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四十八(下.doc_第1页
2010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四十八(下.doc_第2页
2010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四十八(下.doc_第3页
2010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四十八(下.doc_第4页
2010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四十八(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组第二组问题(2)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离情,试简要分析两首诗感情的不同之处。答前说明:问题(2)是属于“对比鉴赏型”,据题要求是要说出其感情的不同之处,作答时可抓关键语句或字词去把握或品味不同的情感。答案:送诗中“送君不觉有离伤”,表达了洒脱、乐观、豪爽的感情;/黄诗中借“孤”“远”“尽”“唯天际流”之离别之景物之人的动作行为,表达了诗人惆怅、难舍、牵挂的感情。送柴侍御注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问题(1) :这首诗就体裁而言属于,就内容而言属于。答:七言绝句/ 送别诗 体裁一般指绝句(四句一首)、律诗(八句一首、二三联对仗、词(长短句、曲;内容可从“送”中看出)问题(2)诗贵凝练含蓄,试品味“两地秋”的内涵。答前说明:此题属“语言特色分析型”。答题步骤为:先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诗歌的语言特色。然后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怎样体现这种特色。最后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题干中已点明“含蓄”的特点,所以作答主要放在。答案:诗的前两句写送行。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诗人的情绪。(步骤)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步骤)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步骤)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问题(3) :诗的三、四两句情景交融,写对韦参军深切思念,试作简要分析。答前说明:此题属“分析意境型”。答题步骤:用生动的较有文采的语言去描绘诗句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注意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去理解描绘画面,语言表达要力求准确优美。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尽量多用几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与之相吻合的情调的特点的词语。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述切忌空洞,问答要具体。或简要地说就是据题干要求,要把诗人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的“情”怎样通过“景”来表达说明说透,体现“情景交融” 答案:“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的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显出友情之深。“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八.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问题(1) :仔细品味这首诗,它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答前说明:是属“分析意境型”题,据题干要求,只要回答出“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就可,此意旨不难。答案:既有对友人的真挚怀念之情,又有心头的寂寞之情。问题(2) :你认为这首诗最凝练传神的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答前说明:此题属于“炼字型”题。从上答题注意得: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或“诗眼”“字眼”“题眼”),一般是动词、形容词从解答分析知: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须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从答题步骤知方法:首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即字解。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去用生动的较有文采的语言去描述该字所在句子的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何表达效果。有的还可 答案“冷”与“空”。/“冷”字既写出了郡斋气候之冷,更突出了诗人心里之冷。正是在这种冷的心理感受中,诗人想到了栖居寒冷山林中的友人,要用热酒去安慰、温暖那些风雨故人。而“空”字则烘托出一个秋气萧森、落叶满地、全无人迹的清冷荒山,两相呼应,景与情浑然天成,构成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使读者产生复杂的人生感受。九.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问题(1) :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呜叫、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答题说明:此题属“分析技巧型”。答题步骤为: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从什么方面体现用了这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分析诗人何时何景下的什么情感)。答案:颔联用反衬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遥远,构成极大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实际上,这孤零零的雁儿正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其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远追求。可理解为诗人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和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教师提示:作答时要扣住或体现评论语“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呜叫、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来赏析)问题(2) :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自况),表达了他对漂泊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十.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注:箨龙: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问题(1) :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答前说明:问题(1) 属“分析技巧型”。既然是“技巧”就应明了其运用了什么手法,从诗中看,显然是“衬托”,然后想想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幽(幽静、幽美酒)”的。答案:以景写“幽”,用“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动衬“幽”,用“下鹭”衬出其境幽;以声衬“幽”,用“鸣蛙”来衬托环境之幽静。问题(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前说明:属“分析意境型”,回答时要体现“复杂”,即有多种心情。答案: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门;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题大庾岭注北驿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注: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分界线,故有“北雁南飞至此回”的传说问(1) :这诗在抒发感情方面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请你对其中一种手法作简要赏析。答前说明:此题是属“分析技巧型”,可从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去入手 答案:在借景(物)抒情或寓情于景、对比、反衬、用典上任选一种赏析即可。借景(物)抒情。诗人借“南飞雁”“陇头梅”将怀土思乡的感情融在具体形象中,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对比。北雁南飞“至此回”与“我行殊未已”相对比,把诗人怀土思乡的忧伤、哀怨、痛苦表现得更加深刻。反衬。以“江静”“潮落”反衬诗人哀怨痛苦、无一刻宁静的内心世界,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气氛。用典。“陇头梅”,化用南朝诗人陆凯的诗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使读者产生了不尽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虚实结合。诗歌前三联写的途中所见所感,是实写;最后一联“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是虚写,虚拟了一段情景来描绘诗人深切的怀土思乡之情。这样写虚实结合,凄切缠绵。(还有描写、抒情、对偶、反问等,能够结合文本恰当分析均可。) 问题(2) :这首诗最后一句中的“应”字极为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该字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前说明:此题属“炼字型”题。答题步骤:先解释该字在句中含义,即字解。然后展开联想,把该字放人原句中去用生动的较有文采的语言去描述该字所在句子景象。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怎样的感情或有何表达效果。答案:“应”是“应该”的意思,(步骤字解)明早遥望故乡,该是梅花开放陇头的时候吧,(步骤句解)遥望遥想,但表现的是一种不确定、不肯定的主观感觉,表现了诗人怀土思乡而又归期未卜,想以望梅自慰却难以实现的凄切缠绵的情怀。(步骤)题大庾岭注北驿宋之问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高考专题辅导专题四十八:古诗鉴赏答题模式练习第五模块:古诗鉴赏模型一分析诗歌意境型模型二分析表现技巧型模型三分析语言特色型模型四分析炼字型模型五分析关键词型模型六分析形象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