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园安全与中小学生伤害现况1992年由同济医学院刘筱娴教授主持,卫生部妇幼司和国际儿童基金会联合在我国5个妇幼卫生项目县进行014岁儿童伤害死亡调查,1995年首次报道了我国青少年伤害死亡的调查结果。1996年江苏省武进市第1次应用我国自己拟定的伤害界定标准,对中学生伤害发生情况进行现场调查,1997年首次报道了中国青少年伤害的发生率。10年来,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对青少年伤害的发生和/或死亡情况进行调查或资料分析,目前检索到有关青少年伤害的文章已超过100篇,其中以广东、宁夏、浙江、安徽、甘肃和上海现场调查的样本量最大,资料也较完整。中小学生伤害有非故意伤害、故意伤害和突发伤害事件3类。(1)非故意伤害,指无目的(无意)的伤害,如交通伤害、意外中毒、跌倒/跌落、烧伤/烫伤、碰伤/撞伤等;(2)故意伤害,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自害或加害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如斗殴、行凶、绑架、自杀、谋杀、枪击、性袭扰等暴力行为;(3)突发伤害事件,以学校师生为侵害对象,涉及破坏社会和校园秩序并造成人身财产严重损害的事件,如爆炸、火灾、毒气或化学毒物泄漏、集体劫持和自然灾害等天灾人祸和重大事故造成的群死群伤。学生在学校中发生伤害的主要原因包括:(1)由安全措施不完备的校内生活与学习设施所引起,如教室、厕所、宿舍、楼梯、操场等场所,以及危险建筑物倒塌引起的伤害,此外,校园内的栏杆、围墙、水泥地面等也可能成为学生的“隐性杀手”;(2)学生在正常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和校外活动中的伤害(如跌倒、溺水、坠落、推搡和磕碰等);(3)校内外交通事故;(4)火灾、食物中毒、煤气中毒、爆炸等突发事件;(5)抢劫、绑架、凶杀、毒品、勒索和性侵犯等社会性侵害或校园内暴力。溺水是青少年第1位伤害死亡原因,每年有3万中小学生命丧“黄泉”。2004年深圳市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53人中,溺死28人;广东省在2005年68月,茂名、珠海、汕头、汕尾和三水等地共有33名中学生遇溺身亡,仅茂名市8月68日3d中就有10名学生游泳淹死。交通伤害已成为导致中小学生伤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有关部门所公布的数字显示车祸每年至少造成万多中小学生伤亡,平均每天有12名中小学生死于车轮之下。2005年4月28日诸暨市暨阳小学的总务主任在校园内驾车,因操作不当接连撞伤14名学生;2005年5月9日哈尔滨市道里区工农小学9岁的女孩许悦在自己的学校门口,被一辆由校内开出的大货车挤死在校门的门柱上;2005年11月15日清晨,山西省沁源县在公路上跑步的初三学生被疾驰而来的载重卡车碾死21人,伤18人。我国1019岁年龄组青少年的自杀死亡率为15.59/10万,每年有16234名花季少年自杀身亡,占自杀死亡总数的1/5,这个数字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校园中的非故意伤害以跌倒、碰撞伤和食物中毒为多见,学生的跌伤、碰撞伤常发生于上下楼梯、运动、玩耍、走路和骑自行车时。楼梯伤亡事件接二连三在学校中发生年内蒙古某中学因楼梯护栏被挤断造成人死亡、人受伤同年重庆某中学学生在楼梯上互相踩挤死伤人承德实验小学楼梯挤压伤人年月日晚四川巴中市广纳镇中心学校下晚自习,学生经过漆黑的楼道时,被一声“鬼来了”吓得纷纷向楼下奔跑,造成8名学生被踩死,45名小学生受伤。学校的食品卫生管理不善,常常造成大批学生食物中毒:2001年9月吉林因食用学生奶造成3000多名学生食物中毒;2005年6月17日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红石岩小学为预防水痘服用大锅药,造成150名学生中毒,1人死亡;2004年上半年广东全省发生重大食物中毒16起,中毒526人,其中学校4起,中毒159人;9月份佛山市旗峰小学、南雄中学和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龙洞分校区发生3起学校食物中毒事件。人为的灾祸和自然灾害常造成学生群死群伤,尤以火灾和水灾为多见。1994年克拉玛依友谊宾馆“128”大火使288名天真烂漫的儿童葬身火海;2001年6月7日江西省广播电视艺术幼儿园失火,14名幼儿被烧死;2005年12月24日晚,北京159中学高二学生小郑邀请3名同学在家过平安夜,父母为了让孩子们玩得尽兴,当夜住进了宾馆,4名学生在家通宵玩电子游戏,未关闭的游戏机因过热爆炸失火,2人殒命。2005年6月10日下午,黑龙江牡丹江地区突降暴雨,宁安市沙兰乡长安小学因洪灾造成99名学生死亡,6人失踪。近年来中小学校的校园暴力凸现,令全社会关注。校园暴力指在校园及其周边所发生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非学校人员对学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用Google搜索引擎检索有关“中国校园暴力”的内容,2003年获107000项,2004年有123000项,可见校园暴力发生频率逐年增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仅以2002年陕西省为例:陕西省旅游学校1名16岁中学生因不愿加入帮派,在学校宿舍遭到近10名女同学围殴;西安市某专科学校几名“校园恶霸”殴打劝架的同学,致一学生死亡;西安市某中学学生因打篮球发生口角,叫人在校门外将1名同学打死;周至县哑柏初中1名17岁初三男生被同学用水果刀捅进心脏死亡。2004年9月15日晚,入读兰州铁路运输技校仅3d的学生李得怀因拒绝高年级学生的“例行搜查”(向新生索要电话磁卡),惨遭学生会干部组织的多名学生殴打,当场死亡。社会青年与学生拉帮结派,具有流动性和团伙化倾向,学生在校内外被勒索、殴打和绑架的事件有上升趋势。这种跨校、跨区的校园敲诈勒索事件,占全部校园勒索事件60%左右。2004年公安机关共破获各类校园案件2.2万起,抓获危及校园安全的违法犯罪嫌疑人2.3万名。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5岁少年犯罪的案件占青少年犯罪70%以上。云南省西畴县一个100多名乡村中学生组成的、以“跨世纪集团”为代号的黑社会组织,经常向学生强行索要“保护费”,动辄殴打学生,经常借故闯进校园寻衅滋事,甚至挟持女生在校外轮奸,殴打学校保卫人员,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秩序,成为当地学校一霸。校园暴力是社会暴力现象在校园的延伸,社会暴力入侵校园,使危及校园安全的恶性案件不断出现。犯罪分子或出于个人恩怨,或为了报复社会,也有由精神病人引发的。例如河南省犯罪嫌疑人黄勇自2001年开始,将学生骗到家中,先后杀死中小学生17人,将尸体掩埋在室内和院内;湖北省大冶市多名歹徒冲入罗家桥中学学生宿舍抢劫,砍伤15名学生;山东省莒县犯罪嫌疑人闯入第一实验小学,持菜刀砍伤25名小学生;湖南省郴州市广宜中心小学教师刘红文精神病发作,在校内持菜刀砍死学生4名、砍伤16人;河南省汝州市犯罪嫌疑人窜入第二高中男生公寓,疯狂杀戮沉睡的学生,9人死亡,3人受伤。2003年8月17日兰州发生学生被绑架事件后,银川、珠海、昆明、安徽、长春、哈尔滨、浙江等地陆续发生几十起人质劫持事件,学生劫持多发生在学校门口附近。校园伤害的原因在于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缺乏安全观念及防范意识,从学校的选址、校舍的设计和建设、学校的各种基本设施、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等,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没有认真注意学生伤害预防措施的落实。发生校园暴力不是单一因素作用,而是不良教育方式、不良社会风气影响等多种因素多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背景与不良家庭因素是青少年暴力的重要原因,孩子缺乏关爱和温暖,无限度的宽容、溺爱或纵容,体罚或其他激烈的行为都可能造成孩子的暴力倾向;社会环境也是滋生暴力的重要条件,社区、学校、邻里的社会氛围,如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不良媒体、书刊、影视片的作用最明显,社会对暴力的认同程度以及媒体报道暴力事件的导向都有直接的影响。伤害并不是意外,伤害有因可循,有源可究,因此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广东省江门市从1998年开始对9所中小学校的3896名学生实施以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1999年又将这项现场干预试验在市区的33所中小学校全面推广。1年后干预组学生伤害的发生率下降了76.70%(对照组下降6.96%);多发性伤害由19.16%下降为3.15%,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各类伤害均明显下降,而且中、重度伤害明显减少。防范和控制校园暴力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改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充分运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资源,做到分工有序、职责明确、责任到位,形成校园暴力防治的合力。校园安全不只是学校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更是国家的一项义务,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1)提高学校“安全第一”的认识。充分认识伤害与暴力对师生生命安全、对国家和个人财产、对学校教学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危害。以政府为主导,切实落实校园安全各项具体措施,教育、公安、法律、卫生等部门要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方案和控制措施,从政策上和财政上给予保证,真正把伤害防治当成政府行为来贯彻落实。(2)做好学校安全防范教育工作。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都应坚定安全观念和防范意识,从小让学生知晓什么是危险的环境、行为与习惯。防范不仅是一个意识问题,而且是一个能力问题,必须使学生懂得和学会避免伤害、躲避突如其来的危险和自我防护等基本技能。提高公众和政府官员对暴力的认识,包括政府工作人员、教师、父母、警察、初级卫生保健人员、社区管理者、精神科和急诊科医生。(3)增加学校安全防护经费投入。要贯彻“先安全,再发展”的原则,从根本上消除发生伤害的原因和危险因素,消除伤害和暴力的隐患,使青少年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锻炼和娱乐环境。尤其要在消防、保卫和食品等方面配置可靠、质量有保证的安全设施。(4)加大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重点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清理整顿和取缔非法经营的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电子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音像书刊点和各类流动摊点,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行为,净化学校教育环境。(5)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高度警觉突发事件的发生,让师生都懂得应付各种灾祸事件的常识和方法,学会自救、互救的技能以及逃生的本领,组织紧急处置的演练。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大多数师生能处险不乱,听从指挥,不致惊慌失措,局面混乱。(6)做好道德教育。引导媒体正确传递伤害和暴力的信息,严控影视和书刊中对暴力的描述和渲染;加强对化学物品(农药、毒鼠药等)、药品和枪械管理;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咨询,培养和配备合格的心理医生。为了创造文明的育人环境及学校周边地区良好的治安秩序,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和公安部决定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2005年6月16日公安部正式向社会公布八条措施,以维护学校和幼儿园及周边良好的治安秩序,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和安全成长,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稳定、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防范学生伤害与暴力,保障校园安全。参考文献1儿童意外死亡流行病学研究协作组.中国妇幼卫生项目县儿童意外死亡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5,33(4):206-208.2李湘生,宣英琴,朱敏,等.中学生伤害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2):146-149.3黄淳,赵建华,孟宁,等.宁夏回、汉族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252-2554王声涌,郭畅,张贵云,等.广东省四城市青少年伤害发生现况及其社会经济损失.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4):203-205.5马文军,许燕君,李剑森.社会经济状况与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的关系研究.华南预防医学,2005,31(2):3-6.6钟节鸣,俞敏,丛黎明,等.浙江省城乡中小学生伤害现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20-122.7胡如英,钟节鸣,俞敏,等.浙江省城乡中小学生伤害认知和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46-147.8黄芬,郝加虎,姚应水,中小学生伤害的分布及影响因素.中国公共卫生,2003,19(2):1188-1189.9姚应水芮光来艾东皖南地区青少年伤害的流行病学研究疾病控制杂志,2001,5(3):230-232.10冯晓刚杨青陈依年上海市中小学生伤害死亡流行病学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5,17(5):302-305.11胡晓斌白亚娜屈燕等兰州市伤害住院青少年主要伤害类型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64-465.12我国青少年犯罪逐年增多已呈恶性发展态势人民日报,2003-12-24(3).13马丽青少年犯罪年增14.18%,中国青年报2005-09-18(13)14.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及防治对策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15(5):231-234.15荆春霞王声涌陈青山等广州市中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原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2-23.16王声涌主编伤害流行病学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卢关平周春洪吴霭玲等江门市中小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70-173.18刘振华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其防治湖湘论坛,2005,4(4):87-89.19荆春霞王声涌暴力的流行特征和干预对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5(1):15-17.转自:中国学校卫生第27卷第2期校园伤害案件理论与实务问题研究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 1014更新时间:2005-6-3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 校园伤害案件是指学生因在校期间受到人身伤害而引发的案件。这类案件有三个共同特征:一是人身伤害事实发生在特定的场合学校(包括学校活动所到之处);二是受害人均为在校学生,加害人则可能是在校学生、学校教师或校外第三人;三是学校的行为在这些案件中大多数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的方式,仅在少数情况下表现为作为的方式,如学校教师对学生实施违法之体罚。近年来,因校园伤害事故而引起的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日益增多,并且越来越受到社会及传媒的广泛关注。而法官在审理此类案件中,由于对法律的理解不一及其他因素,导致在对同类案件的处理上存在很大差异,更加使这类案件成为司法实践中备受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派员与南京部分基层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进行了座谈,在全省范围内调阅了52宗案卷及裁判文书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走访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对此类案件在司法实务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通过对审判实务的实证考察以及身各中级人民法院征询意见,我们发现目前关于校园伤害案件的审理存在着下列较为普遍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具体的理论分析与探讨,以期对审判实践有所裨益: 1对学校在校园伤害案件中所应承担民事责任的性质及归责原则认定不一。在学校应承担的责任性质上,有监护责任说、委托监责任说和侵权责任说三种观点;在归责原则上,有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两种观点。这使各地判决很不统一,适用法律也不一致。同时,在裁判说理上,一些判决书在认定学校是否有过错时,理由过于空泛、简单,对责任的划分也较随意,缺乏说服力。 2对哪些损害应视为在学校从事教育管理活动期间发生的损害,须由学校承担责任的问题上分歧较大,如学生提前到校、放学后滞留学校、学校提前放学等期间,学校是否应负安全保障义务争议较多,各地判决也不一致。 3在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受伤害时,学校的责任有无区别问题上认识不一,尤其在受害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学生时,学校能否因学生的过错减轻其责任问题上有争议:有的判决认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存在过错问题,也就不存在过失相抵;有的判决则认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应当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可以过失相抵。 4致害人或致害人的监护人与学校是否承担连带责任不统一,在我们调查的41份判决书中,有3份认定学校应承担连带责任,其余则按按份责任处理。 5监护人的诉讼地位不明。在致害人为未成年学生时,监护人应为何种诉讼地位以及责任主体应如何确定的问题上各地判决亦不统一。在我们调阅的52份卷宗中,没有一个案件将监护人列为被告;大部分判决书均将监护人列为法定代理人,但同时又将其定为赔偿责任人;个别判决书直接将未成年学生定为赔偿责任主体。 一、学校在校园伤害案件中承担的民事责任的性质 在审判实践中,学校承担何种性质的民事责任,是人民法院处理校园伤害案件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界、法学界及社会大众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在此对41份判决书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判决书认为学校的责任系教育、管理与保护责任,但也有5份判决书将学校的责任界定为委托监护责任或监护责任,可见法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有待统一。 (一)国外的解决规则及我国法的规定 在多数西方国家,中小学校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公立学校发生的损害,多适用国家赔偿法或者不同于普通侵权行为法的特别规则。在私立学校发生的损害则适用普通侵权行为法。此外,由于发达国家一般都有较为完备的保险制度,在发生此类损害时都能最终通过保险公司的赔偿得到比较合理的救济。 在我国,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于校园伤害事故目前基本上只由侵权行为法进行调整。关于学校对校园伤害案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在法律上尚无明确的规定,仅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中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校人身伤害赔偿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意见第160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由此可见,我国现行法律在处理未成年学生在校人身伤害事件中是按照一般侵权行为追究学校的责任的,并且即使在有过错的情况下,学校也只是承担适当赔偿的民事责任而不是全部赔偿的民事责任。这一规定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一是对学校的责任规定明显过轻,不能使受害人获得完整的救济,有违侵权行为法的公平原则;二是未对在校的限制行为能力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时学校应负的责任作出规定,从而导致司法实践中对该条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已屡屡突破。因此根据我国目前的社会现实,对学校应负的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而适当规定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学说观点及本文见解 关于学校对校园伤害案件的责任问题,在我国理论与实务界,存在着三种学说观点:(1)监护责任说。该说认为学生在校期间,父母等监护人难以履行监护义务,学校应当承担起监护责任,出了问题,就应由学校承担无过错的赔偿责任。(2)委托监护责任说。该说认为,学生在学校注册,就意味着学生的监护人与学校之间成立了一种委托监护的合同关系,学校应承担委托监护责任。但委托监护责任在归责原则上应适用过错原则还是无过错原则似乎并不明确。(3)侵权责任。该说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是法定的教育管理关系,依据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如学校因过错违反该义务导致校园伤害事故则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2001年7月1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即采纳了此原则。上述三说,本文认为以第三种观点为妥,即学校对校园伤害事故应承担侵权责任,其理由有三: 1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决定了对学校的责任性质为侵权责任。学校与学生之间并非监护关系,而是法定的教育管理关系,因为学校与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是对未成年学生进行人身监督、管理与保护,依法保护未成年学生的生命健康权。违反法定义务,学校构成侵权,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学校依法对未成年学生负有监督、管理与保护的义务,本文将学校的这种义务定义为照管职责。学校对学生的照管职责与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容混淆。第一,在职责产生的渊源上,学校的照管职责来自教育法律、法规的直接规定;而监护职责产生于监护人的监护权,监护作为亲权之补充延长,具有一定程度的人身支配性质,是一种身份关系,因此监护职责是源自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的身份关系,这是监护职责与学校的照管职责最本质的区别。第二,在履行义务的时间上,学校只在法定的教育管理活动期间对学生负有照管职责;而监护人则随时都要履行监护职责。第三,在履行义务的空间上,学校只在其能力所及的空间范围内,主要是在学校范围内对学生承担照管职责,而监护职责却不以此为限。第四,义务的内容不同。学校的照管职责侧重于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和人身权利,而监护职责却涉及被监护人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的权益。由此可见,学校与学生的教育管理关系与监护关系不能混为一谈,这一法律关系决定了学校对校园伤害案件应承担侵权责任而不是监护责任。 学校承担的侵权责任与监护人的监护责任存在以下区别:第一,在责任的性质上,监护责任是对他人行为的责任,即对被监护人的违法行为承担的赔偿责任;学校的侵权责任是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即学校违反学生的法定照管职责应承担的赔偿责任。第二,在归责原则上,监护责任是无过错责任;而学校的侵权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 2学校与学生之间不存在委托监护合同,因此委托监护责任说不能成立。有一些学者认为,监护人将学生送入学校学习,即应视为监护人将对未成年学生的部分监护权委托给学校行使,学校与学生的监护人之间成立事实合同关系,使得学校成为委托监护人,如学生在校期间造成伤亡,学校应承担违约责任或称为委托监护责任。这种观点在司法实践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如2001年8月5日人民法院报报道的张昭、王志达诉北京博文学校一案中,二审法院即持这种观点。我们认为学校与学生的监护人之间并不构成委托监护关系,理由如下:第一,委托监护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通过自愿协商一致而成立的合同关系,而学校与学生监护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基于合同,而大都是基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形成的。根据义务教育法,监护人必须依法送适龄的被监护人按时入学,并且原则上是就近入学。在这种情况下,认为学校与学生的监护人之间是自愿的合同关系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第二,对于不属于义务教育范围的幼儿园和民办学校来说,其与学生的监护人之间是否属契约关系,目前存在很大争议。在国外,私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就是契约关系;但在我国,由于教育法的滞后性,这一点目前仍不明确。我们认为,即使学校与学生的监护人之间属契约关系,这种契约也应界定为委托教育合同而不是委托监护合同,学校对学生的主合同义务应是向学生提供教育这种商品(据我们走访省教育厅,对教育本身能否作为一种商品,教育部门仍持谨慎态度),而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只能作为学校的附随义务。此种附随义务与侵权法上的义务并无二致,二者所要保护的都是法定的权益,况且违约责任的赔偿范围一般小于侵权责任的赔偿范围,并不利于对受害人的救济。因此,我们认为当前还是将学校的责任界定为一般侵权责任比较稳妥可行。 3学校的责任问题,从本质上说,是解决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与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二者之间的冲突与协调问题。从司法实践来看,当事人、律师、学者和社会舆论主张学校承担监护责任或委托监护责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校承担对受害人的无过错民事赔偿责任,殊不知,让学校承担无过错的赔偿责任,虽然可以充分地填补受害人的损失,但对于学校履行教育职责、推行素质教育来说,却是有百弊而无一利。近年来,学校为避免发生事故,屡出怪招,对学生采取“一动不如一静”的消极对策,如不再组织春游、参观等校外活动;严格限制学生在校时间,一放学就把学生轰走;甚至不允许学生在课间互相追逐打闹等,无形中使学生丧失了培养其独立意识、劳动意识、冒险意识、自然情趣甚至是生存能力的机会,已经对中国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危机,近来各地频繁发生的未成年学生自杀事件就反映出这种危机的一个侧面。因此,法律不应该鼓励学校惩戒和控制学生,而是应该鼓励其适当地教育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处理危险的能力。一方面,学校应对学生履行监督与管理义务,以保护其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不受侵害;另一方面,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法律的任务就是对学校的责任作出适当的界定,以达到学校的监督与鼓励学生的独立性二者之间的平衡。鉴于此,出于利益平衡的政策考量,亦不应该将学校的责任定位于监护责任或委托监护责任。综上所述,学校对于校园伤害案件应承担一般侵权责任,当然由此可能导致未成年学生所受的损害无法得到充分的填补,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并不是将学校的侵权责任改为监护责任或委托监护责任就可以改变的,因为无论采用哪一学说,都不可能依靠单一的制度达到充分填补损害的目的。纵观域外各国立法例,虽然规定了学校对学生的侵权责任,但由于上述国家和地区均具备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学生受到伤害时,实践中通常是适用工业伤害保险法而排除了侵权赔偿制度的适用。因此彻底解决校园伤害事故问题,必须在坚持由学校承担一般侵权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责任保险制度,共同分担填补损害之任务,以减轻侵权行为所承受的压力。 二、校园伤害事故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 归责,即将损害后果归于制造此种损害的原因者承担。侵权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就是将损害归于侵权者的根本规则。关于校园伤害事故赔偿的归责原则,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适用一般过错责任原则,即由受害人承担学校或其他致害人有过错的举证责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对学校应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即未成年学生在校受到损害的,推定学校有主观过错,除非学校能够举证证明自己已经尽到足够的注意义务,方可以免除其责任。 (一)国外立法与判例 大陆法系各国关于学校责任亦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立法例:一是过错推定责任的立法例,采这一法例的包括德国、希腊、葡萄牙和日本。如德国民法典第832条规定:(1)依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或因精神或身体状况而需要监督的人负有监督义务者,对受监督人非法施加于第三人的损害,有赔偿的义务。监督人如已尽其相当的监督的责任,或纵然加以应有的监督也难免发生损害者,不负赔偿的义务。(2)因契约而实施监督的人,也负有上述相同的责任。可见,在德国法中,是将学校的责任与父母亲的责任等量齐观,二者均为推定的疏于监督的责任,即学校只有证明其闭幕式未松懈监督或纵纵然加以相当的监督也难免发生损害者,方可免责。二是过错责任的立法例,采这一立法例的包括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西班牙和我国台湾地区。如根据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第1384条之规定,父母、学校教师等对未成年人所致的损害所应承担的责任与德国法、日本法之规定相同,均为过错推定责任。但考虑到这样的规定对学校来说未免过于苛刻,学校为期免责,势必加强其对未成年人之监督,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及身心发展,亦有妨害。因此,在1937年4月5日的法律修正案中,该条款被修改为父、母及工艺师仍承担过错推定责任,而学校教师仅负过错责任,即关于教师被控因其不慎或疏忽而致损害的事实者应按照一般法由原告在诉讼中特别加以证明。 在英美法系,英国及美国判例法均依据过错责任原则审理学校学生伤害事故案件。英国法院认为,原则上对教师所要求的注意与对其父母亲所期望的注意是一样的。但是在事实上这一要求相当低。在这里,严格责任不适用,举证责任也不发生不利于监督者的转移,监督者的责任都是按照过失原则确定的。如Dolan v. Veohance and Cuningham (Sup.Ct)一案中,儿童在等待校车时玩凶险的游戏而使自己受伤,学生没有被认定负有责任。在Barnes v. Hampshire Council19691 WLR 1563中,在学期的最后一天,一个5岁的儿童被提早5分钟放学,结果被汽车撞伤,被告被判决负有责任。在Butt v. Cambridge and Isle of Ely county Council 119(1969) New LJ1118 中,一个学生用剪刀伤害了其一个同学;事故发生时教师正与另一学生谈话,他没有被认定负有责任。在Camkin v. Bishop中,在学校出游时学生玩危险游戏,一个学生扔泥块砸伤了另一学生的眼,陪伴的老师被认为没有责任。美国判例法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法院在判断学校对受伤害的学生是否承担责任时,主要依据以下逻辑推断:第一,被告(指学校当局)是否负有法定的“谨慎的义务”以防止原告(学生)受伤害;第二,如果被告必须履行此义务,该义务是否实际上未履行;第三,该法定义务未履行,它是否为造成伤害的最近原因,即未履行义务的行为与伤害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由上观之,域外各国或各地区立法大都规定学校承担过错责任而非过错推定责任,尤其是法国民法典将学校的责任由过错推定责任修改为一般过错责任,其中的原因和意义值得我们特别加以留意与借鉴。 (二)本文见解 参酌域外立法及判例,衡量我国社会现实,我们认为对校园伤害事故的赔偿责任宜采一般过错责任原则,理由是:第一,适用过错推定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受害人的救济,特别是在当事人双方力量对比极不平衡的情况下适用,如医生与患者、垄断性的单位、集团与消费者之间等,从而体现法律的实质正义。由于学校本身并不具有营利性质,因此在学校与受害人之间不存在经济力量、诉讼地位的明显不平衡,无须对受害人施予特别的保护。第二,对学校责任持过错推定说的另一个理由是由于这类伤害案件大多发生在校园内,由未成年学生及其监护人承担举证责任显得较为困难。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很多法院也反映处理这类案件的最大难题即在于举证困难,因此往往在案件事实无法证明的情况下,推定学校承担一部分责任。我们认为,这种处理对于学校是不公正的。因为校园伤害案件依加害人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因学校管理过错导致未成年学生受到伤害的案件;二是未成年学生之间互相导致的伤害案件;三是校外第三人致未成年学生伤亡的案件。在后两类案件中,真正的加害人是未成年学生或校外第三人,学校只是承担疏于管理的过错责任。如果加害人无须承担举证责任,学校倒要承担举证责任,显然对学校过于苛严。第三,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易于不适当地扩大学校的责任,学校为其免责必然会减少各种有可能承担责任的活动,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行。 三、认定学校过错的判断标准 如上所述,对校园伤害事故的赔偿应采一般过错责任原则,即须由受害人承担学校或其他致害人有过错的举证责任。但是,如果完全由受害人即未成年学生承担举证责任,判断行为人在主观上是否有过错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应当通过采用客观化的过错判断标准来缓和举证责任,减轻受害人的举证负担,以利于对未成年学生的救济。 所谓判断过错的客观标准,是以某种客观的行为标准来衡量行为人的行为,从而认定其有无过错;而主观标准则是通过判断行为人的心理状态来确定其有无过错。比较而言,两种方法各有其合理性,但也都存在局限。就确定学校在校园伤害案件中的责任而言,宜采取客观过错的标准,因为学校的过错是一种法人的过错,如果采用主观标准确定法人的过错必然牵涉到法人是否具有主观意思的问题。由于法人是自然人组合体,这些人包括法人意思成员、法人其他成员、法人雇员,他们的意思与法人意思如何区别?在法人组织复杂如合议制时,要考察作为一种综合形态出现的法人意志,诚属不易。而如彩客观标准,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法人具有法律上的行为能力,只须考究法人行为即可认定法人过错,简便迅捷。此外,由于采用客观标准认定过错完全是依据行为而不是主观心理状态,过错不再区分故意与过失,而以一定社会标准、注意义务和行为义务来衡量行为,也便于法官对过错的判断。 司法实践中,采用客观标准确定学校的过错,应当遵循这样一条路径:首先是判断学校有无注意义务以及应负注意义务的程度;其次,如果学校负有该注意义务,学校是否实际上违反了该注意义务。注意义务的有无根据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定,包括一般注意义务和特殊注意义务。一般注意义务是一般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注意义务;特殊注意义务是特定关系中产生的注意义务,如司机、雇主、医生、律师、教师等特定职业者的注意义务。鉴于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法定的教育管理关系,学校及其教师应对未成年学生承担特殊的注意义务,即在遵守一般人的行为标准外,还要遵守教育行业的专业行为标准。这个行为标准比一般的过失责任标准要求高,它不仅要求以一个“谨慎”的专业人员的行为为标准,而且还要求以一个“合格”的专业人员通常的和习惯的行为为标准。当然,尽管学校对未成年学生所负的注意义务的要求相当高,但这种注意仍应有其合理的范围,不能要求学校履行超出其职责范围、能力范围的无限的注意义务。 注意义务尽管是一个客观标准,但它不并像一支笔、一张纸那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而只是说这种判断标准的客观存在。注意义务本身是一个随社会的变化和环境变迁而时起时伏的变量,因此需要法官在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内,综合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法对学校有无职责注意义务以及注意义务的大小作出法律上的推定。就校园伤害案件而言,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知学校是否违反了其注意义务: 第一,学校的各种教学设施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对存在的各种不安全隐患是否及时排除。如果学校工作人员采取了合理的措施,如定期检查维修,受伤者因不可预见的意外事件而受伤,则不能认定学校有过错;如果学校人员明知或本应发现教学设施或建筑物存在危险,却仍置危险状态于不顾,让其继续存在,则应认定学校有过错。 第二,学校是否制定了合理、明确的安全规章制度,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安全教育。如学生在课间休息时违反规定打架斗殴造成人身伤害,则不应认定学校有过失。 第三,学校为避免人身损害事件的发生,是否已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如果按照学校的职责要求,其应该预见发生人身损害的危险,而没有采取预防的措施,应认定为未尽相应注意义务。 第四,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有义务及时采取措施救护受伤害学生,如因学校原因延误治疗造成结果加重,则应认定学校对结果加重部分负有过错。第五,学校是否故意对学生实施了伤害行为或有损学生的人格尊严的行为如体罚学生等,如果是,则应认定学校有过错。 四、疑难问题处理浅析 校园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多样、情况复杂,因此,审判实践中在确定学校是否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问题上比较混乱,标准各异。在此,根据上述归责原则及过错标准就几种争议较大的情形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一)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违反校规、校纪致人身损害的处理 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应遵守法律、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学校有义务教育学生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防止违反校规校纪的情况发生。对学生因违反校规、校纪而致人损害或受到损害的,如果学校制定了合理、明确的规章制度、校规校纪,并以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学校一般不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如学校教职员工明知存在某种危险,而没有特别注意,学校则应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如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打架斗殴致人损害,学校并无过错,则学校不承担责任。但如果学校人员知道或应当知道学生正在校园内打架斗殴而未加阻止,学校就应对其未能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受伤学生的过错承担责任。 (二)体育课、实验课上发生的人身损害应如何处理 由于体育活动和实验课本身存在着较大的发生事故的风险率,因此学校教师在上体育课和实验课时需要负比平时更高的注意义务和照管职责。 关于体育课上发生的人身损害,大致包括几种情况:第一,如系器材放置不当,存在危险因素,竞赛选手搭配不当,诱导学生从事其身心没有准备的活动,或在险象环生场合布置几种不同的体育活动,导致学生人身损害,则应由学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二,如系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的风险,学校并无过错则不承担责任,例如学校组织篮球赛,在依规则进行比赛时,因球员互撞造成的人身损害学校不应承担责任。第三,若学生未按教师指导行事,造成人身伤害的,则根据加害人、受害人双方责任的大小,由其监护人承担相应责任。学校如有管理过失,则与致害人、受害人形成混合过错,应根据各自过错程序承担责任;学校如无管理过失,则可免责。 关于实验课上发生的人身损害。学生在进行危险的化学实验以及在给学生安全指导过程中,实验教师需要负高度的照管职责。若损害系由于实验设施的瑕疵,如漏电、泄毒等造成人身损害,或由于教师管理、教导不当所致,则毫无疑问应由学校承担全部责任;若损害系由于学生本人突发、未被同意且教师无法预见的行为引起,则一般应认定学校无过失,不承担责任。 (三)学生自行到校或放学后滞留学校致人身损害的处理 法院在确定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保护职责时,不应要求学校教师履行无限的管理职责,学校对学生的照管职责应限于规定的正常的教学活动期间。未经学校同意,学生自行到校或放学生滞留学校导致发生非学校原因的人身损害,学校一般不应承担责任,而应由致害人或受害人承担责任。如经学校同意或默认,学生下课后继续留在学校学习或休息的,一旦发生人身损害,应视为学校教学管理期间发生的损害,学校应根据其过错承担民事责任。(四)校外第三人致学生损害的处理 如要校未成年学生的人身损害是由校外第三人造成的,只要学生仍处于学校监管之下,那么,在责任承担上,应根据学校有无过错来确定其是否应承担民事责任。但在此类案件中,校第三人是最直接加害人,也是终局赔偿义务人,故应由其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及最终赔偿责任,学校只应就其管理过失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即只有在穷尽了对校外第三人的追偿的前提下,学校才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责任。学校在承担了赔偿责任后,可以向校外第三人进行追偿。 (五)学生在校外发生人身损害的处理 1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发生的人身伤害。由于法律没有规定学生上学、放学途中亦属于学校的管辖范围,学校也就没有义务配备专门人员护送学生上学、放学。因此对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发生的人身损害,学校一般不应当承担责任,但如果学校在路口设立了值勤人员,却未能对学生提供恰当、合理的照管,学校则要对其过失承担责任。 2因学校提前放学,导致学生在校外发生的人身伤害。因为未成年学生均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需要受到人身监督与保护,因此一般来讲,学校不应提前放学使学生处于无人监管的状况,除非学校事先通知了学生的监护人。如果因学校提前放学导致学生在校外受到人身伤害,学校应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3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中发生的人身伤害。学校对其组织、举办的校外活动负有管理职责,不管此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魅力新疆解说课件
- 高铁铁路授课课件
- 电磁灶用电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高热惊厥业务学习课件
- 高校戏曲鉴赏课件
- 包头二模政治中考试卷及答案
- 高层逃生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电视台项目提案报告
- 高原应急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FRM(金融风险管理师)-操作风险损失模型题目及答案
- JTGT 3832-2018 公路工程预算定额 说明部分
- (新)旅行社部门设置及其职责
- 2024年10月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 酒店会议服务标准流程作业指导书
- 《一个粗瓷大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网络攻防原理与技术 第3版 教案 -第12讲 网络防火墙
- 第一响应人应急培训
- 治未病进修总结
-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思维导图
- 中学八年级信息技术Excel-电子表格教案
- 《认识感官》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