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_第1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_第2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_第3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_第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舒丹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其中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在本节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并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提高阅读能力。二、教学目标(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佳句。(二)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三)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学重点、难点(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二)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四、教学准备 班班通,洛杉矶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相关资料5、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把握单元目标,导入学习课文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入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的学习,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2页,快速浏览单元导读部分,看看本单元学习的主题和要求分别是什么?指名说。好,明确了学习目标和要求,接下来的学习会更有效率。读读今天的课题吧。齐读课题。(二)检查课文预习,整体感知内容1.检查预习,交流反馈师:之前已经预习过课文,咱们来交流交流,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呀?指名说。(师:两个数字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触目惊心的印象。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还有谁看出来了?昔日漂亮的教学楼和一片废墟形成惨烈的对比。2. 浏览图片,理解字词师:来看看一组洛杉矶大地震留下的图片,(出示课件)高高架起的立交桥眨眼间变成残垣断壁;豪华的小轿车被倒塌的房屋硬生生拦腰斩断;消防队长望着繁华的商业街变成一地瓦砾束手无策;地震过后引发的大爆炸吞噬着人们最后的希望。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已变成一片凌乱,遭到了巨大的破坏,变得如此荒凉,这样的地方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读“废墟”;在刚才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火光冲天的“爆炸”;还看到了一片又一片的碎石砖瓦这个词是“瓦砾”;可怕的地震造成的惊恐毫无秩序,场面十分不安定文中也有一个词“混乱”;这一课有一个生字,我们要读准它的平舌音,谁能读好它?全班读。连起来一起读一遍。所以,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许多词语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感情,让我们通过这些画面来读出下面这些词语的感情。关注词语的感情色彩也是学好语文很重要的细节。明白了吗?3.概括全文,小结方法师:这就是大地震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几个词语。就在这样的一场大地震中,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概括?(指名说)写人记事的文章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教给大家一个好方法要素串连法,老师帮你把六个要素列出来了,减少了难度,现在你能把这几个基本要素串连起来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谁来试试?师评:还有谁能再按要素串联法来说说主要内容?评:这回说得清楚,明白。孺子可教也。(三)感知人物形象,学习描写方法1.快速浏览课文,感知父子印象师: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中那句话是评价这一对父子的?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生:他们父子俩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全班一起说。(顺势板书: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这节课,先让我们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2.品读重点语句,学习写作方法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112自然段,在这部分课文当中,有许多有关父亲的描写,请仔细看一看,从哪些语句中你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关注描写父亲的句子画下来,可以做上批注。开始吧。(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注,教师巡视。)师: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指名说)评:同学们找的语句都很正确。当父亲下定决定要挖掘儿子的时候,旁边哪些人在劝说父亲?他们分别是怎么劝的?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师:面对他们的劝阻,父亲的回应是这样的三句话。(课件出示)谁愿意读这三句话(指名读),你有什么发现?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让我们再回到句子当中,同桌分角色底下练习读一读,体会体会再说。看能不能把意思相同的句子读出一些语气或者感情上的起伏变化。(恳求/急切/生气)指名练读。此时父亲的回答你读出了他怎样的心情?评:父亲简单而重复的话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烈,充满着揪心的起伏变化。师:同学们,从父亲这三句简简单单的问话中,我们读出了他的恳求,他的急切,他的崩溃,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舒老师和大家合作,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次对话。(师引读,男女分角色读。)师:我想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厉害,你为什么不离开?(走到同学身边指名说)师:就是透过对父亲的简单的语言描写,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位不顾危险,坚定信念要救出儿子的父亲确实是(指板)了不起的父亲。这是从语言上对父亲进行的描写(板书:语言描写)师:刚才同学们交流时还关注到了第12自然段中的这个句子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句子)读读这一句。请全班男同学来读读这句。师:这句话中哪个字打动了你?(感受“挖”字的巧妙)在描写父亲挖掘儿子的时候,作者就用了一个动作的字,想一想可能还会有哪些动作?(搬刨扔)可是,这么多动作,作者只写了一个“挖”字,为什么就只写一个“挖”字?(提示:重复机械地做一个动作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十分疲惫。就用一个动作的字,更能体现出父亲对于救出自己儿子的一种坚持)师:透过“挖”字,你看到了父亲的形象,也体会到了他的内心。一个“挖”字,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的劳累和坚持。这就是作者的匠心,也就是文字的魅力。小结:一个“挖”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这就是对人物进行动作描写所达到的表达效果。(板书:动作描写)师:除了动作描写的巧妙,作者对于父亲挖掘儿子的进程用的时间还进行了这样罗列,他为什么不直接写出挖了36小时呢?(指名说) 体现他挖了很久、体现出时间的漫长、表现父亲的坚持。师:带着各自的体会,自由练读,你会怎样读这时间的进程?(指名读)把自己的体会送进句子,谁愿意来读?有不同的读法吗?师:大地震中的36小时,也许会发生什么?艰难的挖掘依然继续,也许会挖到别人的尸体,我来问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这苦苦挖掘?(信念、承诺、决心、爱)师:是父亲的一句承诺。读懂了如山的父爱。而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是一位生:了不起的父亲。36个人小时过去了,让我们看看这位父亲的样子,读。女同学,读。(出示课文片断)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这句话是对父亲什么的描写方法?(指名说)板书:外貌描写这个句子中哪个词最让你有感触,让你感动?(指名说)指导朗读:就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吧!师:指板归纳,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感受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引读:A.让我们记住这位疲惫不堪,伤痕累累却始终在坚持的父亲的形象,读。B.就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的形象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再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师:此时此刻我想起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的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幅画面,这样一段言语:A.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位在废墟中跪寻女儿的父亲,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B.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C.这个小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了坍塌的天花板,守护了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手机里留下了她临终前这样一句话:“小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真是“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啊!”大地震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深重的灾难,更让我们体会了人间真情的涓涓流淌。三、写作方法迁移,描写父母关爱小练笔:运用今天学到的语言、动作、外貌的写作方法选择其中一个要求写一写父亲或母亲对你的爱。 今天老师把期中考试卷发下来了,我考得相当差,当我忐忑不安地拿着试卷走到正在埋头工作的父亲面前时 天色渐渐暗下来,外面雷电交加,我独自站在校门口焦急地等待,冷得瑟瑟发抖,一双冻得通红的手不停地揉搓着。这时,看见不远处有一个人走来,是妈妈,只见她 全班反馈交流。(四)总结本课内容,诱发学习期待 这节课我们通过对父亲挖掘儿子的部分课文内容的学习,感受了文中如山的父爱,内心充满了感动,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板书:17、地震中的父与子 语言描写 父亲 动作描写 了不起 外貌描写 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目标: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父子情深,理解伟大的父爱能给人以巨大的勇气。从而使学生更加爱父母,懂得感恩。二、教学重点:理解这对父子为何了不起,抓住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三、教学难点: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四、教具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把握整体,创设情境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7地震中的父与子。谁来读课题。谁的声音再响亮一些?大家齐读课题!2.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3.师: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你是从课文中哪里看出来的?4.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让一切都失去了他往日的模样。(看图片)你们看,高大的楼房变成了一片片废墟里,成为一堆堆瓦砾,随时还有可能发生大爆炸。许多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我们而去。当你再看到这些词语时,你会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读?(沉重、悲伤)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刺激和对描写地震语句的感悟,使学生感受到了词语的温度,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二)直奔主题,品读感悟1.师: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一位父亲执着地挖了38个小时,他7岁的儿子竟顽强支撑了38个小时。课文中早已对他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他们是一对(生答: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什么是了不起?你能用“了不起”说一句话吗?2.师:了不起的人必然有让人敬佩的地方。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深入地理解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把父与子的了不起写具体的。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父亲的了不起,看看父亲有什么值得我们敬佩之处。(在课题的父字下点一个红点。)3.出示课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至12自然段,找出表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并用简短的语句做些批注。 (学生读、画、写)4.学生交流:(1)、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课件出示: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A:生:我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看出这位父亲的了不起。从这句话中的“满脸灰尘、破烂不堪”我体会到这位父亲为了救儿子一定遇到了很多困难,脸脏了,衣服破了,都不管了,一心要把儿子就出来。B生:我从“布满血丝、到处都是血迹”体会到父亲非常着急,而且黑天也不睡觉,到处都是血迹了,还在救儿子。真是一位执着的父亲。C师:这句话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持不懈的父亲的形象。他真了不起!C谁能读出父亲的了不起?谁比他读得还有感情?我们一起读一读,记住这位了不起的父亲!(2)描写动作的句子。A我从:“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看出这位父亲的了不起。B指两名同学分别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问同学们:作者为什么不这样写?为什么把时间罗列出来?(时间长、坚持)指导朗读第一句话。谁能读出父亲的坚持!男女生赛读本句话。C师:孤军奋战的父亲没有任何工具,仅凭他的一双手,一双血肉模糊的手不停地挖呀挖呀,这是对父亲什么的描写?他是仅仅用手在挖吗?(贴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这是一个多么信守承诺的父亲。让我们一起读出对父亲的赞美!(3)描写语言的句子。A出示课件: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地回答,他便埋头继续挖。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B问学生:红色的句子是对父亲什么的描写?同位分角色读,体会父亲的语气。C师:这三句话应分别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恳求、急切、崩溃)D教师和学生配合读。读出父亲的心情。E师:假如你就是这位父亲,这么多的人都劝你放弃吧,你为什么还继续挖?(学生回答后,老师说;“太让人感动了!你真了不起!”)(看板书,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F师:学到这里,同学们想不想来赞扬一下这位父亲?谁来填一填?出示课件:多么()的父亲多么()的父亲多么()的父亲5.师:是啊,正是至死不渝的信念支撑着父亲在废墟上坚持了38个小时,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信守诺言,在废墟上拼死救子的父亲的形象。同学们,作者抓住了父亲的哪些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父亲的形象?(板书:外貌、动作、语言)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更为他了不起的行为所震撼,所感动。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父亲身上转向7岁的阿曼达,看看从课文哪些地方能看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1)出示课件:自由读课文第13至23自然段,找出表现儿子了不起的语句。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读、画、议)(2)学生汇报:A“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还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体会到了儿子的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所以说儿子很了不起。)谁来沉着冷静地读一读?他为什么能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