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结 题 报 告课题名称: 江南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古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班级: 高二(6)班 学科: 地理 申 请 人:李慧 王梦颖 王静娴 梁爱茹 张碧瑶 指导教师: 张锐军 申请时间: 2018 年 9 月 1 2日 石嘴山市第三中学教导处一、课题研究计划要点、执行情况、主要进展课题名称: 江南建筑风貌及其传承与发展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目标:探究南方建筑风格及其成因,并思考让其如何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内容:1.为什么江南的建筑白墙黑瓦? 2.南方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3.南北方建筑风格差异及其成因(对比分析宁夏与浙江) 4.经济的发展对古建筑群的影响及如何在继承中发扬古代江南建筑解决方法:组内成员通过自己观察,对比,总结分析,查阅资料,了解江南水乡的建筑特点。并寻求如何如何使江南古建筑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旧保持自己原有的韵味,让中国建筑在差异中寻求发展与融合。2、执行情况与进展执行情况: 组内成员两人查阅资料,一人整合资料,并形成论文。最终一人填表上交汇报总结。其他成员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纷纷贡献自己所在浙江拍摄的精美图片。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共同展现组内成员团结一致的精神风貌。进展:现已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老师,得出江南建筑的主要特点。并通过查阅地理相关资料,得出其成因。我们将其与宁夏地方建筑进行对比,双线共进,更深入的了解了江南建筑。同时我们在了解的基础上寻求发展,探讨研究了如何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使江南建筑和高楼林立的城市保持和谐的统一。3、课题的特色与创新之处调查成员因为研学的缘故,亲自走访浙江。亲身观察并感受了独特的江南建筑。这也就可以在观察与体验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揭开江南建筑的谜底。是为在一定的兴趣上,激发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通过采访长期生活在浙江的相关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身为浙江人对江南民居的看法。 而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我们本生于宁夏为西北地区,通过对比两方的不同感受,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南北方建筑的差异,在差异中寻求建筑的和谐统一。并在浙江亲身感受到高楼林立与江南小巷的神奇融合,引发了对如何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保护古建筑的相关思考,可以说是在体验中进行探索。4、取得的成果1.通过走访当地人和查阅资料,我们了解了最基本的问题:江南建筑为什么白墙黑瓦。2.通过观察、对比南北两方的降水分布图和水系分布图,查阅相关的气候介绍和分别采访南北方的居民,全面探究并了解了南北方建筑风格差异的原因,对南方建筑风格有全面和深层了解。3.共同探讨研究了让古镇文化在飞速发展的中国薪火相传的相关解决方案,使之具有现实意义。5、 成果形式(名称)及合作交流情况我们小组合作完成了相关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相关论文展示,PPT演讲多种展示方式。并由组内成员积极搜集、拍摄不同建筑风貌的图片,查阅相关资料,共同形成以上多种结果。组内成员合作无间,交流成果颇丰。二、课题研究成果成果展示(说明:成果形式包括照片和视频、调查问卷、调查报告、主要成果、学习体会、论文、研究报告等;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可用图片展示,也可采取文字、图片、课件、表演、演讲、解说等形式) 邂逅浙江,探究江南建筑风貌 浙江之旅研究性学习报告“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早在柳永笔下,杭州就是一个繁华之都。 而如今,人口已多达900万的杭州,更是浙江的省会城市。浙江省的人口更甚数以5657万计。人口繁多的江浙一代,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居风格。此次研学之旅,我们通过走访古时候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体:兰亭、三味书屋、百草园、乌镇、塘栖水乡古镇、河坊街、宋城。以浙江省为代表对江南一带的建筑风格进行了总结,并将其与北方的建筑风貌进行对比。我们着重研究的问题如下:1.为什么江南的建筑白墙黑瓦?通过直接观察,我们发现江浙一带的建筑大多白墙黑瓦。和潺潺流水相映成趣。一种淡然安静之感油然而生。那么,这里的建筑为什么是白墙黑瓦呢?我们通过走访老师,查阅资料,得到以下两种说法:说法一:江南四省茂密的森林提供了充足的建筑材料,这儿又是南宋理学家活动的大本营,为民居的型制、风格形成提供了文化条件。受理学之影响,使这一带的村舍用色淡白至极,另黑白这对趋于理性的无色之色,演绎出简淡的江南建筑语言。 说法二:江南是光资源的高值区,阳光充足,植物茂盛,粉墙可以最大限度地反射阳光,产生十分明快的光影效果。有人将粉墙比作一张白色的纸,村边的绿树,庭院中的芭蕉绿如墨,日光月影,轮番调色,粉墙又成了一副会移动、会长大的画了。 这两种说法大约都能解释浙江的建筑为什么白墙黑瓦了。这也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2.南方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通过查阅降水分布图和水系分布图,我们不难发现南方房屋多傍水而建是必然的。密集的河网和丰沛的降水使其独具特色。南宋时期,杭州的建筑一改大唐盛世的雄伟壮丽,转而精巧细腻、注重装饰,里里外外透着江南水乡的秀美气息。今天,几千年后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依旧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在空间布局上:依水势而建,错落有致,不追求对称,将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 在建筑形式上:以院落为主,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构造为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在建筑色彩上:建筑色彩清静淡雅,白墙、黑瓦,木料则为棕黑色,或棕红色等。丰富多彩,优雅别致,清新灵秀。在建筑装饰上:雕刻装饰极为繁多,却极少彩画,质朴中折射出奢华。 在建筑小品上:水乡多河的环境出现了水巷、小桥、驳岸、踏渡、码头、石板路、水墙门、过街楼等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 故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江南民居多利用水文地形而建,既适应复杂的自然地形,节约耕地,又创造了良好的居住环境。根据气候特点和生产、生活的需要,普遍采用合院、敞厅、天井、通廊等形式,使内外空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构成开敞通透的布局。在形体上合理运用材料、结构以及一些艺术加工手法,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3.南北方建筑风格差异及其成因生长在北方宁夏的我们,惯见北方的霸气与狂野,今朝相逢浙江烟柳画桥,江南人家,不禁使我们生出一番比较之感,总结差异如下:(1)建筑墙体厚度不同北方气候干燥, 冬季漫长多雪。因此, 保温性能良好, 又要空气流通、清新, 是北方房屋建筑物最重要的问题。在北方房屋的建筑中要加大建筑物屋顶保温层和外墙体的厚度, 以增强隔热防寒效能。南方气候温暖湿润, 降水量多, 越往南, 冬季越短, 温差越小。因此, 南方房屋在建筑保温上一般不作特殊要求, 重点考虑通风防潮, 采光性能好, 空气流通, 防止夏季高温的侵袭。(2)底层墙体与地面连接地带的不同凡是建筑物都要考虑基脚的牢固性, 因此, 建筑物底层墙体与地面连接地带都有水泥作成的散水护坡。因受所在地地温的影响, 这种护坡在南北方有明显的不同。北方房屋设计和施工时, 墙体和进楼台阶一定要有深度, 而且夯实水泥护坡, 并采用新型的弹性防水材料, 防止夏季雨水渗进护坡内, 冬季冻胀, 使墙体出现裂缝, 楼门变形, 损伤楼房质量。南方房屋的这一类护坡, 在设计和施工时, 虽然也有一定的深度, 并且采用防水材料, 防止雨水渗透, 但它不为防冻, 主要是起到保护建筑物墙基的作用。(3)建筑屋檐不同南方建筑的顶部檐口(房檐)翘的很高,保留了唐朝建筑的某些特点。且上面装饰品众多,形态生动活泼,这里面有排雨的原因,但与南方的小桥流水正好相映成趣,形成一幅水墨画。北方建筑稳重,主房檩平直不翘扬,所以斗拱往往没有南方那么高,明清后材料中因为加入了砖石,房间跨度更大,彰显出皇家的大气。(4)建筑色彩不同南方建筑白墙黑瓦,秀丽淡雅,颜色简单宁静。北方也许是为了衬托皇家的不同有色彩突出。民居多以灰砖灰瓦盖顶,皇家则以红墙金瓦盖就。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南北方建筑风格有着极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气候,地形多方面的原因,细究如下:北方有寒潮大风,气温较低,特别春季多风沙,所以建筑设计较着重保湿和避风沙,住房布局通常座北向南,以避风向阳。北京的“四合院”是一种避寒风的好形式,紧凑的四合院中,尽管院外北风怒吼,院内却有风平浪静之感。冬寒是居住条件中的主要矛盾,建筑设计着重於采暖、防寒;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能充分吸收阳光的地方,所以有房屋紧凑密闭的程度较高、窗门相对较窄小的特点。长江以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稍冷,而夏季漫长,雨较多,湿度较大,风速较小,闷热异常。因此,这况的建筑需具通风、防潮、隔热等房屋建筑设计的形式,一般朝向为南偏东15度左右,这既可遮挡骄阳,又可迎着夏季东南风。我们了解了南北方建筑风格的差异,同时也应该思考中国五千年建筑风格的传承与发展,力求精益求精,使我们的国家在差异中得到融合。故我们研究了最后一个问题。4.经济的发展对古建筑群的影响及如何在继承中发扬古代江南建筑飞速发展的商业对古代建筑的冲击力可不谓小。我们在走访杭州时,随处可见的施工工地,让我们对古代建筑面临的情况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商业发展可谓一把双刃剑 对古代建筑有利有弊。利:与现代民居相比,差异性和稀缺性使他被赋予了较高的旅游价值,旅游业也随之成为古村发展经济的一个典型模式。旅游价值的挖掘,不仅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古镇被更多的人感知,被更多的人了解。弊:由于很多古村落的房屋建筑历史悠久,设施简陋,许多古村落中的建筑,在现代生活以及旅游开发的冲击下,面临着拆除、改建等危险。因此我们更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在继承中发扬古代建筑?但显然杭州政府的做法无疑是令人满意的。几千年的风飘雨撒,许多建筑早已斑驳陆离。杭州不仅尽心尽力的保护古建筑,而且致力于建筑的发展。西湖文化景观在将西湖自然山水“文化”的过程中,十分关注对自然的尊重,其巧妙的手法使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相得益彰。西湖的建设发展,始终与城市的建设相依相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坚持尊重自然、点化自然的建筑方法,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得益彰。而杭州历史特色建筑的人文气质为天人合一,建筑与西湖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三面云山一面城”独特的山水城市环境 ,城景相依,处处为景,景观无处不在。杭州的建筑就散落在这美丽的风景之中,沿山筑屋、滨河构房 ,依湖而居、枕江而卧,城中有景,景随城生,城市、风景、建筑,精致和谐,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完美统一。随性而理性的建筑方式,尊重自然,融于自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对于古代建筑的传承与发展,促使江南水乡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仍然充斥着淡雅的古老气息。杭州之例,让我们组内成员不禁思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除了保护自然环境外,更主要的是根据当地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依据当地的建筑审美和生活习俗进行建筑的建造工作,避免出现在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现象,江南地区应以此为本,在继承中将其发扬光大。古镇建筑,薪尽火传! 三、课题组对课题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价(课题投入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存在哪些问题、有何建议和意见等)此次课题我们查阅资料、走访老师、自行拍摄照片,亲身经历与体会。耗时6天的浙江研学之旅,我们无时不在观察记录总结,功夫不负有心人,课题圆满结束。我们也研究解决了如下问题:(1)通过走访当地人和查阅资料,我们了解了最基本的问题:江南建筑为什么白墙黑瓦。(2).通过观察、对比南北两方的降水分布图和水系分布图,查阅相关的气候介绍和分别采访南北方的居民,全面探究并了解了南北方建筑风格差异的原因,对南方建筑风格有全面和深层了解。(3).共同探讨研究了让古镇文化在飞速发展的中国薪火相传的相关解决方案,使之具有现实意义。 此次课题,我们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首先,查阅资料颇多,而询问老师,走访相关居民这一类有实践性的活动则较少。我们会在此次基础上研究并改进。而另一问题是组内成员的部分不配合,有置身事外之嫌。我们共同希望每个人都能担起身上的责任,共同完成我们的课题,体会全组成员心在一处的凝聚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