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表达技巧》专题检测卷(含解析).doc_第1页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表达技巧》专题检测卷(含解析).doc_第2页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表达技巧》专题检测卷(含解析).doc_第3页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表达技巧》专题检测卷(含解析).doc_第4页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表达技巧》专题检测卷(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检测卷 诗歌表达技巧(每题6分,满分:90分时间:90分钟)1. 2014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乐府)【注】 草团标:茅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1)本曲每句都有“山”字,在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_(2)“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答:_6(1)答案 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采用白描写法,每一个意象之前都冠以“山”这一定语,赋以山的特征;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也是一种渲染,通过这样的反复或说渲染,作者意在传递山之于作者的生活、情感的影响。多次出现“山”,增强了节奏感,每个“山”都有不同的意义,并不雷同。(2)答案 (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个问题的难点在于“扫山云”。“扫山云”是指掠过山头的云,云动影生,惊动了栖息的鸦鸟;“月出惊山鸟”中的“惊”是因为月光的作用使鸟产生错觉。前句鸟因形(或影)而惊,后句鸟因光而惊,二者是有差别的。动态的东西包含形与质,具体来说包括动作、声音、光线等的变化,只要考虑到这一点,答出以动衬静这一表达技巧不是难事。另外,在一般诗文中,山村大多是静的,这些动态的东西往往会增加山村的灵动性,也可以更明显地衬托出山村的幽静。2、2014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简要分析。(3分)答:_(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答:_14(1)答案 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题型为一字领全诗,也有人称为“诗眼”题。解题时应注意根据题干要求,逐句或逐层分析。(2)答案 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解析 这种表达效果题,答题时表述要规范:某字(词、句)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及其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秋夜【清】赵熙静极小三昧,夜蛩秋满庭。风清闻远水,天碧撒群星。故友书多断,衰年梦每灵。诗成呼病妇,试踞灶觚听。注:三昧:指心情平静。(1)诗歌的尾联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2)诗歌在写景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细节描写。通过写诗人把写好的诗读给正在灶下做饭的病妻听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因没有朋友,无人唱和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2)反衬。诗歌通过写秋夜之中听到的秋虫的叫声、风声、水声,衬托出秋夜寂静至极,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境。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注。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注:王孙:指游子。诗的颔联和颈联中,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请做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指出这两联中的景和情各指什么,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景和情是如何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比如诗歌中诗人情因景生,景以情合。答案:颔联写万里江天,极其阔大,侧重写景;颈联写乡思难遣,仕途不遇,侧重抒情。境界的阔大壮美,触动了诗人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从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5.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题。踏莎行注陈尧佐二社良辰,千秋庭院。翩翩又见新来燕。凤凰巢稳许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画梁时拂歌尘散。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注:宰相吕夷简欲致仕,仁宗问何人可代替,吕夷简推荐陈尧佐。陈特写此词以致意。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词首句中的二社指春社与秋社,这里主要指春社。“千秋”同“秋千”,是寒食之戏,词的前两句点明了时节。词人以春天燕子的翩然来归,喻朝廷的济济人才,同时也寄寓词人对如同明媚春光的盛世的赞美与热爱。“凤凰巢稳许为邻”一句以凤凰形容邻座之巢,突出其华美与高贵,系象征手法的运用。“乱入红楼,低飞绿岸”二句,笔法细腻,体现出燕子心情的舒畅。结合注解可知,结尾二句以主人喻吕夷简,以燕子喻自己。答案:示例:采用比兴、暗喻的手法,词人以燕子自喻,“新来”写己之初任,语虽浅而义深。采用象征、比拟的手法,通过描写心情舒畅的燕子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的情境,表达出词人当时欢乐、舒畅的心境。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清明 高 翥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诗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答:_解析: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思考诗歌描写了哪些内容或场景,然后分析这些内容之间的区别。诗歌的颔联,写的是子女们到祖先坟前扫墓的场景,即焚烧纸钱以及他们哀伤的情感;而诗歌的颈联,写的是坟前的孤寂以及子女们回家后的情况。扫墓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答案:诗歌紧扣扫墓前后的不同景象展开对比。清明时节,大家纷纷到自己祖先的坟前扫墓,他们在坟前焚烧纸钱、泪雨滂沱,十分哀伤;扫墓后,坟头依旧清冷,只有狐狸卧眠坟上,而那些归家的儿女们在灯前嬉戏。诗歌通过扫墓前后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人生有酒须当醉”的旷达情怀。7. 阅读下面这首金诗,回答后面问题。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元好问 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 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兴亡谁识天公意,留着青城阅古今。(自注:国初取宋,于青城受降。)注:这首诗写于金哀宗天兴二年。这一年四月,无赖出身的金汴京守将崔立发动兵变,投降蒙古。四月二十九日,金留守官员被蒙古军羁管出京,暂住青城。诗人时任左右司员外郎,也在被羁管出京之列。骎骎:马疾驰的样子。诗歌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解析:要注意分析诗句描写的具体内容和使用的手法,比如首联,写金国只注重宴请蒙古人而忽略了蒙古南下的企图,这是一种对比的手法。颔联,“灞上”典出史记,汉文帝到周亚夫军营而被阻,说:“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陆沉”,典出晋书,比喻国土是由于祸乱而沉沦。答案:对比。首联,将金国设宴招待蒙古使者与忽略蒙古战马南侵两个方面对比,揭示金廷高层对蒙古南侵的野心缺乏认识的现实。用典。颔联中,“灞上”用了汉文帝到周亚夫军营而被阻的典故,“陆沉”典出晋书,此联表达出诗人内心极度的震撼和后悔。8.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西江月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孤雁儿李清照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注:涴:污,弄脏。简要分析两首词描写梅花时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答:_解析:苏轼的词是正面描写梅花的各个特点,以此塑造梅花的形象,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李清照的词涉及梅花的仅有两句“梅心惊破”“一枝折得”,第一句写了梅花听到笛声后急于开放的状态,第二句写词人折梅无人寄的悲凉。答案:苏轼的词正面描写梅花的风姿、神韵等,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李清照描写梅花时使用了拟人手法,用“梅心惊破”来表现梅花听到笛声后急于开放的状态,表现了词人情感上的波澜;用“一枝折得”表达折梅无人寄达的悲凉之情。9.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问题。【双调】折桂令过金山寺赵禹圭 长江浩浩西来,水面云山,山上楼台。山水相连,楼台相对,天与安排。诗句成风烟动色,酒杯倾天地忘怀。醉眼睁开,遥望蓬莱。一半儿云遮,一半儿烟霾。 前两句使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金山寺?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注意分析“长江”“云山”等词。第一句用浩大长江的动态衬托金山寺的安宁,第二句用“云山”烘托金山寺的高大巍峨等。答案:前两句通过侧面烘托、以动衬静等手法来表现金山寺的高大、壮观。第一句用“浩浩西来”的长江作为背景,以动衬静,渲染金山寺的雄伟壮观;第二句,用“云山”,即云雾缭绕的山来侧面烘托金山寺的高耸入云。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炎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不向花边拚一醉,花不语,笑人痴。请简要分析“人独处,燕双飞”使用的表现手法。答:_解析:要注意分析“燕子”的意象特征以及与词人相比的作用。如“燕双飞”的“双”与词人的孤独对比,“飞”与词人独处对比。答案:对比。用燕子的双飞衬托人的独处,表现词人的落寞情怀。以动衬静。用燕子的飞舞衬托词人的安静。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秋日怀九华旧居 杜荀鹤 吾道在五字,吾身宁陆沈。凉生中夜雨,病起故山心。 烛共寒酸影,蛩添苦楚吟。何当遂归去,一径入松林。注:五字: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陆沈:比喻沉沦不被人知。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分析诗歌颈联中“景”的具体内容和诗人的“情”,然后分析两者的关系。颈联中描写了“烛”“蛩”,“共”“添”突显了诗人的孤独,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答案:示例:用烛影、蛩鸣衬托诗人的孤独和酸楚,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身在异地对故乡的思念,也有为自己的处境深感悲苦的感情。12.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渡百里湖查慎行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谋篇布局的技巧。就全诗而言,诗歌的前三联都是在写诗人渡百里湖所见的干旱的情景,最后一句则是抒情,因而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是先景后情,考生需注意题干不是要求回答全诗谋篇布局的特点,而是要求回答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最后一联是诗歌主旨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面的技巧是卒章显志。答案: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13. 2013成都外国语学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游月陂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这首诗颈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答:_答案:第三联运用了融情于景、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在“水心云影闲相照”的景象描绘中融入了自己内心平静安闲的情绪,由淙淙的泉声凸显月夜的宁静。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朱敦儒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注: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凤凰城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擘钗破镜: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_解析:分析“以小见大”的手法时,一定要分析出作者写了哪些方面的小的内容,表达了什么大的主旨,有没有现实意义等。内容概括要详细,主旨剖析要深刻。答案: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作者离妻别子、流落江南的痛苦,下阕则写对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家人的思念之情。此词所写夫妻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