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一章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掌握SIRS、CARS、MODS、MSOF、败血症等重点概念。2、掌握SIRS的发病机制。3、掌握SIRS的判断标准。4、掌握MODS的分型,熟悉MODS的发展过程。5、了解SIRS和MODS的防治原则和实验性治疗进展。二、重点与难点(一)MODS的临床特征 对于MODS的临床特征,Deitch 曾经作过很好的描述:衰竭的器官并不直接来自原发伤;从原发伤到发生器官衰竭在时间上有一大的间隔;并非所有病人都有细菌学的证据;30%以上病人临床及尸检中无病灶发现;明确并治疗感染未必能改善病人的存活率。这些描述很好地概括了全身炎症反应所造成的器官损伤的特点。 除了表现出各受累器官相应的临床症状外,MODS还具有以下较普遍的临床特征:1、两次打击的发病形式 大多数创伤后MODS患者在发病过程中经历了创伤性休克和失控炎症两次打击或应激过程,而从首次打击到再次打击导致器官功能障碍时间上常有几天或数周的间隔,表现出所谓“双相迟发”的临床特征。典型的MODS患者病史上往往在原发打击的过程中,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低血容量休克和恢复血容量后的再灌注损伤,也常有复苏延迟或不完全的情况。经抢救从第一次打击中存活的患者,病情可出现一个相对稳定期,此期体循环血液动力学指标相对平稳,但可存在胃肠道缺血(隐性代偿性休克)、代谢障碍及轻中度的炎症反应,更重要的是体内的免疫系统已被激活。数天或数周后,患者在经历了第二次打击(常见于创面、腹腔或肺部感染、肠源性感染、导管菌血症或治疗不当等),使体内已处于激活状态的免疫系统发生过激反应而出现以高代谢、高动力循环为特征的SIRS的相关症状,最终进展为器官功能障碍,以至衰竭。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1)过度的炎症反应 正常机体在受到各种致伤因子作用后,可表现出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若反应适度对机体是有保护作用的。但在SIRS和MODS时,由于致伤因子过于强大或应激时间持续过长,导致多种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的失控性释放,这种超常剧烈的炎症反应将对正常组织器官造成严重的损伤。(2)持续高代谢状态 MODS时,高代谢实际上是机体代谢对过度炎症的反应。其代谢模式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持续高代谢 表现为高耗氧量,氧耗与氧供依赖,通气量增加,基础代谢率可达到正常2倍以上,且不能通过减少活动而使代谢率下降。三大营养物质代谢途径异常 在饥饿的时候,机体主要通过分解脂肪来获取能量。但在MODS时,尤其是败血症引起时,机体是通过大量分解蛋白质来获取能量;此时糖的利用受到限制;脂肪利用早期增加,后期下降。机体的蛋白库是骨骼肌,因此蛋白质消耗的主要是肌蛋白,临床上可见患者肌肉组织消瘦。对外源性补充营养反应差 从外源性补充营养并不能有效阻止MODS患者自身的高消耗,提示高代谢对自身具有“强制性”,故有学者称其为“自噬代谢(auto-cannibalism)”。 高代谢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首先,高代谢造成的蛋白质营养不良将严重损害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其次,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失衡可使后者竞争性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形成假性神经递质,进一步导致神经传导冲动的紊乱;再次,高代谢和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往往造成氧供和氧需的矛盾,从而使机体细胞处于缺氧状态引发细胞的功能代谢障碍。 高代谢的发生主要与炎性介质的生物学作用有关。如TNF-、IL-1等均有强烈的促蛋白质分解的活性。(3)高动力循环状态 循环系统是MODS时最易受累的系统之一。高动力循环状态,实质上是心血管系统对全身感染和过度炎症反应的一种反应。大多数患者在病程的早、中期都会表现为“高排低阻”的高动力型循环状态。此时患者的心脏指数可高于正常,常达10L/(min*m2),甚至更高;外周阻力很低,继而可造成难治性低血压。此外,常伴有高乳酸血症、动-静脉氧梯度降低等,说明存在外周组织摄氧障碍,并常有胃肠道的缺血、缺氧。到后期则因心衰而转化为“低排高阻”以至循环衰竭。虽然处于高动力循环状态,但该类患者仍普遍存在心功能损害,高心输出量主要是通过增加心率获得的,而每搏指数却常低于正常。高动力循环状态的持续时间视病情发展和心功能状态而不同,若病情改善则趋向正常;年轻患者可贯穿整个病程直至死亡,其循环衰竭为外周性而非心源性;老年患者则可因心功能衰竭而较早陷入低动力循环状态。 3、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在MODS发展过程中,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的顺序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临床上肺脏往往是观察到的衰竭发生最早及发生率最高的器官,这可能与肺本身的解剖学特点有关,它比较脆弱而易受各种致伤因子打击,此外还与其便于观察和监测等因素有关。肺功能障碍导致全身器官氧输送减少,组织细胞氧代谢障碍,从而促发MODS。近年来研究发现,胃肠道功能在MODS发病早期就受损或衰竭。胃肠道是全身最大的细菌和内毒素库,肠屏障功能受损可引起肠道细菌移位和门静脉内毒素血症,从而激活肝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启动全身炎症反应。随着病情进展,常可相继出现肝肾衰竭,而心血管或血液系统衰竭通常是MODS的终末表现。 除了上述特征,MODS还具有以下特点:(1)MODS在病理学上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广泛的急性炎症反应,如炎细胞浸润、组织细胞水肿等。(2)MODS往往来势凶猛,病情发展急剧,迄今的治疗措施对其效果很差,因此,死亡率很高。(3)MODS虽然十分凶险,但其本质是一种全身炎症损伤,因此,只要能有效阻抑炎症的发展,就有希望逆转,而且一旦治愈,临床上一般不会遗留器官损伤的后遗症或转入慢性病程。(二)内毒素在MODS中的“扳机”作用1、内毒素的特点及生物学活性 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最外层结构,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系类脂、多糖及蛋白质的复合物。LPS由三部分组成:外层为O特异性多糖链,为细菌的特异性抗原;中层为R核心多糖,R-多糖为细菌类属共同的抗原;内层为类脂A,它是LPS的生物活性中心。虽然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和强度随菌种而异,但因各类属的类脂A基本结构相似,因此不同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有内毒素引起的机体反应及临床表现十分相象。 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多种多样,参与了机体的众多病理生理反应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激活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等合成及释放一系列炎症介质(如TNF-、IL-1等)、蛋白酶类等,介导体内多种组织、细胞的损伤;促进血小板凝集,激活凝血、纤溶系统,从而触发DIC;通过激活补体、促进B淋巴细胞分裂、诱导干扰素等影响免疫系统;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发热、血压降低、高代谢和局部过敏反应(Shwartzman)等。这些效应主要是通过脂多糖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产生的。2、内毒素血症与感染、免疫的关系 内毒素血症与细菌感染关系密切。事实上,在临床败血症中,内毒素常常与细菌协同致病,两者可同时并存,但有时血液内毒素检测呈阳性,而细菌血培养可出现阴性反应,这提示内毒素血症也可单独存在。研究表明,严重创伤、休克、手术应激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出现的时间往往要早于菌血症的发生,细菌内毒素对肠源性感染有促进作用。其病理机制可能是通过破坏肠粘膜机械性屏障及提高肠粘膜的通透性所致。应用电镜组化及冷冻蚀刻技术观察到,内毒素可破坏连续上皮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组织,使细胞间通道异常开放,肠粘膜对肠腔内细菌和内毒素的通透作用增强。内毒素还与创伤后全身播散性感染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血浆中内毒素含量越高,播散性细菌感染就越易发生。 研究表明,内毒素在机体免疫抑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严重创伤、感染患者的细胞免疫抑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体外对细胞促有丝分裂因子的刺激反应降低,Th/Ts比例降低,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能力减弱等。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合成、释放大量PGE2,通过PGE2的免疫下调作用引起多方面的抑制效应。直接或间接作用导致单核细胞提呈表达抗原能力降低,并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性受体的表达。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诱生TNF-、IL-1等细胞因子,介导或协同产生对机体防御机能及多器官的损害效应。经替代途径活化补体,生成多种补体裂解产物,发挥趋化因子及过敏毒素等作用。3、内毒素与多器官损害的关系 MODS常继发于严重感染,因此历史上曾有学者称其为脓毒综合征。近年来,许多学者对MODS的感染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感染时内毒素在MODS发生中起着“扳机”作用。他们认为,内毒素进入机体循环后,通过激活补体、血管激肽系统、凝血纤溶系统等启动“瀑布效应”,导致内毒素休克、末梢循环障碍、组织灌流减少、细胞缺氧及机能失调,进一步发展引起MODS甚至MSOF。 下面介绍一下内毒素与多器官损害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1)内毒素与胃肠道损害 众多研究表明,外科应激状况下循环中内毒素可来源于肠道,且内毒素血症与肠粘膜损害之间存在一正反馈效应。采用内镜在严重败血症或MODS患者观察到糜烂性胃炎的发生率几乎达100%,肠粘膜亦有病变。实验证明,内毒素攻击后最初表现为粘膜毛细血管扩张,间质水肿与出血,微循环障碍导致细胞内溶酶体受损及蛋白酶释放,细胞变性、坏死。此外,粘膜细胞能量代谢下降、H+逆相弥散,加之酶的活化及自由基、前列腺素类、缓激肽类介质的作用,进一步加重粘膜细胞损害,出现粘膜溃疡,甚至出血。胃肠粘膜屏障的破坏反过来又促使大量细菌和内毒素穿过胃肠粘膜,进入血循环,再作用于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引起损害。(2)内毒素与肺损害 临床资料表明,内毒素所致多器官损害,往往首先累及肺脏。其机制可能是:内毒素可以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引起细胞结构和通透性的改变。此外,尚可通过激活补体途径和诱导细胞因子的产生而致肺损伤。细菌和内毒素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产生C3a、C5a,吸引白细胞在肺血管内聚集、活化,进一步释放许多引起内皮细胞损害的次级活性介质,主要有氧自由基、蛋白酶、血小板活化因子、溶酶体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等。通过微血管内皮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白细胞的黏附与聚集,对肺毛细血管、肺泡组织产生毒性作用,导致广泛微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出现肺水肿甚至肺功能不全。同时,内毒素可直接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合成、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TNF-、IL-1等),作用于微血管内皮细胞,进一步加剧肺损害。(3)内毒素与肝损害 肝脏是内毒素清除和解毒的主要部位,也是体内遭受内毒素攻击的首要器官。各种致伤因素(如胃肠疾患、缺血、免疫低下、肠道菌群失调等)促使肠源性细菌与内毒素吸收、移位,经门静脉、淋巴系统进入体循环,这些感染因素一方面可直接损害肝细胞或通过枯否细胞介导肝细胞损伤;另一方面能通过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诱发全身炎症反应,共同导致器官灌流障碍,影响蛋白质合成与能量代谢,最终出现严重败血症、MODS、甚至死亡。(4)内毒素与肾损害 肾是内毒素攻击的早期靶器官之一。研究表明,内毒素可直接作用于肾脏,肾内皮细胞可能是内毒素攻击的原始靶细胞。内毒素血症伴发肾功能衰竭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发生机制还不清楚,可能是内毒素促使机体发生Shwartzman反应,通过血管活性物质作用致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纤维蛋白沉淀及血管栓塞,甚至肾小管、肾皮质急性坏死而发生严重的功能障碍。(5)内毒素与心肌损害 通过狗离体心实验证实,MODS时心衰发生的机制并非心肌抑制因子(MDF)引起,而是内毒素对心肌的损伤,其中内毒素能使冠脉血流量减少,总冠脉血管阻力下降,在心衰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另据报道,心肌收缩性能的抑制与不可逆性败血症休克有关,而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内毒素直接作用心肌的结果。许多研究表明,内毒素可损害心肌线粒体、肌浆网、肌膜、收缩蛋白等,导致细胞膜系统受损、能量产生及利用障碍。过去认为心脏是休克最后衰竭的器官,其实不然,心功能异常在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的早期即可出现。因此及早识别和防止心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6)内毒素与DIC DIC被认为是MODS发生的重要诱因,尤其是严重败血症并发DIC极易发展为MODS,预后甚差。内毒素可直接或通过损伤内皮细胞激活因子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亦可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组织因子而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毒素还可直接增强白细胞的促凝活性、损伤内皮、激活补体,通过介质直接或间接触发凝血、激肽、纤溶系统而导致DIC。(三)MODS时细胞因子连锁反应及网络作用业已证明,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触发物内毒素,可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的产生,并作用与机体的多种组织、器官造成广泛损害。TNF是细胞因子网络的关键部分,它可诱导其他细胞因子的产生,进一步介导它们的生物学效应和参与体内许多调节反应。在内毒素激活产生的细胞因子连锁反应中,TNF-可能起核心作用,其证据是注入TNF后机体几乎可以出现败血症的所有症状,用抗TNF的抗体可以保护机体免受致死量LPS的损害。给猩猩注入致死量的大肠杆菌后,8小时内全部动物均死于败血症休克,且发现所有动物体内TNF-水平都升高,在细菌攻击后2小时达峰值,随后第3小时出现IL-1高峰,而IL-6的升高延迟,至8小时才达高峰。若在给予细菌之前先注入抗TNF-抗体则能有效抑制 IL-1、Il-6的水平。这提示TNF-在炎症反应中是激活细胞级联效应的主要介质。当细菌或毒素侵入机体后,TNF-在循环中出现较早并迅速达到高峰,尽管其半衰期很短,但足以诱导次级细胞因子,如IL-1、Il-6等的产生。总之,在MODS发生、发展过程中,体内出现作用广泛而复杂的细胞因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彼此交错的细胞因子网络,其中有些细胞因子对炎症反应起上调(促进)作用,另一些则起下调(抑制)作用,从而使这一系统更加完善,使机体更好地应对各种应激和损伤。在细胞因子网络中,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许多正反馈环,导致了所谓“瀑布效应”,从而加重了机体的损害。然而体内还有一些起抑制作用的因子,如 IL-4、Il-10、Il-13、TGF-1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抗炎因子,它们可抑制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维持着体内炎症介质和抗炎物质之间的平衡。从本质上讲,机体炎症反应失控所致败血症、MODS不仅与促炎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有关,也与体内内源性抗炎物质产生不足有密切关系。当机体内炎性细胞被过度激活而造成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平衡失调时,即可出现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器官损害为特征的病理性改变。(四)MODS的诊断1、诊断依据完整的MODS诊断依据应包括:诱发因素、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三个方面。即存在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复苏延迟、急性胰腺炎、大量坏死组织存留或自身性免疫疾病等诱发MODS的病史或征象;存在SIRS或败血症的表现及相应的临床症状;存在两个以上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的表现。在上述三项内容中,诱发因素通过仔细的询问病史和查体不难获得,而如何早期准确地判断是否存在SIRS和器官功能障碍则成为MODS早期诊断的关键。2、器官功能障碍评分标准MODS是一个器官从功能正常到代偿性功能变化,再到失代偿性功能异常的动态发展过程。为了能早期诊断和正确防治,需要采用器官功能评分标准进行动态诊断。Marshall等人提出了MODS评分标准(表11-3)。通过对大量外科ICU病例的追踪观察研究,它涉及六个主要的器官系统,每个器官或系统的评分分为五个等级。0分预示着死亡率50%。在估计预后时,仅仅根据衰竭器官的数量是不可靠的。据研究。受累器官的不同结合会导致迥然不同的预后:从心血管合并血液系统衰竭死亡率20%到心血管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衰竭死亡率高达76%。对此应予以足够重视。表11-3 MODS的评分标准系统参数评分01234呼吸p(O2)/FI(O2)率*3002263001512257615075肾血浆肌酐(mol/L)100101200201350351500500肝血浆胆红素(mol/L)20216061120121240240心血管PAR*10.010.115.015.120.020.130.030.0血液血小板计数120811205180215020神经Glasgow评分1513141012796* p(O2)/FI(O2)率:动脉血氧分压和氧摄入分数比。其中,p(O2):arterial oxygen tension, 动脉血氧分压(mmHg);FI(O2):oxygen inspiratory fraction, 氧摄入分数。*校正压力下的心率(pressure-adjusted heart rate, PAR)=心率*(右房压力/平均动脉压)表11-4 器官、系统功能障碍及衰竭的判断标准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功能衰竭肺低氧血症需机械呼吸支持至少35天进行性ARDS,需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 0.981 kPa (10 mH2O)和FiO20.50肝血清胆红素3450mol/L,GOT、GPT等正常2倍临床黄疸,胆红素272340mol/L肾少尿479 ml/24h,或肌酐上升177270mol/L需肾透析消化腹胀,不能耐受口进食5天应激性溃疡需输血,无结石性胆囊炎血液PT和PTT25%或血小板5ARDS评分9ARDS评分13肾肌酐160mol/L肌酐220mol/L肌酐440mol/L肝胆红素34mol/L胆红素60mol/L胆红素136mol/L心血管CI3.0L/min每分钟需多巴胺5g/(kg*m3)CI3.0L/min每分钟需多巴胺515g/(kg*m3)CI15g/(kg*m3)(引自Sauaia A, Arch Surg, 1994, 129:39)注:ARDS评分标准0分1分2分3分4分低氧血症PaO2/FiO233.3 kPa23.933.3 kPa15.923.2 kPa10.716.5 kPa10.7 kPa通气量20 L/min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1.67 kPa静态顺应性500 ml/kPa400500 ml/kPa300390 ml/kPa200290 ml/kPa38 或90 次/min;呼吸频率20 次/min或PaCO212,000/mm或10%。败血症由感染所致的SIRS。由于感染导致出现上述SIRS规定中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表现。菌血症血液中存在有活力的细菌。严重败血症败血症伴有器官功能障碍,器官低灌注或血压过低;器官低灌注或血压过低,伴有乳酸酸中毒、少尿或精神状态的急剧改变。败血症休克严重败血症伴有血压过低(收缩压90mmHg)。MODS指急重症患者身上存在着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体内稳态失调的临床综合征。表11-7 关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命名的发展过程中文命名西文命名作者年代1、序贯系统衰竭sequential system failureTilney et al.19732、多发、进行性或序贯性系统或器官衰竭multiple, progressive, or sequential system or organ failureBaue19753、多器官衰竭MOFEiseman et al.197619774、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Border et al.19765、远隔器官衰竭remote organ failurePolk et al.19776、急性器官系统衰竭acute organ-system failureKnaus et al.19857、创伤后脓毒综合征post-traumatic septic syndromeCerra et al.19868、多器官系统不全综合征syndrome de insuficencia multiple de organosy sistemas(SIMOS)Schieppati, Bumaschny19869、多器官损害综合征multiple organ injury syndromeHyers198710、创伤后多系统器官衰竭post-traumatic multisystem organ failureDemling et al.198811、创伤后器官系统感染综合征post-traumatic organ-system-infection syndromeBaue1987198812、介质损伤性器官功能不全mediator injury organ dysfunction 盛志勇、林洪远199113、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ACCP/SCCM199114、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全国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1995表11-8 SIRS和MODS的高危因素紊乱危险因素感染腹膜炎或腹内感染;肺炎;坏死性软组织炎;A型链球菌感染;心内膜炎;脑膜炎;念珠菌病炎症急性胰腺炎损伤多发性外伤;烧伤局部缺血动脉瘤破裂;低血容量性休克;大动脉闭塞免疫反应自身性免疫病;移植排斥;移植物抗宿主病;注入异源蛋白医源性因素忽略或延误损伤;大量输血输液;完全胃肠外营养中毒药物反应;水杨酸盐中毒;砒霜中毒;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中暑先天性因素血栓形成性血小板紫癜;HELLP综合征*;嗜铬细胞瘤*妊娠期或产后并发的溶血、肝细胞酶升高和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被简称为HELLP综合征表11-9 SIRS的其他临床和实验室辅助诊断指标状 态辅 助 诊 断 指 标高代谢DO2*、VO2*、DO2和VO2依赖、高血糖、高乳酸、低蛋白血症、负氮平衡、酮体比率、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高动力循环高排低阻、胃肠pHi*全身炎症反应急性期蛋白(CRP),LPS,TNF、ILs、PGs、PAF、C5a、一氧化氮等* DO2: oxygen delivery, 氧供* VO2:oxygen consumption, 氧耗量*胃肠pHi(intramucosal pH):胃肠粘膜内pH值表11-10 MODS抗炎性介质和免疫治疗的主要对策炎性介质或炎性因子治疗对策内毒素(LPS)抗内毒素类脂A单克隆抗体抗内毒素核心多克隆抗体杀菌性/通透性增强蛋白(BPI)可溶性CD14和LPS结合蛋白多粘菌素B等内毒素类脂X灌输巨噬细胞系RAW 264.7血液透析或血浆置换法TNF-TNF-单克隆抗体可溶性TNF-受体反义寡核苷酸某些药物(如洛利普利、米瑞能、硝喹宗等)IL-1IL-1单克隆抗体IL-1受体拮抗剂IL-1可溶性受体IL-8IL-8单克隆抗体黏附分子CD18单克隆抗体(CL26)CD11b单克隆抗体E-选择素/P-选择素/L-选择素的单克隆抗体(CY-1747、 EL-246)氧自由基抗氧化物(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维生素C、维生素E及拉扎碱类)自由基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亚硝氮羰基化合物等补体与激肽系统C5a单克隆抗体、可溶性C5a受体C1-酯酶抑制剂、因子和组织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及蛋白酶抑制剂缓激肽拮抗剂CP-0127凝血因子抗凝血酶、C蛋白、S蛋白凝血酶特异抑制物(水蛭素)PAFPAF受体拮抗剂PAF抑制剂(萜、TCV-309)前列腺素环氧化酶抑制剂(非类固醇性抗炎药)“双重”环氧化酶/5-脂氧化酶抑制剂白三烯(LTB4)LTB4受体拮抗剂5-脂氧化酶抑制剂中性粒细胞释放介质己酮可可碱烧伤胰腺炎菌血症感染SIRS外伤图11-4 ACCP/SCCM关于SIRS和感染关系的认识感染脓毒性休克脓毒症介导的血压过低严重脓毒症脓毒症SIRSMODS 图11-5 ACCP/SCCM对MODS发展过程的认识四、英语学习材料Summary In recent years, many efforts had been made on the basic research of the newly defined entity of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It was realized that MODS is a severe outcome of the dynamic process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 which results from trauma, shock, infection, pancreatitis, and a lot of other disorders. Further more, SIRS often accompanies with iatrogenic factors, which would worsen action of the predisposing factors. Ischemia of microcirculation, translocation of bacteria in intestine and endotoxin-triggered-mediator-response are the initiating steps of SIRS in the processes of trauma and infection.The combined action of these three initiating factors result out of control of the release of inflammatory agents and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interaction between neutrophilic granulocytes and endothelial cells mediated by adhesion molecules, release of oxygen free radical and active enzymes, and the activation of complement and kinin system. The recent studies indicate that MODS is the mixed effect of inflammatory, coagulation cascades and maladjustment of fibrinolytic system, involving activation of coagulation cascades, restrain of fibrinolytic system and activation of active protein C. Cell dysbolismus aroused by all the factors described above is the ultimate causation of MODS. It is a sequential process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S from SIRS. Understanding of mechanism of MODS and determination of function and metabolism of organ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公司转让合同协议书范本(例文)5篇
- 2025合同样本:无薪留职合同
- 2025防火隔离涂料购销合同书
- 2025年八上考试卷纸及答案
- 2025年奥数考试常考题及答案
- 2025年安全用电培训考试及答案
- 2025年青岛英语中考试题及答案
- 橡胶木地板施工方案
- 大口径钢带管施工方案
- 杭州城市越野赛施工方案
- 植物生理学植物的抗逆境生理
-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不同持股比例的“母、子、孙”结构的合并报表处理
- GB/T 1871.1-1995磷矿石和磷精矿中五氧化二磷含量的测定磷钼酸喹啉重量法和容量法
- 第五节 重力流输水管线设计计算
- 元数据教学讲解课件
- CCP与备货0403 (华为培训)课件
- 小学数学西南师大四年级上册二加减法的关系和加法运算律简便计算综合练习PPT
- ASCVD时代总体心血管风险评估工具的更新ppt参考课件
- GB 15579.3-2014 弧焊设备 第3部分:引弧和稳弧装置
- 世界经济史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