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血液循环 内容 心脏生理 血管生理 心血管活动调节 神经 体液 自身调节 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 心泵功能 过程 机制 评价 影响因素 心肌生物电 跨膜电位 工作细胞 自律细胞 心肌特性 血压 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 静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 心音和心电图 微循环 血流通路及其各自特点 功能 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1 BloodCirculation 2 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 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 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 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 1661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 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 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 3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 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 体循环 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分支 毛细血管 物质交换 各级静脉 腔静脉 右心房肺循环 右心室 肺动脉 肺毛细血管 气体交换 肺静脉 左心房 4 5 6 第一节心脏泵血功能 心脏结构 7 一 过程1 心动周期 cardiaccycle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 1 心动周期与心率成反比HR 75次 min 1 25次 s心动周期 1 HR 0 8s 8 2 时间分配 9 10 3 心脏跳动特征 A 两侧心房或心室呈同步收缩B 心房收缩在前 心室收缩在后C 心舒期长于心缩期 保证充盈 D 心率加快 心动周期缩短时 以心舒期缩短更为显著 11 2 泵血过程和原理 左室 1 心室收缩与射血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2 心室舒张与充盈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 12 13 时相 压力 房室瓣 半月瓣 心室容积 室内压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血流方向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房 室 主A 房 主A 室 房 室 主A 房 室 主A 室 房 主A 室 房 主A 开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关 开 开 开 不变 不变 室 主A 多 室 主A 惯性 房 室 少 抽吸 房 室 心房收缩期 室 房 主A 关 开 房 室 少 动量 14 15 提示 A 心室容积在减慢射血期末达到最小B 室内压和主A压在快速射血期达到最高C 推动血液从房 室 主A的主要动力 压力梯度压力梯度产生的原因 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室内压的变化 从而导致心室与心房 心室与主A之间产生压力差D 左右心室的泵血过程基本相同 但左心室的压力变化幅度大的多E 心室在泵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心房可使心室进一步充盈 但不起主要作用 16 3 房内压 A波 心房收缩 舒张C波 心室收缩 心室射血V波 静脉回流 心室充盈 17 4 心音 heartsound 1 定义 心肌收缩 瓣膜启闭 血液流速改变形成涡流 血液撞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2 组成 每个心动周期中有4个心音第三心音 部分健康儿童和青年人第四心音 心房音 异常剧烈收缩 18 S1 S2 频率低高振幅高低时程长短 特征 机制 意义 房室瓣关闭半月瓣关闭 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反映房室瓣功能反映半月瓣功能 19 二 心脏泵血功能评定 1 输出血量 1 每搏输出量 搏出量 strokevolume SV 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搏出的血量安静时N 60 80ml平均70ml 20 2 每分输出量 心输出量 cardiacoutput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搏出量 HR安静时N 4 5 6 0L平均5 0L 21 3 心指数 cardiacindex 以每m2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 体表面积安静状态下N 3 0 3 5L min m2 静息心指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意义 可用于个体间心功能的比较 4 射血分数 ejectionfraction EF 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N 55 65 意义 是评价心功能较为客观的标准 100 22 2 心脏做功量 内功 外功心脏的效率 外功占心脏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 1 每搏功 心室收缩一次做的功 搏出量 射血压 血流动能 可忽略 左室搏功 搏出量 血流比重 平均A压 左心房平均压 2 每分功 心室每分钟内收缩射血做的功 每搏功 HR 心肌耗氧量 23 三 心泵功能的调节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 搏出量 心率 24 一 影响搏出量的因素 搏出量取决于心室肌收缩的强度和速度 前负荷 后负荷 心肌收缩能力 25 1 前负荷 1 定义 2 前负荷 心肌初长度V回心血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压力 心房舒张末期压力 3 作用 一定范围内 搏出量随前负荷增大而增大异长调节 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26 4 心室功能曲线 Starling曲线 心肌初长度与主动张力间的关系 分析 A 初长度 2 0 2 2um粗细肌丝最佳重叠 最适初长度B 2 0 2 2um 27 4 心室功能曲线 Starling曲线 特点 对比骨骼肌 无明显降支 15mmHg以下 升支异长自身调节 Staring机制 15 20mmHg 人体心肌最适前负荷趋平坦 20mmHg以上 平或轻度下倾 28 机制 A 一定范围内随着充盈压 即V回心血量 初长度 前负荷 心肌肌小节适当拉长 肌纤蛋白位点暴露 横桥与位点有效重叠并结合的数目 心肌收缩的张力 速度 缩短长度 心肌收缩力 搏出量 B 心肌伸展性小 具有强的抗过度延伸能力 超过最适前负荷后 初长度不再随着室内压 前负荷 的增大而增大 因此心肌收缩力不再改变 意义 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 平衡心室射血量和回心血量 出入平衡 29 通过心肌本身初长度的改变引起心肌收缩强度变化 继而影响搏出量的调节 异长自身调节 Staring机制 意义 维持心输出量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平衡 防止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和容积发生过久和过度的改变 30 前负荷主要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 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 静脉回心血量 射血后心室剩余血量 心室充盈时间 正比静脉回流速度 正比心包内压 反比心室顺应性 正比 31 主A压越高 等容收缩期越长 射血时间推迟并缩短 心肌缩短程度和速度降低 射血速度减慢 搏出量减少整体时 主A压在80 170mmHg变化 通过异长自身调节而恢复搏出量 2 后负荷 指动脉血压 后负荷增大 搏出量减小 32 机制 心肌后负荷 动脉血压 等容收缩期延长 射血期缩短 射血速度慢 搏出量 余血量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前负荷 心肌收缩力 长期引起心肌肥厚 搏出量 33 3 心肌收缩能力心肌的变力状态 指心肌不依赖于外部负荷而改变其收缩功能的内在特性影响因素 兴奋 收缩耦联各环节 活化的横桥数目 ATP酶的活性 图4 15张力 速度曲线a 乙酰胆碱b 正常c 去甲肾上腺素 兴奋时胞质内Ca2 浓度肌钙蛋白对Ca2 的亲和力 甲状腺激素 34 Ca2 i ATP 儿茶酚胺 咖啡因 Ca2 i Ach 缺O2 酸中毒 通过心肌收缩能力这个与初长度无关的因素改变而实现对心脏泵血功能调节 等长调节 35 二 心率 Heartrate HR 一定范围内 HR增快 心输出量增加但HR过快 160 180次 分钟过慢 40次 分钟阶梯现象 HR增快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心输出量减少 36 机制 1 心率过快 心动周期缩短 舒张期缩短显著 心室充盈不全 搏出量 心输出量 2 心率过慢 而心肌伸展性有限 心室充盈有限 心输出量 HR影响因素 交感N CA T3T4 体温 正变 迷走N ACh 反变 体温升高1度 HR增加12 18次 37 四 心泵功能储备 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安静时 5L min运动时 25 30L min最大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最大血量心力贮备 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38 1 心率储备 主75次 min 160 180次 min 2 搏出量储备70ml 150ml包括A 收缩期储备 大 收缩 B 舒张期储备 有限 回流 39 第二节心肌的生物电活动 同骨骼肌的相同之处 先兴奋 后有兴奋 收缩耦联在RP基础上产生AP跨膜离子流 40 一 心肌细胞的分类 根据是否能自动产生自律性兴奋自律细胞 窦房结P细胞 浦肯野细胞非自律细胞 工作细胞 心房 心室肌细胞 根据AP去极化速率的快慢快反应细胞 房室肌细胞 浦肯野细胞 房室束慢反应细胞 窦房结P细胞 房室交界结区 41 42 心肌细胞内液和外液中几种主要离子的分布 离子浓度 mmol L 平衡电位 mV 细胞内液细胞外液Na 10145 70K 1404 94Ca2 10 42 132Cl 9104 65 43 不同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不同的心肌细胞 其跨膜电位的幅度 持续时间 波形 产生机制亦不相同 二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44 跨膜电位 静息电位 RP 动作电位 AP 内向电流 去极化外向电流 复极化或超极化 45 一 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46 1 心室肌细胞的RP和APRP 约 80 90mv 机制类似骨骼肌细胞内向整流钾通道 Ik1 钾离子外流 K 平衡电位钠背景电流 少量Na 内流 抵消部分细胞内负电位RP Ik1平衡电位生电性钠泵 3Na 2K 47 AP 分0 1 2 3 4期特点 复极过程复杂 持续时间长 升降支不对称 48 2 心室肌细胞AP的构成 除极过程 0期 1 2ms膜去极化 AP上升支复极过程1期 快速复极初期 10ms2期 平台期 主要特征 100 150ms3期 快速复极末期 100 150ms静息期 4期 膜电位稳定于RP水平 49 3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50 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0期 Na 内流 再生性钠电流INa 1期 瞬时K 外流 Ito 2期 K 外流和Ca2 Na 内流处于平衡3期 K 外流 IK IK1 K 再生性复极 4期 离子恢复 Na K 泵和Na Ca2 交换 51 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0期 Na 内流 再生性钠电流INa 1期 瞬时K 外流 Ito 2期 K 外流和Ca2 Na 内流处于平衡3期 K 外流 IK IK1 K 再生性复极 4期 离子恢复 Na K 泵和Na Ca2 交换 80 90mv 30mv 1 2msINa通道开放和关闭速度快 快通道 在快反应细胞可被河豚毒选择性阻断 但敏感性低 52 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0期 Na 内流 再生性钠电流INa 1期 瞬时K 外流 Ito 一过性外向电流2期 K 外流和Ca2 Na 内流处于平衡3期 K 外流 IK IK1 K 再生性复极 4期 离子恢复 Na K 泵和Na Ca2 交换 30mv 0mv 10ms由K 负载的外向电流 53 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0期 Na 内流 再生性钠电流INa 1期 瞬时K 外流 Ito 2期 K 外流和Ca2 Na 内流处于平衡3期 K 外流 IK IK1 K 再生性复极 4期 离子恢复 Na K 泵和Na Ca2 交换 0mv 100 150msL型钙电流 ICa L 延迟整流钾电流 IK 一过性外向电流 Ito 慢失活钠电流 54 L型钙电流 ICa L 电压门控通道开放和关闭缓慢 慢通道内向整流 IK1通道对K 通透性随膜的去极化而降低的现象延迟整流钾电流 IK 激活和去激活缓慢去极化 40mv激活 复极化 50mv失活 55 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0期 Na 内流 再生性钠电流INa 1期 瞬时K 外流 Ito 2期 K 外流和Ca2 Na 内流处于平衡3期 K 外流 IK IK1 K 再生性复极 4期 离子恢复 Na K 泵和Na Ca2 交换 0mv 90mv 100 150msL型钙电流失活关闭延迟整流钾流进一步增加 56 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0期 Na 内流 再生性钠电流INa 1期 瞬时K 外流 Ito 2期 K 外流和Ca2 Na 内流处于平衡3期 K 外流 IK IK1 K 再生性复极 4期 离子恢复 Na K 泵和Na Ca2 交换 稳定于 80 90mvNa Ca2 交换体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稳态 57 动作电位时程 从0期去极化开始到3期复极化完毕的时间心室肌细胞为200 300ms 58 自律细胞AP特点 4期自动去极化 随时间而递增 去极速度较0期的慢 不同自律细胞的4期除极速度不一致 0 4 3 二 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59 1 浦肯野细胞 快反应自律细胞 与心室肌细胞比较 AP相似 最大复极电位 90mv 4期会自动去极化机制 1 2 3期同工作细胞 自动去极化的机制 复极化时外向电流K 逐渐衰减 IK递减 进行性增强的Na 内流 If递增 复极化至 60mv时激活 100mv时充分开放 缓慢 60 61 2 窦房结P细胞 慢反应自律细胞 与浦肯野细胞比较 最大复极电位及阈电位的绝对值均较小 AP幅度较小 约70mV 0期时程较长 约7ms 且速度较慢 无明显的1 2期 4期速度较快 62 63 64 65 1 窦房结细胞0期去极化机制 1 与Na 无关 窦房结缺乏INa通道 2 Ca2 内向电流 L型钙电流 ICa L 4 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机制 1 K 外流进行性衰减 IK 2 Na 内流进行性增强 If 3 Ca2 内流 T型钙通道 2 窦房结细胞无明显1期 2期的机制缺乏Ito和Ik1通道 复极化主要依赖IK通道 3 窦房结细胞3期复极化机制IK通道介导的K外流进行性增强 66 图4 8窦房结P细胞4期去极化和动作电位发生原理示意图 67 4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1 0期除极由Ca2 内流形成 2 4期膜电位不稳定 自动除极 3 4期自动除极达阈电位时 激活膜上Ca2 通道 Ca2 内流 引起0期除极 4 没有明显的复极化1期和2期 68 69 三 心肌生理特性 心肌电生理特性 自律性 兴奋性 传导性心肌机械特性 收缩性 70 一 兴奋性 心肌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1 衡量自律性高低的标准 阈值 71 2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 ARP 和有效不应期 ERP 相对不应期 RRP 超常期 SNP 72 73 绝对不应期 ARP 0期开始 复极化至 55mv钠通道全部失活 兴奋性完全消失 局部反应期 复极化 55mv 60mv钠通道少量复活 强刺激可引起局部反应 但不产生AP 绝对不应期 局部反应期 有效不应期 ERP 受刺激不产生AP 相对不应期 RRP 复极化 60mv 80mv钠通道部分复活 阈上刺激可产生AP 超常期 SNP 复极化 80mv 90mv钠通道完全复活 膜电位小于RP 阈下刺激可产生AP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74 75 3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阈电位的水平 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状态 Na Ca2 76 77 Na 通道状态 关闭 关 激活 开 失活 关 78 4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关系 不发生强直收缩期前收缩与代偿间隙 79 80 81 期前收缩 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 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受到一次外来的刺激 可提前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 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 一次期前收缩之后 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82 二 自动节律性 自律性 autorhythmicity 心肌能自动地 有节律地产生兴奋的能力1 衡量自律性高低的标准 兴奋的频率 心脏各部分自律性高低不同 窦房结 房室交界 末梢浦氏纤维 100次 分 50次 分 25 30次 分 83 1 正常起搏点 窦房结 2 潜在起搏点 房室结等传导系统 3 窦性心律 心脏节律性活动以窦房结为起搏点 4 异位心律 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 抢先占领 超速驱动压抑 84 2 自律性的形成机制 自律细胞动作电位4期膜电位不稳定 自动去极化快反应自律细胞 4期 去极化慢反应自律细胞 4期 去极化 85 2 自律性的形成机制 自律细胞动作电位4期膜电位不稳定 自动去极化快反应自律细胞 4期缓慢去极化慢反应自律细胞 4期快速去极化 86 3 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4相去极化的速度最大复极化电位 最大舒张期电位 阈电位水平 87 三 传导性 conductivity 心肌细胞之间传导兴奋的能力1 衡量传导性高低的标准 兴奋的传播速度 88 2 传导原理 局部电流 1 单个心肌细胞上 2 心肌细胞之间 局部电流迅速通过电阻很低的闰盘将兴奋传向临近心肌细胞合胞体 89 3 传导途径 房 室延搁 90 91 4 传导特点 1 各部位传导的速度不同 其中浦肯野纤维最快 结区最慢 2 心房 心室传导快 有利于其同步收缩舒张 3 房 室延搁 房 室交界传导速度慢 延搁时间长 保证了房室的不同步收缩 有利于心室充分舒张充盈 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92 窦房结 心房内传导 房室交界 结区 房室束 浦氏纤维 0 05米 秒 0 4米 秒 0 05 0 02米 秒 0 2米 秒 4米 秒 93 5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 结构因素 细胞直径大 横截面积大 电阻小 兴奋传导快 2 生理因素 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94 0期去极化速度幅度 局部电流形成速度强度 未兴奋区产生AP的时间局部电流传播的距离 传导速度 95 膜反应曲线 膜电位 RP 90mV 0期去极化速度最大 膜电位减小 0期去极化速度随之显著下降 反映钠通道性状 96 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高 膜电位和阈电位间差距小 传导速度快 97 四 收缩性 原理 同骨骼肌特点 1 不发生强直收缩2 同步收缩 全或无 式收缩 3 肌质网不发达 依赖细胞外液的Ca2 98 四 心电图 1 定义 electrocardiogram ECG 每一心动周期中 心脏兴奋的产生 传播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将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2 性质 心动周期中各细胞电活动的综合向量变化而不代表心肌的机械收缩活动 99 P波 两心房去极化波 QRS波 心室去极化综合波 T波 心室复极化波 QT间期 从心室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的时间 PR间期 房室传导时间 ST段 心室各部分细胞处于去极化状态 100 第三节血管生理 体循环各器官血管床并联关系示意图 101 动脉大动脉 弹性储器血管中动脉 分配血管小 微动脉 阻力血管 静脉 容量血管 毛细血管 交换血管 一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02 主A 肺A 大A A 小A 微A 毛细血管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微V V 腔V 103 二 血流量 血流阻力和血压1 血流量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2 层流 多 湍流 血流速度快 血管口径大 血液粘滞度低 3 血流阻力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 8 LR r4 机体对循环功能的调节 可通过控制各器官阻力血管的口径来调节各器官之间的血流分配 104 3 血压 bloodpressure 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侧压强 测血压时 用高于大气压的数值来衡量血压的高低单位 kPa或mmHg动脉 静脉 血压逐渐降低 105 106 三 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 arterialbloodpressure BP 动脉内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强 107 收缩期的血压 收缩压 BP随心动周期而呈周期性变化收缩压 systolicpressure 舒张压 diastolicpressure 108 systolicpressure 一个心动周期中 左室射血时动脉血压升高 所能达到的最高值 正常100 120mmHg diastolicpressure 左室舒张末期 动脉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 正常60 80mmHg 109 脉搏压 脉压 pulsepressure 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 平均动脉压 meanarterialpressure 一个心动周期中 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MAP 舒张压 1 3脉压 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指主动脉压 常以肱动脉压代表主动脉压 血液流动需克服阻力 故血压逐渐降低 动脉口径越小降低越多 110 一 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 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形成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 形成动脉血压的基本因素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 111 心脏停搏时 血液也就停止流动 在心血管系统中仍有一定量的血液使血管保持一定程度的充盈 这时各处血管的压力相等并高于大气压约7mmHg 这种压力称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112 113 心脏射血与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 搏出量 1 3 动能 2 3 势能 外周 大动脉内 外周 收缩期 舒张期 弹性储器 114 心室舒张停止射血 扩张的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回缩 将贮存的一部分势能转化为动能 继续推动血液向前流动 这样心脏射血是间断性的 而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是连续性的 如果没有外周阻力的存在 心室射血所释放的能量将全部表现为动能 使射出的血液全部流向外周 115 116 117 二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输出量 博出量 心率 外周阻力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 118 1 心输出量心输出量 血压 搏出量 收缩压 舒张压 心率 收缩压 舒张压 119 搏出量 收缩期射入主A血量 管壁承受张力 收缩压 血流速度 舒张期存留血量略 舒张压略 脉压 搏出量 120 121 心率 舒张压 心率 舒张期 舒张期血外流 收缩期 收缩期血外流 舒张期存留血 收缩期存留血 收缩压 脉压 122 123 2 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 舒张期血外流 舒张期存留血 舒张压 脉压 124 125 3 大A血管的弹性 缓冲作用 弹性 收缩期管壁可扩张性 舒张期回缩力 张力 血流快 存留少 收缩压 舒张压 脉压 126 4 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积的比例 循环血量 血管的容积 充盈度 血压 127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心脏博出量多少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128 血压的间接测定法 129 130 四 静脉血压A和静脉回心血量 中心静脉压 centralvenouspressure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一 静脉血压 131 正常值 4 12cmH2O 生理意义 1 反映心血管功能状态的指标 2 控制补液量和速度的指标 取决于 心脏射血能力静脉回心血量 132 重力对动脉压和静脉压的影响 133 二 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静水压 血液受重力的影响所产生的压力 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表现为各部分血管静水压的不同 跨壁压 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力和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差 可维持血管的充盈膨胀静脉跨壁压低 易塌陷 体位能明显影响静水压的高低 平卧位 各部分血管与心脏处大相同的水平 静水压大致相同 直立位 心脏水平以上的器官 血管内的静水压较平卧时降低 心脏水平以下的器官 血管内静水压较平卧时升高 站立时下肢静脉跨壁压大 静脉扩张充盈 静脉回心血量减少 中心静脉压下降 心脏博出量减少 134 三 静脉血流 1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小2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静脉回心血量取决于 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 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135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心肌收缩力重力和体位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 136 心舒期室内压 心脏收缩力 回心血量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回心血量 1 2 右心衰 血液淤积于右心房和大静脉内 颈外静脉怒张 肝充血肿大 下肢浮肿左心衰 左心房和肺静脉压升高 肺淤血 肺水肿 137 卧位变直立 下肢静脉内血量 高温 皮肤舒张贮血量 回心血量 肌肉收缩 肌肉泵 静脉泵 静脉挤压 静脉回流 3 4 静脉和心房扩张 吸气时胸腔容积 回心血量 5 骨骼肌节律性收缩有利于静脉回流 加速血液循环骨骼肌紧张性收缩 静脉持续受压 静脉回流减少 138 五 微循环 微循环 microcirculation 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功能 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 139 一 微循环的组成 微A 后微A cap前括约肌 真cap网通血cap 微VA V吻合支 1 2 3 微动脉 是小动脉的终末部分 受神经和体液调节 具有控制微循环血流的 总闸门 作用 后微动脉 是微动脉的分支 为微循环的 分闸门 主要受体液调节 真毛细血管 其管壁内皮细胞之间有间隙 允许较大分子的物质通过 是实现物质交换功能的有效部位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是真毛细血管入口处的环形平滑肌 为微循环的 分闸门 140 一 微循环的组成 微A 后微A cap前括约肌 真cap网通血cap 微VA V吻合支 1 2 3 微静脉 是微循环的 后闸门 通血毛细血管 直接连通后微动脉和微静脉的毛细血管 动 静脉吻合支 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吻合支 多见于皮肤微循环中 141 142 143 144 二 血流通路 1 迂回通路 营养通路 2 直接通路3 A V短路 145 1 迂回通路1 定义 组成 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真毛细血管网后汇集到微静脉 2 作用 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又叫 营养通路 特点 轮流开放 146 147 2 直捷通路1 定义 组成 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 通血毛细血管回到微静脉 2 作用 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回到静脉 返回心脏 特点 常开放 交换少 回流快 3 部位 骨骼肌中多见 148 149 3 动 静脉短路1 定义 组成 血液从微动脉经动 静脉吻合支直接回到微静脉 2 作用 调节体温 特点 常关闭 不交换 血流速度快 休克时加重组织缺氧3 部位 皮肤中多见 150 动静脉吻合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151 152 153 154 毛细血管结构示意图 155 Cap的结构和通透性 156 四 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1 微动脉 总闸门 和微静脉 后闸门 主要受交感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的作用 2 后微动脉 分闸门 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分闸门 主要受体液因素调节的作用 其中主要是局部代谢物 体液调节 起着经常性的调节作用即调节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收缩和舒张 157 四 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真毛细血管关闭 代谢产物堆积 Po2 后微A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后微A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代谢产物被清除 真毛细血管开放 158 五 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 主要的3种物质交换方式 1 扩散 主 2 滤过和重吸收3 胞吞和胞吐 159 脂溶性物质经细胞转运 160 水分子经细胞间隙转移 161 组织处气体交换 162 五 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一 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组织液是由血浆经毛细血管壁滤过生成的 又通过重吸收回流入毛细血管 1 部位 真毛细血管2 动力 有效滤过压 Pf Cap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渗压 组织液静水压 163 A端 Pf 30 15 25 10 10mmHgV端 Pf 12 15 25 10 8mmHg 164 3 滤过量 滤过系数 Kf Pf取决于Cap通透性和滤过面积A端V端2 90 组织液10 淋巴液 尤其蛋白质 98 165 二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影响因素 1 Cap压 微A扩张 微V收缩 右心衰 Cap压 组织液生成 4 淋巴回流 淋巴回流受阻 组织液滞留 3 Cap通透性 烧伤 过敏 Cap通透性 组织液生成 2 血浆胶渗压 蛋白尿或肝功 血浆胶渗压 组织液生成 166 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 神经调节 一 心血管的N支配 1 心脏的神经支配 167 168 NA 1 R 心脏各部分作用 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1 心交感N及其作用 阻断剂 普萘洛尔 左侧交感神经主要支配房室交界 心房心室肌 右侧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窦房结 169 作用 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1受体结合 使心肌细胞膜对Ca2 的通透性增高对K 的通透性降低 促进Ca2 内流 使心率加快 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加快 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力量加强 分别称为正性变时 正性变传导 正性变力作用 170 2 心迷走N及其作用 ACh M R 心脏各部分作用 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阻断剂 阿托品 左侧迷走神经对房室交界的左右占优势 右侧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影响占优势 171 心交感神经正性作用 心迷走神经负性作用 172 作用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 使心肌细胞膜对K 的通透性增高 还直接抑制Ca2 通道 减少Ca2 内流 使心率减慢 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减慢 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力量减弱 分别称为负性变时 负性变传导 负性变力作用 173 紧张 tonus 神经或者肌肉等组织维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活动 心交感紧张 心迷走紧张 相互抑制 174 3 支配心脏的肽类神经支配心脏的多种肽类神经纤维释放的递质有 神经肽Y 血管活性肠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阿片肽等 这些递质可能参与对心肌和冠状血管活动的调节 175 1 交感缩血管N纤维 NA 血管平滑肌 受体 收缩 占优 NA 血管平滑肌 2受体 舒张 2 血管的神经支配 Ach NA 体内血管均接受交感缩血管N纤维支配 但密度不同皮肤 骨骼肌内脏 冠状血管脑血管动脉 微动脉 静脉 在安静状态下 交感缩血管纤维保持紧张性活动 即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1 2次 秒的低频冲动 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活动增强 血管进一步收缩 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 血管舒张 176 交感缩血管紧张 动脉收缩 血压升高 177 2 舒血管N纤维 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178 交感舒血管Nf 递质ACh M受体 舒张 Ach Ach 只有在紧张时才发放冲动 179 副交感舒血管Nf 递质Ach M受体 舒张 Ach Ach 局部调节 作用局限 不影响总外周阻力 180 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 伤害性刺激 皮肤 脊髓背根舒血管神经 血管舒张 局部皮肤红晕 轴突反射 181 1 延髓 基本心血管中枢 缩血管区 延髓头端腹外侧部 引起心交感紧张 交感缩血管紧张 舒血管区 延髓尾端腹外侧部 抑制缩血管区的活动 传入N接替站 孤束核 心抑制区 延髓背核 疑核 引起心迷走紧张 二 心血管中枢 与心血管反射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182 2 延髓以上 脑干 大脑 小脑 下丘脑等 183 三 心血管反射1 压力感受性反射 减压反射 184 压力感受器 适宜刺激 血压变化对血管壁的机械牵拉感受血压波动范围 60 150mmHg最敏感的点 100mmHg 感受器 185 186 187 压力R发放的冲动频率与A管壁扩张度 血压 呈正变关系 反射过程归纳 动脉压力感受器 延髓心血管中枢 血压 血压 心迷走中枢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 心缩力 心率 血管扩张 当血压 时 反射活动减弱而使血压回升 188 a 调节快速BP波动 维持BP稳定b 压力感受器对血压的突发性变化或波动较敏感c 在正常血压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维持心 脑血供 压力感受反射的生理意义压力感受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它的生理意义在于当动脉血压突然发生变化时 对血压进行快速的调节 使动脉血压不致发生过大的波动 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缓冲 重调定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 在慢性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采购食材购销合同范本
- 风管配件维修合同范本
- 活动租赁转让合同范本
- 电脑办公用品合同范本
- 玉米大量购销合同范本
- 装修材料团购合同范本
- 银行装修贷款合同范本
- 高校人事聘用合同范本
- 综合地皮出售合同范本
- 采购项目施工合同范本
- 风力发电征地协调方案(3篇)
- 2025至2030年中国汽车制动器行业市场分析研究及发展战略研判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淀粉粘合剂行业现状调查与前景竞争对手分析报告
- 黑龙江:装配式混凝土矩形渠道应用技术规范(DB23-T 2334-2019)
- JG/T 127-2017建筑门窗五金件滑撑
- T/CGCC 7-2017焙烤食品用糖浆
- 江苏省2025年中职职教高考文化统考数学试题答案
- 医院培训课件:《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 临床洗胃操作演练脚本分享
- 公司服务商管理制度
- 杉树林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