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4.4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教学设计.doc_第1页
七上4.4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教学设计.doc_第2页
七上4.4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教学设计.doc_第3页
七上4.4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教学设计.doc_第4页
七上4.4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上4.4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教学设计1.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2.从优秀历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德育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2.通过本课学习,应该学习祖冲之、贾思勰等人的钻研精神,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同学们,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名字命名的。太阳系中有一颗小行星,是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也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特殊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问世?学完这一课,我们就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导入语例示二 (也是上面内容,通过电脑把制作的多媒课件打到屏幕上,让学生对祖冲之山和祖冲之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祖冲之本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今天,我们来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部分。我们说,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是承上启下。承上:指上承两汉;启下,指下启隋唐。那么,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有哪些?又为什么会有承上启下的特点?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讲到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板书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一)、祖冲之和圆周率: 1.祖冲之生平 教师讲述祖冲之(429500),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字文远。范阳(今河北涞水县北)人。西晋末年,祖家从北方南迁。他曾任徐州(今江苏镇江)从事史,娄县(今江苏昆山)县令;萧齐长水校尉,掌管禁卫军守卫京城。曾写过安边论,建议齐明帝“开屯田,广农殖。”但他的主要成就在自然科学方面。祖冲之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镶嵌在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提到了祖冲之是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大成就。那么,他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哪些贡献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个问题:祖冲之和圆周率。 板书2.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本目的内容阅读一下,找出祖冲之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并指出在圆周率上有什么特殊贡献。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大家归纳出祖冲之在自然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学生归纳(1)祖冲之测算的一年的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得的结果比较,只相差50秒。(2)他造出的“千里船”,日行百里。(3)他设计制造的水碓()磨,能同时舂米、磨面。(4)他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5)祖冲之还写了一部数学专著缀术。在唐朝时被用作学校的课本,后传到日本、朝鲜,也被用作教材。 教师举例现在我们一起来摆一个数字:一万二千八百三十九。(教师和学生一起用事先准备好的小竹棍摆,摆出的形状应该是: “1= ”,教师还可以多举几个例子或让学生自己练习),同学们,我们看到,只摆一个数字,尚且如此费时,那我们想一下,祖冲之在计算圆周率时,必须用算筹对九位大数,进行130次以上的计算,而且其中还包括开方。那运算的艰巨性是可想而知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动脑筋”目下的内容:“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你认为他最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答案一:祖冲之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他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优秀品质。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的刻苦钻研和创新的精神。 答案二: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广博的知识和突出的贡献。 答案三: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他以自己的努力探索和创新精神获得这个世界承认的,而不是靠其他。 教师过渡祖冲之除了在数学上的成就以外,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贡献,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在这些方面的成就。 板书3.祖冲之在其他方面的成就 教师讲解这一时期,东晋虞喜发现了“岁差”。以往的天文学家不知分“天周”和“岁周”,以为太阳运行一周就是”岁周”。虞喜观察到太阳从第一年冬至运行到第二年冬至并没有回到原来的冬至点上,而是每50年向西移动一度。这种“天周”与“岁周”的差就叫“岁差”。祖冲之把“岁差”应用到他制订的大明历中,根据计算,大明历规定一年为365.24281481天,与近代科学测量的日数相差不到50秒。大明历中另一重要成果是对闰法做了新的调整,将古法19年7闰改为391年144闰。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从510年开始采用,到589年废止,共用了80年没有改动。 除此之外,祖冲之创造了以机械发动的日行百里的“千里船”,还改造了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创造了一架“不因风水,施机自运,不劳人力”的运输机械。西晋刘景宜创造牛转连磨,杜预发明连机碓和水转连磨。祖冲之在这个基础上前进一步,创造了水转连碓磨,把水碓和水磨结合起来,效率更加提高了。 教师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除了数学以外,农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其中,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杰出的代表。 (二)、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本目下的内容,看完之后,思考两个问题:1.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齐民”的含义是什么?2.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一书的? 学生回答他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 教师引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由此,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回答答案一: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不要死读书。要学以致用。 答案二:经验只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它才有更加强劲的指导意义。 教师提问大家猜一猜,“齐民”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答案一:“齐民”指齐国的百姓 答案二:指人民 答案三:指普通老百姓 答案四:指平民 教师讲解“齐民”指一般群众,一般老百姓。齐民要术的含义为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教师提问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内容有: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 教师提问齐民要术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学生回答齐民要术在指导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一直到北宋年间,政府还将齐民要术刻印成册,发给地方官,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而且齐民要术还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它在农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讲解下面我们分两个小问题来看一下详细内容。 板书1.贾思勰生平 贾思勰,南北朝北魏人。由于古代史籍上无传,贾思勰的生卒年月,详细身世和经历,缺乏记载,颇难于考查。惟各家书目和各种书刊都作“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齐民要术,“四库总目”也说只知道他曾经出任高阳太守。据考证,贾思勰是山东益都(今山东寿光县)人,出生于公元5世纪末的北魏孝文帝时期。他的足迹遍及今山西、河南、河北及山东各地。考察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后来他又从事过农业、畜牧业的实践。大约在553554年,写成齐民要术这部农书。 板书2.齐民要术 教师讲解齐民要术全书正文10卷,92篇。另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约12万字。其内容包括耕作、作物栽培、选种育种、嫁接、杂交、土壤肥料、植保、果树、蔬菜、动物饲养、酿造、果品加工和资源植物利用,以至文具、日用品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农业科学体系。下面我们先看题目。 书名齐民要术中的“齐”字,据贾思勰在序言开端的解释是:史记曰:齐人无盖藏。如淳注曰:齐,无贵贱,故谓之“齐人”者古,今言“平人”也。翻译过来,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与出发点是农业。在齐民要术序言的末段,贾思勰提到了他的写作过程,有“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于行事”之语。(要用副板书)这表明贾思勰是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和积累了很多经验的基础上完成齐民要术的。光采集经、史、子、集里的农学资料就合计155种。书中采用农谚30多条。齐民要术的主要科学成就有以下几点: (1)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划分。(2)继承与发挥了传统的土宜、候应之学,对农业生产上的天时、地利、人力三要素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刻地探讨。(3)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当时的耕作方法与栽培技术,把许多具体经验条理化,并初步提到科学原理上来分析,并精辟透彻地揭示了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技术的关键所在,规范了耕、耙、耢等项基本操作措施。(4)将动物的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还详细记载了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5)还十分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现代学者从经济学角度研究齐民要术,认为它不单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古代农业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封建农业经营方法方面的百科全书。更重要的是,齐民要术引用过一百五六十种书,有些书现在已经失传,幸亏齐民要术保留了这些书的部分内容。 教师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和农学成就,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也很有特色。郦道元的水经注成为地理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详细内容。 (三)、郦道元和水经注 教师介绍在郦道元之前,我国已有不少地理名著。如山海经禹贡等。到了三国时期,有人对当时全国的河流水道进行了专门研究,写成了水经一书。水经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137条,原文1万文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水经的作者至今尚无定论。郦道元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作注的。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内容,把水经注的性质、内容、文字特色给找出来。 学生看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描述,说出水经注的性质、内容和文字特色。 学生回答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学专著。其内容记述了许多前人没有记载过的河流。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方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其文字特色为这部书文字优美,对景物的描写如诗如画。 教师过渡这样一部地理学专著,郦道元是如何写成的呢?他有那么多的资料供参考吗?下面,通过我的讲述,使我们同学们对郦道元本人和水经注这部书有一个比较全面地了解。 板书1.郦道元生平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今河北省涿县)。他的出生年月已不见于史书记载。郦道元出身于官僚世家,曾祖父,祖父均为太守。父亲郦范一生为官50年左右,经历了五位国君,曾任刺史,尚书右丞等职。郦道元少年时喜欢读书和外出游览,对地理书籍和山川名胜有浓厚的兴趣。他跟随父亲在青州居住时,经常考察山川城邑,观赏草木景物,对这一地区的地理概况,了如指掌。父亲死后,郦道元袭爵永宁侯,按惯例降为伯,任尚书主客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郦道元随孝文帝北巡,视察了北边四个军事重镇。北魏迁都洛阳后,郦道元任治书侍御史。后因受推荐人李彪牵连而被免职。后担任冀州镇东府长史,行事三年,为政严格,依法办事,奸盗畏惧,逃往他境。后出任东荆州(今河南境内)刺史。为了巩固北魏在这里的统治,郦道元“威猛为政,如在冀州。”结果引起边民不满,向皇帝告状,指控他太“刻峻”,被令返京。返京后,有较宽裕的时间专门从事水经注的撰写,经过七、八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杰出的地理名著。后郦道元又出任过河南尹、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官。在上任关右大使的路上被杀。死后,朝廷追赠他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郦道元从小热爱祖国山川,有志于地理学研究。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远古时候的情况已经很渺茫,以后又经过历代的更迭,部族的迁徙,城邑的衰亡,河道的变迁,山川名称的更易。因此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考察的情况下,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了写好水经注,郦道元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所到之处,公职之余,无不详考山川,历游胜迹。由于任职的关系,他对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山川河流、地理情况十分熟悉。他还畅游过长江三峡、四川、湖北等地。他还做过改镇为州时考察订正地名的工作,这些,都为他写作水经注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教师引导根据上面一段描写,里面的一些内容可以使我们想起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与此有关,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叫“早发白帝城” 教师提问能背诵一下吗? 学生背诵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教师过渡从上面的文字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郦道元是善写山水景物的,文笔非常优美。那么,除了文笔优美外,水经注还有哪些成就和特色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2.水经注的成就和特色 教师讲述郦道元以注释为著述,通过水经注结束了中国古代虚构地理学的时代,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写实地理学的时代,为我国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主要成就有三项。 (1)自然地理学成就。首先在河流水文方面。全书记载大小河流1252条,河流名称有河、江、水、川、溪、渠、渎、沟、涧、伏流、峡、谷、瀑布等。在河流的编排次序上,先北后南,先内地后边疆。在河道的叙述上,是先源头后支流,最后说明在某地入某水,或在某地入海。在内容上,先叙述河道流经情况,再记述各流域内的地质、地形、土壤、气候以及物产、民俗、名胜古迹。除河流外,还记载了许多湖泊,总数超过500处。在地质地貌方面,也有大量的实际资料。还拥有大量植物地理学和动物地理学的资料。 (2)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