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城市规划“十一五”规划.doc_第1页
昆山市城市规划“十一五”规划.doc_第2页
昆山市城市规划“十一五”规划.doc_第3页
昆山市城市规划“十一五”规划.doc_第4页
昆山市城市规划“十一五”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山市城市规划“十一五”规划昆山市规划局2005年10月一、“十五”期间城市规划回顾(一)积极应对国际国内新形势,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1、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昆山概念性城市总体规划和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随着昆山的超常规发展,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第一轮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22010)所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都已基本实现,并在人口(30万)、用地规模(32平方公里)等方面有很大程度的突破,越来越显示出滞后性。为应对这一情况,2000年我市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咨询,对第一轮城市进行了部分调整。紧接着2001年10月市政府成立规划局,开始着手准备新一轮总体规划的修编;2002年初,我市邀请上海华汇设计公司和台湾境群规划设计顾问公司联合编制昆山市概念性城市总体规划;2002年7月,在概念性总体规划成果基础上,委托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修编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3年6月底完成省建设厅组织的总体规划纲要的论证,同年12月底通过省建设厅组织的最终成果专家评审。2、重新定位城市职能和性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将昆山的城市职能定位为:(1)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上海周边的重要的制造业基地;(2)苏锡常都市圈中连接苏沪的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城市; (3)适宜居住的现代化园林城市;(4)苏南地区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基地之一。城市的性质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制造业发达的工贸城市,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3、确立城市发展新理念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大区域发展、市域全覆盖、片区发展三个新理念,得到了省建设厅的好评,国家建设部的关注。(1)大区域发展理念充分考虑苏锡常都市圈、上海经济圈和长三角发展的大背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大趋势,将昆山作为区域乃至全球的一分子进行规划和宏观考虑。就昆山与周边各城市的关系进行了专题研究,明确提出了与上海互利、服务、依托;与苏州合作、融合;与周边县市分工的战略选择。对交通、能源、通讯等大型基础设施,充分重视区域性对接,主动出击,寻求合作。(2)市域即城市的全覆盖规划理念在规划体系上改变了以往城镇体系规划单独作为一个章节进行编制的做法,规划的各项内容都是以全市域927平方公里作为研究对象,在整个市域范围内进行统筹布局协调,将全市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全覆盖规划。城市职能、性质等的确定也是将市域作为一个城市进行综合考虑的结果。(3)片区发展新理念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将市域927平方公里分为七个片区,根据片区不同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自然资源条件、生态要求、产业导向等要素,综合协调市域产业布局、区域交通系统、大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并建立相适应的城镇架构和管理机制,以整合城镇和产业空间,克服我市面临的土地资源不足、工业用地分散、基础设施浪费等问题,实现全市土地利用集约高效、产业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共建共享。4、进行全市行政区划调整2003年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将市域14个乡镇撤并为9个,形成了“一城九镇”的新格局。行政区划调整后,使行政区划与片区发展格局更加融合。5、更新市域经济产业发展布局市域城镇低效建设,产业用地在空间布局上呈现无序状态,制约了昆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重新组织昆山产业布局,整合各类用地,总体调整产业的有机集中,实现片区功能的特色性和集约紧凑发展。为此,将市域功能产业格局划分为七个片区:(1)中心城综合片区(2)北部片区(3)东部片区(4)吴淞江工业园片区(5)中部生态农业片区(6)阳澄湖休闲旅游片区(7)南部水乡古镇旅游片区。6、明确中心城区发展方向和空间格局中心城区产业向东发展,生活居住向西发展。形成一个中心区,两个副中心的“一体两翼、一主两副”的多中心组团型结构。(二)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积极编制各重要规划1、片区规划中心城片区、吴淞江工业园片区和北部片区规划已完成成果和论证;东部沿沪产业片区已完成概念性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阳澄湖休闲旅游片区已完成概念性总体规划;中部生态农业片区、南部水乡古镇旅游片区的功能定位已明确。2、分区规划完成中心城区西部副中心、东部副中心、北部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央商贸区概念规划、大学科教基地详细规划、西部生态湿地保护区规划、开发区总部经济基地规划、吴淞江工业园核心区规划、沿沪产业带启动区规划、北部片区中心详细规划、国家现代化农业综合示范区规划、巴城软件园规划等重要功能区规划。3、各镇总体规划市域九镇皆已完成总体规划成果,其中陆家、张浦、周市、巴城四镇已经论证完毕。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张浦、周市、花桥三镇分别作为吴淞江工业园片区、北部片区、东部沿沪片区的片区中心,将发展成为10万人口以上的现代化小城市。张浦即将完成4平方公里的新镇区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新型小城市的格局已具雏形。周市镇镇域范围与北部片区范围重合,其面积约3.5平方公里的北部片区中心详细规划已经完成。花桥镇已经完成镇区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即将开展50平方公里的花桥国际商务城总体规划编制,将作为昆山未来的重点发展区域。在2004年完成周庄、锦溪等五个传统特色镇概念规划基础上,五镇新一轮总体规划修编于2005年完成。于此同时,周庄、溪锦、千灯已完成古镇保护规划,巴城镇的古镇保护及改造规划也已完成。4、各专业专项规划完成了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文教体卫专项规划、水源保护工程规划、绿地系统规划、地下管线普查工程、重点区域管线综合规划、全市污水工程规划、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等。5、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以提升城市功能为目标,实施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一是进行森林公园、体育中心、图书馆、客运中心、青少年宫等功能设施规划建设。二是老城区实施“退二进三”,并对东新街、白水潭、大西门、朝阳路等重点区域、路段进行改造和更新。三是提出社区、工业邻里中心理念,实现生活区、工业区的服务配套同步优化。6、镇村布局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已完成成果,等待省建设厅组织论证。镇村布局规划明确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方向和自然村落保护要求。(三)完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有效实施城市规划1、设立城市规划局,实行全市规划集中统一规划“昆山市十五规划”提出“要强化规划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实行规划与建设职能分离”,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市政府机构改革精神,规划局于2001年10月成立。规划局成立后,秉承“规划让城市更美好”的理念,围绕“十五规划”提出的把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要求,强化规划编制,严格规划管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不失时机地加快城镇化建设,努力为城市发展和“两个率先”作贡献。2、加强规划引导控制,出台一系列有效政策3、加强规划批后管理,开展规划验收制度 4、加强规划民主建设,实施规划公示办法5、大力开展规划监察,保持规划严肃性6、全市规划意识进一步增强,规划龙头作用进一步发挥面对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趋势,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规划意识不断增强,对规划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规划的投入逐步加大,把实施城市规划作为实现城市发展的重大举措。先规划后建设,或用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促管理的意识不断的强化,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在不断增强。二、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发展背景1、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已进入到信息、资本全球化的新阶段,以跨国公司为核心、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全球化和市场竞争全球化的趋势给我市带来接受国际资本、先进技术的机会,也使我市经济容易受到国际资本的冲击和控制。2、国内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积极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3、区域态势。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竞争态势日趋显现。4、周边环境。上海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中最重要的辐射源,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地位正在不断巩固。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给昆山带来重大机遇。上海“173工程”给昆山带来直接挑战。苏州与昆山更加融入。太仓港发展将直接给昆山带来利益。5、自身阶段。从工业化进程看,昆山正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以大规模扩张为特征的阶段已经基本结束,昆山经济开始进入经济结构提升和经济质量提高为主的稳定增长的新阶段。从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看,昆山已经完成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开始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二)有利条件1、外向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经济发展有较好基础。2、区位优势明显,交通联系方便。3、城市发展形成规模,城市建设成绩显著。4、城市商贸流通活跃。5、旅游资源丰富,客源腹地广阔。(三)制约因素1、人口问题。低层次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2、资源问题。计划用地指标越来越紧,水、电、气等能源供应紧张。3、环境问题。水环境、大气环境已处于临界状态。4、交通问题。中心城区停车难、行车难矛盾突出。5、城市特色品位不彰显,建筑形态单一。三、“十一五”规划(一)指导思想1、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城市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2、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要求。3、坚持高起点、高效率的规划思想,按现代化的要求规划城市的未来,保证规划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4、结合市域行政区划调整的机遇和片区发展要求,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5、贯彻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与土地利用规划协调,节约国土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6、强调系统观念,统一协调区域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二)规划目标1、城市发展总体目标l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市域在合理的产业布局前提下一体发展,不可满足眼前利益,结果造成环境的恶化,建设的重复。城市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尤其要求是工业用地的高效使用。同时,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大量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确保城市良性循环。可以说,持续城市需要统一社会、经济、环境三效益,寻找适当的平衡点。l 适宜居住的城市城市建设时应该考虑宜人的空间尺度;均衡布置城市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充分考虑为外来流动人员提供不同层次的居住条件,提供外来高素质人才良好的生活条件。l 绿色生态的城市昆山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沿河设置大量的亲水绿地,使市民感知更多的开放空间。玉峰山无疑是昆山的最高点,也是最亮点,应该通过城市设计的引导将其景观与主要的人流集中节点串连起来,形成视觉通廊。未来的森林公园将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呼吸新鲜空气、领略美丽大自然的场所。沿路的防护绿地和生产、生活之间的防护绿地确保提供了市民清洁、安静的生活空间。这样的“点、线、面”构成的有机的网络状绿地系统,将大大提升城市品质。l 集约高效的城市到规划期末,昆山将由工业主导型城市向现代综合城市转变,城市功能将逐步健全。规划要着重发展现代商务功能,构建现代交通系统,建设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确立现代城市形象。昆山市的土地集约使用应瞄准国际先进城市的土地开发水平,适应昆山经济发展的要求。2、城市化目标昆山市城市化发展思路为:空间集聚,内涵发展。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择优培育片区中心,实现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同步优化,体现空间的高效、集约、可持续利用;同时昆山市城市化注重提高质量,注重城镇发展内涵,市域人口以提高外来常住人口的综合素质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主。规划认为昆山大量外来常住人口应纳入城市化水平的计算中,有必要对城市化水平概念进行更新。即:城市化水平城镇实际居住人口/总实际居住人口的比值,城镇实际居住人口户籍非农人口城镇一年以上外来常住人口。昆山市2005年城市化水平为65%,目标2010年为80%。3、城市现代化发展目标昆山市将在2010年率先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其城市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如下:(见附表)4、经济增长目标规划预测2006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5%,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000美元,一、二、三产结构为1.5:50:48.5,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二产业基本持平。(三)规划举措1、职能定位(1)城市职能:长江三角洲地区核心城市上海周边的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苏锡常都市圈中连接苏沪的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城市;适宜居住的现代化园林城市;苏南地区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基地之一;中心城区是昆山市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2)城市性质:长江三角洲地区现代制造业发达的工贸城市,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2、规模控制(1)市域:“十一五”期间人口规模控制160万。(2)中心城区:“十一五”期间人口规划控制70万,用地规模控制 90平方公里。3、发展方向(1)市域:由花桥国际商务城、沿沪产业带和吴淞江工业园组织形成“T”字型产业格局。(2)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向西、向东发展,完善南、北部。4、结构形态(1)市域:继续完善“中心城区+六大功能片区”的片区发展格局。(2)中心城区:继续完善“一体两翼、一主两副”的多中心组团型结构。5、规划布局(1)市域工业用地:主要布置在吴淞江工业园、沿沪产业带农业用地:主要布置在中部生态农业片区居住用地:布置在各镇区、片区中心和农村新型社区公共设施用地:高标准规划建设片区中心、各镇中心区、并随着新村新型社区的规划建设,按标准设置公建配套。道路交通用地:形成完善的“三纵六横二环五高”二级以上公路网系统。(2)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继续保持现有规划格局,工业用地仍在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园区发展。居住用地:向北、西两个方向发展。公共设施用地:继续充实、完善城市中心和两个城市副中心,并随着新的生活居住区的开发,新设相应居住区级公共设施中心。绿化用地:继续保持规划期内的宽阔的带状绿化,并与城郊生态绿地相融,形成城市的掌状绿色开敞空间。道路交通用地:昆山城区保持“四纵五横”的主干路网。6、发展引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规划编制,形成城乡统筹,科学、系统的发展态势。(1)完备的规划体系形成城市总体规划、片区规划、分区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段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专业专项规划、各镇总体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等组成的有机衔接、相融共生的比较完备的城市规划体系。(2)科学的城市体系形成“一个中心城市+三个小城市+五个特色镇+若干新型社区+自然村落”的科学的五级城市体系。(3)成熟的功能体系形成“中心城区+六大功能片区”的成熟的城市功能体系。片区间功能互补、有机联系、和谐发展。(4)完善的交通体系根据未来城市的发展目标,制定综合协调的城市交通策略,形成布局合理、系统完善、结构清晰、功能分明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现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安全、舒适的绿色客运交通发展原则,构筑城乡协调发展、衔接良好的内外交通系统,组成现代化、多层次、高效能、低公害的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支撑未来城市发展服务。7、规划重点(1)完成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审批。力争2006年前总体规划经省政府批准。(2)深化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十一五”期间实现中心城区168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形成功能完备、结构清晰、环境优美、辐射力强的现化化中等城市。加强中心城区城市设计,2006年前完成城市轮廓线和建筑高度控制规划。2006年完成环城滨江景观规划。加强城市集约发展,合理利用既有资源,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十一五”期间,形成科学合理、地上地下空中有机联系、互补协调的城市空间利用体系。科学实施老城区改造。实施朝阳路全线改造,完成大西门改造、白水潭改造、昆太路改造、339省道玉山胜利社区段改造等建设,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功能、提升老城区环境。继续加强新城区发展。深化及加快西部副中心、东部副中心、中央商贸区规划建设。城市西部副中心2006年确定核心区,并完成核心区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同时加快实施前进西路商业街、康居中心、行政副中心等建设,至“十一五”规划末期形成人口15万以上,结构清晰、功能完备、服务业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城市东部副中心作为昆山新经济发展载体,打造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新城区,完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整体功能。东部副中心以总部经济园为核心,配置商贸会展区、研发中心、行政区、企业总部基地等主要功能区,并配套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娱乐休闲中心和高尚居住区等六大功能。“十一五”规划末期形成人口10万以上、架构清晰、功能合理、科技发达的现代化新城区。中心商贸区,集中设置金融、信息、贸易、法律服务等商务功能,文化、教育、培训等文化功能,居住、购物、医疗保健、餐饮、大型百货等生活功能,“十一五”期间发展成为全市商业服务的新亮点。(3)各镇中心区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2007年前全面完成三个小城市及五个特色镇中心区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三个小城市按现代化片区中心要求进行建设,五个特色镇加强旅游开发和特色营造,同时各小城镇发展按片区发展要求加强统筹,“十一五”期间形成各具特色、各放异彩、有机协调的小城镇发展格局。(4)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在镇村布局规划基础上,全市域范围内稳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让全市人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区内社区管理、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休闲活动、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一步到位,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给水、污水、排水、燃气等管线实行地埋敷设。新型社区在全市域内统筹选址布点。在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同时,也将重视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自然村落的改造和整理。改造普通自然村落,保护和整理有特色的自然村落。村庄布局规划力求科学、实用、可行,尊重历史和传统,切实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5)开展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修编。近期完成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整治规划,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缓解老城区的交通矛盾。2007年前,全面完成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修编,形成绿色、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十一五”期间确定城际轨道交通、京沪高速铁路的线型设置和站场布置,做到与上海、苏州紧密衔接,同时有机联系市域各重点功能区域。(6)花桥国际商务城规划建设。根据李源潮书记来昆调研时的指示精神,将花桥49.9平方公里作为国际商务城,定位为江苏省内、上海区内、沪宁线上以国际性商务服务为主业的上海卫星功能城。按照“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的要求,把商务城建成江苏的样板区,功能以“商务、物流、软件、教育、配套”为主。设置五个功能区:核心区、启动区、配套区、教学研发区、物流区。具体规划体现五大特征,即:商务密集,功能齐备,环境优美,服务高效,成本低廉。根据“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2005年9月份起首先编制花桥国际商务城总体规划,之后,开展10平方公里启动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3800亩核心区及其它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争取一年完成规划,两年拉出框架,三年展现形象,五年初见成效。8、保护控制(1)生态绿地控制昆山市的生态绿地是苏锡常都市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昆山市域生态结构主要由沪宁交通走廊和沿吴淞江两条主要绿色生态廊道;沿张家港和沿太仓塘两条次要绿色生态廊道;淀山湖、阳澄湖、傀儡湖及澄湖等生态保护区;昆山与周边城市的绿色过渡区组成。景观游憩绿地靠近中心城区和片区中心周围,与河流结合,形成宜人的开放性绿地。(2)水资源保护阳澄湖、傀儡湖和庙泾河为城市主要水源。鳗鲤湖、巴城湖为城市备用水源。市域实行统一供水体系。对向吴淞江等河流的排放提出严格限制。(3)文化古迹保护规划目标:既要使城市经济社会得以发展,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又要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现代城市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相得益彰。保护框架:形成市区历史文化环境、市域古镇保护区、市域具有历史文化遗存的特色自然村落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保护重点:重点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和历史文化保护区。重点保护 “山、水、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