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农业现状和建设模式.doc_第1页
贵州生态农业现状和建设模式.doc_第2页
贵州生态农业现状和建设模式.doc_第3页
贵州生态农业现状和建设模式.doc_第4页
贵州生态农业现状和建设模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生态农业现状和建设模式王天生(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摘要】贵州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农业省,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种种问题和困难,但是近年来,贵州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本文从贵州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重点介绍贵州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情况和建设模式。【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贵州贵州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农业省,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不可逾越的基本原则。为此本文拟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探讨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路径。一、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1、贵州近二十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有了较大进步,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农民的素质得以提高,科技意识得到增强,农业投入逐步增加,耕作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的徘徊局面初步打破,贫困落后面貌有所改观,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产品市场供求趋于平稳。200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50万吨,比1978年的643万吨,增加507万吨,增长78.85%;粮食人均占有量也由242公斤提高到295公斤,增加53公斤,增长21.9%;粮食产出率也由每亩159公斤提高到252公斤,增加93公斤,增长58.5%。最近十年,我省粮食总产、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特别是最近五年,粮食总产增长的因素中,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达到54%,超过扩大播种面积在粮食总产增长中的作用。畜牧业也取得迅速发展,2004年全省肉类总产量也由1978年的13.2万吨提高到172万吨,增加158.8万吨,增长12倍;人均肉类占有量也由5公斤提高到44公斤,增加39公斤,增长7.8倍。由于科教兴农得以认真落实,近二十年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稳定,市场繁荣,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六五”“七五”期间的28%左右提高到“八五”期间的32%左右,“十五”前四年又提高到37%左右。贵州的农业增长方式已经开始摆脱简单扩大再生产的数量型增长模式,向以质量型为主的集约持续农业增长模式发展。但是,贵州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应当引起各方面的充分注意,以粮食生产为例。其一、根据我们的多项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贵州近10年粮食总产量增长、单产增长、播种面积增长的平均速度高于全国和周边省区水平,粮食生产发展的形势是好的。(2)贵州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和周边省区水平,是粮食人均占有率增而不多的重要原因之一。(3)贵州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麦类、薯类的单产过低,是今后粮食增产的难点所在。(4)贵州粮食人均占有量低于同期全国和周边省区的水平。2004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还只是我省1957年的93%。这二高二低基本反映我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现状和问题。其二,贵州农业增长中科技进步的作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技术含量不高是农业增长缺乏后劲的重要表现。2004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贵州仅为1722元,贵州是全国的58.65%。总之,由于农业科技进步含量低,基本农田建设滞后,抗灾能力弱,农民贫困,再投入能力低,后劲不足,稳定性差,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困难较多。其三,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欠账过多,农业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高产稳产农田比重小。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森林覆盖面积一度下滑至12%左右,后经多方努力,2004年已经恢复到35%左右,但小径级中幼林居多。特别是贵州国土面积中山地、丘陵约占92.5%,喀斯特地区占总面积的61.9%,溶蚀面积大,由于人为侵害,植被稀少,土壤瘠薄干燥,水土流失严重,一些地方已形成石牙、石峰、石林,岩石裸露,无法还耕。据水利部门的监测,我省水土流失面积为7.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3.5%。全省平均每年土壤侵蚀量28566万吨,平均侵蚀模数为1621.9吨/平方公里年。另据统计,我省中低产田土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2.6%,且多为坡耕地,山高水低,水利设施不足,灌溉条件很差,每遇干旱就造成歉收,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2、按照循环经济的理论,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我省生态农业建设的任务很重,尤其是地处珠江、长江流域的关键地带,今后5年,初步形成“两江”上游生态保护框架是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之一。贵州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森林覆盖率低,天然草地质量差;水土流失量大,石漠化危害严重,耕地质量差。从省情出发,必须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主要内容包括,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推进以退耕还林好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草地生态建设,实施以农村沼气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高产稳产农田为目标的农田生态建设工程和以稻田生态渔业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渔业扶贫致富工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着眼于质量和效益,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治理环境,防治水源、土壤、空气污染,严格执行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监督,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激素,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3、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贵州生态农业建设3.1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建立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当前,世界上农业增长中80来源于质量型、单位产出率的提高,20来源于数量型、扩大播种面积。贵州在农业增长中(以粮食生产为代表)54来源于质量型、单位产出率的提高,46来源于数量型、扩大播种面积。贵州的农业增长贵州农业要有大的发展,不可能走数量型简单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走质量增长为主的现代集约持续型道路,这是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动摇的方向。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概念,可以这样表述,即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依靠科技进步和资源的优势,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改善农业基本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注重农产品加工,提高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保持农业生态平衡;逐步建设成一个资源节约、生产经营集约化的农业体系。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核心是以当代科学技术为基础,以持续增长的生产率,持续提高的土壤肥力,持续协调的农村生态环境,以及持续利用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为目标,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来武装、现代经营方法来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农业科学体系,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它的主要特征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的产业、产品结构;资源节约,经营集约,增收增效;增加投入,提高农业综合增产能力;控制人口,提高素质;防止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体现出生产、经济、技术、社会和生态五大系统的可持续性,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贵州主要农产品的单位产出率低,总产不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尚未建立,农产品生产长期停留在粗放式扩大外延为主的数量型增长模式上,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根据统计资料的计算,我省粮食的单产水平尽管有了较快提高,但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0%左右,小麦、薯类的单产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4%、77%。3.2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实现贵州农村粮食的基本自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贵州农村贫困,人多地少是问题之本,粮食自给不足是问题的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把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作为首要任务。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落后是历史形成的,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长期努力,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这是贫困地区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千头万绪,温饱第一。”在粮食问题上,我们有可能、也有条件解决好,根据我们的研究,贵州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预计可以达到1470-1680万吨,只要人口过快的增长的势头能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农村粮食基本自给仍然有较大的把握。全国粮食“丰年有余”,但是贵州“丰年有缺”,平均每年调进100万吨左右的粮食,已经严重制约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省内食物总量供求的基本平衡。3.3在生态农业建设中,重点建设好“珠防”“长防”是实现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农业用地的过度开发促成贵州水土流失严重。50年代初,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2.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4.2%;1987年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判读为7.6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3.5%,比50年代扩大2.1倍。按水土流失程度划分,轻度流失面积3.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1.5%;中度流失面积2.1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1.7%;强度流失面积1.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5%;极强度流失面积0.31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在地区分布上以牛栏江流域、北盘江流域、最为严重,其次为赤水河流域、南盘江上游、乌江下游。根据调查,在陡坡开荒严重的地区,土壤侵蚀模数达到12000吨/年/平方公里,一般地区也达到4000-5000吨/年/平方公里。虽然经过十年的治理,全省森林覆盖率已上升到35%左右,水土流失面积已由占土地面积43.5%减少至35%以下,石山荒漠化面积减少三分之一。但是,水土流失问题还没有得到全面的遏制。今后,一定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加快林业建设;加大土地整治的力度,使土地开发与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基本农田,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推进贵州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3.4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建立适合贵州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是实现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先进实用有效配套的常规农业技术是当前农业增长的主要手段和基础工作,也是衡量科技贡献率的主要指标之一。要加强和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储备能力、转化能力。实行更加紧密的农科教结合,抓紧对影响我省粮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切实加强以主要粮油作物良种选育为重点的配套技术和原创技术研究,要因地制宜大力推广高产、稳产、优质农作物优良品种,争取在2010年以前,使粮油主推品种换代12次。根据过去工作的基础,应当重点推广以下技术:抓好杂交制种基地的建设和种子工程的建设,确保我省杂交种子基本自给;尽可能采用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先进实用技术和各种配套措施,改进栽培技术,实施精耕细作,提高农产品的产出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防灾的能力,夯实基础;增加肥料投入,扩种绿肥,优化用肥技术;改土造地,加大坡改梯的力度,扩大采用“生物梯化”技术,增加耕地,提高耕地质量;采用先进技术,防治各种灾害,减少损失;组织大面积优质高产示范工程,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产品全面平衡增产。3.5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实现人口、环境、资源、食物、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贵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贵州人口增长过快已经造成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根据统计,19932003年贵州的人口增长率为1.412%,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0.9%,四川为0.634%、云南为0.921%、湖南为0.754%、广西为1.136%。人口增长过快是人口素质不高的表现,提高人口素质才能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研究如何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农产品的产出率,另一方面又要研究如何控制人口的增长。只有同时重视这样两个方面,才能使生态农业建设得以健康发展。二、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基础,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主线,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三者之间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和辩证统一的。不抓粮食不行,只抓粮食也不行。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和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生态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贵州生态农业发展是基本要求。贵州喀斯特地区地貌条件复杂,土地类型多样,宜林宜牧荒地面积大,气候温和湿润,雨热同季,适合多种亚热带经济果木(药材)林生长,农民致富愿望强,发展生态农业前景广阔。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贵州生态农业建设的实际和有关专家研究的结果,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的模式主要有:1、小流域综合治理型。对于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应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以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为重点,使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然后逐步建立林一草一粮一果、畜禽、加工业等主要内容的产业系统。如普定蒙铺河小流域面积694平方公里,1982年垦殖指数为51,森林覆盖率仅有56,水土流失面积达755,石漠化面积超过20,是个“山光水枯人贫”的穷山沟,1983年随着长防林工程启动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共封山育林279平方公里,退耕507平方公里,种植经济林8546万株,同时结合修水利、坡改梯等措施,短短6年小流域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林草覆盖率上升到554,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217,人均耕地虽由157亩降到12亩,人均粮食却由1985公斤增加到399公斤,增长982,人均纯收入则增加了324倍。普定坪上乡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农业区,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种植8000亩冰脆李,同时在林下种植中药材金银花,林草覆盖率上升到354,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26,农民收入每年人平均增加300400元。2、立体农林复合型。在地势高差大、生存条件恶劣又无处可迁移的喀斯特山地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区,可以从坡改梯和农田水利建设入手,发展立体农林复合型生态农业。如兴义市则戎乡是一个典型的裸露型喀斯特生态环境崩溃的石漠化山区,总面积3846平方公里,1974年未治理前,全乡森林覆盖率仅8,粮食总产130万公斤,每亩单产150,人均口粮不足lOO公斤,人均纯收入不到500元。为求生存,该乡积极建设立体农林复合型生态经济系统,到1994年该乡共炸石砌坎造田5200亩,占原有耕地的70,修建山塘185个和人畜饮水池1556个;在山体中上部实行乔灌草结合,种植水保林用材林;在山体中下部种植泡桐、棕榈、香椿、杜仲、柑、桃、李等经果药材林300多万株;在坡脚砌坎修梯土梯田;到1994年,该乡年产棕片5万多公斤,柑桔、桃、李近20万公斤,森林覆盖率上升到28,粮食单产增至每亩280公斤,人均口粮是原来的3倍,人均纯收入增长11倍,农业生态环境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关岭的板贵乡、贞丰的牛场乡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喀斯特山区进行大规模的坡改梯,种植花椒、木豆、砂仁,既控制了水土流失,又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都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全县357万亩耕地,95是坡耕地,县政府因地制宜,近年来在“退耕还林”和“珠防”建设中每年拨出400万元,发展8万亩麻竹和6万亩九阡李,既改善生态环境,又发展地方经济,在实现农村粮食基本自给的同时,种植农户年增加收入达到20003000元。3、农牧结合型。目前国际上先进发达国家的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中国是40,贵州只有29,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大力发展畜牧业是贵州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省委、省政府已经提出到2010年贵州建成生态畜牧业大省的目标,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勾画了宏伟的蓝图。贵州现有各类型可利用的草地4287万平方公里,生长着可饲食性牧草和灌木140多种,温和湿热的气候条件极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草食性畜牧业条件优越。特别是在一些人口密度相对较小,草地面积较大的地区(如威宁、大方、水城、罗甸、望谟、独山、沿河等),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发展牧农结合型的生态农业,以草养畜、以畜养农,并进一步发展农牧产品的深加工业。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畜牧业获得了持续健康发展。兴建了各种畜禽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基地,牧草种子繁殖基地和奶牛生产基地,取得了一批草地畜牧业科研成果,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优良牧草和畜禽品种,先后在威宁、水城、花溪、惠水、凯里、龙里和丹寨建成了7个草地畜牧业示范项目,在德江县、安龙县、仁怀县、织金县、晴隆县和天柱县六个县实施了国家天然草地保护与建设项目对外交流合作卓有成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教授的指导下,1986年,我省与甘肃草地生态研究所合作成立了贵州省高原草地实验站和贵州省威宁县灼圃示范牧场,实行科研、示范、推广三结合,完成了三个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均获得了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特别是近五年来,通过项目的实施、对外交流合作和科技攻关,使贵州生态畜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初步走出了一条低成本、低投入、高效益的发展路子,取得了建立草地畜牧业系统的全面经验,具有发展贵州草地畜牧业的充分科技储备和技术基础、实践基础。龙里县毛栗寨是一个山高坡陡、生产落后、交通闭塞的贫困村,1993年前,玉米亩产只有100来公斤,人平均粮食占有量不足150公斤。1993年,在科技人员的帮助下,推广优质蛋白玉米,发展养猪和沼气,实现粮猪沼菜结合,以后,玉米产量达到500公斤,户均养猪收入达到8000元,实践了循环经济的理论,实现粮多猪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4、林果药为主的林业先导型。林业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离大中城市较远暂不具备发展乡镇企业的地区,可选择林果药业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突破口,这一方面可以绿化荒山,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较之传统的种植业而言,可以更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如安龙县德卧镇大水井村是个座落在石旮旯里、有800多人、人均不到半亩地的穷山村,几年前在半裸的石灰岩区种植了1200多亩金银花,1998年采摘金银花30吨,收入40多万元,种植户均3000多元,多的达2万元,人均产粮380公斤、人均纯收入1560元;该村不仅因种金银花脱贫致富,而且原来1200多亩半裸的石头山也披上了绿装,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大为改善。5、节水农业型。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常常使一些地方出现干旱缺水的现象。水成为制约贵州喀斯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节水型农业是推进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渴望工程”,推广节水农业,采用“小水窑工程”、管道灌溉等方法方式解决农业用水和人畜用水,取得良好成效。如关岭大峡谷附近的板贵乡等在80年代就开始推广“小水窑工程”,鼓励农民挖窑蓄水,将雨季的地表径流收集起来,以备旱季使用,一个水窑可供一户乃至一组村民使用,可灌溉25亩耕地,较好地解决了干旱缺水季节时的用水问题,并以节水农业带动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花椒、板栗、香椿等)和加工业的发展。6、生态农庄型。这是一种以种养业为中心,兼有生态建筑物(农居)、休闲、娱乐、度假、生态、旅游观念经营为一体的生态大农业,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如贵阳市乌当区、花溪区利用自然资源条件建设的旅游度假山庄;深港的一些投资商,在惠水县购买2万亩荒山草坡建立深黔新村惠水现代生态农庄等。这种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前期建设需要较大的投入,但中后期的综合效益显著。7、庭院生态特色农业型。农户充分利用住宅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块周围的空闲用地和富余劳动力,将自己所经营的田、土、水面、林地、菜地、果园、院落等空闲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组合,按生态农业原理,种、养业相结合,发展特色农业,形成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庭院生态农业具有投资省、见效快、经营灵活等特点,很适合在贵州广大农区推广。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罗甸、望谟、大方、威宁、绥阳在贵州农科院李桂莲研究员的指导下,依靠科技,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