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革命以煤.doc_第1页
经济大革命以煤.doc_第2页
经济大革命以煤.doc_第3页
经济大革命以煤.doc_第4页
经济大革命以煤.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纲:第十章 经济大革命以煤、铁为物质技术基础的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马小宁)一、工业革命的前提1、政治前提贵族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2、经济前提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加强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国债和税收制度3、技术前提工场手工业的发展4、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5、独特优势他国所不具备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竞争优势二、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特征1、棉纺织业工业革命的急先锋工作机发动机2、冶金业和采矿业工业革命的中流砥柱3、交通运输业工业革命的集大成者轮船时代铁路时代4、机器制造业工业革命的完成者三、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1、结构性变革2、工业飞速发展3、对外贸易与海外运输对外贸易海外运输要求:1、每章前有二、三百字的概述;2、请补充三级标题;3、请使用页注;4、补充相关专著和最新论文的成果;5、附上大纲大约1万字左右。 第十章 经济大革命以煤、铁为物质技术基础的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也称产业革命,就其狭义讲,是指资本主义生产从手工工场向大机器工业生产的过渡,即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最初历程。英国工业革命是一场巨大的经济变革。它是在各项前提条件具备时,于18世纪60年代迅速开始的。这场变革从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轻工业开始,煤、铁成为其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交通运输业的巨大变革和用机器制造机器是工业革命结束的标志。这场经济大革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工业飞速发展,在世界上树立了“工业霸权”地位,在对外贸易与海外运输方面也遥遥领先。一、工业革命的前提 工业革命涉及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舆论的各方面的条件。英国不仅最早具备了这些条件,而且还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因此,英国成为最早发生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政治前提贵族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1688年政变后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合统治的国家,资产阶级两党制和内阁制逐步形成。17世纪末开始,辉格党和托利党开始在英国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18和19世纪,辉格党和托利党轮流执政。两者都是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利益的政党,只是前者更倾向于大资产阶级,后者更倾向于大地主而已。恩格斯将两党轮流执政称为“使资产阶级统治永存而轮班执政的两个旧政党的跷跷板游戏。”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7页。因为无论哪个政党上台,都执行有利于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的政策。内阁则由枢密院演变而来。最早的枢密院是英王的最高咨询机关。在查理一世时代,枢密院设置许多委员会分掌各项行政事务,其中外交委员会权势最大。威廉三世经常从这个委员会中召集少数枢密大臣,聚议于密室,决定国策。这个密室便被称为内阁。 在英文中,“内阁”是“密室”(Cabinet)一词的转意。乔治一世时不参加内阁会议,内阁会议通常由一主要大臣主持。1721年辉格党成为议会多数党,其领袖沃尔波尔被任命为财政大臣,他经常主持内阁会议,位居其他大臣之上,实际等于首相。因此,沃尔波尔开创了政党领袖为首相的先例。1742年沃尔波尔的政策遭到议会的反对,他便同阁员总辞职。从此,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这种责任内阁制度就是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它的形成标志着英国近代议会制的确立。它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国家政权,推行符合其利益的土地政策、殖民政策、贸易政策和税收政策,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进程,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经济前提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加强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7世纪革命后,圈地运动不再是零星地、非法地进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运用他们所掌握的国家政权,以“议会立法”为名颁布了几千项圈地法令,圈地运动大规模地、合法地进行起来。从15世纪末到1688年革命爆发时圈地只有50-70多万英亩,而革命后的圈地到1876年正式禁止圈地为止,圈地达到800万英亩。圈地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农民丧失生产资料,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提供了工业革命所需的大量的自由雇佣劳动者。到19世纪初,自耕农作为一个阶级在英国已不复存在。圈地运动同时引起了农业变革,资本主义农场在被圈占的土地上建立起来,土地贵族和租地农场主积极投资农业,规划土地,改进耕作方法,采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使农业商品生产率和数量都大大提高。18世纪英国的农业革命,使农村的土地关系、经济结构和生产技术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不仅为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和农产品,而且扩大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 17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的道路。它相继打败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是英国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英国对爱尔兰、印度、北美、西印度群岛等殖民地进行残酷的掠夺,使财富源源不断流入国内。据统计,从1757-1815年仅从印度掠夺来的财富就达10亿镑。除此之外,英国殖民者还直接掠夺殖民地人民的土地财产,盗窃土著王公国库中的财宝。这些殖民地还是英国的廉价原料产地和工业品的重要国外市场。奴隶贸易 18世纪后半期,英国凭借强大海军的保护,几乎独占了世界贸易。从海外贸易尤其是奴隶贸易中,英国获得了惊人的利润。18世纪末,每年从非洲运出的黑奴达10万之多,而其中约有1/3都属于英国黑奴贸易范围。据统计,1718年从非洲运到美洲的黑奴共10.5万人,其中属英国输送的黑奴达3.8万人。英国的奴隶贸易者不仅在英国的殖民地,而且也在其他国家的殖民地进行掠夺和贩运奴隶。利物浦原是英国一个荒凉的小渔村,但从英国垄断世界黑奴贸易后成为全英的第二大商港和黑奴贸易中心,1792年在利物浦从事贩运奴隶的船只达132艘之多。英国资产阶级依靠奴隶贸易和建筑在奴隶劳动基础上的种植园制度,积累了大量财富。国债和税收制度 在对外战争期间,英国政府为筹措军费发行了高利息的国债券,为偿还国债和支付利息,政府实行了现代赋税制度,直接税和间接税等税制开始形成,特别是消费税。在18世纪30年代,英国人在每20先令的开支中,有10先令是以消费税的形式交给了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政府每年要支付500万英镑的国债利息。在七年战争结束时,英国的国债已经增加到一亿二千六百七十九万四千英镑。承购国债的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和大银行家,巨额的国债利息落入他们手中。1700年税收总额占国民生产总收入的9%,到1815年达到18%。税收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从中可看出政府在资本积累方面所起的经济作用。圈地运动给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雇佣劳动者,资本原始积累除对国内人民剥削外,主要依靠殖民掠夺、海外贸易、国债和税收制度等,源源不断的黄金转化为资本。圈地运动征服和扩大了国内市场;殖民制度和对外贸易开辟和扩大了国际市场,从而为英国的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原始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暴力与犯罪行为的结合。马克思曾揭露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3页。3、技术前提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为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生产,也就是工业革命创造了技术条件。18世纪中期,原来的手工工场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更多的产品需求,同时手工工场已有了高度分工,为发明和应用机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当时英国的毛纺织、采矿和冶金等部门的手工工场广泛发展,工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手工工场里分工越来越细密,生产操作日益简单化,劳动工具日益专门化,工人的技术也日益定向而纯熟。在英国的手工工场里,还有一批技术熟练的工人和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他们中有许多是为躲避宗教战争和政治迫害从欧洲大陆逃亡到不列颠的,他们带来了资金和技术,成为生产实践中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主力,具有发明机器和使用机器的能力。但是,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英国圈地运动的完成和殖民地的增加,国内外市场迅速扩大,工场手工业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样,改革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增加产品数量,成为社会的迫切要求。这一要求成为机器发明的强有力的杠杆。4、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发明机器还必须有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基础。从17世纪中期起,英国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在英国革命的动乱和流血以后,科学家们为了避免宗教和政治的纠纷而埋头于自然科学,特别是实验科学的研究。以此为宗旨的英国皇家学会于1662年成立。它是欧洲第一个皇家学会。1666年牛顿提出力学三定律,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很多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要,致力于机械装置,特别是动力机械的发明和改进。英国政府也对科学技术成果采取保护和奖励政策,早在1623年就颁布了专利法。自然科学的伟大成果,为机器发明提供了理论根据,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于是,一场深刻的技术变革到来了。5、独特优势他国所不具备“不论怎么估计,工业革命无论如何都可能是自农业和城市发明以来,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而且,它由英国发端,这显然不是偶然的。倘若18世纪有一场发动工业革命的竞赛,那么,真正参加赛跑的国家只有一个。”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中,只有英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各种条件和因素。英国除拥有上述条件外,还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而这些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地理优势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全国各个地区距离海岸线都不远,各地的工业原料和产品可以经过海道运往别的地区。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公路建筑和运河开凿,国内布满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和贯穿全国各主要工业地区的运河。这大大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从而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英吉利海峡是不列颠理想的防御工事,岛国的地理条件能使它屡次免遭欧洲其他国家的进攻、占领和破坏,可以悠然自得地发展本国经济。资源优势 人才方面,富于企业才能的人荟萃在英国,他们多半是加尔文派新教徒。1685年法国国王取消“南特敕令”,迫使许多有创业精神的加尔文派新教徒离开法国逃往英国。这些加尔文派教徒一般不墨守成规,敢于创新,而且有一种负责精神。因此在他们中间涌现出许多发明家及企业家。特别是加尔文教徒的勤俭精神使得他们能够把积累起来的财富作为资本投入到企业中去,而不是浪费于奢侈的生活。这种人才也正是工业革命所需要的。在物质能源上,英国用煤炭作为冶铁的燃料,在煤炭生产和冶铁工业方面居于领先地位。英国的采矿业分布于西南和中北部,冶铁业则以西北和东南部最为繁荣。竞争优势 在英国,由于行会制度比较薄弱,所以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可以更顺利地发展。虽然在革命前工、商业中曾存在着垄断专卖权,妨碍工、商业的发展,但经过革命,这些垄断特权都取消了。有一些古老的工业部门,如羊毛制造业,行会的行规存在的时间比较久,但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夕,这些行规已只剩下一些形式上的残迹。而那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棉纺织业,一开始就是在完全的自由竞争条件下成长起来的。自由竞争促进了生产发展和新技术的发明和采用。二、工业革命的进程和特征传统观点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完成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枢纽,以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为基本完成的标志。工业革命的过程就是各工业部门的连续反应,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工作机到发动机,互相推动,最后形成一个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马克思指出:“从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21页。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从棉纺业开始的。1、棉纺织业工业革命的急先锋 从17世纪开始,英国的毛纺织业受到来自印度和中国的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的竞争,迫使英国国会在1700年颁布法令,禁止输入棉纺织品,导致棉纺织品价格上涨。市场的需求刺激了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并在国际市场上加强竞争力,棉纺织业必须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因而它的技术革新尤为急迫。工作机 棉纺织业分为纺纱和织布两个主要部分。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了飞梭,将织布速度提高1倍,引起纱荒。为了解决纺和织的矛盾,织工兼木匠哈格里夫斯于1765年发明了手摇纺纱机珍妮机,可以同时纺出16-18根纱线。但纱细易断,又是用人力手摇的。1769年,理发师理查德阿克莱特窃取钟表匠托马斯海斯的设计制成了水力纺纱机,并获得了该项发明的专利权。1771年,他在曼彻斯特建立了英国第一个水力纺纱厂,后来被认为是近代机器大工厂诞生的标志。水力纺纱机可同时纺许多根线,它纺出的纱线结实有余,但粗细不均。1779年,工人塞缪尔克隆普顿吸取珍妮机和水力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即两种机的结合,如驴马杂交产生的骡),可以同时带动300-400个纱绽,纺出的纱线细而均匀结实。骡机的发明有力地刺激了织布领域新发明的出现。1785年,牧师卡德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将织布效率提高40倍。纺纱机和织布机的使用日益增多,导致原棉生产严重紧张。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一个叫艾里惠特尼的家庭教师发明出一部轧棉机,通过加快清除棉籽的速度,使原棉产量大大增加。轧棉机迅速传遍美国南部产棉区,成为支持、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一股力量。 帕尔默科尔顿:近现代世界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72页。这样,英国的棉纺织业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发明和生产革新,开拓出一片新天地。18世纪末期时,英国的棉纺织部门率先实现机械化生产,英国棉布的产量和质量大为提高。随后,纺织新技术又推广到毛纺织业、麻纺织业和丝织业。纺织机器的发明带动了印花业、漂白业、染色业的技术革新。此外,净棉机、梳棉机、整染机等陆续出现,从而组成了配套的机器系列。发动机 工作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动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原有的工作机是靠人力或水力作为动力的,使工厂的建立受地点和季节条件的限制。瓦特蒸汽机的发明,解决了时代的难题。1765年,曾是苏格兰格拉斯哥大学教具修理师的詹姆斯瓦特(1736-1819)吸收前人的科研成果,制成了第一台单动式发动机矿井抽水用的蒸汽机。它将汽缸同冷凝器分离,从而提高了热效率,但这种蒸汽机仍然是单向动作的,不能用作工厂生产中的动力机。1784年,瓦特又成功研制出联动式蒸汽机,它将直线运动转变为连续而均匀的圆周运动,可以驱动其他机械装置工作。这种新式联动蒸汽机适用于各种工厂生产,具有效率高和运行安全可靠的特点,因此又称“万能蒸汽机”。万能蒸汽机的发明,使本来走在工业革命前列的英国棉纺织业如虎添翼,蒸汽机很快取代水车,驱动纺纱机和织布机工作。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是工业革命发展进程中最关键性的突破,它解决了大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动力问题,使工业生产冲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把动力机、传动机和工作机组成机器系列,推动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1999年版,第287页。恩格斯说:“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气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0页。因此,蒸汽机成为这次工业革命的象征,标志着人类社会生产从此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2、冶金业和采矿业工业革命的中流砥柱 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推动了冶金业和采矿业的发展,作为基础工业的冶铁业和煤炭业也先后发生技术革命。英国的煤铁资源均十分丰富。冶铁业是英国古老的工业部门之一,但由于冶炼用的燃料是木炭,英国的森林资源接近枯竭。从17世纪中期起,冶铁业就逐渐衰落,铁产量下降,英国曾不得不从外国进口大量生铁。18世纪上半期,冶铁技术出现了突破。工场主达贝父子发明了焦炭炼铁法,1760年加装鼓风设备后,这项技术开始被广泛采用,促成了冶铁业的大发展。1784年,工程师科尔特又发明了“搅炼和碾压法”,它采用焦炭炼出熟铁和钢,而且具有生产效率高和成本低廉的特点。这一技术进步,完成了冶金业在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革命,直接把英国冶金产品质量以及历来微不足道的数量,一举推到世界的最前列。正如法国历史学家保尔芒图所说:“机械化的开端,属于纺织工业的历史,它的最后胜利和普遍发展,只有通过冶金工业的发展才能实现。”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6页。 18世纪末19世纪初,铁作为一种优质的原材料广泛地取代了木料。这不仅表现在机器制造领域,如机器的齿轮、飞轮、链条、轴承、紧固件及外部附件,而且表现在各种公共设施和交通、建筑中。铁桥取代木桥、石桥,大铁轮取代木制水轮。蒸汽机应用于煤炭业所发生的变革也昭然若揭。英国的煤储量丰富,这对于工业生产极为重要。炼铁和其他很多生产都需要煤,什罗普郡、伍斯特郡、约克郡、南威尔士以及斯塔福德郡都有煤矿。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采煤开始使用曳运机、掘井机、抽水机和安全灯等。英国煤炭产量直线上升,据统计, 1700年英国的煤炭产量为300万吨,1750年增加到500万吨,到1795年突破1000万吨,1800年增加到1500万吨,1830年达到3000万吨。1850年英国煤炭产量4900万吨,是同期美国的7倍、德国的8倍、法国的近10倍。英国进入了煤和铁的时代。3、交通运输业工业革命的集大成者 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要求运输越来越多的产品、原料和燃料,必然刺激交通工具的革新。进入19世纪,无论是海上交通还是陆上交通,都发生日新月异的变革。崭新的交通运输设施,集合了工业革命中涌现出来的一切精华:机械、钢铁、煤炭、蒸汽。它既是工业革命成就的大展览、大汇报,也将工业革命推向新高峰。轮船时代 1759-1761年,布黎纪瓦特公爵在华斯莱煤矿至曼彻斯特之间开凿了第一条运河,长11公里,获得巨大成功。此后,运河公司纷纷成立,迅速掀起开凿运河的热潮。至1830年,英格兰境内的运河长度达到1927英里,苏格兰和爱尔兰境内是1000英里,基本上建成全国运河网。水上交通工具的变革源自蒸汽机的使用。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后,英国于1811年仿制成功,开始用于内河及沿海航运。为了扩大海外市场,英国十分注重发展以蒸汽机推动的铁制海轮。1838年,英国轮船“南阿斯号”横渡大西洋成功。1840年,一个苏格兰人在英国利物浦和美国波士顿之间开办了定期轮船航班。从此,海上运输进入了所谓的“轮船时代”。铁路时代 陆上交通运输的根本性变革是由于铁路和蒸汽机车的出现引起的。在17世纪,英国的一些采石场和矿区周围开始铺设木制轨道,装有木轮的矿车以马匹为牵引动力在上面滑行。1767年铁轨开始取代木轨,但拉车仍然使用马匹。1800年后人们开始研究用蒸汽机作为牵引动力。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逊(1781-1848)成功地将蒸汽机安置在运行的车辆上,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从斯托克顿到达林顿的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逊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此举开拓了陆上交通运输的新纪元,兴建铁路的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基本建成,总长度达6000公里,陆上交通进入了“铁路时代”。铁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过去时间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和秒计算,过去遥远的一两百英里现在变得近在咫尺,时间与空间概念都缩小了。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人们的生活准则,生活节奏大大加快。4、机器制造业工业革命的完成者 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在工业革命中占有核心地位。工业革命初期,第一批工作机完全是手工制造,多用木料制成,结构比较简单,精密度不高。甚至连瓦特开始制造蒸汽机时,也只好用铸件汽缸。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机器结构越来越复杂,精密度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冶金、采煤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要制造大型的机器部件,这要求机器制造业实行技术革新,用机器制造机器。早在16世纪,手工工场里已经出现了简单的钻床、镗床和车床。英国第一个机器制造工厂是瓦特与企业家博尔登在18世纪60年代末创办的专门生产蒸汽机的工厂。蒸汽机出现后,简单的工作母机开始实现自动化,机器制造工厂的技术发明开始不断出现。1794年,亨利莫兹利发明转动模型刀架,工人可以不用手把住刀架,把机器部件加工成各种形状。很快,模型刀具架改成自动装置,并在所有的金属机床上使用。转动模型刀架引起机器制造业的重大变革。19世纪初,陆续发明了各种锻压设备和金属加工机床。1825年约瑟夫克雷门特发明刨床,使铁器的刨削就象木匠刨木料那样,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1827-1828年,他又发明了新车床,进一步提高了工效。同时期,理查罗伯茨发明了新钻床,由蒸汽机推动,可以加工庞大的金属部件。由于机器制造业层出不穷的技术革新,使一些机器零件开始实现标准化,能够互相替换。机器零件标准化也使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用机器生产的机器越来越多。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新工业部门机器制造业诞生了。机器制造业的机械化,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关于工业革命的特征,研究英国产业革命的经典作家法国历史学家保尔芒图在其1906年出版的名著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一书中总结到,“从技术观点上看,产业革命就在于发明和使用那些能够加速生产和经常增加产量的方法。”“从经济观点上看,产业革命的特点就是资本的集中和大企业的形成,而大企业的活动不但不是一种例外的事实,而且还有变成工业正常形式的倾向。”“从社会的观点上看,产业革命取得了那样广泛、那样深远的后果,以致想把这些后果综合为一个简要的公式,那就有点过于自负了。”首先,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它首先开始于轻工业,因为轻工业投资少,利润高,资金周转快。在英国轻工业中,棉纺织业是新兴的生产部门,与历史悠久的毛纺业相比,它受旧传统、旧行规的束缚和限制要少得多,比较容易采用新技术。其次,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以使用非生物能源(蒸汽)、粗质量的机器大生产和并不太高的技术水平为特征,它的物质基础是煤和铁。最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是大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业,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指出:“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手工作坊。”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96页。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最主要的特征。三、工业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英国完成了蒸汽机的发明,并应用于纺织业,促使纺织业迅猛发展;同时,蒸汽机应用逐步扩散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使运输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促使机械工业的崛起和其他行业的发展。这是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的过程,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促使社会生产力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创造了近代的物质文明,为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1、结构性变革 英国工业革命前后约80年,它既是一场技术革命,致使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经济结构明显变化;又是一场社会变革,导致阶级结构变动、人口迅速增加,英国最先进入工业社会。工业革命在经济结构方面的变革,可以归结为三个比例的变化,即工农业比例,手工业和大工业比例,以及城乡比例。其中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成为工业国是最深刻最根本的变化。 钱乘旦: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英国史论文集,北京: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02页。工农比例的变化体现在产业结构变化之中。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第一产业农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总值中占有极大的比重,同时农业还吸收着绝大部分的职业人口。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农业在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缩小,而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则不断扩大。这充分说明,第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英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英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财富的增加,现在基本上是靠工业和服务业来支撑。尤其是服务业的不断扩大,始终是工业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到1800年,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占了英国国民产值的一半,英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农业人口的比例低于总人口一半的国家。工农业产量增长率也说明了工农业结构的变化。1700-1760年工业与农业产量增长率分别为每年0.7%和0.6%,1780-1801年则分别为2.0%和0.8%。尼克克拉夫兹著:工业革命,载1700年后的英国经济史,剑桥大学出版社,1994年。转引美托马斯K麦格劳著: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7页。手工业和大工业比例的变化也是非常显著的。大工业首先意味着蒸汽动力和机械化。随着棉纺业采用蒸汽机后,一个个生产部门都实行机械化;连动作最慢困难最大的农业,也在1790年前后开始使用打谷机了。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建立了强大的近代机器制造工业,奠定了工厂制生产的牢固技术基础。各工业部门迅速近代化和机械化。小手工业生产和工场手工业受到无情排挤。例如,英国纺织业中使用手工织布机骤然减少的情况就是这样。在19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手工织布机的台数相当于机械织布机的4倍多,到19世纪中期,手工织布机就完全绝迹了。工业革命引起城乡结构的变化。工业革命使英国由农业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工业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新兴的工业城市容纳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1851年,英国城乡人口各占一半。1871年,城市人口猛增到占总人口的3/4。曼彻斯特原来只是一个3万多人的偏僻小镇,1841年人口增加到35万。工业革命引起城市人口剧增,大城市不断增加。1760年时,英国10万人以上的城市只有伦敦一个,到1851年增加到七个。同期内5万人以上的城市由一个增加到十三个。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重心是在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地区。工业革命后,工业重心转向了煤铁丰富的英格兰西北部、苏格兰南部,出现了诸如曼彻斯特、利物浦、伯明翰、设菲尔德、里兹、格拉斯哥等新兴工业城市,人口重心也逐渐向西北地区转移。就这样,随着工业的发展,随着工厂制的产生,英国成为一个城市国家。中世纪的、乡村的、田园般的英国一去不复返了。总之,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革,到19世纪30年代,机器大工业在英国占据了绝对优势,以大机器生产、组织严密的工厂体系、产业工人大军和世界性的商业市场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大工业开始取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初步工业化的国家。2、工业飞速发展 工业革命前,英国的经济实力不如法国。1740年,英国产铁2万吨,法国却是2.6万吨。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的各项经济指标逐步赶上和超过法国。1790年,英国产铁8万吨,是法国的2倍。1800年,英国的铁产量达到19万吨,而法国只有6万吨。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两国工业发展的差距更为扩大。1820年,英国产铁40万吨,法国是14万吨。而当时法国人口是英国人口的两倍,可见英国对法国的技术优势已十分明显。经济发展在当时居于第二位的法国尚且如此,其他国家同英国的差距就更大了。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以后,建立了强大的机器制造工业,进一步巩固了自己遥遥领先的工业优势地位。经过工业革命,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工业革命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望尘莫及的。各主要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量都成倍成十倍地增长。英国棉纺织品的产量从1785年的4000万码增至1850年的20亿码,增长49倍;煤的开采量从1770年的600万吨增至1861年的5700万吨,增长8倍以上;生铁产量从1740年的1700多吨增至1850年的225万吨,增长1300倍。1840年,这个只占世界人口2%的岛国生产的工业品总产量占世界工业品总产量的45%,其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居于垄断地位。英国凭借工业革命过程中先进的技术、高速发展的经济以及有利的国际形势,到19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最大的经济强国,树立了其工业霸权地位。1848年,英国铺设的铁路里程相当于法、俄两国铁路总长度的近三倍。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冶铁约占世界冶铁量的一半,英国采煤占世界采煤总量的一半多,棉花加工量占世界棉花加工量将近一半。英国在世界机器制造业中几乎处于独占地位。英国的机器制造商承包了全世界的机器、火车车辆、铁路设备的制造。就连法国这个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铁路也多半由英国承包修建。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都需要从英国取得先进技术和设备。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变成了一座世界钢铁厂、世界加工厂、世界造船厂和机车厂,成为世界各国工业设备和工业品的供应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1851年英国在伦敦市中心举办世界博览会,为此专门花费8万英镑修建一个占地3.7万多平方米的“水晶宫”,全部用玻璃钢架搭成。博览会中陈列着7000多家英国厂商的产品和大约同样数目的外国商家展品。英国商家陈列的几乎全都是工业品,外国商家陈列的几乎都是农产品和手工产品。这次博览会是向全世界宣告英国已进入工业时代,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也是最强大的国家。3、对外贸易与海外运输对外贸易 “工业上的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2页。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对外贸易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的地位,到19世纪下半叶,英国拥有世界出口总额的1/4和世界进口总额的1/3。英国工业技术上的优势,保证英国的商品价廉物美,在世界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出口贸易大为增加。例如,棉纺织业技术的不断革新使棉布的价格直线下降,于是在经济不甚发达的欧洲国家和殖民地棉布极为畅销。到1830年,棉布出口已占英国总出口的一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