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葬书》.doc_第1页
郭璞《葬书》.doc_第2页
郭璞《葬书》.doc_第3页
郭璞《葬书》.doc_第4页
郭璞《葬书》.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葬书(一)晋郭璞景纯著云庵蒋国城氏注注:黑字为原文红字为注释葬者。乘生气也。五行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木华于春。粟芽于室。经曰。土形气行。物因以生。人禀天地元阳之气以生。形以载其气。气以充其形。一形一气。即一阴一阳之为也。及其死也。魂则上升。魄则下降。圣人通神明之德。达阴阳之理。知山川中有生气所在。而裁成辅相。仍以死者。托诸天地生气之中。故有葬义。夫所谓生气者。即阴阳五行之气。气原于天。而囿之者地。五气周流地中。发于土肤之际。为阴阳媾精之所。所以生万物也。然土有形可见。而气似无端倪。抑知实有端倪。不观四时之行乎。时行始于春。春者。气之生。物之候也。春气一至而草木百谷。莫不欣欣向荣。生气之致验也。有如此。是故土者气之体。欲知气。可观形。土有形。即有气。气行其间。而为万物生生之橐钥也。夫地理之学。不过求以明乎天地之气窍。故葬书通章。以气字穿贯。而开首葬者乘生气也一语。又以尽全篇之旨矣。书凡引经皆是青乌语。书义述尽青乌。故书行而青乌隐。盖生气者气之聚。凝结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纳气骨。以荫所生之法也。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此承上文乘生气而言。推原人之成始而成终也。人得天地之气。包与胚胎。撰构成形。五官四体。无一不具。而其刚健者莫于骨。此乃天地一点真阳之气。凝结而成。起居运动。赖以支撑。故人之死也。血肉消磨。而骨独不灭。犹有生意存乎其中。是故葬法。为死者复其气。以养其骨。正所以荫其本来之初也。父母子孙本是一脉。流通感召父母乘得生气。子孙自然发达。福应之机。捷于影响。书故以汉宫故事喻之。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奋而为雷。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此又顶接首节生气而言。申明天地造化。周流六虚。变动不拘。皆本一气之所为。盖太始之初。本是一阳之气。一升一降。分而为二。而有阴阳之名。然阳为阴之体。阴为阳之用。即太极之一动一静也。人知清虚之上为天。阳气之所积。黄泉之下为地。阴气之所积。不知其昭著于清虚之上。而为风雷云者。是此气其蕴藉于黄泉之下。而滋息乎万物者。即此气也。阴阳虽曰二气。实一气也。故曰阴生于阳也。此以上三节。皆泛言天地气化流行。发生万物。皆以推明地德也。邱垄之骨。冈阜之枝。气之所随。此节乃实发明地理。因形察气之法。葬乘生气之用。山龙水龙。相并立言。系书提纲挈领。通章眼目。自此至于终篇。皆以申详此节之义。邱垄。下低峰也。垄。邱上高峰也。冈。平壤高地也。阜。平壤低地也。邱垄者。山龙之形势。冈阜者。水龙为经纬。骨者石之谓。枝者干所分。石骨者。山龙精气之所结。枝派者。干水脉气之所归。邱垄有骨。冈阜有枝。即有生生相随。此乃寻龙之第一着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何以言之。夫外气所以聚。内气界水。所以止龙千尺之势。委婉顿息。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经曰。不蓄之穴。腐骨之藏也。夫噫气为能散生气。能虎所以卫区穴。迭迭中卓。左穴右缺。前圹后折。生气散于飘风。经曰。腾漏之穴败棺之藏也。紧承上文而言。高山平洋。认得生气之所在。又须明乎风水之窍。夫风性飘飖。气若相乘。气即随而游散。水性受敛。气若受界。气即随而蓄止。葬乘生气。当精察乎风水。故龙家又有风水之称。而此风水法。中上者平洋得水之地。次者山龙藏风之地。得水藏风。如何取用。如平洋水脉。地能招摄于内为生气。然内气又必藉外气包固。而后内气聚而不散。故界水所以止来龙。假使来龙之势。屈曲悠长。而无外界以聚之。则生气亦仍散于地中。乃为不蓄之穴也。山龙必要藏风。以风为散气之物故也。故龙虎所以卫区穴。假使沙飞水背。而后之山。斜窜反去。而龙入首。三两牵连。孑然独守。四面无阑。则生气为风所散。乃为腾漏之穴也。风水之法。岂可忽而不究哉。书中言山水。多言气。恐人拘泥于形迹。而不明乎气之用。故青囊不入察形。而曰。因形察气也。龙者。干阳精气之所生也。潜见跃飞。变化不测之神物。书故以之名地脉焉。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此承上文。以起下文。而乃归于古人。直追风水龙法之所从来。明非出于私己也。山龙水龙。取藏风聚气不散者用之。固也。然要先须察其行龙。行龙于此而有止气。则可用。若无止气。则是空亡无脉之龙。虽藏风界水。未可作用。此又为风水中先一着也。夫气行地中。其行也。因势之起。其聚也。因形之止。地势原脉。山势原骨。委蛇东西。或为南北。千尺为势。百尺为形止。是为全气。全气之地。当葬其止。山水龙坤。由气以成形势。故观乎势之所起。即识气之所行。气之行有聚不聚。而其聚者因乎形之止。即识气之聚。原其起。溯其气之所从生。乘其止。用其气之所从结。平地则原乎水脉之所起。高山则原乎石骨之所起。自起至止。变化不一。或纵或横。远而大者为势。近而小者为形。势者龙身之谓也。形者穴场之谓也。龙身向此来。而穴场聚结以止之。斯为全气之地矣。夫重冈迭阜。群龙众枝。当择其特。大则特小。小则特大。参形杂势。主客同情。所不葬也。夫枝欲伏于地中。龙欲峙于地上。枝垄之前。平夷如堂。故枝葬其颠。垄葬其麓卜枝于首。卜垄于足。形势不经。气脱于逐。冈而曰重。山脉参错也。阜而曰迭。水道间行也。重冈迭阜之地。有山龙焉有。水龙焉。上文言势来形止。乃就一垄一枝。而无溷扰者言。若使垄不一垄。枝不一枝。非皆可用。须择其特。特者是主。其余为客。主者用而客者佐也。如大者多而小者独。小者主而大者客也。小者多而大者独。大者主而小者客也。倘大则均大。小则均小。形与形相如。势与势相类。主客不分。则不取也。抑又言之。夫枝以深为用。垄以高为用。而到头结穴。枝则自下而上。垄则自上而下。皆在平夷如掌之处。故枝葬颠。垄葬麓麓山足也。巅山顶也。平洋以水为山。故谓枝之上尽之处为巅。然此山水之法。皆以形势为重。若形势不入龙格。则气脱散。如物背逐。四出飞扬。枝巅垄麓。岂可概用也乎。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故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宜深。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前言水龙必要得水。山龙必要藏风。乃风水正法。然使龙力深厚。在水龙虽未能尽其得水之用。其中稍有兜收。即不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