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文库浅谈艺术之美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和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之美,的手段是艺术的核心,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是现实美的凝炼化,集中化。艺术之美具有丰富的内容,是中小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艺术之美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愿意与艺术品接触。古今中外,不少有成就的人,都曾受到过艺术之美的熏陶。我们说艺术之美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这主要是说艺术之美的意义。艺术是人们认识与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在于认识生活,反映生活,并创造生活。要实现艺术的这种目的,就必须能够欣赏艺术,而艺术之美在培养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现实美不可比拟的作用,因为艺术之美比现实美更集中、更强烈、更动人,因而更富感染力。艺术之美使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对美的要求不断变化,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变化又促使艺术之美的创造与欣赏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正是在这种互为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与发展中,艺术的目的才得以实现。高尚的、健康的感情是人的精神完美的重要条件和标志。而艺术之美对于培养和丰富人的高尚情感具有独特的作用。美的艺术品无不渗透着艺术家的感情,寄托着他的爱憎。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当写到“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不觉伤心落泪。梁斌在创作红旗谱时,也“无数次流下眼泪,是流着泪写完这本书的”。艺术家的这种充沛而丰富的情感,通过艺术形象传达给欣赏者,必然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产生或悲、或喜、或怒、或愤的情绪,进而使感情得到净化、丰富和升华。艺术之美的情感内容,对于培养人的精神之美是不可缺少的条件。艺术与科学不同,科学诉诸理智,它对事物的认识不增不减。而艺术诉诸感觉,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在对艺术之美的感受中,人们就会发挥想象的力量,完善、补充,丰富,甚至改变对象在心目中的性质,重新创造出新的完美意象来。例如,尽管我们许多人没有到过大草原,但读过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辽阔壮美的图景。当然,这种想象力创造力所引起的结果是因人而异的。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的审美经验越丰富,文化水平越高,相应地他的思考和理解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他对美的感受、领悟和情感体验也就越敏锐、越强烈。艺术之美的基本特征,是由艺术之美的基本内容决定的。我们通过以往对艺术之美的研究,总结出艺术之美的几个基本特征:艺术之美的第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直观性。所谓直观性,就是具体生动性和直接可感性,它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中产生感觉、知觉和表象,并进而产生联想或想象。这是因为任何艺术之美总是由形象的美决定的。而一切形象又都是直观的。有些艺术作品中,艺术之美的直观性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美术家达芬奇的优秀肖像画蒙娜丽莎。在另一些艺术作品中,艺术之美的直观性虽然不如上面所说的那么明显,但是,它们也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经过联想或想象,在脑中产生出美的形象。艺术之美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协调性。所谓协调性,最根本的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以完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真实的生活内容。艺术作品的美,表现在形式同内容有机地联系一在起,并且由内容来决定,而内容又仅仅在一定的形式之中。这主要是由任何艺术之美总是生活的反映来决定的。艺术之美的第三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并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恩格斯要求作家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指的这种典型性。毛泽东同志所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也是指的这种典型性。艺术之美的典型性这一特征,同样是由艺术之美的基本内容决定的,它是人对于美的理想的追求和体现。在一切艺术之美中,都具有这种典型性。例如,解放初期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在解放后的新中国所过的那种和平幸福、欣欣向荣的新生活。在蓝天白云下,在翠柳环绕的荷塘中,荷花仙子们身着粉红舞衣和淡绿舞裙,手执长巾,轻盈安详地婆娑起舞,创造出芙蓉出水的的恬静意境,深深激发着人们对大自然、对祖国、对和平的无限热爱的美好感情。艺术之美的第四个基本特征是它的爱憎倾向,也就是爱什么和恨什么。在阶级社会中,倾向性的最主要之点是阶级性,在阶级虽已消灭但阶级斗争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社会中,倾向性也仍然带有阶级性,这是由于艺术家总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阶层或一定的社会集团以及他们的整个素养决定的。艺术之美的第五个基本特征是它的民族性。所谓民族性,就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各自的审美理想和艺术形式的特点。换句话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中的美都必然具有产生这种美的各个民族的不同特色。这是由于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从属于一定的民族,他的作品中的美必然不能超脱他所在民族的整个历史。经过艺术创造实践,把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炼,集中的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美。在美学史上,由于美学家的哲学观点不同,对艺术之美的认识也不相同。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艺术之美是历年在高级发展阶段上的美,是美的高级形式;他主张艺术之美高于自然美,宣称艺术之美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心灵产生的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之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车尔尼雪弗斯基则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出发来批判黑格尔,主张自然美高于艺术之美,认为“客观现实中的美是彻底的美的。”“艺术创作低于现实中的美的事物”艺术只是生活的苍白而不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艺术之美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艺术离不开形象,因而艺术之美主要的是艺术形象的美,它同艺术形象一样也是源于现实生活,同现实生活中的形象一样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等特征,但它又跟艺术形象一样不同于现实生活,它是艺术创造的人类审美活动的结晶,是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在任何一种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够领略到它的美。例如,散文中的诗情画意,小说中的动人情节和人物的鲜明性格,绘画中的绚丽色彩和精巧构图,雕塑中的形神逼真和力的体现,音乐中的优美旋律和欢快节奏,舞蹈中的轻盈洒脱和灵活飞动,戏剧中的冲突叠起和妙趣横生等等,都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甚至在案头的一件小盆景中,我们也可以欣赏到美不胜收的水光云影,深壑幽林。所有这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都是艺术之美。总之,艺术之美就是艺术作品中的美。离开艺术作品,也就没有艺术之美。这时的艺术作品既可以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独立于艺术家自身之外的作品,如剧作家写出的剧本、音乐家谱出的乐章;也可以是艺术家创作之中、体现于艺术家自身的作品,如演员的表演、钢琴家的演奏。当然,在根本没有美的所谓艺术作品中,也就不存在艺术之美。美的艺术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深根植于生活之中。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形象,也就没有艺术形象的美。艺术形象的美,归根结底只不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7811-2025动物源性蛋白质饲料胃蛋白酶消化率的测定过滤法
- 2025年安全生产法规机关测试题集
- 2025年文化艺术行业财务岗位面试预测题及解析
- 2025年村级儿童之家保洁员招聘面试常见问题及参考答案
- 劳动合同协议范本示例
- 2025年安全员安全知识考核题解
- 2025年汽车销售顾问销售技巧测评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农业技术推广员专业知识能力测评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景观生态规划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职业安全卫生培训题与答案解析
- 迷彩九月+启航青春+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军训动员主题班会
- 2024年陕西事业单位联考A类综合应用能力试题及答案
-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 2025年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 2025年四川三支一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卷
- 战术基础动作低姿匍匐
- 2025年公文核改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次中层班子会上校长精彩讲话:向小处看往实里干朝远处谋
- 下肢开放性损伤课件
- 有机硅行业面试攻略:高级岗位面试题库
- 2025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