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 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的关系问题研究 考生姓名: 专 业: 工商企业管理 准考证号: 指导老师: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日 期: 2011年 7月9日摘要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使工业在发展中自觉走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标模式及具体对策。 围绕这一研究目的,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我国工业发展实践与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关于“外部成本内部 化”、科斯定理等理论,设计了符合工业发展实际的目标体制机制,并进一步 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制机制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本文认为,要真正使工业自觉走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从 企业、市场、政府和公众等四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以工业保护环境为目标、 以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有效管理为保证、 以社会公众有效监督为补充的工业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为了使这一目标体制机制尽快实现,必须更新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必须加快市场建设、制度建设和立法进程。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工业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我国乡镇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特点和严重危害。 第二部分:工业环境污染的背景与成因。这一部分指出,乡镇工业产生 环境污染的历史背景是“先天不足”,现实背景则是政府的政策失调和管理失调。工业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的发展模式。 第三部分:环境污染控制的理论依据及其在工业发展中的运用。这一部分从理论上解释了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源,分析了自然资源定价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选择理论在工业发展中的运用。然后,分析了工业发展中如何根据污染控制理论,合理选择环境保护手段的问题。 第四部分:工业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为实现工业保护环境的目标体制机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这些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市场建设、制度建设和立法进程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工业 环境保护 体制目标 途径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indust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nsciously embarked on the roa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arget model and specific measures. A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this paper specific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ing, in the practic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ased on the use of economics on the external costs, the Coase Theorem and so the theory, design The goa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and further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o achieve this goal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o really make the industry consciously embarked on the road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ust be business, markets, government and public four-pronged efforts to build an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the goal, to industrial enterprises as the cor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market demand, the government in order to ensure effective management, effective supervision to the public to supplement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o make this goal as soon as possible, you must update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djust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we must accelerate the market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building and legislative processes.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Part I: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This section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presenc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features and serious harm. Part II: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cause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is part of that township industrial pollution generat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ficiencies, the reality is the governments policy background and management of disorders disorders. Industrial pollution generated for many reasons, but the most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l. Part III: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and its use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is part of the theory to explain the root cause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alysis of natural resource pricing theory, property rights theory and institutional choice theory i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se. Then, the analysi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the theory of how pollution contro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ns a reasonable choice question. Part IV: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ndustrial systems and mechanism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must take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hese policies and measures i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s, development ideas, market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building and legislative process in five areas. Keywords: industri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the target channel 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 目录摘要2Abstract31 引 言511问题的提出512研究的意义5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62 工业环境污染的现状与特点721工业环境污染现状722工业环境污染的特点8221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势较快9222污染源由点状分布发展为面状分布93环境污染控制的理论依据及其在工业发展中的运用.94 工业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104.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乡镇工业发展观念.10 4. 1. 1加强环保宣传,确立环境资源价值论观念10 4. 1. 2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104. 2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的作用.10 4. 2. 1充分利用现有市场,并把精力放在构建利益协调机制上11 4. 2. 2. 通过创建新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的服务功能 .11参考文献12致谢13 1 引 言11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的自净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副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12研究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到2000年,工业的发展,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推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由于工业的发展先天不足,总体工艺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再加上其设备的更新改造、规模化扩大速度较慢等原因,造成了其排放的各种污染物也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增长,一些资源开发性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广大农村仍需要工业的大发展,工业也必将出现继续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工业环境污染的原因进行了排序研究,认为客观性原因大于主观性原因,但政府行为因素具有较大影响,在环境系统影响方面,环保部门力量不足是主要矛盾,环境意识和环保技术不是主要障碍。王健民、在中国乡镇工业污染控制环境经济政策研究中主要从工业自身的特点,农村环境容量及农村环境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工业污染状况的原因。在论工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一文中认为,不合理的生态环境所有权制度必然导致对环境资源的无偿的、不合理的、甚至是掠夺式的和破坏性的损害。但他同时也认识到,生态环境所有权的更改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在企业发展不能以环境为代价一文中指出,环境污染除了认识不足、企业排污控制力不够之外,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进行存在目标定位偏失和战略脱节,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主体利益上存在冲突,以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自J存在内在规律限制等,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来自社区的非正式监管(公众的环境参与意识、参与成本)乏力客观上助长了工业的污染行为,工业自身的缺陷(布局分散、过分依赖乡镇政府)导致在环境保护上客观投入和主 观愿望不足,政府在工业环境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地方保护主义、偏重于行政手段)也使环境污染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2003)在对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的行实地调查后认为,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投入不够,措施不力;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缺陷;城市规划、工业布局不合理;环保法规、标准不够健全,地区、部门间缺乏合作与协调。针对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管理对策和措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一问题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李鹏任国务院环委会主任期间曾指示,“搞环境保护工作的同志应该满腔热情的支持工业,帮助它健康发展,帮助它健康发展包括解决污染的问题,领导干部要有远见卓识,能防患于未然,尽早抓好工业污染防治问题。”此期间制定的一系列基本方针和政策法规,始终贯穿一个基本的估计,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第一章引吉资、市场化运作的思路。从操作层面上看,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2005)提出,要将环保指标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突出重点,实加强环境保护。他指出,要实行执法责任追究制,依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污染受害者法律援助机制;严格执行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限期治理和停产治理制度的效力,从根本上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不强的状况。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环境保护的责任,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系,健全区域环境督察派出机构,建立相应的环保监管体制,企业单位建立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管理,真正把环境监管的责任落实到位。要完善环境保护的经济调节机制,制定有利于环保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系,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环境行为。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推动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制定鼓励燃煤电厂脱硫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济政策。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各地按照区域功能合理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些就全国环境保护而言的措旌,同样适用于工业的环境保护。总体来看,理论界对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分析和论述,这些研究成果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政府有关环境决策的制定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并对工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1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理论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工业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总体来看,还缺乏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性研究,特别是缺乏理论上的分析和概括,因而所提出的对策和措施显得支离破碎,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我们认为,要真正实现工业对环境的保护,单靠某一方面的措施是难以奏效的,比如,如果单靠政府通过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来进行管理,就会出现实践中一直存在并且难以解决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况,难以解决企业“对付政府、应付检查”的习惯做法。同样,如果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觉行为,环境保护目标恐怕就更难实现。因此,要实现工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从企业、政府、市场、公众等方面着眼,构建一个以工业为核心、以实现工业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政府有效管理、市场有效约束、公众有效监督“三位一体”的经济运行机制也就是说,必须依靠工业自身转换,改进技术,强化管理必须依靠政府有关部门行之有效的宏观管理;必须依靠消费者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行为的改变;必须依靠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工业走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据上述思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经济学有关原理,设计了乡镇工业实现环境保护、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标体制模式,并根据这一目标模式的要求和当前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若干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问题研究属于涉及多学科理论的边缘课题,它涉及到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及一些微观经济学理论。根据研究内容的特点,本文坚持以系统论和控制论作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利用对事物现象进行分析,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 2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现状与特点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工业自身的特点及外部环境等原因,使工业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并严熏影响到生产的正常发展和人类自身的生存。从本质上看,环境污染是一个经济问题,是外部负效应未能内部成本化造成的。因此,应通过税费手段、排污权交易、价格手段及其他经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使“外部成本内部化”。根据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应通过转变发展观念、完善法律法规、提高管理水平、转变政府职能等,建立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模式,及其与政府、社区、公众之间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 21工业环境污染现状 工业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迅猛发展。据统计,到2004年,我国工业已超过700万家,占全国工业(含乡镇工业,下同)企业数的948:工业人数已超过5000多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人数的882:乡镇工业总产值已超过3200多亿元;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33。工业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经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推动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壮大,其总体的工艺技术和企业管理水平却相对较低,再加上其设备的更新改造、规模化扩大速度较慢等原因,造成了其排放的各种污染物也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增长,一些资源开发性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据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农村处公布的资料,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正在逐年增加。目前,乡镇工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家环境保护局、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组织的“全国工业污染源调查”也认为,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呈迅速增长态势,主要污染物在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比重加大,己成为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和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该调查显示:全国工业污染源为1216万个,占当年工业企业总数的169;工业总产值为192604亿元,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376。其中,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591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18。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6113万吨,占全国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法、对比分析法总量的443;氰化物排放量4383吨 占149;挥发酚排放量“9585吨,占654;石油类排放量100039吨, 占135:悬浮物排放量7495万吨,占479;重金属(铅、汞、铬、铜)摊放量l 32l亿吨,占424;砷排放量l 8753吨,占633。同1989年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相比,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了121;化学需氧量增加了246。全国乡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411万吨,占当年全国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239;烟尘排放量8495万吨,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503;工业粉尘排放量1 3253万吨,占全国工业排放总量的675。同1989年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相比,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了23,烟尘排放量增加了56,工业粉尘排放量增加了182。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8亿吨,占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373;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8亿吨,占全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总量的887。同1989年工业污染源调查结果相比,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加了396,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增加了552。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由于工业在持续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上所表现出的具大作用,工业仍然需要以较高、较快的速度发展,以缓解我国基本国情的矛盾和改善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但由于乡镇工业自身的特点及其外部环境的作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随着自然资源的浪费而形成影响生态环境的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如果对其不加以控制,则工业自身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和制约,也就达不到以较高速度发展的目标。实际上,在局部地区己出现这类问题,工业的发展己面临着多重挑战,如何实现乡镇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己成为确保中国农村实现现代化,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中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很难自觉地顾及外部的经济性,难以从宏观长远及微观的角度建立起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及对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22工业环境污染的特点综观近年来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状况,可以看到工业环境污染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221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势较快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势较快,在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中的比例迅速提高,并日益成为环境污染的主导因素。首先,从污染物排放总量来看,1989年乡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约0.76亿吨,1994年为12亿吨,1995年为38亿吨,呈猛烈增长趋势;1989年乡镇工业粉尘排放量为470万吨,1994年为580万吨,1995年为l358万吨,也呈急剧增长趋势:1989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亿吨,1994年为43亿吨,1995年为591亿吨,排放增长速度同样十分迅速。从工业污染物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总量的比例来看,1989、1994和1995三个年度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占当年全国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比例分别约为11、162和386:各年度工业粉尘占当年工业粉尘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8、499和683。其次,从废水污染情况看,1989年工业废水占全国工业废水总量约9,1994年将近17,1995年废水中主要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占全国工业废水需氧量的465。 再次,从历年来污染物排放总量变化情况来看,我国县以上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基本上处于稳定状况,某些指标(工业粉尘、工业废水等)出现下降的势头,而由于工业污染的急剧增长,使总体水平仍呈增长趋势。由此可见,工业污染问题F在转化成为我国工业污染控制的主要矛盾和治理的主要对象。 222污染源由点状分布发展为面状分布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工业污染源在相对集中于城市的基础上加速向广大农村扩散、转移,形成了环境污染由过去的点状分布发展为城乡复合型的面状分布的局面。这一状况使工业布点的上下游、上下风头等概念逐渐失去其本来意义。过去少数工业城市污染,可以通过将烟囱筑得高些,将污染源选择在城市人口密集区的下风头或河流下游,让水流和风流将污染物吹散、稀释而维持本地区的清洁环境,但乡镇工业布点遍地开花,农村人口相对均匀分布,从宏观上看,已无上下风头和上下游之分。同时,吹走本地区的废气,补充进来的仍然是上风头的废气,形成交叉和重叠污染,这种污染“环流”的存在,增大了治理难度。3环境污染控制的理论依据及其在工业发展中的运用环境问题是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发展会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也会给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反过来,环境问题的解决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会为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条件。因此,当我们提出环境问题的对策时,就不得首先分析其深刻的经济性质及其相应的对策。同时借鉴西方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和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与乡镇工业的发展实际,才能制定出合理科学的乡镇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对策。4工业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为使乡镇工业走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采取具体的、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乡镇工业发展观念 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要使乡镇工业走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放弃传统的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的发展观念,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强化管理等企业内部的变革,实现集约型、环保型增长;就必须通过市场、政府、公众等方面力量的整合,促使乡镇工业走上科学的发展的轨道。 411加强环保宣传,确立环境资源价值论观念 长期以来,乡镇工业粗放型增长方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恶化,导致其自身不可持续发展已经说明资源环境的稀缺性、有用性。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资源环境无价值”的偏见,树立“珍惜资源环境”的观念。地方各级政府要自觉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保护和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不断加强淡水、土地、森林、草原、矿产、海洋、动植物、气候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实行谁开发谁保护的政策。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药、化肥、农膜等对农田和水源的污染;切实加强矿区废弃土地的恢复使用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环境绿化活动,坚决禁止和取缔自然风景区和名胜古迹保护区内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的非法开发建设项目活动。 412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引导乡镇工业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对领导和干部要进行培训,地方各级学校要开展环境教育,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应积极报道和表彰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先进分子,敢于公开揭露和批评严重污染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违法分子,尤其是领导于部,对那些严重损害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曝光,充分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42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市场是企业经济活动的舞台,更是检验企业经营成效的最终判断标准。我国目前的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市场机制的作用还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在一些情况下还会产生一些扭曲的信号。因此,必须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为乡镇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21充分利用现有市场,并把精力放在构建利益协调机制上 乡镇工业由于“利益”的驱动,优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污染问题,也不愿索出经费来治理污染。因此,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也要采用市场机制,依靠经济手段,施以利益驱动,引导乡镇工业改变产业结构,引进新技术,发展新产品,解决污染问题。 第一,国家应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包括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加大排污收费力度,结束现阶段各资源管理部门分散收费、分散管理、资金使用效益低的局面,通过各种手段积累资金,统筹解决乡镇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二,采用金融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可以考虑建立环保银行,对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优惠贷款。扩大专项贴息贷款规模,建立稳定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金融支持系统定优惠政策,鼓励乡镇工业和民间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 第三,进行税收调节。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乡镇工业特点,增加新的生态环境税。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根据激励、可行、简易、补偿费略高于恢复费用的原则来确定环保费、率的标准及适用范围,使乡镇工业把“环境”也当做资本。 第四,改革排污费收费制度。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情况各异,排污费收费标准难以统一确定,因此可先由国家制定超标排污费收费的原则和参考标准,再由地方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收费标准与规则,报国家环保局审批,并使超标排污费收费标准随物价水平浮动,保证它略高于治理设施的运用费用,减少“缴排污费,买排污权”的现象。422通过创建新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的服务功能 要培育要素市场。资源价格由市场上的供需变动决定,以诱发企业进行稀缺程度低的资源对稀缺程度高的资源的替代,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工业生产体系的必要条件。自然资源无价或价格太低,是造成巨大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农村,水资源通常是无价的,即使有价,价格也非常低;能源也是如此,世界银行搜集的资料表明,中国的电力和煤炭的价格仅为生产成本的38和85,这样的价格水平难以诱导乡镇工业开展节约使用要素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建立和完善资源产权制度是改善资源利用的必要社会制度条件。首先应树立资源资产观念,建立资源资产治理制度,强化资源所有权,特别是国有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其次,实行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对资源实施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资金市场发育滞后,使乡镇工业难以筹集到更新技术所需的资金,也是其维持落后技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