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中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摸底考试(语文).doc_第1页
揭中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摸底考试(语文).doc_第2页
揭中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摸底考试(语文).doc_第3页
揭中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摸底考试(语文).doc_第4页
揭中2011届高三第一学期摸底考试(语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届高三级语文摸底考试卷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诽谤傍晚 供认供不应求 模棱两可装模作样 B绯红扉页 茁壮弄巧成拙 签订契约锲而不舍 C. 省亲反省 强制强词夺理 塞翁失马闭门塞听 D. 偌大诺言 宁愿息事宁人 间不容发挑拨离间2. 下列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009年7月以来,西南地区持续干旱,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和重庆等五个省区市旱情不断加重,受灾地庄稼颗粒无收,干旱使缺水成为当务之急。然而,昆明野鸭湖周围因森林密集,没有受到干旱影响,湖水量反两上升,这有力证明了干旱地区更有必要多植树,但现在植树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在于未雨绸缪,防患 于未然。A颗粒无收 B当务之急 C远水解不了近渴 D未雨绸缪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近日,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接受央视小丫跑两会采访时就透露,广东计划花一 年时间内解决60万左右流动人口的入户问题B有消息称,教育部目前一正酝酿对严格的小学入学年龄规定“松绑”,在学位允许的 情况下,可考虑接收将满6周岁的儿童入学。 C. 对于广大百姓关注的住房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 价过快上涨势头,满足入民群众的基本住房。D随着“双转移”战略实施,要我市打工的外来人员逐年增长,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大 多数选择铁路作为北上返乡的交通工具。4.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下列选项最恰当的组是(3分) 标点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标点符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狭义指约定俗成的、有别于文字的书写符号,如句号、问号、逗号、分号等 而标点则有名称而无读音,只能在文字中以独特的形态显示出来供人看,用以传达文 字所不能表达的信息 文字无法利用这些手段,两常常需要依靠标点符号的帮助 广义还包括起标点作用的技术手段,如分段、词与词之间隔空以及改变字体等 口头语言本身有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等以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意思,还可利用举动、姿 态、表情以及呻吟、叹息、呵欠、笑声等超语言因素作为辅助手段 文字和标点都是视觉符号,、但文字是有读音的,可以念出来供人听A. B. C. D.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两篇文言文,完成5-9小题。(一)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重性温厚,有法度,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其营理产业,物无所弃,课役童隶,各得其宣,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至乃开广田土三百余顷。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资至巨万,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闾。外孙何氏兄弟争财,重耻之,以田二顷解其忿讼。县中称美。推为三老。年八十余终。遗令焚削文契。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诸子从敕,竟不肯受。宏少有志行。王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赐俱将兵攻湖阳。赐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湖阳军帅欲杀其妻子。会汉兵日盛,湖阳惶急,未敢杀之,遂得免脱。更始立,欲以宏为将,宏叩头曰:“书生不习兵事。”竟得免归。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老弱归之者千余家。时赤眉贼欲攻宏营,宏遣人持牛酒米谷,劳遗赤眉,赤属长老先闻宏仁厚,皆称曰:“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引兵而去,遂免寇难。 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常戒其子曰:“富责盈溢,未有能终者,天道恶满面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特事,时至乃起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帝甚重之。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宏顿首自陈:“无功享食大国,诚恐子孙不能保全厚恩,愿还寿张,食小乡亭。”帝悲伤其言,而竟不许。 (选自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注】寿张:光武帝即位后,封樊宏为寿张侯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诃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能上下戮力,财利岁倍 戮:并、合 B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假:借 C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 譬:比喻D宏为人谦柔畏惧,不求苟进 苟:苟且,随便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 A其素所假贷人间数百万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B. 引兵而去,遂免寇难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C责家闻者皆惭,争往偿之 陈胜者,阳城人也 D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 寿毕,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7以下七句话,分别编为四组,直接表现樊重父子品行的一组是( ) 世善农稼,好货殖 而赈瞻宗族,恩加乡闾 遗令焚削文契 樊君素善,且今见特如此 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 及病困,车驾临视,留宿,问其所欲言 愿还寿张,食小乡亭 A. B. C. 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项是( ) A.樊重的巨万家产是自己善于经营、上下的戮力合作得来的,他聚财而不吝财,乐善而好施,赈瞻宗族,解决纠纷,且不计回报。临死时烧了债务人所有的借据。 B.樊宏的志行体现在王莽末年,义军纷纷起事时能善待赤眉军,并能舍弃亲情,留在赤眉军中。C.樊宏深知水满则溢的道理,常以前车之鉴来告诫子弟,要谦恭谨慎,富而不骄,贵而不傲。 D.樊宏在重病中还担心子孙会为无功而享受大国的食邑所累,所以请求皇帝收回寿张,更换小乡亭作为子孙的食邑。皇帝终究没有答应。9翻译与断句(13分) (1)翻译(9分) 然积以岁月,皆得期用;向之笑者咸假焉。 樊君素善,且今见待如此,何心攻之。 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 (2)用“”劳给下面文言文断句。(4分)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面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韩非子说林下)(二)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致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宣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佗临死,出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侮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头风:头痛病。考竟:拷问,死于狱中。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尉黄琬辟 征召 B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减轻 C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经常 D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逮捕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 B. 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 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 C无所知,因破取 D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12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华佗医术高明的一组是(3分) A年且百岁面貌有壮容 B太祖亲理,得病笃重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佗针鬲,随手而差 C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D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佗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但后来他对自己从事医业也常产生后悔之情。 B华佗懂养生之道,医术更是高妙,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攻进行麻醉,然后进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C华佗故意接受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又退还财物走掉了,还留下一封信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曹操让华佗专为自己医治头痛病,后来华佗回家,迟迟不肯再来。曹操很生气,认为华佗不愿为自己根治头痛病,把他抓起来,在狱中拷打而死。14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曲线的句子断句。(4分)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3分) 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3分) 1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该诗写于四十岁的盂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北阙:指帝宫。青阳:指春天。(1)这首诗是在诗人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分)(2)结合全诗,简要赏折“松月夜窗虚”的妙处(3分)1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1)天大寒, , ,弗之怠。(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_ , 。(陶渊明饮洒)(3)人非生而知之者,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4)想当年, , 。元嘉草革,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城市化的中国式歧意秋风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已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 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但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徒,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 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长期实行这种城乡歧视政策的结果是,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城市永远是公共品供应充分的城市,乡村永远是公共品恶劣的乡村。 这样,乡村人口尤其是其精英-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专家们说,进入城市就是乡村人口享受幸福的前提。就当下的现实而言,这说法完全正确。问题是,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全部人口都迁入城市集中居住、从而根本就不再存在乡村的中国吗?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城市和政府理当尊重。但与此同时,政府与整个社会恐怕也该反省,什么是城市化?乡村是否可以并且有权具备城市的那些公共品?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第11期,有改动)17下列的说法,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两项是(5分) A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 B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种强大的吸引力。 C要满足现代人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D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乡村的公共设施均稍差于城市,尽管差别不大。E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18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的一项是(3分) A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B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C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D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19. 作者在文中针对城市化方面哪些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分点列出这些观点。(4分)20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问题上,政府要怎样做才能解决好城市和乡村两方面的关系?请概括作者的认识。(4分)四、本大题1小题,6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读下面一则材料,自定立意,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乞丐趴在地上,在暖洋洋的阳光里昏昏欲睡。突然,一个身影挡住了光亮,在他身上投下一片阴影,乞丐睁睛看,是个西装笔挺的绅士。乞丐伸出脏手:“给点钱吧!”绅士说:“可以,你给我把这堆砖头搬开,我就给你一百元。”乞丐白了他一眼;“我的手断了,腿瘸了。”“可你还有一只手,一条腿啊。”乞丐把面前的一堆砖头一块块地搬到墙角,绅士也如约付了饯,乞丐忽然明白了,他也可以靠劳动吃饭的。后来乞丐不做乞丐了,再后来,他进了一家修理公司威了一位有名的机修师。2011届高三级语文摸底考答案一、每小题3分,共12分。1. D 【A.bng|gng gng|m m; B. Fi|zhu zhu|q qi; C. Xng|qing qing|si s;D. ru nu|nng nng|jin jin】2B(当务之急,应为“燃眉之急。颗粒无收:多指因灾祸造成绝收。当务之 急: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燃眉之急:像火烧眉毛那样的紧急,比 喻非常急迫马上需要应对的情况。远水解不了近渴: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 急。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3B(A。“花一年时间内”句式杂糅,应为“花一年时间”或“在年时间内”;C。成分残缺,“满足”后应加上宾语“需求”。D。“选择铁路作为交通工具”有问题,“铁路”不是“交通工具)4B二、35分。5C(譬:晓谕,晓示,文中是晓以利害,劝伯升退兵之意。)6D(因:均为副词,趁机。A、其:代词,他,指樊宏副词,表示猜测,大概。B、而: 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递进,并且。C、者:的人/助功词,“者也”用于主 谓之间,表判断。)7C(表现樊重善农商;间接表现樊宏行善;表现光武帝对樊宏的关心。含三句之 一的都应排除。)8B(樊宏并不是留在赤眉军中,而是留在刘伯升军中。如果留在赤眉军中,那是没在“志 行”了。)9(1)但过了几年,(成材了的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过他的人都向他借用(梓木、油漆)。 (“用”“向”“假”译对各1分)樊宏向来行善,而且现在如此礼待我们,我们怎能忍心去攻打他昵? (“素”“见待”“心”译对各1分)樊宏上书陈述应办的事情和议论朝政得失,总是亲手书写。(2)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每断对3处1分,共4分)10B(“差”应解释为“痊愈”)11. D(“其”,那,指示代词/他,人称代词;A项的“若”,如果;B项的“以”,用,拿;C项的“因”,于是,就。)12C13. C(华佗并没有退还财物,丽是故意丢下郡守这个病人,自己跑开来激怒他。)14(1)(3分)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2)(6分)(华佗)扎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我。”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15.(1)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之悲世态炎凉之苦年华已老之哀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1点1分,2点2分,3点4分)(2)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注;意思相近即可。)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划线处各1分,答对3处即可)16(1)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3)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4)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17.CD 18.D19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大量农民工失业后返回农村,生活将陷入困境是 由于政府推进城市化的措施不得力;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要满足人们过上现 代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或。现代化只 是城市的现代化)。20.政府不要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不要让不健全的制 度产生城市和乡村之间畸形的单向流动,要使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使城市文明对乡村具有“可扩展性”;政府要在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 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能遗忘乡村;政府既要尊重乡村人口到城市谋求幸福的自由权利,但也要防止乡村精英们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从而造成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的可怕后果。四、作文【思路点拔】材料的审读,人物是个要素。本材料有两个人物,一是乞丐,一是绅士。从笔墨多少来看,乞丐无疑是主要人物,由他的故事,可得出如下一些立意:(1)自立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2)只有自立才能自强。(3)自立是成功的先决条件。(4)自立能锻炼人的毅力和能力。(5)自立能赢得他人的尊重。(6)自立是种积极向上的精神。(7)国家和民族也需要自立自强;绅士在乞丐的人生转折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他的举动,可得出立意;与其给予物质帮助,不如在思想精神上引导,让其自立这两方面的立意,从材料的核心指向来看,前者立意为好。【素材提供】 (1)人生的价值,决定于他自己。高尔基 (2)路要靠自己走,才能越走越宽。居里夫人 (3)人啊,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吧。贝多芬 (4)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拿破仑 (5)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雨果 (6)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 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歌德 (7)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韩愈 (8)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王安石 (9)士当求进于已,而不求进于人也。张养浩 (10)你必须在额上流汗,以资获得你的面包。列夫托尔颠泰 (ll)不管我们踩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布莱希特 (12)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会自立,铲除埋伏在各处的障碍,家庭要教养他,使 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戴尔卡耐基 (13)没有自立性的态度和意志,只靠别人的力量或金钱买来的,都只是力量微弱的东西。 松下幸之助 (14)不经过本身的努力,就永远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任何外来的帮助也不能代替本身的努 力。巴金 (15)人,谁都想依赖强者,但真正可以依靠的惟有自己。德田虎雄 (16)三国时的刘备,可以算是一代英豪,一生东征西讨,纵横驰骋,从贩鞋织席为生到成 为蜀汉帝王。可是他的儿子刘禅,却是一个昏庸荒淫的无能之辈。连诸葛亮这样大智大勇的人都扶不起他,俗称“扶不起的阿斗劳,世人曾有此长叹;“虎父何以有此犬子。”三国时的另一奇才周瑜是东吴的名将,足智多谍,在赤壁之战中曾用火攻大败曹军,名扬天下。他的儿子周胤,无功受封,自恃其父有功,荒淫自恣,荒于政事,奸人妻女,后遭流放到了庐陵郡。孙权曾指出周胤堕落的原因:“昔胤年少,初无功劳,横受精兵,爵以侯将,盖念公谨以及子胤恃此,酗淫自恣。”(17)今年39岁的张玉萍原是河南鹤壁市商业局百货批发站职工,1994年因单位经济效益不好下了岗经过七八年的艰苦创业,目前她已成为一家拥有存栏100多头奶牛、日产鲜奶2000多公斤、固定资产达200多万元的乳业奶牛场的经理,不仅解决了个人的就业问题,而且安置了2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3名残疾人员就业。回顾几年走过的路,张玉萍的最大体会是:改革年代当自立。 【参考译文】(一) 樊宏,字靡卿,南阳郡湖阳人,是(世祖汉光武帝刘秀)的舅舅父亲樊重,字君云,继承了祖上传统,(既)善于经营农业,(又)善于做买卖,樊重性格温和宽厚,有法度,一家三代共事有家产,子孙早晚都向长辈问侯请安,(一家人有规有矩)常常像在公府里照章办事样他经营产业,没有件可丢弃的财物,都能备尽其用,督促役使奴仆,也各得其宜,人尽其才,所以上上下下能同心合力,所获财利每年都成倍增长,以至广开田产达三百多顷他曾经想做家用器具,就预先种下了梓树和漆树,当时的人都嗤笑他,但过了几年,(成材了的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过他的人都向他借用(梓木、油漆)家产积以万计,(而他从不吝惜,总是)赈济赡养同族的人,施恩乡间邻里他的外孙何氏兄弟争夺财产,樊重感到羞耻,拿出二顷田给他们,平息了这场纠纷县里的人无不称赞他的美德,尊推他为三老,他在八十多岁时去世他平素借给别人的钱前后几百万之多,临终时,他嘱咐家人将借贷文契削去姓名,统统烧掉借贷的人听说了这件事,都很惭愧;争先恐后到樊家还债,而他的儿子们遵从父素的遗嘱,终于不肯接受, 樊宏年轻时便有高尚的志向和优秀的品质王莽来年,义兵起事,列伯升与族兄刘赐都带兵攻打湖阳,刘赐的妹妹是樊宏的妻子,湖阳县府因此便把樊宏的妻子儿女抓了起来(作人质)让樊宏出城叫刘伯升退兵,而樊宏却留在了伯升军中,湖阳的军帅想杀死樊宏妻子儿女此时汉朝兵力日益强大,湖阳军帅非常害怕,不敢杀他们,这样才免于一死更始帝即住,想用樊宏做大将,鬟宏叩头推辞说:“书生不熟习用兵打仗的事”终于得以免职回乡回乡后,类宏和宗族家人亲属修筑营垒壕堑自已坚守,老弱的百姓归附他的有一千多家但是赤眉军想攻打樊家营垒,樊宏派人送去牛、酒和米谷,慰劳赤眉军,赤眉军中的长老以前听说过樊宏仁厚,都称赞到:”樊宏向来行善,而且现在如此礼待我们,我们怎能忍心去攻打他呢?”于是撤兵而去,樊家这才免于一场寇乱 樊宏为人谦恭和顺,谨慎戒慑,不苟且谋取功名利禄,他经常告诫子弟说:“大富大贵财禄盈溢的人家,没有几个能有好结果的,天理憎恶骄满而喜好谦恭,以前那些贵戚的下场都是明显的警戒啊,”每逢上朝,他总是提前到达,俯伏在地听从上面交待要办的事体,等上面交待完了才敢起来樊宏上书陈述应办的事情和议论朝政得失,总是亲手书写,并将草稿毁掉光武帝很尊重他,等到樊宏病重,光武帝亲临问候,并在樊家留宿,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樊宏叩头说:“我没有建立功劳却享受大国的食邑,实在担心子孙不能保全陛下大恩,希望能归还寿张,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