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隔振减振实验.docx_第1页
实验四:隔振减振实验.docx_第2页
实验四:隔振减振实验.docx_第3页
实验四:隔振减振实验.docx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四:隔振减振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隔振减振的基本知识;2、学些隔振减振的基本原理;3、了解隔振减振效果的测量;4、判断系统隔振减振的有效工作频段;二、实验仪器1、INV-1601T型振动教学实验台、配重、激振器。实验仪器:INV1601B型振动教学实验仪、INV1601T型振动教学实验台、激振器、配重块,空气阻尼器(图1)、动力减振器(图2)。2、软件:INV1601型DASP软件 图1 空气阻尼器 图2 动力减振器三、实验要求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减振隔振设备,设计一到两种隔振或减振方案(从被动隔振、主动隔振、单式动力减振和复式动力减振中任选),测量所选择方案的隔振效果以及有效的工作频段。必须提供安装示意图,实验原理,详细的实验步骤以及数据记录和分析结果。四、实验仪器安装示意图五、实验原理隔振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减少振源振动传至周围环境;二是减少环境振动对物体或设备的影响。原理是在设备和底座之间安装适当的隔振器,组成隔振系统,以减少或隔离振动的传递。有两类隔振,一是隔离机械设备通过支座传至地基的振动,以减少动力的传递,称为主动隔振;另一种是防止地基的振动通过支座传至需保护的精密设备或仪表仪器,以减小运动的传递,称为被动隔振。在一般隔振设计中,常常用振动传递比和隔振率来评价隔振效果。主动隔振传递比等于物体传递到底座的振动与物体振动之比,被动隔振传递比等于底座传递到物体的振动与底座的振动之比,两个方向的传递比相等。隔振效率: =(1- T ) 100%传递比T: 式中D为阻尼比,为激振频率和共振频率的比。只有传递比小于1才有隔振效果。因此T1的区域称为隔振区。此时=1.414传递比无穷大时,达到吸振效果。此时=1.00六、实验步骤1、把5kg空气阻尼器组成的隔振器放在底座上,偏心激振电机安装在隔振器上,偏心电机的电压有调压器输出端提供。220v电源线接到调压器的输入端,一定要小心防止接错,要注意调压器的输入和输出端,防止接反。2、在隔振器下托板上安装一加速度传感器,在上托板上安装以加速度传感器,分别接入ZJY-601A型振动教学试验仪的第一和第二通道,输出的信号接到采集仪的第一和第二通道。3、开机进入DASP2000标准版软件的主界面,选择单通道按钮。进入单通道示波状态进行波形和频谱同时示波。4、在采集参数菜单中设置采样频率为500HZ,程控1倍、采样点数2K、工程单位m。5、调节调压器改变电机转速,使系统产生共振,打开数据列表按钮从频率计中读取频率值七、实验数据处理先实验测得空气砝码固有频率,得到以下图形与数据可知空气弹簧+砝码的固有频率为15.625hz。f0以及第一通道的峰值A1和第二通道的峰值A2记录如下频率(hz)主系统振幅X1附加系统振幅X2X2/X1频率(hz)主系统振幅X1附加系统振幅X2X2/X14.03 0.29 0.46 1.586 26.70 16.33 16.66 1.020 8.00 4.00 7.02 1.755 26.80 16.58 16.67 1.005 11.00 9.83 23.85 2.426 27.20 17.42 16.67 0.957 12.00 11.51 29.22 2.539 28.20 19.54 16.74 0.857 13.00 14.85 44.59 3.003 30.20 25.70 17.61 0.685 14.00 23.12 92.67 4.008 32.30 36.81 20.20 0.549 14.20 26.65 114.13 4.283 34.30 61.70 27.10 0.439 14.40 28.25 129.93 4.599 36.30 102.96 36.35 0.353 14.50 28.16 134.48 4.776 37.30 131.69 41.61 0.316 14.60 27.57 135.78 4.925 37.80 138.44 42.09 0.304 15.00 21.13 120.12 5.685 38.00 140.63 42.17 0.300 16.00 10.70 81.54 7.621 38.10 140.79 41.97 0.298 18.00 4.75 42.64 8.977 38.20 140.65 41.49 0.295 20.00 6.83 27.73 4.060 38.30 139.87 41.16 0.294 22.00 9.25 21.27 2.299 39.30 125.51 34.97 0.279 23.80 11.65 18.44 1.583 40.00 116.80 31.87 0.273 25.80 14.82 16.83 0.881 44.80 64.61 14.26 4.531 26.30 15.59 16.63 0.937 49.81 45.51 8.09 5.625 26.50 16.06 16.66 0.964 54.80 33.07 4.06 8.145 26.60 16.34 16.57 0.986 60.00 26.89 2.95 9.115 由曲线和数据可知,主系统振幅X1出现第一个峰值时,频率在14.40hz,附加系统振幅X2出现第一个峰值时频率在14.60hz,而主系统振幅X1出现第二个峰值时,频率在38.10hz,附加系统振幅X2出现第二个峰值时频率在38.00hz。比计算结果略大。这可能是简支梁的实际刚度比等效刚度略大造成的,不过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实验效果达到了预期。主系统在18hz左右,幅值最小,说明产生了吸振效果。不过比计算值15.626hz大了些,这主要是在获取附加系统固有频率时产生一些错误,导致计算值偏小造成的。X2/X1 比值为1 时,频率为26.80hz。又X2/X1小于1时,开始起到隔振效果。由图像可知,当频率大于26.80hz时,开始产生隔振效果。基本与吸振频率满足1.414倍的关系。说明实验是正确的。与计算值产生较大误差是因为在获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