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家庄市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一语文(B卷) 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l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指定位置。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战争与香烟的缭绕情结(有删节)李文岚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枪林弹雨的战场和刺刀见红的拼杀,其实,小小的香烟在战争中也占有一席之地。美国大兵的“骆驼”和“好彩”,苏联红军的“马合烟”,都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物资。而巴顿、丘吉尔、斯大林嘴里咬着雪茄的形象更是家喻户晓。香烟似乎成了战争的一个象征符号。 香烟自传入欧洲起,便同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烟草中的尼古丁具有麻醉和止血的作用,可以缓解伤痛,同时也可以让疲惫不堪的人打起精神,让焦虑烦躁的人镇定下来,而枯燥、恐惧和伤痛正是士兵们最大的敌人,因此,烟草天然地契合了他们的需要。 现代的烟草源于美洲大陆,1492年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到达中关洲的萨尔瓦多,当地的印第安人将金黄色的烟叶赠给哥伦布,烟草从此传入欧洲,并向全球扩散。烟草在欧洲的流行首先是从军营开始的。为了缓解战争中士兵的不良情绪,许多西方国家开始向本国士兵和雇佣军发放烟草、烟斗。17世纪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虽然不抽烟,也憎恶烟草的味道,但他懂得烟草对于士兵们的意义,因此,法军的战略后备物资中有大量的烟草。烟草有时甚至跟食品一样重要。 由于17世纪的欧洲战争空前频繁,因此,导致了大范围的疫病流行霍乱、疟疾等流行病很容易在人员密集的军队中滋生,并随着士兵的征战和返乡不断扩散。随之而来的,则是吸烟的恶习被士兵从军营带到了民间。烟草最早在美洲印第安人那里主要就是被用来治病的,它所含有的尼古丁等物质不仅可以止痛,而且可以杀死霍乱杆菌、肺炎杆菌等许多病菌。因此,在医疗水平低下的时代背景下,烟草很自然地成为饱受流行病困扰的欧洲人廉价的灵丹妙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烟民的行列。就连当时最早大力提倡禁烟的英国,也因为霍乱流行而被迫改变了禁烟的态度。 差不多与此同时,中国的明王朝为了禁烟,以斩首示众惩罚私种、私售者。但此时它正同东北的后金苦战,当时的兵部尚书洪承畴在给崇祯皇帝的奏折里,就提到“辽东士卒,嗜此(烟草)若命”,这也直接导致明朝禁烟运动的夭折。 虽然香烟的出现和蔓延拜战争所赐,不过它并非是战争的简单附庸,很多时候,香烟甚至能够左右战争的进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的香烟供给非常有限,远不像一些大片里描述的那样丰足。盟军士兵每人每周可获得5至7包香烟,而德军每天最多只能领到可怜兮兮的6根香烟或者2根雪茄。这倒不是因为德国的物资缺乏,而是希特勒极其厌恶士兵抽烟。 德国科学家在1939年从流行病学的角度首次证明了吸烟和肺癌之间的关系,希特勒于是有了充分的理由反对德国人吸烟。他在德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吸烟运动,禁止国民在公众场合吸烟,对战场上的士兵抽烟虽然不得不网开一面,但也是严加限制。 然而,在二战的战场上,纳粹士兵并没有因为远离香烟和肺癌而感到庆幸,相反,他们因为没有足够的香烟而变得愈发颓废和沮丧。香烟的流行离不开战争,同时它也是战争的催化剂,对士气和战斗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为对那些背井离乡来到战场上的年轻人来说,香烟如同父母或者心上人的照片,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也是他们在绝境中为数不多的精神寄托。1下列对“烟草”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烟草中的尼古丁具有麻醉和止血的作用,可以缓解伤痛,有一定药用价值。 B烟草具有镇定作用,可以减轻士兵们因战事而产生的焦虑、烦躁等情绪。 C现代的烟草源于美洲大陆,印第安人将烟叶赠给哥伦布,烟草从此逐渐向全球扩散。 D17世纪战争空前频繁,导致了霍乱、疟疾等流行病的滋生,因而烟草的用途增多。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战争期间,烟草有时甚至跟食品一样重要,战略后备物资中往往要备有大量的烟草。 B烟草的流行都是从军营开始的,许多国家通过发放烟草、烟斗来缓解士兵的不良情绪。 C随着士兵的征战和返乡,吸烟的恶习被士兵从军营带到了民间,因而烟民数量越来越 多。 D对战场上的年轻人来说,香烟是他们在绝境中坚持活下去的为数不多的精神慰藉之一。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香烟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物资,而巴顿、丘吉尔、斯大林等将军的雪茄却是个人形象和战争的象征符号。 B尼古丁等物质可以止痛,还可以杀死许多病菌,如今在医疗水平低下的区域,烟草依然是廉价的灵丹妙药。 C香烟的流行离不开战争,同时它也是战争的催化剂,香烟的数量对士气和战斗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D先后实施禁烟运动的英国、我国的明王朝、二战期间的德国等三个国家,它们禁烟的原因和结果各不相同。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日:“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重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丁母忧。嘉佑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届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母许之否乎 许:答应。 B惊喜,欲擢冠多士 擢:选拔。 C轼庐于其上 庐:房屋。 D以虞水之再至 虞:防备。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i A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B吾侪小人,当效命 C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D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6下列各组句子的旬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B是擅造律也 客有吹洞箫者 C筑室于东坡 相与枕藉乎舟中, D欧阳修以才识兼茂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苏轼有才能、为民的一组是(2分)(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 轼始具草,文义粲然 每因法以便民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 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苏轼从小受母亲的教育,领悟概括能力比较强,而且有远大的志向,母亲程氏就很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说自己也能像范母一样。 B.苏轼写文章不预先打草稿被指责态度不够端正,开始起草之后,文采意思都粲然可观,对答制策考入三等,因而才学受到欧阳修赏识。 C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生活安定,他还 警告提举官不能擅自制定危害百姓利益的律法。 D宋仁宗初读苏辙、苏轼的制策,认为他们兄弟有宰相之才;宋神宗读完苏轼的文章,称他为天下奇才,只是最终都没有重用他们。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誊写在表格里,然后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l011题。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0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出猎场面?请结合语句具体分析。答: 11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阕诗句分析。答: (三)名篇名旬默写(6分)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开荒南野际,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 (王羲之兰亭集序)(3)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16题。(25分)雨 前 何其芳 最后的鸽群带着低弱的笛声在微风里划一个圈子后,也消失了。也许是误认这灰暗的凄冷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是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遂过早地飞回它们温暖的木舍。 几天的阳光在柳条上撒下的一抹嫩绿,被尘土埋掩得有憔悴色了,是需要一次洗涤了。还有干裂的大地和树根也早已期待着雨。雨却迟疑着。 我怀想着故乡的雷声和雨声。那隆隆的有力的搏击,从山谷返响到山谷,仿佛春之芽就从冻土里震动,惊醒,而怒茁出来。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使它簇生油绿的枝叶而开出红色的花。这些怀想如乡愁一样萦绕得使我忧郁了。我心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雨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的眼里,如迟疑在这阴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白色的鸭也似有一点烦躁了,有不洁颜色的都市的河沟里传出它们焦急的叫声。有的还未厌倦那船一样的徐徐的划行,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巴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不知是在寻找沟底的细微的食物,还是贪那深深的水里的寒冷。 有几个已上岸了。在柳树下来回地作绅士的散步,舒息划行的疲劳。然后参差地站着,用嘴细细地梳理它们遍体白色的羽毛,间或又摇动身子或扑展着阔翅,使那缀在羽毛间的水珠坠落。一个已修饰完毕的,弯曲它的颈到背上,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静静合上它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仿佛准备睡眠。可怜的小动物,你就是这样做你的梦吗?! 我想起故乡放雏鸭的人了。一大群鹅黄的雏鸭游牧在溪流间。清浅的水,两岸青青的草,一根长长的竹竿在牧人的手里。他的小队伍是多么欢欣地发出啁啾声,又多么驯服地随着他的竿头越过一个山野又一个山坡!夜来了,帐幕似的竹篷撑在地上,就是他的家。但这是怎样辽远的想象呵!在这多尘土的国土里,我仅只希望听见一点树叶上的雨声。一点雨声的幽凉滴到我憔悴的梦,也许会长成一树圆圆的绿阴来覆荫我自己。 我仰起头。天空低垂如灰色的雾幕,落下一些寒冷的碎屑到我脸上。一只远来的鹰隼仿佛带着怒愤,对这沉重的天色的怒愤,平张的双翅不动地从天空斜插下,几乎触到河沟对岸的土阜,而又鼓扑着双翅,作出猛烈的声响腾上了。那样巨大的翅使我惊异,我看见了它两肋间斑白的羽毛。接着听见了它有力的鸣声,如同一个巨大的心的呼号,或是在黑暗里寻找伴侣的叫唤。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把自己内心的感情外射在周围环境和自然景物 上,于是自然景物都带上浓重的主观色彩。 B“雨前”景物的描写,正是那时整个社会空气的形象比拟,也是作者当时心态的写照,表达出在密云不雨情况下的绝望情绪。 C为细致形象表达内心的苦闷压抑,作者用“北方大陆缺少雨量”的干冷来代指“心里 的气候”,用“阴冷的天空里”久落不下的雨代指眼中的泪。 D.作者的情绪围绕“雨”发生了变化:等待与渴望_怀想中的温馨_等待中的焦躁一梦回故乡的憔悴斗似乎愿望就要满足 E作者在描写眼前景物的同时两次插入对故乡的回忆,与眼前令人窒息的景象形成对比,突出了对故乡的怀恋,对理想的向往。14本文描写了雨前看到的哪些景物?并概括总体特点。(6分) 答: 15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6分) 答: 16关于本文的结尾,有下面两种意见,你认为哪一种更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情感等,具体说明理由。(8分) 意见一:然而雨还是没有来。 意见二:我似乎听到了隐隐的雷鸣。 答: 第卷(表达题共7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3分)A商榷(qu) 蜷缩(qun) 敷衍塞责(si) 不卑不亢(kng)B裙裾(j) 洞穴(xu) 前仆后继(p) 鲜为人知(xin)C颈项(jng) 造诣(zh) 咎由自取(ji) 破釜沉舟(f)D慰藉(j) 滥觞(shng) 酾酒临江(sh) 否极泰来(p)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论点提炼得不准确,二是过度使 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例。 B“90后”面对社会“自我”“叛逆”“另类”的评价开诚布公,“总体比较客观,但少了一点,那就是我们的字典里没有苦难。” C伴随着“走出去”的脚步逐渐加大,央企海外投资的动作连连,虽然各项制度在紧锣 密鼓地跟进,但央企也没少栽跟头。 D随着资讯的发达和阅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阅读面会成倍扩大,然而快餐式的阅读 不会一成不变,理性的阅读必然回归。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2011年11月中旬的几天里,石家庄市区一直被大雾天气笼罩,给交通运输和市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B记者从石市公交部门了解到,空调公交车每年实行“一元一票制”有5个月,即3 5月、910月;而其他月份实行“两元一票制”。 C国家广电总局下发“限广令”,自2012年1月1日起,电视剧每集中间不得再以任 何形式插播广告,违规者将予以暂停商业广告播出等。 D神舟八号飞赴太空,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意味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后, 独立掌握航天交会对接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20下面一组句子,语意最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古时候人们看到天上的明月,就想象月中有宫殿和嫦娥,还有玉兔、桂树和吴刚,于是产生了美丽的神话嫦娥奔月。 这说明,想象是文艺创作的起点,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和艺术。 可见,不论从事什么工作,不论是搞科技还是搞艺术,想象力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 什么是想象?它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人们看见天上的飞鸟,就想象自己也要插上翅膀,在空中自由翱翔,于是就发明了飞机。 想象也是科学创造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科学世界。没有想象,人类的智慧之泉就会枯竭。 A B C D21根据要求,写一段话。(60字左右)(6分) 你的初中同桌学习成绩一向很好,本来满怀希望考上一所重点高中,却只考上了普通高中。他的父母很失望,他自己也对学习失去兴趣,正打算辍学离家出走,请你前去劝说。六、写作(60分)22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以“在被拒绝中成长”或者“在拒绝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要求任选一题,明确立意,角度自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1-2012学年上学期期末测试参考答案高一语文 B更正:第卷 (阅读题 共72分)各小题分不变。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1(D 信息错误,用途没有增多)2(B 范围扩大,在欧洲是从军营开始)3(C A偷换概念 B推断没有依据 D信息错误,三个国家禁烟结果一样)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4-8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9题12分)4(C修建房屋)5(C,不按时)6 (B, 判断句;定语后置句)7(D, 为间接)8(B,理解错误)9 书写4分,翻译8分,共12分。 书写4分,没有错误且字迹工整得4分,有错误、字迹不工整酌情扣分。译文: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到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驱赶(富民们)让他们又回到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共8分,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各1分,“败”“诣”“虽”各1分,句意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10上阕描绘了一幅雄壮的出猎场面。(1分)(1)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表现了出猎的雄姿和豪迈的气概。(2分)(2)随从武士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2分)(3)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场面宏大。(2分)(共5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11 借出猎之行,下阕主要抒发兴国安邦之志。(2分)(1)第一句写年事虽高,鬓发虽白,但雄心不改。(1分)(2)第二句委婉地表现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渴望朝廷对自己委以重任。(1分)(3)第三句以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1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1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守拙归园田 榆柳荫后檐(2)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3)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3(A2分,E3分,B“绝望”1分,程度重。 )14.(1)带着低弱的笛声的鸽群 (2)灰暗的凄冷的天空 (3)有憔悴色的一抹嫩绿(柳条)(4)干裂的大地和树根 (5)似有一点烦躁的白鸭 (6)有不洁颜色的河沟(7)低垂如灰色雾幕的天空 (8)一只远来仿佛带着怒愤的鹰隼(5分。每个1分,写出5个即可得5分。)这些景物体现出灰暗、干枯、凄冷、烦躁的特点。(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15. (1)利用表现色彩的词语表现色彩美。(画面富有色彩美)选用富于色彩的词藻,写景状物,用词讲究色彩的配合,例如写春之芽:簇生出“油绿的嫩叶”而开出 “红色的花”,“几天阳光在柳梢上撒下的一株嫩绿”小鸭子“遍体白色的羽毛”,“长长的红嘴藏没在翅膀里”,“白色的茸毛间的小黑眼睛”,如见其形,如见其色。(或有声有色)(3分)(2)使用动词表现动态美。(画面有动态美)本文语言还善于化静为动,使字里行间充满一种流动的美。例如“几天阳光在柳梢上撒下的一株嫩绿, “细草样柔的雨声又以温存之手抚摩它”。其中的“撒” “抹”“抚摩”,把自然物拟人化,使缓慢的自然变化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动静结合,动词准确洗炼)(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以下答案可酌情给分:(1)虚实结合,增大了想象的空间。对南方故乡的雨的怀想,写得似诗如画,生机勃勃。(2)善于使用修辞手法来写景,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举例并分析。(3)细节描写,景物如在眼前。举例并分析。16意见一。(2分。只答结论没有分析给1分。)(1)“然而雨还是没有来”,透露出理想的渺远,突出了“我”深深的苦闷之情。这样写,紧扣文题。(2)在结构上,与上文的“雨却迟疑着”“久不落下”相呼应,形成全文的感情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3)从行文看,在上文写到情感几经起伏之后,以此结尾,把内心的苦闷、压抑、挣扎之情推进到高峰。(4)结尾一句“然而雨还是没有来”,透露出理想的渺远,一种彷徨、迷惘以至颓伤的情调油然而生。这种思想情调体现出人们共同的精神状态。( 共8分,理由答出任何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意见二。(2分。只答结论没有分析给1分。)(1)“我似乎听到了隐隐的雷鸣”,突出了“我”渴望走出深深的苦闷之情,透露出对理想的渴求。(2分)(2)在结构上,与上文的“雨却迟疑着”“久不落下”相关联,使文章脉络清晰。(2分)(3)从行文看,上文写到情感几经起伏,以此结尾,把内心的对雨的盼望推到高峰。(2分)(4)结尾一句“我似乎听到了隐隐的雷鸣”,透露出清晰的理想,一种乐观、积极地情调油然而生,给人以希望和光明。( 共8分,理由答出任何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五、语言文字运用(18分)17(B A敷衍塞责 s C造诣y D 慰藉ji)18(C 紧锣密鼓: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应改为“接二连三”)19(B A搭配不当,C“予以”后缺少宾语“处理” “处罚”,D语序不当)20 C21 6分(劝说不要离家2分,鼓励重拾信心2分,语言通顺2分) (字数不做严格限制,不作为加减分的因素)六、写作(60分)22(略)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去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件,马上能够说出其中要义。程氏读东汉人物范滂传,感慨而叹息,苏轼问母亲:“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还是不答应呢?”程氏说:“你能做到范滂,我难道就做不了范滂的母亲吗?” 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著作。后来读庄子,感叹说道:“我以前也有一些见解,但总是表达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觉得真是深入我心!”嘉佑二年,参加礼部的考试。当时文风崇尚诡谲不合正道,主考官欧阳修想拯救这种现象,看到了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大为惊喜,想要选拔为众人之冠(第一),但犹然怀疑是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只排在第二。后来用春秋对义考试又得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精神科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医患关系翻译指南
- 2025年心内科实验室技术应用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营养学膳食指导专业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年小儿科疾病护理知识应用模拟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民族团结道德与法治
- 2025年家庭医学临床实践考核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中医学针灸治疗技术操作规范评估答案及解析
- 2025年风湿科风湿免疫疾病答案及解析
- 2025年精神科药物治疗应用模拟考试答案及解析
- 江苏语文单招试题及答案
- 2024第41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题(含答案)
- 诊所护士劳动合同协议
- 重庆市两江育才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 含解析
- TCAICI39-2022《通信光缆附挂供电杆路技术规范》
- 碳市场发展对天然气行业影响的研究报告
- 2025年国家保安员资格考试模拟100题及答案
- 防火公路施工方案
- 商学院课程总结与展望
- 《集中用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解读与培训
- 2025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模拟测试题及答案(共三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