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doc_第1页
2013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doc_第2页
2013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doc_第3页
2013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doc_第4页
2013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时间l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分别填涂在答题卡及答题纸的相应位置。第卷(选择题,36分)一、基础知识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干瘪(bi) 粗犷(kung) 浩浩汤汤(shng) 追本溯源(sho)B.镣铐(lio) 癖好(p) 一蹴而就(c) 亘古不变(gn)C.下载(zi) 挣揣(zhng ) 强颜欢笑(qing ) 长吁短叹(x)D.拔擢(zhu) 谂知(nin) 越俎代庖(po) 不屈不挠(ro)1.B(A、粗犷gung,追本溯s源;C、强qing颜欢笑, D、谂shn知,不屈不挠no)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檄文 垢骂 斑驳陆离 云蒸霞蔚B.赊帐 疏浚 荒涎不经 震耳欲聋C.斑驳 缙绅 祸起萧墙 礼上往来D.睥睨 辐射 人为刀俎 销声匿迹2.选D(A中诟骂;B中赊账;C中礼尚往来)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 “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 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 ,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 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 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A质疑 功夫 淹没 B质疑 工夫 湮没 C置疑 工夫 淹没 D置疑 功夫 湮没3.B(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句,例如不容置疑、毋庸置疑等。工夫:指时间,占用的时间。功夫:指本领、造诣,武术。句语境中画线词前有一个“费”字,“费”即耗费,所以此处应选用与时间相关的“工夫”。淹没:漫过,盖过,多用于大水等具体事物。湮没:埋没,多用于时光、岁月等抽象事物。)4.下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B现在,电子辞典种类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选购到真正让人满意的产品并不容易。C这个社区小组的服务项目很多,诸如订报送奶,补衣修鞋,代买菜粮等等,不一而足。D这一批年轻有为的科学家,正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在追求科学真理的征程上不懈地前进。4.C (A“师出无名”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泛指行事没有正当的理由;B“良莠不齐”,指人,不能指商品;D“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贬义词)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红楼梦内容丰厚,思想深邃,艺术精妙,不仅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还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顶峰。B新版舞剧孔子以杏坛施教为核心,增加了“祭孔乐舞”表演。上演一个多月来,共计演出40多个场次,观众约13000人左右。C“神九”顺利升空并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载人交会对接,又一次大大拓展了中国发展太空项目的惊人步伐。D金乡大蒜闻名遐迩,其种植面积、产量、品级、品质、出口量均居全国之首,先后荣膺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5D(A项,句序不当,应为“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顶峰,而且堪称世界文学宝 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B项,“约”与“左右”重复;C项,“拓展步伐”搭配不当)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我们这个一向以诗歌国度为骄傲的民族到了今天,已经基本上与诗无缘了。除了教科书中的古典诗词和一些因时而变的所谓新诗,供孩子们形成概念外,大多数的读者,并不知晓也不关心今天中国诗人的存在与否。无论自何种角度,也看不到诗歌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证据。原因很简单,从生活样态和社会意识来看,经济头脑和市场逻辑的强力主导,使遣词造句、吟风弄月之事看上去纯属多余;从写作者或者说诗歌的发生状况来看,仍在不断发表作品的极少数从业者,已经日趋流落为边缘群体。 现代社会对诗歌荣誉、诗人地位的取缔已经是事实。关于诗歌的话题也就只能在所谓专业化的语境中自说自听近三十年来,以“现代”、“国际化”为旗号的中国诗人们孜孜以求的,正是“个人”、“私人”和“纯诗”一类的东西,拒斥通俗,反对大众化审美,梦想与众不同的成就和价值,这本身就为诗歌的命运自设了陷阱。 我们从现有标本看到的,是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这样一些带有先民原初思维特质的歌咏,是唐宋以来的诗体自觉及形式上的登峰造极。后世的人们,在将早期汉语固有的声韵和节奏逐步书面化、文本化的同时,渐渐游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又被儒道之类的政治文化辖制,成为千年不变的教化工具,即便屡屡出现反抗载道、逃离世俗、解放心灵的冲动,却终归是游戏性质的,在认识上,在精神层面则是宿命论的和停滞的。古代中国的诗歌,粗朴纯真,感时伤事,但少有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少有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 近世白话文运动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所谓新诗的诞生。“新诗”似乎是一种基于思想浪漫而催化出的文体的浪漫胡适、徐志摩、郭沫若这样一些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造文,因时事造文,假思想之名造文,自由体翼然展翅。有人称此处发生了文化的断裂,其实非也。白话文运动也就是汉语的现代化,其功也许可比近代社会历史运动中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表意系统,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民主的曙光已经初现。但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原因在于,新诗对体制有解放而无建设,基于语言的音韵节奏等特质的形式生命,涣散为七零八落的长短句,没有了任何抑扬抗坠、顿挫起伏,所谓“内在节奏”的形成也并无章法,诗人们只是率性而为。最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起初的精神动因与呼唤民主、科学、自由,反对封建专制文化,吁求健康国民性等“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在诗歌中不仅未见光大,反而屡被强加的战祸与社会的癫狂所压制干扰,及至消弭不见了。百年间,扔掉了旧式枷锁的新诗人们,就其思想的僵化、意识的荒芜而言,其实仍旧是破衣烂衫,唯有一副看似放浪形骸的奇怪尊容而已。 由于上述的未完成状态或日畸变,我们看到,今天的中国诗人们,的确是没有太多体面可言的。 (节选自殷实语言和谐与价值和谐,读书2012年第1期)6下列关于“新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包括新诗在内的现代诗歌已经远离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因为经济头脑和市场逻辑在当代生活样态和社会意识中占主导力量。B新诗的没落与中国诗人“个人”“私人”化的追求,排斥通俗和大众化审美,企图非凡的成就与价值有密切关系。C新诗作为自由体诗歌,有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典型人物大肆铺陈,为情为事创作,真正实现了思想的浪漫和文体的浪漫。D在白话文运动中产生的新诗,体制上有解放无建设,内容上与“五四”精髓共生的思想锐气却没有发扬光大。6. C(原文的“似乎”一词有否定意味。)7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曾是以诗歌为骄傲的国度,而今天的人们基本与诗歌无缘,以至写诗的人逐渐沦落为边缘群体。B今天的孩子们对诗歌形成概念一般是依靠教科书上出现的古典诗词和一些所谓的新诗而已。C现在大多数读者既不知道又不关心当今中国诗人的存在与否,也不见诗歌与当代社会生活的紧密关联。D从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历程来看,诗歌一旦变得书面化、文本化,就失却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一直充当教化工具。7. D(“诗歌一旦变得书面化、文本化,就失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一直充当教化工具”表述不正确,根据第三段的表述,“诗歌变得书面化、文本化”与“失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之间没有必然的条件关系,“一直”表达绝对化。)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诗歌荣誉和诗人地位已被现实社会所排斥,有关诗歌的话题也只限在专业化的小圈子里传播,很难在更广阔的领域引起共鸣。B从诗经到汉魏时期的古风、乐府再到唐宋以来的中国古代诗歌,大多数缺乏对人的意识的深层观照和对精神世界的持续探求。C因为只有少数人掌握的书写和表意系统的诗歌被空前地大众化了,文化的神秘与特权色彩被抹去,所以给新诗带来希望的曙光。D今天的中国诗人们没有太多体面可言,这与诗歌发展的先天性不足、商品经济社会的特殊现状以及诗人本身等诸方面的因素有关。8. C(不是“诗歌被空前地大众化了”而是“汉语被空前的大众化了”,从文中“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一句可见,没有“给新诗带来希望的曙光”。)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年十九,学于江浦庄昶。成化二十年举进士,授许州知州。月朔,会诸生于学宫,讲明义利公私之辨。巫言龙骨出地中为祸福,宝取骨,毁于庭,杖巫而遣之。躬课农桑,仿朱子社仓,立积散法,行计口浇田法,以备凶荒。 弘治七年入为户部员外郎,历郎中,迁江西提学副使。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江西俗好阴阳家言,有数十年不葬父母者。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宁王宸濠索诗文,峻却之。后宸濠败,有司校勘,独无宝迹。迁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勘处州银矿,宝曰:“费多获少,劳民伤财,虑生他变。”卒奏寝其事。进湖广布政使。 正德四年擢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刘瑾擅政,宝至京,绝不与通。瑾怒漕帅平江伯陈熊,欲使宝劾之,遣校尉数辈要宝左顺门,危言恐之曰:“行逮汝。”张彩、曹元自内出,语宝曰:“君第劾平江,无后患矣。”宝曰:“平江功臣后,督漕未久,无大过,不知所劾。”二人默然出。越三日,给事中劾熊并及宝,勒致仕去。瑾诛,起巡抚贵州,寻迁户部右侍郎,进左侍郎。命兼左佥都御史,处置粮运。寻疏请终养归,乃拜南京礼部尚书,再疏辞免。世宗即位,起前官,复以母老恳辞。许之,命有司以礼存问。 宝三岁而孤,事母过氏至孝。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及终养归,得疾,左手不仁,犹朝夕侍亲侧不懈。受知于李东阳,为诗文,典重和雅,以东阳为宗。博综群籍,有得则书之简,取程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之义,名之日“日格子”。 (节选自明史儒林传) 【注】宁王宸濠:朱宸濠,明太祖朱元璋五世孙,袭封宁王,封于南昌。正德十四年起兵反叛,兵败被俘,伏诛。程子:指宋代理学家程颐。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课农桑 督促 B以备凶荒 凶险的 C卒奏寝其事 搁置 D命有司以礼存问 看望9B(凶:年岁收成不好)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会诸生于学宫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杖巫而遣之 扣舷而歌之 C宝至京,绝不与通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修白鹿书院学舍,以处学者 敛赀财以送其行10D(两项均为连词“来”。 A于,介词“在”:介词“比”。B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C与,介词“跟”;动词“结交、亲附”。)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邵宝性格耿直、不黻权奸的一组是( ) 峻却之 独无宝迹 虑生他变 绝不与通 欲使宝劾之 勒致仕去 A B C D11A(表现邵宝不结交宁王宸濠,表现不结交刘瑾,都表现了邵宝性格耿直,不黻权好。邵宝担心开矿产生变故,刘瑾想要邵宝弹劾官员,邵宝被弹劾辞宫。)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邵宝重视教育,在许州知州任上,每月初一亲自到学校为众生员讲课;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安置读书人。 B邵宝关心民生,重视农事,采取“积散法”等一系列措施防备饥荒发生;他不主张开采处州银矿原因之一,是怕劳民伤财,滋生变故。C邵宝极其孝顺,多次请求辞官奉养父母,最后才得到皇上同意;回家之后,自己有病,左手麻痹不仁,还是早晚奉侍在父母身边。 D邵宝好学不倦,博览群书,每当学有所得就写在竹片上,用宋代理学家程颐“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意思,取名“日格子”。12C(邵宝回家奉养的是母亲,而不是“父母”。因为他“三岁而孤”,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第II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宝下令,士不葬亲者不得与试,于是相率举葬以千计。(4分) (1) 邵宝颁布法令,不下葬去世的父母亲的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在这种情况下相继把父母亲下葬的有上千人。(“得”“与”“于是”,“士不葬亲者”定语后置句式,每个关键得分点1分,共4分) (2) 甫十岁,母疾,为文告天,愿减己算延母年。(3分)(2) 邵宝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甫”“为”“年”三个关键得分点,每个1分,共3分) (3)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3分)(3)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最后。(“洎”“终”“诛”三个关键得分点,每个1分,共3分)【参考译文】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十九岁时,在江浦庄昶处学习。明宪宗成化二十年考中进士,授官许州知州。每月初一,邵宝在学宫召集众生员,宣讲明辨义利公私的道理。巫师说有人在地里挖出龙骨会带来祸福。邵宝叫人拿来龙骨,在庭堂当场毁掉,杖打巫师,然后赶走了他。邵宝亲自督促老百姓耕种纺织,仿照朱子社仓,设立积散法,实行计口浇田法,来防备出现饥荒。明孝宗弘治七年,邵宝进朝廷担任户部员外郎,历任郎中,升任江西提学副使。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来安置在里面学习的人。江西民间喜欢听信阴阳家的话,有的人父母去世几十年都不下葬。邵宝颁布法令,不下葬去世的父母亲的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在这种情况下相继把父母亲下葬的有上千人。宁王宸濠向邵宝索取诗文,邵宝严正拒绝了。后来宸濠反叛兵败被诛,有关官员经过调查,唯独没有邵宝送给宸濠的手迹。邵宝升任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察看处州的银矿,邵宝说:“耗费多收获少,劳民伤财,恐怕会产生变故。”最终上奏章停止了这件事。晋升湖广布政使。 明武宗正德四年,邵宝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管监督水路运输。太监刘瑾独揽朝政,邵宝到了京城,完全不跟刘瑾来往。刘瑾不满原水运长官平江伯陈熊,要让邵宝弹劾他,于是派遣几名校尉在左顺门拦住邵宝,说吓人的话恐吓邵宝说:“将要逮捕你。”吏部、兵部两位长官张彩、曹元从皇宫出来,告诉邵宝说:“你只管弹劾平江伯,以后就没有祸患了。”邵宝说:“平江伯是功臣的后人,管理水运不久,没有大的过错,我不知道弹劾什么。”张、曹两人无话可说,走了。过了三天,给事中弹劾陈熊以及邵宝,强制他们辞官离开。刘瑾被处死,邵宝起用任贵州巡抚,不久调任户部右侍郎,晋升左侍郎,兼任左佥都御史,负责处理粮食运输事务。不久上奏章请求回家奉养老母亲,于是皇帝授予南京礼部尚书,邵宝两次上奏章辞去职务。明世宗即位,又要起用邵宝任以前官职,邵宝又因为母亲年老恳切推辞。皇帝准许了,命有关官员按照礼节对他看望慰问。 邵宝三岁就父亲去世,奉养母亲过氏非常孝顺。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等到回家奉养老母亲,自己生病,左手麻痹,依然早晚奉侍在母亲旁边不松懈。邵宝被李东阳赏识,写作的诗文,典范庄重平和高雅,把李东阳作为榜样。博览群书,有心得就写在竹片上,用程子“今天探究一种事物,明天探究一种事物”的意思,命名叫“日格子”。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分析。(4分)14(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1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1分)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4分)(2)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2分)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2分)15.补写出下列名句。(10分)(1)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3)秦人不暇自哀,;,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5)大江东去,。15.参考答案:(1)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弟子不必不如师 术业有专攻,(3)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羽化而登仙(5)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五、语言表达(8分)16.仿照示例的句式和修辞,就下列词语分别写出一句话。(4分)示例 批评:批评是优质的药品,诚恳地吞下,就能医治病痛。挫折: 。贿赂: 。挫折是警诫的鞭子,勇敢地承受,就会跃马飞腾。贿赂是甜蜜的糖衣弹,无耻地索取,总会酿成灾难。1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旨。(不超过25个字)(4分)梦想与理想是全然不同的两种境界。梦想再美,仅仅从属于个人,它是满足自我的一己追求,精致细小地囿于狭窄的内心天地里。理想却是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一种以献身精神为动力的人类的共同追求。尽管在理想的追求中也要遭到困扰和阻挠,我却喜欢它壮阔的气势,集体的荣誉感,强有力的有血有肉的硬碰硬的奋争。无论它成功或失败,都富有同样的人生价值。成年人未必没有梦想,但只有把梦想转化为理想,才能获得人生意义上的升华。答:17.答案将梦想转化为理想,人生才有意义。六、(18分)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秋天的心 林清玄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植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辩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书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清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多少带点潇湘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18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4分)18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2分)近结尾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作铺垫。 (2分)(意思相近即可)19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19“秋天的心”体现在:气派悠闲之意;感知自然之心;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谦卑的心情;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4分)(答出4点,意思相近即可)20理解下面两句话的含义。(4分)(1)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2分)20(1)汉族逐渐同化了平埔族,使他们有了“文化”,却远离了自然,平埔族后裔已经失去了感知自然、逍遥自在的心。(2分) (2)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2分)(2)商业形态改变了人们对岁月的感知,春夏秋冬千篇一律,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2分)(意思相近即可)21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6分)21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2分)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2分)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2分)(认为这句话没有道理也可,只要理由充分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地图的魔术 克莱摩根(美国)我一向喜爱地图爱它们美丽、实用、引人遐思;有了地图,我们自以为可以仿制世界,自命对世界了如指掌。我们人类需要有安身立足之所,需要知道自己身在何方我们在地球上的地址,而地图恰好把这些需要表露无遗。地图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世界的东西,不过有关我们人类的就说得更多。从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时代起,饱学之士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是我们一般人却时常把这忘得一干二净。教会更加深了这个误解。地球是扁平的,像地图一样。它还有边好让人从这里跌下来。在一些早期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地球是由大象的背托着的。古人觉得世界必须立于坚实的基础上,这种感觉直到近代还有。地图是最早的文字,比书还要古老。我敢说,人类彼此的沟通,最早写下来的就是地图,可能在100万年前,时间是一个睛朗的黄昏,地点是东非的大峡谷,我们的远祖在漫长的演化中,停下来休息一会。在湖底的泥泞上,他们用一根棒画了几条线,来代表这个湖,来代表一条河、一个大森林以及林外若干可以狩猎的好地方。然后指着地图说:“这里,小伙子。我们目前在这里,希望明天可到那个地方。”我们把这些线条当做魔术,你说多有意义。我们就这样用一幅画来表示世界。这个新玩意儿叫做“地图”,其中有非常真实的东西,可使我们相信我们能从这里到达那里。它加强我们的信念森林外有狩猎的好地方;不但如此,它还有力地提示,将来是存在的。这是个我们可以去的地方,而且明天就可抵达,多令人欣慰。地图上所有的路径,都通向一些地方。地图使世界安就其位。在有地图之前,岛屿漂来漂去,城市转瞬间就会消失不见。当然,地图上也有空白的地方,就像我们的知识一样;可是不要紧,我们可用想象力来填补。对于早期的地图,约斯威夫特这样写过:地理学家在非洲地区上,用了野蛮的图画来填补空白;在不适合人居住的草莽,放了大象,说是没有市镇。不准确的地图,有时却有助于发现新的地方。伟大的地理学家托勒密以为欧洲和亚洲横跨大半个地球(今天,我们都知道欧亚二洲只占地球面积的1/10)。托勒密的数字,流传了13个世纪。哥伦布就借用这个数字,向西班牙国王游说,说他向西航行,可轻易地抵达东方。哥伦布很幸运,走到一半就见到了美洲。1519年,费迪南麦哲伦启航,要环绕世界一周,那时欧洲人以为美洲不过是个岛屿而已,藏在这个岛后面的就是亚洲。麦哲伦的那个时代,大家都以为“新世界”(美洲)和东印度群岛,只是一水之隔。岂料这“一水”竟是浩渺的太平洋。回头说说陆地,地图让我们想到疆界。我们各随心意来绘制地图,在这个城镇、那条河流画上边界,看,我们就这样为自己建立了帝国。帝王玩地图的游戏,像我们玩棋子一样。教皇用一条线就分开了“新世界”;西班牙把西面的全要了,葡萄牙只得要余下来的。地图画出了疆界,而疆界促成了战争。统治者叫人绘画地图,然而,比较真实的地图不一定能取悦统治者。17世纪末,路易十四看到一幅较为准确的法国地图后宣称:地图让他失去的国土,多于他从战争中所得的。就算在今天,政治地图所反映的世界,还是基于人们的意图。厄瓜多尔的地图所显示的国土面积,双倍于它实际所统治的;原因是它在1941年与秘鲁打仗失去的领土至今仍争议未决。根据危地马拉印行的危地马拉地图,伯利兹一国并不存在。地图是充满想像的富藏。在地图上,澳洲看来像个孤儿。岛屿在镣铐中憔悴。古老的非洲耸起肩膀,而欧洲把它按下去。“在地图上神游天地,”塞万提斯写道,“不像旅行那样要花钱,会使人疲劳,又可免受冷热饥渴之苦和种种不便。”18简要分析开头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18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喜欢地图的原因;(2分)二是总领全文(或引出下文)。(2分)19作者讲述哥伦布和麦哲伦的故事,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并请简要说明。(4分)19作者讲述这两个故事是为了证明“不准确的地图,有时却有助于发现新的地方”。(2分)哥伦布根据托密勒的观点和数据,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1分)麦哲伦以为“新世界”美洲和东印度群岛,只是一水之隔,却发现了浩渺的太平洋。(1分)20请简要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4分)20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1分)和拟人(1分)的修辞手法。“澳洲看来像个孤儿”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非洲耸起肩膀”句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1分)这个句子表明地图能够引发人们无限想像,展示了地图的魔术。(1分)21请结合全文探究“地图的魔术”这一标题的意蕴。(6分)21(1)地图上简单的线条能够表现美丽无限的世界。(2)地图具有实用价值,可以使世界安就其位,不准确的地图有时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3)地图是充满想像的富藏,可以引人遐思。(4)地图可以让人足不出户,神游世界。(围绕“美丽、实用、引人遐思”三个方面作答即可。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七、作文2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著名诗人汪国真说:“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是啊,生活中,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头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着远方请以“远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文体特征鲜明;不得写成诗歌。一、审材料:可以写到远方旅行,也可以写远方诱人的风光美景、人文历史。但根据材料里“不仅仅更多的是”的提示,写“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灵魂里涌动的向往”。因此,话题“远方”可以理解为“理想、目标和某种理想的境界”此话题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实写难得高分,虚写易找材料。二、立意话题“远方”可以理解为“理想、目标和某种理想的境界” 三、思路导航(一)1、“远方”是什么?就是目标,追求,希望。(写实不是最佳选择)实:距离上的远方,如,最美的风景在远方,让人向往的地方。虚:憧憬的目标,让人向往的地方。写为实现理想所做的奋斗。2、为什么要有“远方”?一个人追求在远方,征程有了靓丽,生命才有意义。一个民族拥有了“远方”,才拥有希望,才拥有前行的动力。3、怎样到达“远方”?(二)1、“远方”是什么?远方是我们心灵的净土,是我们心灵的港湾。远方是人的希望和梦想,是漫漫人生路上前行的动力。2、为什么要有“远方”?向往远方,追求远方。(探索远方)远方是灵魂里涌动的向往,是不懈追求的“天堂”。3、怎样到达“远方”?努力不懈,执着追求就能到达远方。只要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就能到达远方。高三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试卷答案一、1.B(A、粗犷gung,追本溯s源;C、强qing颜欢笑, D、谂shn知,不屈不挠no)2.选D(A中诟骂;B中赊账;C中礼尚往来)3、B(质疑:提出疑问。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句,例如不容置疑、毋庸置疑等。工夫:指时间,占用的时间。功夫:指本领、造诣,武术。句语境中画线词前有一个“费”字,“费”即耗费,所以此处应选用与时间相关的“工夫”。淹没:漫过,盖过,多用于大水等具体事物。湮没:埋没,多用于时光、岁月等抽象事物。)4.C (A“师出无名”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泛指行事没有正当的理由;B“良莠不齐”,指人,不能指商品;D“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贬义词)5D(A项,句序不当,应为“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顶峰,而且堪称世界文学宝 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B项,“约”与“左右”重复;C项,“拓展步伐”搭配不当)二、(9分,每小题3分)6. C(原文的“似乎”一词有否定意味。)7. D(“诗歌一旦变得书面化、文本化,就失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一直充当教化工具”表述不正确,根据第三段的表述,“诗歌变得书面化、文本化”与“失去了天然的性情流露和生命哀叹”之间没有必然的条件关系,“一直”表达绝对化。)8. C(不是“诗歌被空前地大众化了”而是“汉语被空前的大众化了”,从文中“诗歌却很快停滞不前,原地踏步,再次脱离了读者大众”一句可见,没有“给新诗带来希望的曙光”。)三、9、B(凶:年岁收成不好)10、D(两项均为连词“来”。 A于,介词“在”:介词“比”。B而,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C与,介词“跟”;动词“结交、亲附”。)11、A(表现邵宝不结交宁王宸濠,表现不结交刘瑾,都表现了邵宝性格耿直,不黻权好。邵宝担心开矿产生变故,刘瑾想要邵宝弹劾官员,邵宝被弹劾辞宫。)12、C(邵宝回家奉养的是母亲,而不是“父母”。因为他“三岁而孤”,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四、13、(1) 邵宝颁布法令,不下葬去世的父母亲的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在这种情况下相继把父母亲下葬的有上千人。(“得”“与”“于是”,“士不葬亲者”定语后置句式,每个关键得分点1分,共4分)(2) 邵宝刚十岁时,母亲生病,邵宝写文章祭告上天,希望减去自己的寿命来延长母亲的寿命。(“甫”“为”“年”三个关键得分点,每个1分,共3分) (3)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使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最后。(“洎”“终”“诛”三个关键得分点,每个1分,共3分)【参考译文】 邵宝字国贤,无锡人。十九岁时,在江浦庄昶处学习。明宪宗成化二十年考中进士,授官许州知州。每月初一,邵宝在学宫召集众生员,宣讲明辨义利公私的道理。巫师说有人在地里挖出龙骨会带来祸福。邵宝叫人拿来龙骨,在庭堂当场毁掉,杖打巫师,然后赶走了他。邵宝亲自督促老百姓耕种纺织,仿照朱子社仓,设立积散法,实行计口浇田法,来防备出现饥荒。明孝宗弘治七年,邵宝进朝廷担任户部员外郎,历任郎中,升任江西提学副使。在白鹿书院修建校舍,来安置在里面学习的人。江西民间喜欢听信阴阳家的话,有的人父母去世几十年都不下葬。邵宝颁布法令,不下葬去世的父母亲的读书人不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在这种情况下相继把父母亲下葬的有上千人。宁王宸濠向邵宝索取诗文,邵宝严正拒绝了。后来宸濠反叛兵败被诛,有关官员经过调查,唯独没有邵宝送给宸濠的手迹。邵宝升任右布政使,与镇守太监察看处州的银矿,邵宝说:“耗费多收获少,劳民伤财,恐怕会产生变故。”最终上奏章停止了这件事。晋升湖广布政使。 明武宗正德四年,邵宝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管监督水路运输。太监刘瑾独揽朝政,邵宝到了京城,完全不跟刘瑾来往。刘瑾不满原水运长官平江伯陈熊,要让邵宝弹劾他,于是派遣几名校尉在左顺门拦住邵宝,说吓人的话恐吓邵宝说:“将要逮捕你。”吏部、兵部两位长官张彩、曹元从皇宫出来,告诉邵宝说:“你只管弹劾平江伯,以后就没有祸患了。”邵宝说:“平江伯是功臣的后人,管理水运不久,没有大的过错,我不知道弹劾什么。”张、曹两人无话可说,走了。过了三天,给事中弹劾陈熊以及邵宝,强制他们辞官离开。刘瑾被处死,邵宝起用任贵州巡抚,不久调任户部右侍郎,晋升左侍郎,兼任左佥都御史,负责处理粮食运输事务。不久上奏章请求回家奉养老母亲,于是皇帝授予南京礼部尚书,邵宝两次上奏章辞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