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答案的).doc_第1页
黄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答案的).doc_第2页
黄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答案的).doc_第3页
黄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有答案的).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本文阐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的关系,概述这一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孟子把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进行比较,强调战争中“人和”的作用,并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这个观点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3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C)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委而去之(放弃)(2)亲戚畔之(通“叛”,背叛)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7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8第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推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9文章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请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示例:美国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推行单边主义,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孤立。10“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比较阅读】【甲】(见课文)【乙】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注】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与:同“为”,替的意思。尔也:而已。圹(kung):原野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1)寡助之至(极点)(2)所恶勿施尔也(所厌恶的东西(事情)(3)兽之走圹(跑)1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加以翻译。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13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14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5甲文中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2孟子在文中第段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AD)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3第段画波浪线句属于事实论据。作者从个人发迹的事例再说到统治者治国的方略,最终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因之苦。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6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两章中与这一看法相同的语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8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委靡死亡。9在文中找出从治国角度论述的一句话,写在下面。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0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11材料链接:2008年,伟大的祖国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来的灾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注】邦:国家。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灾难和苦难能够磨炼人们的意志,激起人们的斗志,使人们更加团结一致,爆发出更为强大的力量,从而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拓展阅读】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焦思:焦虑思考。胆:即胆囊,胆汗极苦。12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1)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邹忌讽齐王纳谏1本文题目中“讽”的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2本文选自战国策,相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期刘向整理,编为三十三篇。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2)朝服衣冠(穿戴)4翻译下列句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漂亮)?5下面两句中“及”的意思分别是什么?(1)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赶得上)(2)及郡下,诣太守(至,到达)6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妻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答。7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臣之妻私臣(偏爱)(2)朝廷之臣莫不畏五(没有,没有人)9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10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啊!1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1)宫延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2)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3)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12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13请就第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内容方面:邹忌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14翻译下面的句子。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以得到上等的奖赏。或:所有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大臣、官吏、百姓,可以得到上等的奖赏。15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上书劝谏我的,可得到中等奖赏。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17“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像市场一样(热闹)。现在用来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18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启示: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19齐王纳谏之后取得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候国中地位提高。20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第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B本文第段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C本文第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21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 出师表22从本文看,邹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