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届高三语文备考素材十二 2016.12.27素朴之美 莫之能争张校邦2016年12月12日08: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庄子天道有言:“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确,沁人心脾的美往往是朴素的。怀有淳厚素朴的赤子之心,方能体悟朴素的可爱、恒久、有力。素色是基础色彩,同时也是一切颜色的调和。比如,日光是自然之光,从中又可析出七彩之色。古人说“绘事后素”“画缋之事后于素功”,表明绘画若离开“素”的对比、调和,则难成其美,犹如人缺乏自然的素美之质,即便辅以绚烂的修饰,也只会显得失真、浮夸。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好的人生终须从繁华回归平淡,留下一份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的淳朴。朴素者可爱又可敬。回溯历史,在抗美援朝的疆场,志愿军战士努力克服恶劣的环境,以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品格展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挚感情。诚如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由衷赞叹的:“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最可爱的人”成为志愿军的闪亮标签,那种内在的朴素作风绵延至今,依然绽放在人民军队的官兵之中。朴素者最可亲,其赢得的爱也必将历久弥新。朴素的感情往往最恒久。“君子之交淡若水”,醇厚的情谊不尚虚华,贵在朴素。钱锺书就曾如此评价一个“素”字:“在我一知半解的几国语言里,没有比中国古语所谓素交更能表出友谊的骨髓。一个素字把纯洁真朴的交情的本体,形容尽致”在精神上清透素淡,友谊才能经得起长久考验。正因此,党内同志之间也贵在志向相同、精神相通。同心同德、清清爽爽、坦坦荡荡,就能结成牢靠的命运共同体,持续不断地为我们的理想和事业凝心聚力。朴素中蕴藏着看不见的力量。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凭借“小米加步枪”战胜装备精良的反动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今天,从强调“两个务必”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出台八项规定到持续深入反“四风”,中央以上率下、久久为功,毫不手软抓作风从严,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老百姓由衷称赞“共产党的干部又回来了”。观察当今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各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朴素作风的执着与推崇,可谓一以贯之、独树一帜。这也充分说明,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对朴素的认识与坚守都不能淡漠。朴素中有真情,朴实中见立场。我们党自创立之始,就一直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共命运。这份朴素、坚实的血肉情谊,一直照亮着我们的前行之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永葆朴素作风、永怀朴实情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每一位党员干部才能在新的历史征程中激发新的动能,书写新的荣光。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12日 04 版)培厚家庭文明的“累土”李斌2016年12月14日03:56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说家史、晒家书、写家训、谈家风、议家规,建设文明家庭、廉洁家庭、书香家庭、低碳家庭“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所强调的,我们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千千万万个家庭就会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地理学上,有个标示东西南北位置的“四至点”概念。建设家庭文明,亦可有“四至”。一曰至“理”。时代在变,情理不变。像“家和万事兴”“孝老爱亲”“克勤克俭”这样极富哲理的“老理儿”,是我们在变动不居的时代不可或缺的价值坐标。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社会观念如何多元,我们都需要协调好家庭关系、整饬好家庭生活、教育好子女后代。传统与现代一脉相承,国家与家庭同声相应,把传统家庭美德的“老理儿”发扬好,方能“理”至而“脉”顺,从厚重文化底蕴中生长出现代家庭文明。二曰至“善”。“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或是勤俭持家、诗礼传家,或是重诺守信、轻财尚义,或是扶老携幼、邻里互助,或是清廉简朴、公而忘私。虽然道德主张和行为规范不一样,但崇德向善是共同的主题。家庭是德行培育的第一站,重视家风建设最重要的就是注重价值观建设。结合中华传统美德的“国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风”,涵养好淳厚正派的家风,我们才能扣好价值观养成的扣子,构筑起滋润亲情、培育灵魂的精神家园。“善”至则“魂”成,此之谓也。三曰至“微”。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拿教育孩子来说,同样是关怀备至,是体现在日常指导和示范上,还是体现在凡事替孩子做、替孩子想上,结果大不相同。同样是处理交际难题,是告诉孩子宽以待人、友善为先,还是怂恿孩子吃了亏就“打回去”,结果差别巨大。文明风尚润物无声,细节成就完美,习惯决定未来。“微”至则“根”筑,不重视细节,就无法筑牢文明风尚的根基。四曰至“诚”。一位作家说过: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阳光。家风建设的最大原动力,莫过于父母长辈的亲情心和责任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传承、品德养成,更多是靠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努力做一个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播种者”,而不是“局外人”“坐等者”,方能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自然界把大气从高气压处向低气压处的移动定义为风,美好道德观念从父母长辈往下一代的渲染和传递,正是家风的首要含义。“诚”至则“风”成,真切诚恳的态度绝不能少。古人说,“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文明风尚同样如此。越是深入其中,越能品味到其中奥妙,也越能受益不断。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建设家庭文明,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定能雨润世人、泽被万家。网络文学也要有高峰作者:欧阳友权 光明日报( 2016年12月21日 02版)网络文学规模超乎想象地高速增长,快速覆盖文坛并改变了我国文学的发展格局。近年来,它已经从网上走到网下,介入大众娱乐文化领域,从电影、电视到游戏、动漫、演艺,从实体书出版到有声读物和周边产品,网络文学已经引发了一个庞大的泛娱乐文化产业的勃兴。一种文学有如此规模和影响力,能够有千百万人参与创作,让3亿多人阅读,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无此先例,而且在世界各国也绝无仅有。当唐家三少以流畅的“小白文”(内容浅白、易于阅读)日写万字又日进斗金,当琅琊榜芈月传翻译官等大量网文成为优质IP而不断抢占大众娱乐市场,当老外也爱看中国网络小说,当靠着键盘鼠标占领中国文坛大半壁江山的网络文学已经创造了“时代现象级”的文学景观,我们的文学或者说一度边缘化的传统文学或者文学的传统,会不会感觉有点儿意外或困惑呢?“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网络时代的文学已然有了如此多的不同,网络写作正在开启一个个有待破解的文学谜题。不过,时下的网络文学能否赓续文学传统,成为文学史上一个有价值的历史节点,还需要得到理论与实践双重逻辑的确证。此时,我们的网络文学作者、读者和经营者,最需要确立的是自信。这种自信是一种信念、一种情感,它能产生对过去的认同、对现实的担当、对未来的期许。因为其所依靠的不仅是网络的自由精神和新兴传媒的技术优势,更有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历史及其所积淀、传承的文化传统与美学精神。对网络文学而言,时下最需要做的是把自信化作文学担当和艺术创造,化作创作者的智慧、气度和神韵,化作砥砺前行的底气、骨气和精神气。作为文艺战线的新兵,网络文学尚存在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但是,不管媒介载体、创作技能、传播途径、阅读方式和功能选择与传统文学有多少不同,网络文学还是文学,还属于精神产品,就应该具有作为精神产品所必须有的基本特点、内在品质、人文态度、审美指向。如果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网络创作就应该助燃它,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今天的网络文学尤其需要直面当下人民的生存现实,借助网络媒介呈现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怀着对文学的敬畏之心创作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文学从“高原”向“高峰”迈进,为整个文学贡献特殊的诗情和意境。要“走进”,更要“回归”(大昭评论)开展有益又好玩的体育项目是校园文化和学校教育应有之义,是学生成长应有科目,现在与其说走进校园,莫如说回归校园时下有不少体育热词,“走进校园”算得上一个。先是足球走进校园,接着,篮球、排球等项目也纷纷走进校园。开展冬季运动,很快就有冰雪项目进校园之说。某地开展射箭,又提出射艺走进校园。随着走进校园“热”,体育队伍后继乏人的情况可望有所改观。什么事情一阵风起,就要从更多方面想一想,不然,风过之后,会有很多问题摆在面前,那时再想办法,就被动了。国家、民族要强盛,人口素质很重要。人口素质当中,身体和心理素质又很重要。说到提高素质,教育很重要。教育当中,体育很重要。一层层推导,逐渐接近根本。中国的青少年体质状况不佳,健康水平不高,已经存在多年,各种呼吁不断,似是听而不闻。片面追求升学不是教育部门的发明,社会价值取向跑偏,将压力聚集到校长、老师身上,板子统统打向教育部门,恐怕不公。由青少年体质下降带来运动队伍青黄不接,苗子难寻,只是体育界的事情,更大的影响是千千万万孩子如何用一副副柔弱的肩膀承担未来生活压力。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如此,国与家才能共同受益。大约十几二十年前,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还没有被严重挤压,一些运动项目也没有远离校园。开展有益又好玩的体育项目是校园文化和学校教育应有之义,是学生成长应有科目,现在与其说走进校园,莫如说回归校园。“进”与“回”不过一字之差。运动项目走进校园,只需一纸红头文件,并不难。但如果没有真正认识到体育回归教育的意义,硬牵着走,实在别扭。有些运动和方式本来就是源于校园,世界上篮球、排球的发祥地都是在学校里。传统的运动项目和体育活动在校园重现,有条件的地方将新兴项目引入校园,都是学校体育和教育的正事,应当积极提倡。田径运动不存在走进还是走回的问题,始终是学校体育的重点,但近年来中小学田径开展状况也不乐观。只要不再让学校体育从教育中流失,至于玩什么、怎么练,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不要将来又做亡羊补牢的事。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13日 15 版)羞耻心”为何如此容易突破2016年12月21日 14:27 | 作者:李 斌 | 来源:人民日报近日,一批名为“女大学生裸条”的不雅照片和视频被上传到互联网上,再一次将“裸贷”推上风口浪尖。所谓“裸贷”,就是有人通过网络借贷平台放高利贷,要求女大学生以手持身份证的裸照为抵押,逾期无法还款就公布裸照。稍有法律知识和生活常识的人都能明白,“裸贷”是居心险恶的“毒苹果”,但似乎这并不影响许多大学生对其趋之若鹜。借贷者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相关管理方审核不严、监管责任不明,互联网金融消费市场立法缺失,加之大学生金融风险意识匮乏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裸贷”“裸条”这些恶果。法律的归法律,管理的归管理,教育的也应从教育那里记取教训。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反思,为什么像“拍裸照”这样令人羞于启齿的话题,借款者却并不在意,放贷者更要藉此营生?有网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地诘问:“是穷疯了吗?”穷富并不是决定因素,真正问题在于,那块文明“遮羞布”,早被许多人从意识里扯掉了。人心不足蛇吞象,欲望的野马一旦脱缰,道德和法律都会因之“羞愧”。“羞耻心”的窗户纸一旦被捅破,往往又会把人性中最为丑陋的欲望激发出来。正像康有为所说的:“人之所以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则无事不可为矣。”不仅是“裸贷”,一些“网红”竟然网络直播“造人”“露点”,为了搏出位无所不用其极;一些自媒体视频节目,堂而皇之传播荤段子、黄暗示。人总是要一些底线伦理的,不以毁坏道德底线为耻反以为荣,甚至藉此赚“良心钱”,还有什么比这更恶劣?或许有人会说,道德底线是可以变动的,道德原则也是相对的,松弛道德尺度也可以推动社会进步。这话并不全然正确。一个变动不居的社会,道德的水准线的确不是一成不变的。封建社会提倡“三从四德”,如今早已视之为糟粕;封建社会十五六岁不结婚会被视作大逆不道,如今十五六岁恋爱则会被视作早恋。不管道德的水位如何浮动,社会公认是最重要的审视标准。像“裸贷”这样的事情,对大众的道德认知构成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来不得半点包容,更应当提起警戒、审慎对待。道德规约频频失效,并不能说明道德已经无足轻重,或者道德底线已经成为桎梏,说明了道德底线和人性羞耻心的弥足珍贵。古人云:羞耻之心,义之端也。擦亮羞耻之心和底线意识,人才能明辨善恶是非、举止方正得体。英国文豪萧伯纳曾说:“一个人感到害羞的事越多,就越值得尊敬。”许多时候,羞耻之心正是文明素养的前奏。比如,根除随地吐痰、乱穿马路、攀越护栏之类的不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生考试题及答案
- 高血糖症考试题及答案
- 高数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高考常识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跨界合作与产品联动发展的新思路
- 钢厂安全考试题及答案
- 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需求驱动的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 5G园区网络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 防汛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基础化学实验试题及答案
- 住房供给调控预案
- 培训行业转介绍
- 文科物理(兰州大学)学习通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 人教版高二数学(上)选择性必修第一册1.2空间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
- catia考试图纸题目及答案
- pos机风险管理办法
- 2025年行业机器人边缘计算技术应用与场景分析
- 2025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
- 2025年加油站行业需求分析及创新策略研究报告
-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课件-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用《南京照相馆》和731上一节思政课
- 中国兽药典三部 2020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