为科学化的技术 生产成为科学化生产 从而产生信息工程 生物工程 基因工程 化学工程 金融工程等新学科 上述交叉学科的发展 反映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1 科学的统一发展 各门科学相互交叉 渗透 融合发展 反映了传统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统一性 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正朝着形成统一的科学体系 向实现 科学的统一 或 统一的科学 目标发展着 正如德国物理学家 量子论 的首创者普朗克 MaxPlanck 1858 1947年 所说 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 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 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 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到化学 通过生物学 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 转引自 科学学基础 第1版 北京科学出版1983 5 现代科学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入研究 愈来愈发现客观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的不可分割性 相互交叉性及对立统一性和系统性 这一客观规律决定了科学的发展方向 如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郎菲 L Von Berta Lanffy 1901 1971年 在其 一般系统论 基础 发展 运用 一书中说 我们相信 一般系统论的未来发展将是走向科学统一的重要一步 实践证明 系统论促进了现代科学的整体化 统一化发展 2 学科交叉 融合的创新性 一方面 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产生新的边缘学科 综合学科 横断学科等本身就是现代科学的创新性及创新活力表现之一 因为每一交叉学科的产生都给人们带来新的方法 新的认识如分子生物学是化学 物理学 信息科学和生物学相互交叉的产物 知识产品 它给人们创造了应用化学 分子生物化学 物理学 分子生物物理学 等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手段和方法 并使生命科学进入以生物大分子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新阶段 1953年 美国生物学家沃森 J D Watson 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 F H C Crick 在分析和综合前人工作基础上提出的DNA 脱氧核糖核酸 双螺旋结构 完美的说明了遗传物质的遗传 生化和结构等重要特征和规律 给人们带来了对遗传本质的突破性认识 如遗传密码的破译 并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另一方面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 展示着许多 传统 学科的边界是创新的沃土新的科学技术生长点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技术上的重大发明等 越来越多地产生于学科之间的 空白带 上或交叉点上 或学科的相互渗透中 物理学 化学与生物学互相渗透并有机结合 产生分子生物学就是典型 中西医结合医学 是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相互渗透的结果 特别是对病人的诊断 一方面 建立在现代医学理论 病因学 病理学 生化学 分子生物学等 基础上的辨病诊断 对于中医学来说是一个空白 而建立在中医理论 病因病机等 基础上的辨证诊断 对现代医学来说是一个空白 恰恰在这两个 空白带 上 产生了 病证结合 诊断等等 3 科学研究活动的群体化及社会化发展当代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工程技术问题或社会问题等 都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复杂的系统性 因此科学研究越来越复杂 规模越来越大 必须运用多学科知识 多种技术手段才能解决 一个研究群体必须汇集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互相合作 相得益彰 这是现代科学研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对于中西医结合研究 同样需要多学科研究 需要更多的群体智慧 局部或单一层次上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难以显著地推动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三 中西医结合与现代科学融合发展的一致性1 毛泽东1956年关于 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 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 新药学 的理论思想 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规律及学科交叉 渗透 融合发展的规律 因此在这一理论思想指导下开展起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是符合客观规律的研究 2 中西医结合医学 是顺应现代科学整体化 融合化 统一化的发展趋势 即普遍性规律 应运而生 而且 她属于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两个同一部类的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 渗透 融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中的综合学科其产生发展符合现代科学融合化乃至统一化发展规律 3 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及现代科学的融合创新发展证明 任何历史时期的重大科学成就或理论的突破 都来自对前人科学研究的综合 如前述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几次重大理论综合 历史上任何一个大科学家 都不只是一个知识的创造者和生产者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知识的综合者 综合就是创造 成为人类科学发展的规律性表现 中西医结合医学 是一门新兴综合学科 她是在不断综合中西医药知识 不断创新和创造的 综合就是创造 的必然产物 又将在科学层次上不断综合中西医药学知识过程中 不断综合创造地持续发展 因此 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 渗透 融合的必然产物 符合学科交叉 渗透 融合发展规律 规律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人们赞成与否 对其是无法否定的 四 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 中西医需不需要结合 是不是必须结合 为什么要中西医结合 这类问题还是用事实说话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所以 在此仅结合两则临床实践的实例讨论如下 例 一 山东中医学院著名中医教授李克绍在其 谈谈辨证与辨病的体会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 2 27 一文中说 时至今日 辨病还有新的内容 仅仅依靠张仲景时代那样技术水平来辨病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古人受到时代的限制 其所谓病 只能是直觉的 宏观的体态反应为基础 所以有不少称之为病的 实质上仍然是证的概念 譬如 以疟疾来说 并非都是疟原虫病 胸痹也并非都是心血管病 它不能像现代医学那样 以微观的细胞结构变化 代谢变化为基础 因此提到辨病 最好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而且这种结合有时还是必要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试举一个我终生难忘的病例为证 余回原籍渡暑假 邻人陈 求诊 40多岁 男性农民 低烧已数月 周身骨关节疼痛 多方治疗 未见痊愈 按其脉洪大有力口中略觉干渴 给予白虎加桂枝汤 一剂 诸症完全消失 他高兴得逢人便说 我花了几十元钱都没有治好的病 现在花不到几角钱就治好了 可是过了几日 他又来求诊 主诉食欲不佳 什么饭也不想吃 诊其脉象 倒也平平 只是舌红苔少 口中发干 胃中觉热 从辨证来看 显然是肝阴不足不能疏土 因仿 伤寒论 厥阴病意处方以乌梅为主 少佐党参 石斛 麦芽之类 一剂食欲增进 嘱继服二 三剂即可停药 谁知不几日又来求诊 表现往来寒热 一日不定时发作 其脉也转为弦象 只要学过 伤寒论 的人 都会知道这是厥阴出少阳 与小柴胡汤原方一剂 寒热消失 三次都是辨证论治 三次都是运用经方 三次都是效如桴鼓 但到寒假时又遇到此患者 他说 您回济南后 我的病又犯了 到文城医院查是胃癌 切除后现已好了 其又过半年 患者终于死去 李教授以此病例归纳出四点教训 1 单纯辨证还有所不足 必须与辨病相结合 2 辨病还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不通过现代化医学检查 要诊断胃癌是困难的 3 追忆患者第二次因食欲不振求诊时 曾诉说吐黑水吐黑水这一症状不在上述白虎汤 乌梅丸 小柴胡汤证之内 本应引起注意 只因满足于辨证的明确而有效便忽视了这一同中之异 未嘱病人加以注意早作检查 这是值得吸取教训的 4 吐黑水是现代医学诊断胃癌的特征 我不是西医 未诊断出胃癌还是有情可原但吐黑水古书早有记载 并有治疗方法 我竟未用 就于心有愧了 永志吾过 作为教训 例 二 陈锦荣在 中医内科临床医误刍言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6 1 29 一文中指出 中医内科临床医误原因之一是诊断不明 贻误病人 并举一生动病例说明之 患者三年来有胃病史经常服用本市某老中医的中药而缓解 某日晨服 十香肚痛散 一支 痛稍缓解 旋即疼痛 下午二时疼痛加剧 请老医生出诊 诊后认为乃 胃肠积火 腑气不通 二天未大便 用调胃承气汤加味 一贴服后疼痛加剧 其丈夫请老医师复诊 答曰 需二 三贴才能见效不用焦急 当夜十一时 病人汗出淋漓 腹痛翻滚急送某医院外科急诊 诊为弥漫性腹膜炎 中毒性休克 经剖腹见胃内容物药液流入腹腔 穿孔处在十二指肠球部 经抢救转危为安 40天后痊愈出院 医误分析 诊断错误是主要原因 说明中医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和诊断方法 在必要的情况下对病人进行中西医结合抢救 方能不贻误病情 作者还进一步分析道 历史条件不同 时代对医学的要求不同 中西医两方面取长补短 也是防止医误的重要因素 说明在中医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中 中医 中西医结合医生掌握中 西医两种医学理论的必要性 牢固建立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或模式的必要性 建立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病症结合 诊断模式的必要性及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病证同治 的必要性 等等 现进一步讨论如下 一 掌握中 西医两种理论知识的必要性 分析以上两则实例出现误诊 漏诊 误治的原因 在于医生囿于封闭性和贯性思维 只运用了中医理论知识去观察和认识病人 仅运用中医学概念去分析 综合 判断 推理 治疗 然而 在中医学理论概念框架网络中 根本就没有十二指肠穿孔 弥漫性腹膜炎等等西医学的概念 再加上可能存在观察不细致 不全面 不系统 不准确 如辨证做不到系统的辨主症 辨主征 主要体征 辨病因 辨病位 辨病机 辨病性 辨病期 辨预后等因素所造成 如 例一 所反思 本来病人在第二次就诊时 曾诉说吐黑水 而未引起医生重视 例二 忽视病人的胃病史 又对病人的病情判断有误等 由于医生不具有西医学的理论知识 也就不可能自觉地同时运用西医理论知识去观察和认识病人 自然不可能有胃癌 十二指肠穿孔 等西医概念 因此 中医 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中 强调医生掌握中西医两种理论知识 并形成中西医结合知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医生具有中 西医两种理论知识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能力 只少有助于减少或避免误诊 漏诊 误治等情况的发生 因为 1 中西医结合有助于满足临床实践需要 中西医学是运用不同方法 观察研究同一对象 人及其与自然社会环境关系等 的不同层次而获得的两种不同的知识系统 认识成果 实践证明 它们的理论各自都能解释在其认识范畴内的生命活动 健康与疾病现象 它们的方法各自都能部分地解决医学问题 它们对医学实践都具有相应的指导作用 在防治疾病 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延长寿命 提高劳动能力等方面 又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等等 因此 医学实践需要把两种医学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人类健康需要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和保障 做为中西医结合医生 则必须掌握中西两种理论知识 才能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 2 中西医结合有助于克服中西医的局限性 人类的认识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中西医药学都各自有其认识的局限性 方法的局限性 理论的局限性等 都不是完美无缺 都不能也永远不可能各自单独地或相互结合后穹尽把握客体的生理与病理状态 就像追求对真理穹尽是根本不可能的 可能的只是逐步去逼近真理 有人说 中医依靠望 闻 问 切四诊而收集的研究对象 与直观的研究自然界的物候 气候不同 主观上有医生的刻意求索 客观上有会思维 能讲话的研究客体 即人 的主动提供 因此可以全面 具体 真实地把握客体的生理与病理状态 李致重 中医复兴论 第1版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 44 45 仅从上述两个临床实例看 就是不可能的 从认识论看更是根本不可能的 只少它不可能把握西医所认识到的客体 人 的多系统 多层次 整体 器官 组织 细胞 分子 原子 生理与病理状态的 客观存在 这也是中医学认识 方法 理论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同样 证 这一反映人体整体生理状态或人体荷病 临床显性或隐性 或亚健康引起的整体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医学概念 是中医学研究人体所获得的理论认识和 客观存在 而西医学却没有这方面的认识 这就是西医学认识 方法 理论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中西医结合则有助于克服中西医双方的局限性 促进对人体认识的更趋近全面性 深刻性 如 病证结合 诊断方法 初步实现了同时对疾病及患病机体整体病理生理反应壮态的诊断 反映了综合运用中西医学理论知识和方法 对 病人 的认识 使对 病人 的认识更趋全面和深刻 不仅有助于减少或避免误诊 漏诊 更有利于指导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 其诊断思路示意图如下 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思维方法 主病与主证紧密对应 副病与兼证紧密对应 二 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的必要性思维是人脑特有的一精神活动 是一定时代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系统进行分析 综合 判断 推理等认识活动过程在实际思维过程中 各种科学 方法 哲学 方法 都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思维 因而产生不同的思维方法 如恩格斯在 自然辩证法 中说 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下 问题只是他们究竟愿意某种坏的时髦的哲学来支配他们 还是愿意由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绩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形式来支配他们 1 临床观察和认识是渗透着理论和思维的临床活动 是医生的一种观察和认识活动 作为认识主体的医生 并不是以空白的头脑去观察和认识客体 病人与疾病 恰恰相反 医生只能以自已已经占有的理论知识 中医的 西医的 中西医结合的 或其它传统医学的 和思维去观察和认识客体 另一方面 临床观察和认识活动不仅包括医生的感觉 知觉和表象 而且包括医生的概念 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 即运用专业知识对观察到的临床表现 症状 体征 舌象 脉象 实验室检查等 给予系统的综合 分析 判断 推理 对客体 病人 的特殊 异常表现的识别 鉴别 和把握 所以 临床观察和认识活动 不可避免地渗透或贯穿着理论 如果临床观察和认识活动 不渗透某种相应的理论和思维 不仅观察过程无法进行 观察的结果 如诊断 无法得出 甚至观察的对象都不存在 如X线胸片或CT片 心电图 化验报告单 它们本身都是 客观存在 但对于没有相应医学专业知识的人来说 则无法构成观察 认识对象 看到了也不认识 因为观察分析X线胸片 需要运用医学X线理论为指导 观察分析心电图 需要心电图知识和理论指导等等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 G W F Hegel 1770 1831年 曾说 如果一个人没有相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