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综合素质晨读材料专题辅导之三(49).doc_第1页
2011年高考语文综合素质晨读材料专题辅导之三(49).doc_第2页
2011年高考语文综合素质晨读材料专题辅导之三(49).doc_第3页
2011年高考语文综合素质晨读材料专题辅导之三(49).doc_第4页
2011年高考语文综合素质晨读材料专题辅导之三(49).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一、考纲解读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是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根据考试说明的相关表述,常见的虚词共有以下二个: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二、解题策略(一)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2题的A项: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以”既可作实词,又可作虚词,考生要能分清虚实,第一句是李广根据敌我双方形势,认为此时如果带领一百骑仓惶而逃的话,必致匈奴大军追杀而全体覆没,故第一句中的“以”为实词,作“率领、带领”讲,而第二句为介词“把”。显然,两者词性有别,一虚一实,题目要求选择用法不同的一项,那么该项即为正确答案无疑。(二)数学代入法有时候,考生如能巧妙地“拿来”数学中的解题方法,在语文答题中灵活加以应用,往往会收到奇效,数学代入法即是一例。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的A项为: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该项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与“虎”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相当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事实上第一句中的“于”作“从”讲,由此排除该项。同样该题D项也可用此法进行判断,第二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出自苏洵六国论,“以”作“因而、以致”解,以此代入第一句“知不以利为利益中”显然也讲不通,可知该项也非正确答案。再看正确项B所涉及的两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课文屈原列传,“因”作“乘机”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刚好符合上下文语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三)语法切入法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在解题过程中,当你“苦思冥想无法选”时,不妨从语法角度切入,也许能尝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如2001年高考第13题D项: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这两句语法结构,第一句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见,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应相同,此处都可作“于是、就”解。再看该题正选项B项: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首先补出两句的主语,一为田单,一为怀王。由原文可知,田单乃诈降,是施动者,“降”的对象是燕军,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向”;而第二句中施动者是郑袖,受动者是怀王,怀王放在前面作主语,从语法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被动句,所以句中“于”作“被”讲,进行这样的语法分析后,该项中两个“于”显然不同,符合题目要求。(四)语境推断法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考生也可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判断。如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第12题D项: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写徐九思“筑减水桥,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断该句中的“则”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课文崤之战,晋襄公在遭到原轸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赶,追到黄河边的时候,百里孟明视等三人却已经上船出发了。可见,此处“则”也为连词,但构成转折关系,可译为“却已经、倒已经”,两个“则”用法各异,符合题干要求。(五)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有”)、“是”(如“惟利是图”)等。同时识记一些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用来的”;“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的是吧(吗)”,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要求将“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成现代汉语,如果能记住这个固定格式的翻译模式,解答本题就会易如反掌,可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再如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C项: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于俗也/宋何罪之有。两句中的“之”都是固定格式的标志,一是古汉语中表原因的固定格式,一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两者显然不同,可迅速进行排除。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虽sui 所suo 惟wei 为wei 焉yan 也ye 已yi 以yi 矣yi 因yin 于yu 哉zai 则ze 者zhe 之zhi 虽sui 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例解“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例解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 4.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例解“虽然”,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 所suo 1.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3.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例解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4.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5.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6.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7.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9.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 10.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例解表示手段或凭借。 惟wei 1.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例解用作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 3.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4.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例解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 6.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肴之战) 例解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7.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 例解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为wei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例解“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2.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3.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例解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4.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例解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例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6.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例解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7.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例解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10.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例解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 焉yan 1.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例解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2.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解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也ye 1.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例解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2.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例解表示判断语气。 3.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4.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5.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6.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例解表示肯定语气。 7.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8.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表示疑问语气。 9.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10.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解表示感叹语气。“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1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例解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已yi 1.天下已定,皇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3.牛困人饥日已高。(卖炭翁) 例解用作副词。表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 4.有间而身寒,已热如火,至今不可以见寒。(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5.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 6.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指南录后序) 例解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7.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例解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太”。 8.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9.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 例解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 10.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恶性) 11.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例解用作助词。“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 以yi 1.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4.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例解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6.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用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7.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8.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例解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10.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例解用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11.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1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例解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例解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5.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16.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17.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例解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18.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19.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例解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2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例解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2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2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例解“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矣yi 1.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4.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例解语气助词,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呜呼,烈矣!(谭嗣同) 例解语气助词,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7.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8.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语气助词,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9.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例解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因yin 1.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3.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4.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于yu 1.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5.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6.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7.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例解“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10.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1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12.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3.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例解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14.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1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例解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17.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18.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例解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1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例解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哉zai 1.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2.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3.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例解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的。 4.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5.而此独以钟名,何哉?(时钟山记) 例解表示疑问语气。 6.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表示反问语气。 则ze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4.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例解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例解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8.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例解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10.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例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2.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例解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者zhe 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2.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例解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4.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例解“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例解“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例解“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之zhi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2.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3.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例解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4.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5.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例解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7.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例解用作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8.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例解用作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10.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1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例解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12.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13.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例解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虚词运用练习: (一) 以代词为主的虚词:之、其、者、所、或、安、然、何等。1之代词(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 ( )(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4)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赤) ( )(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屈(廉) ( )助词(1)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 (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 )(4)顷之,烟炎张天。(赤) ( )动词(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 ( )2其代词(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 (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张) ( )(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 ( )(5)则或咎其欲出者(游) (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 ( )副词(1)其皆出于此乎?(师) ( )(2)其孰能讥之乎?(游) ( )(3)公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 ( )3者代词(1)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 )(3)二者不可得兼(孟子)( )助词(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 )4所代词(1)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赤)( )(2)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 )(3)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 )所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 )(2)此其所以败也(察今)( )5或代词(1)或曰:此鹳鹤也。(石)( )(2)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副词(1)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 )(2)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6安代词(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沛公安在哉?(鸿)( )7然代词(1)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劝学)( )(2)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 )连词(1)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 )(2)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高祖本纪)( )助词(1)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石)( )(2)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捕)( )形容词(1)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8何代词(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 )(2)豫州今欲何至?(赤)( )(二) 以介词为主的虚词:以、于、为等。 9以介词(1)余船以次俱进(赤)( )(2)以资政殿学士行(指)( )(3)为方以矩,为圆以规(墨子)( )(4)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崤)( )(5)以钟磬置水中(石)( )连词(1)拔剑切而啖之(鸿)( )(2)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辞)(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4)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 )动词(1)皆以美于徐公(邹)(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10于介词(1) 积于今六十岁矣(捕)( )(2)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 )(3)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 )(4)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 )(5)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 )11为介词(1)不足为外人道也(桃)( )(2)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 )(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 )(4)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 )(5)视为止,行为迟(庖)语气词(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 )动词(1)窃为大王不取也(鸿)(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3)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战国策)( )(三) 以连词为主的虚词:而、则、虽等。12而连词(1)蟹二跪而二螯(劝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 ) (3)图穷而匕首见(荆)(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 )(5)吾尝终日而思矣(劝)( )(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 )代词(1)某所, 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记王忠肃公翱事)( )动词(1)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13则连词(1)无苗时采,则实而沉(采草药)( )(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4)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 )(5)木受绳则直,金就厉则利(劝)( )副词(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14 虽连词(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 )(2)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其可得哉?(荆)( )(3)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庖)( )(四)以副词为主的虚词:但、既、因、犹、且、已、故、乃、遂等。15但 副词(1)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 )(2)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 )(3)古法采草药此殊未当,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识别耳。(采)( )(4)欲验之,但取芦菔、地黄辈观。(采)( )16既副词(1)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廉)( )(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原列传)( ) (3)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17因副词(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2)因利乘变,宰割天下(过秦论)( )(3)因其富厚,交通王侯,立过吏势(论贵粟疏)(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 )(5)蒙故业,因遗策(过)( )介词(1)后因伐木,因见此山(雁荡山)(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 )18犹副词(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与朱元思书)( )(2)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察今)( )19且副词(1)且放白鹿青崖间(梦)( )(2)吾攻赵,旦暮且下(信陵君)(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连词(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廉)(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 )20已副词(1)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察今)( )(2)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 )动词(1)学不可以已(劝)( )(2)可以已大风(捕)( )21故副词(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 )(2)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 )(3)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连词(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2乃副词(1)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 )(3)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张)(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代词(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3遂副词(1)遂墨以葬文公(崤)(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